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据处理 > 生态足迹需要多少数据

生态足迹需要多少数据

发布时间:2023-01-26 01:55:18

Ⅰ 世界自然资源破坏的数据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9日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

这份2002年度《活着的地球》报告是依据来自全球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数”和“全球生态影响指数”是最重要的两个数据参考指数。

报告认为,目前人类的透支消费是不能长期持续的。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

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资源的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报告还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长的土地和海洋面积总共为114亿公顷,即全球每60亿人口仅有1.9公顷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这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发出警告说,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正以远远超出地球负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其中,美国是地球资源的头号耗费大国,人均耗用资源量是同属发达工业国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还多!报告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海陆面积为5.27公顷,但他们消耗的却是9.7公顷地域内的资源,差额部分当然来自不发达国家。而非洲人均拥有1.55公顷海陆面积,但他们实际能用到的资源只有1.36公顷。

为此,报告严肃地批评指出,富有发达国家的浪费生活模式是导致地球自然资源被高速耗费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50年,全球海洋渔产资源将枯竭,能吸收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将被完全摧毁,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净水源变得极为稀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环境将岌岌可危。

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乔纳森.洛认为,要想制止这一趋势、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通过改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费,采用更为节约的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系统。

据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将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赶在峰会召开前一个月发表这份报告,旨在呼吁各国政府不要只顾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长远,切实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通过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报告的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零增长”理论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已风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研讨的焦点。(本报记者孙佳华)

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产出量的20%,当今平均每个人使用了2.2公顷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

新报告检验了149个国家的自然及资源状况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物质已经特别丰富了?我们现在不但衣食无忧,而且许多物品还可以用的时候就被我们当作垃圾丢弃了。前不久出炉的《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指出: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产出量的20%,我们已经在大大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了。

《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态报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这一系列的报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类对地球的冲击,检验了149个国家的自然及资源状况。这份新报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状况正在急剧地衰退,起因是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浪费尤其严重。这一报告警告说,随着这些区域的发展及消耗更多的资源,对于地球资源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我们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丁说,“除非各国政府重新恢复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间的平衡,否则我们将无法偿还这些生态债务。”

新报告的评估结果主要依据两项指标:“地球生态指数”和“生态足迹”。所谓“地球生态指数”,是指地球上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新报告显示,人类近年来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已超过地球所能生产的20%。所谓“生态足迹”,是指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也就是人类开发自然的面积,这其中还包括自然为了处理人类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积。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生态足迹”不断扩大的状况在工业化国家尤其严重

新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态足迹”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2.5倍。当今人类平均的生态足迹为:平均每个人使用了2.2公顷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这是将地球的113亿公顷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区域除以全球61亿人口计算得出的;然而,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达0.4公顷。“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湿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态区域的面积减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

“生态足迹”不断扩大的状况在工业化国家尤其严重,西方人正在以难以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水平消耗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不仅是欧洲的2倍,甚至是亚洲或者非洲人均资源消费的7倍。德国人均“生态足迹”达到4.8公顷,北美国家甚至达到9.2公顷。在所有国家中,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而中国排名第75位,中国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仅为1.5公顷,虽然低于全球平均值,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太多,我国国土所能提供人均资源限度仅为0.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资源开采量为650立方米,中国年人均新的水资源开采量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资源消耗量为8870立方米,中国年人均水资源消耗量为2240立方米。可见,水资源的开采速度远远跟不上人们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存在着过度使用水源的情况,通常在旱季难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湿地和内陆水系逐渐干涸。

在对所有自然资源的消耗中尤其严重的是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对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在1961年以来人类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指数。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对能源的过度使用正在使人类遭受气候变化的威胁,政府、工业界和公众应该及时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技术、节能建筑和节能交通系统。

“可持续的生活和高质量的生活有时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的作者之一琼纳桑·拉赫说,“然而我们还是需要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重新恢复在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满垃圾和废气的地球上。”

解放日报报道: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
9日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
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
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
这份2002年度《活着的地球》报告是依据来自全球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计算分
析后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数”和“全球生态影响指数”是最重要的两个数据参考
指数。
报告认为,目前人类的透支消费是不能长期持续的。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
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
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
年,人类所要消耗资源的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
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报告还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长的土地和海洋面积总共为114亿公顷,即
全球每60亿人口仅有1.9公顷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这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发出警告说,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正以远
远超出地球负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其中,美国是地球资源的头号耗费大
国,人均耗用资源量是同属发达工业国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还多!报告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海陆面积为5.27公顷,但他们消耗的却是9.
7公顷地域内的资源,差额部分当然来自不发达国家。而非洲人均拥有1.55公顷海
陆面积,但他们实际能用到的资源只有1.36公顷。
为此,报告严肃地批评指出,富有发达国家的浪费生活模式是导致地球自然资源被
高速耗费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50年,全球海洋渔产资源将枯
竭,能吸收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将被完全摧毁,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净水
源变得极为稀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环境将岌岌可危。
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乔纳森·洛认为,要想制止这一趋势、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
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通过改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费,采用更为节约的消费方式,控制人
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系统。
据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将在南非的约翰
内斯堡召开。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赶在峰会召开前一个月发表这份报告,旨在呼吁各国
政府不要只顾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长远,切实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通过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
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组成的小团体。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
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
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报告的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
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
理论。
“零增长”理论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前
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又通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已风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研讨的焦点。

Ⅱ 生态足迹方法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度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36]。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相应数量的废弃物,而提供这些自然资源并消纳相应废弃物则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予以支持;在给定人口和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则越大,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也就越大。生态学家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象地以“生态足迹”来表示。换言之,生态足迹是支持一个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之总和,简称生物生产性土地。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其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99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思想,认为区域生态足迹是为生产特定区域人口消费所需的资源和同化这些人口消费所产生的废物,需要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37]。1996年,Wackernagel和Rees出版了专着《生态足迹: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系统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方法[38]。Wackernagel等于1997年提出了国家与全球尺度的生态足迹评价框架,并对52个国家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39]。此后,生态足迹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研究与应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爱尔兰、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国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核算与分析。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我国,随后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在国内迅速展开。在WWF的支持下,有关研究部门自200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区域、城市开展了生态足迹实证研究,推动和丰富了生态足迹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40]

由于生态足迹方法具有的概念清楚、计算方法简便、涵盖信息量大、所需数据易于获得等优点,该方法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估、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用地规划、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评估等。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生态足迹方法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只能对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实际中土地功能具有多重性质,而生态足迹方法对土地的功能进行了简化,造成了计算误差等。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Ⅲ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

到目前为止,大概12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

Ⅳ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耕地是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草场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产能力大多较低。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但目前事实上人类并未留出这类土地,出于生态经济研究的谨慎性考虑,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考虑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损失。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
即rk=dk/D(k=1,2,3,… 6)
式中rk为均衡因子,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为1.1,草地为0.5,海洋为0.2。 Ai=(Pi+Ii-Ei)/(Yi · N)(i=1,2,3,… m)
式中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N为人口数,本文m=33。在计算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热力和电力等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时,将这些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速率来估计自然资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国际环境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生态足迹通过农田、木材、水、煤炭以及垃圾处理用地等一系列自然资源的使用量,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状况。报告发现,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仍在世界上居于较低水平;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消耗的生态资源增加了近一倍。
报告警告称,如果中国的人均资源消耗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中国将需要全球的可用生物承载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声明称,报告主要使用了2003年的数据,这是目前可用的最新的全面数据。但报告作者表示,研究结果反映了目前仍在持续的趋势。
报告称,中国2003年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69位,略低于叙利亚。美国在这项指标中排名世界第二,阿联酋高居第一,日本则位列第27位。
根据报告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指的是满足该国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与水域的面积。
研究发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仅为1.6公顷,远低于2.2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经计算仅为人均0.8公顷,这意味着中国消耗了相当于其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两倍的资源。
为了弥补其中部分缺口,中国从加拿大、印度及美国等国家进口原材料。但研究发现,其中部分原材料随后又通过制成品的形式再出口到西方国家,这使得中国成为自然资源的净出口国。
报告建议,中国可以采取简单易行的短期措施,例如推广使用节能灯泡,同时着眼于长期规划。中国拥有“全球生物承载力”(提供有用生物材料与吸纳废物的能力)的15%,美国则消耗了大约20%。
报告表示,未来一、二十年内,中国的消耗水平可能仍将对其自身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对全球生物承载力施加更大的压力。

Ⅳ 什么是生态足迹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一词。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Ⅵ 生态足迹计算时需要哪些数据

EF=N·ef =N·∑(aai)=∑rjAi=∑(ci/pi) (1)式(1)中:EF 为总的生态足迹;N 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i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

Ⅶ 写有关水资源的生态足迹的论文需要查找哪些数据

这个我专业的,,整套些数据?

Ⅷ 谁有世界自然资源减少的相关数据啊

2003年数据

人口(百万) 生物承载力(地球公顷/人) 生态足迹(地球公顷/人) 总生态足迹/本地区生物承载力 总生态足迹/全球生物承载力
全世界 6301.5 1.78 2.23 125% 125%
高收入国家 955.6 3.3 6.4 194% 55%
中等收入国家 3011.7 2.1 1.9 90% 51%
低收入国家 2303.1 0.7 0.8 114% 16%
美国 294.0 4.7 9.6 204% 25%
中国 1311.7 0.8 1.6 200% 19%
从上表可以看出, 从全球来讲,把饼做大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的负荷25%,我们早已不再依靠自然的“利息”生存,而是在消耗大自然的“本金”。照目前这种消耗生态资源的速率走下去,发生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可能性不可避免. 而超载最严重的, 不是人口众多的中低收入国家, 而是科技发达,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高收入国家. 尤其是美国, 由于历史上的殖民抢占了印第安人的北美大陆,资源丰富,但却仍然超载100%以上. 美国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 从生物承载力来说,占有全球资源的12%, 但却消耗了25%. 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复制美国模式的.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算出, 哪怕我们突然有了美国现有的”高科技”和”先进制度”,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要过美国人的生活, 同时可持续, 我们需要1.12个地球. 很显然, 无论是接轨, 还是发挥比较优势, 或者无论什么主义和办法,都不可能变出1.12个地球资源给中国.
所以, 所谓科技发达制度进步的西方,本身恰恰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罪魁祸首,他们自己的饼都很难永远维持下去.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 人均资源不到全球人均的一半,真正是地大物”薄”, 就更加不可能沿着西方的老路把饼做大了.我们需要的,是变换思路,探索如何把饼做好利用好,如何分享.

Ⅸ 人类需要几个地球承载生态足迹

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北美居民资源消耗的平均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就整个世界而言,全人类的生态足迹在1980年就已经与地球的生产能力持平;在2001年已经超过了20%,这意味着人类需要1.2个地球来满足生产和生活对资源的需求;至2007年,这个需求已经超过了50%。据估计,最迟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其每年的资源需求。

生态足迹较大的国家,表明其对资源的消耗强度超过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状况所能提供的被消耗量,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一直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据统计,北美地区人均消耗资源水平是欧洲的2倍,是亚洲或非洲的近7倍。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可是此后的数十年间,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对自然界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种种灾难:物种灭绝加速,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变暖,等等。

对科技和文明成果的不当使用和发挥,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资源被耗竭,生态环境被不可逆转地破坏,到那时,人类留下的“足迹”将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全文

与生态足迹需要多少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做代理油漆 浏览:632
彩妆属于什么产品大类 浏览:281
泉州货运代理进口食品价格多少 浏览:71
头条为什么没有房产信息 浏览:59
qq飞车手游赛车数据怎么查看 浏览:676
二手房交易后银行多久清算 浏览:528
义乌外企税务代理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801
宁夏资质化工产品有哪些 浏览:836
纳米技术与技术的简称是什么 浏览:987
汽修厂如何做代理 浏览:731
和房主直接交易需要交什么费 浏览:585
三星a7程序锁在哪里 浏览:234
oppo数据线接口发黄是怎么回事 浏览:351
看国漫用什么小程序 浏览:147
惠州政府支持哪些技术院校 浏览:968
5gran设备技术特点有哪些 浏览:487
mate10如何关闭后台运行程序 浏览:213
一点点那个点餐小程序怎么做的 浏览:132
软件程序如何驱动硬件的 浏览:529
英语学校市场推广怎么做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