导航:首页 > 数据处理 > 农业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如何应用

农业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如何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6 04:13:57

❶ 何为农业大数据如何利用大数据

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每天都要做很多选择:播什么种、施什么肥、如何管理农田、病虫害如何防治等等。实际上,一套农事任务,从生产规划、种植前准备、种植期管理,到采收、销售等每一步都会极大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和收益,而且它们大多数环环相扣,如果选错一步,那后果可能就是减产。所谓的农业大数据即与农民实际生产操作相对应的所有数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理解:“天时”可以指实时的气象数据,降水、温度、风力、湿度等;“地利”可以指动静态的土壤数据,如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作物品种信息、作物病虫害信息等;“人和”则是从人力资源给出信息,农资产品使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渠道、农产品市场价格等等。
如何利用农业大数据?
目前,农业生产模式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以精准为特征的农业,正在让种植变得更加容易。在我国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农业大数据呢?
首先,我们不妨先看看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大国-美国,是如何利用农业大数据的?在美国,一些种业巨头公司已经意识到,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行业模式也亟待转型。如美国农用机械制造商John Deere在所有的拖拉机上都安装了传感器,将机械状况及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传到MyJohnDeere.com和Farmsight服务。农户可以订阅分析结果,了解诸如何时订购备件、何时播种之类的信息。
另一位美国种业巨头杜邦先锋公司依托其优质种质资源与研发技术,也已先行结合农业大数据推进精准农业技术。其种子部门与农场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联手,给农民提供种子和化肥方面的指导。目前,无论是迪尔(Deer)公司的FramSight、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ClimatePro或Field Scripts、先锋(Pioneer)公司的Field360,都已经是广泛使用的农业大数据系统,这些系统都与气候云(Climate Cloud)相结合,整合农民机械化农场设备的种植和产量数据,以及气象、种植区划等多样数据,可以得到较为详尽的种植决策,精准化农事生产,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利润。

❷ 农业大数据怎么玩

农业大数据怎么玩?中国民企在行动
科技正在以大数据的形式向农业领域渗透,行业整合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决策者多次提出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职业”愿景,在科技的武装下正在接近实现。
在农业4.0时代前夜,中国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已经悄然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已被抛弃,科技的力量已使农村劳动力成为“网络新农人”。他们手中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新工具,已经可以随时监测到土壤、天气、农作物等数据;而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也赋予他们更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农科院农发所研究员胡定寰曾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描述了他对中国未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构想。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农业生产者应该是有技术的新农民,甚至是大学毕业生来经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市场主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相对于国外,中国农业公司很多,但是依靠科技手段提供大数据的龙头农业公司却很少。这也是掣肘互联网科技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因素。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科学家的张弓试图改变这一现状,2015年他离开硅谷,带回了科学技术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也带回了在空间、气象和农业领域十分活跃的多位中国科学家。
张弓现在的身份是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在美国,他从事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在农业和生态领域的应用,参与了美国农业部和美国森林局以及商业机构的重要项目,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被应用于NASA地球信息共享系统。
张弓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时下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正当其时。
如果说留给大众印象深刻的是50年代大批留美科学家回国,21世纪的海外人才回国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变革。张弓就是这轮“现象级”中国留学人才回流中的一员。
佳格开始对接中国的农业公司,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领先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农业大数据公司之一,佳格已经获得A轮融资6000万元,其最近的动态是,顺利与现代农业领先企业东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民企发力
当人们谈论大数据时,或许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面临天气、种植等太多不确定性。而作为最古老的生产形态,农业生产更是远落后于现代工业、服务业的社会产值。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被用到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已经逐渐显露。
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外流,已经让传统意义上农民已经开始主动或被动离开土地。根据此前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二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7亿亩,占比约35.1%,现在2.3亿农户中有7000万农户已经不再直接经营其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土地。
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大数据农业公司越来越有市场,走在前列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嗅到了这一商机。佳格此时开始登上时代的舞台。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佳格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提供作物大数据、气象预测以及病虫害预警服务,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看天吃饭”的经验模式到“知天而作”的现代数据农业模式的转变。
农业大数据公司是服务农业公司的公司。张弓介绍:“具体来说,佳格可以为农业企业解决的痛点包括以气象、遥感和地面数据为基础的农业信息系统,比如给用户提供作物长势监测,结合地块级气象服务和病虫害预警、智能化灌溉植保,有效提升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类是农产品的评估需求,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贸易和金融体系服务。”
这一次,佳格选中了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东方集团,后者旗下的子公司东方粮仓已建立了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管理商业模式。2009年成立的东方粮仓先后在黑龙江省五常、方正、肇源这3个粮食主产区投资兴建了3个年综合加工能力为30万吨的现代化稻谷精深加工园区,并在五常核心产区流转13000亩优质水稻田。其与五常市政府合作建设的五常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与欧洲、美国大农业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这对农业数据收集造成很大困难。此外中国农业还存在大数据人才匮乏、大数据共享度低等困扰。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议,中国应该加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解决农业数据匮乏问题。
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中国农业还缺乏一些大数据,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价格变化中吃亏的可能更多的是种地的人,他们从种植到收获,包括最后相关的消费数据都是极其缺乏的,所以需要一种方式能够快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孙明涛认为,不管是通过气象、气候数据,还是其他卫星得到的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是能够有效解决生产这端数据供给的。
事实上,即使正在走向规模化经营,中国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局。甚至在中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高的现状下,一旦遇到暴雪、强降水等天灾,尤其是设施农业经营者很容易难以收回成本,更不用谈当年盈利了。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2017年底安徽省雪灾时,一家投资上千万的合作社受灾严重,而按照当地保险公司规定,仅依据其对合作社核定损失额的40%进行赔付。
从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的角度来讲,大数据公司的出现解决了这两点的矛盾。张弓的独特经历也使得公司能够利用中、美、欧等数十颗卫星和无人机实时采集地面和气象数据,整合土壤、地块、作物、农资等全方位信息。
张弓介绍,这些信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解析和数据分析算法,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数据支持和管理服务,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此外,佳格已经可以做到进行产值预判,从金融和贸易的角度,服务场内场外期货公司、贸易公司。
农业4.0前夜
毫无疑问,中国农业生产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正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带来了工业4.0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互联网数据和传统农业生产碰撞,正将中国的农业带向4.0时代。农业4.0从2015年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年11月,《农村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
农业部课题组曾对六省1072农户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有重要影响。查询农业信息的农户比不查询信息的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要提高45.8%;使用过农业信息技术的农户比未使用的农户收入高14.3%。
这些数据仅仅是针对分散农户做的信息技术调查。对于规模化生产者运用大数据科技手段后增收额的变化,官方尚没有相关的数据,但这一改变生产方式的手段,对于农业增收的影响可想而知。
政府层面推动的现代农业4.0项目的代表是北京市大兴区的500亩西红柿,其中一个重要温室大棚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光线,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长时则调整到斜射的角度。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这些西红柿的生长可以实现全程可追溯。
专业的农业公司所面对的生产规模远非500亩。仅仅东方集团的子公司东方粮仓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就有13000亩优质水稻田。
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与佳格合作,就是要把科技引入农业,提高农业产量,降本增效,提升产业化水平;同时,双方共同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激发行业内更多创新力,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虽然与自带话题的BAT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相比,大数据公司显得有些低调,但却在悄无声息中消融行业边界。佳格就是这样,作为一家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服务于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司,佳格已经开始将前沿互联网大数据融入到传统农业中来。从技术本身来看,这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将目标智能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领域、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公司。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佳格首先是从农业相关领域切入,做好农业种植板块,得到种植经验积累之后再逐渐向上下游推进。佳格不仅是农业大数据,更是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佳格在基础技术平台上最主要的应用除了农业,还有金融、生态环保,并以这几个应用为核心逐步拓展其他相关行业。

❸ 大数据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实际意义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农民需要测量和了解数量巨大、种类多样的数据所能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些数据驱动着他们的耕地的整体质量与产量。这些数据包括当地的天气数据、GPS数据、土壤细节、种子、化肥和作物保护剂规格等等。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运行长期和短期模拟,以应对气候变化、市场需求或其他参数造成的“事件”,对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农民而言不可或缺。同时,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在整个供应链跟踪并追溯产品,或是实行原产国标签,无疑是额外的大数据挑战。

2.其次,种子、植物保护剂和肥料的供应商需要接收所有的这些数据,将其放入统一的模型中,并使用专用算法,以便向农民提供尽可能最好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3.再次,农业机械制造商是整个价值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需要确保其资产能在最低成本保持最长的正常运行时间,还要支持移动数据采集(如土壤样本、水分监视器和传感器、田间作物的颜色、生长速率、天气破坏、营养水平、农作物品种等),并能让这些信息在价值链内被实时获取,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❹ 让大数据介入新农业

让大数据介入新农业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按照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精神,农业部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工作。
《意见》强调,要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正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与此同时,农业农村数据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利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
《意见》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十一个重点领域,即夯实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等五大基础;突出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等11个重点领域。
为确保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意见》对实施进度作出安排,同时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切实落实责任、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❺ 大数据应用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吗

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来临,数据创新和数据决策已经逐步成为科研创新和管理决策的新常态和模范式。而在农业方面,随着互联网的 发展,许多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探索大数据的应用。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归根结底,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靠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努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创造适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只有正确认识农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浮躁情绪,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❻ 大数据如何监测管理现代农业

大数据如何监测管理现代农业
随着海量信息的爆发,农业跨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如同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收集、分析数据,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等问题。
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将向着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期嘉宾将带您了解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监测预警如何运行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走进农业领域
数据库专家、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提出,数据密集型计算成为继试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之外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大数据被学术界正式提出始于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Big Data”系列专题文章,介绍了大数据应用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围绕研究数据的海量增加展开讨论。2011年,《科学》杂志刊登“Dealing with Data”专题,指出分析数据的能力远落后于获取数据的能力。
2012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基于大数据推动科研和创新。在我国,2012年5月香山科学会议第424次会议以“大数据”为主题,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已成为各行业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同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第445次会议以“数据密集时代的科研信息化”为主题,讨论“大数据”时代的科研信息化问题。
这些事件都标志着“大数据”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如何?许世卫表示,“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延展,是开展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他看来,农业大数据不仅保留了大数据自身具有的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精确度高和复杂度高等基本特征,还使得农业内部的信息流得到了延展和深化。
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问题,从数据的获取、收集到分析,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许世卫举例道,如通过传感器、作物本体检测手段,获取了土壤中的氮磷钾肥力等大量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有效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施肥量、施肥时间等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得出最合适的投入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再如,大数据能够提前预测到未来市场的供给需求,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投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智能化生产,对平抑物价起到调节作用。
大数据是监测预警的基础支撑
许世卫指出,农业大数据的数据获取、采集渠道和应用技术手段,无法通过人工调查得到数据,而需要依靠土壤传感器、环境传感器、作物长势生命本体传感器等手段支撑。由于技术更新、成本下降,使得农业有关生产市场流通等数据获取能力大幅提升。
“大数据使得农业进入全面感知时代,用总体替代样本成为可能;农业生产获得更多依靠数据的支撑,从此进入智慧农业时代;大量的数据可以优化生产布局,优化安排生产投入;大数据时代下,市场更有利于产销对接,在消费环节减少浪费以及减少产后损失。”许世卫说。
此外,大数据给农业的管理也带来变化。过去的农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指导和安排生产,大数据有利于分析提取特征、总结趋势,通过市场信号的释放引导市场进而引导生产。
许世卫表示,农业大数据是现代化农业的高端管理工具。所谓监测预警就是监测数据,贯穿于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到餐桌整个过程的产品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使产销匹配、生产和运输匹配、生产和消费匹配。
农产品监测预警也是对农产品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发布的全过程。
农产品监测预警还是现代农业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大数据是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支撑。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多重不安全因素,急需用大数据技术去突破困境。
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风险增加,急需提前获取灾害数据,早发现、早预警;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时有发生,急需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把握市场异常,稳定市场形势;食物安全事件频发,急需全程监管透明化,惩戒违规行为。
可以说,农产品监测预警对大数据的需求是迫切的。
农产品监测效果显着
农产品监测效果显着,大数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监测对象和内容更加细化、数据获取更加快捷、信息处理分析更加智能、数据服务更加精准等。
随着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数据粒度更加细化,农产品信息空间的表达更加充分,信息分析的内容和对象更加细化。
农业系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巨系统,在其中的生命体实时的“生长”出数据,呈现出生命体数字化的特征。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数据实现了由“传统静态”到“智能动态”的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存储与分析能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未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深度学习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将向着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如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hina Agricultur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CAMES)已经在机理分析过程中实现了仿真化与智能化,做到了覆盖中国农产品市场上的953个主要品种,可以实现全天候即时性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多类型分析预警。
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智能预警系统通过自动获取农业对象特征信号,将特征信号自动传递给研判系统。研判系统通过对海量数据自动进行信息处理与分析判别,自动生成和显示结论结果,发现农产品信息流的流量和流向,在纷繁的信息中抽取农产品市场发展运行的规律。最终形成的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与深度分析报告,将为政府部门掌握生产、流通、消费、库存和贸易等产业链变化、调控稳定市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❼ 农业农村大数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数字农业的意义是什么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普及化,是自主创新促进农牧业互联网建设发展趋势的合理方式,也是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进农牧业大国的必由之路。在这里过程中,仅有积极融入时尚潮流,提高智能化生产效率,才可以加速农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脚步,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物联网的运用,可以使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由人力收集、键入,变成感应器收集、即时传输到系统软件,那样可以立即获取信息,及其提升信息的精确性,防止人为性不正确。物联网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制造设备和机器设备行业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制造设备和机器设备的数据和自动化水准,真正完成全部农牧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操纵和智能化系统企业生产管理。


智能农业是可以摆脱传统农业落后面貌的新型农业发展趋势方式,是构建在工作经验实体模型基本上的权威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农业注重智能化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配之以技术专业的硬件设施。智能农业的决策模型和系统软件可以在智慧农业和农业大数据行业获得广泛运用。智能农业借助于现代科技为现代化农业给予一整套解决方法,同时可以依照某区块链的进步必须开展分拆。

阅读全文

与农业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如何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产品上的信息怎么看 浏览:205
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 浏览:610
做红酒代理利润一般是多少 浏览:382
微店如何发货代理 浏览:505
高瓴什么时候买的汇川技术 浏览:641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分哪些层次 浏览:230
亚马逊产品单个包装怎么多个卖 浏览:619
证券账号多久没有交易会休眠 浏览:663
客服跟代理有什么区别 浏览:116
哪些手游端能交易 浏览:194
河南哪里有古董交易市场 浏览:817
时富交易所是什么 浏览:713
徕卡全站仪如何提取数据 浏览:653
云南男装代理有哪些牌子 浏览:831
南宁面料市场到哪个站下车 浏览:155
县城技术类事业单位工资一般多少 浏览:35
浅谈通过会计信息化有什么收获 浏览:465
spss数据模板是什么 浏览:25
文档筛选删除后剩余的数据在哪里 浏览:559
市场半边天是什么意思 浏览: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