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赋能发展是什么意思
最近几年,有一个词逐渐走进大家视野——“赋能”。大佬们纷纷提出了赋能战略,京东到家发布了“零售赋能”新战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表示:AI驱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联想要做推动者和赋能者!就连大火的奇葩说上,张泉灵也提到的“赋能中心”。这些大型企业都在不厌其烦的强调赋能的重要性,那么赋能到底是什么?
“赋能”顾名思义,就是为谁或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它最早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学,其理论内涵是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从而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
当前,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全新方式颠覆着传统行业的同时,更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治理方式。未来的组织必须有超越传统的运作方式,对外必须能够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作出更快速的反应,对内又必须能够持续激发精英员工的内在动力并在工作中持续为他们赋能。
赋能大概有这么几种,一种是提供直接的帮助,你缺人送人缺钱送钱却技术送技术,甚至可以直接出手,比如杨致远的雅虎对方面的阿里巴巴,也包括腾讯投资京东帮助摩拜,这种赋能数据简单粗暴,效果直接,但往往会造成自己难以脱身。
另外一种是授人以渔,帮你提高能力,比如蚂蚁金服催生了印度版支付宝,阿里巴巴在非洲培训电商等等。这样的赋能,不改变被赋能者面对消费者的界面,不改变生产关系,虽然赋能者的控制力会提高,但依然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
还有一种赋能就是比较黑的了,自己的友军跟不上,就给对手挖坑,曝光他的问题或者通过谣言阻止对手创新发展。
美国《财富》杂志封面特写描述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如何赋能全球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曾说过:“未来组织最重要职能的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对具有“赋能”特质的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通俗的比喻:“传统公司组织,每一个员工都是网球运动员——和上级球来球往,公司和员工是博弈关系。未来公司组织,每一个员工都是高尔夫运动员——球、球杆、18个洞就在那里,各显神通;公司和员工是“场地”和“玩家”的关系,动作自己选,成绩自己算。”
赋能型的组织其实更强调文化的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欧美优秀的企业总是能不断创新,如Google,他们都有很强的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不像中国的企业一直强调奋斗、奉献、拼搏、吃苦耐劳。并不是奋斗拼搏不管用,而是创新没有办法靠拼出来。从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赋能于业务部门的同时,还需要赋能于个体,赋能于业务部门的最终实施也是赋能于个体。个体是开展某一业务的点,业务线是由一个个工作环节点构成的,业务线之间的交叉点也是站在点上的个体。赋能于个体对于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拓展增量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了解赋能,善于自我赋能,将是今后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多大程度上将决定你和别人的差距,这个差距决定了你人生和财富所能达到的高度。时代在变,时代在变,复合型能力的岗位会越来越多,不论你是在什么岗位上,学会赋能,为自己赋能,也为别人赋能,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
2. 请问各位大神。赋能是什么意思谢谢
赋能即赋能授权,就是给谁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在商业中企业授权给员工赋予他们更多额外的权力,赋能的形式就是授权给员工决断。通俗来讲就是,你本身不能,但我使你能。
赋能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学,其理论内涵是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赋能的形式是放手让成员自行决断,其本质是相信员工能够做正确的事。需要澄清的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赋能是双向的,它包括了自我赋能和赋能予他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内的自我赋能是人才个体的自我驱动、自我激励、自我升华,而赋能予他人就是组织通过去中心化驱动组织扁平化,组织自上而下赋予人才开放创新的思想,锐意进取的动能,自主决策的权力,主动工作的态度。
(2)数据赋能词语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赋能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现代管理学理论预言家玛丽·帕克·弗莱特的研究成果。弗莱特严厉地批判等级森严的企业组织结构,她憎恶“命令与控制”型的领导作风,提倡结合更多民主因素的企业管理方式。她认为,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第一线员工的经验和知识。
那时候赋能对个体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释放和体验,激励则侧重于控制和约束。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激励应视作赋能在工业时代的前身,而赋能相当于在信息时代对激励的升级和优化。短时间内,赋能不会完全取代激励,赋能只是激励逐渐演化的过程。
3. 数据赋能和数字赋能有什么区别
数据赋能比较好理解,这就是通过大数据挖掘创造机会,让业务进步的之类的概念
至于“数字”赋能,不是很理解,应该努力看上下文
这只是一种说法,没有到概念的级别。好像从来没有人定义这个
4. 数字赋能是什么意思
“数字”赋能的进程是创新发展的进程,首先必须在基础支撑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比如,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内企业需要更好地争取5G标准的话语权;在产业研制发展上,我国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自主研发任重道远。
数字赋能,激发经济社会生机活力。“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以‘数字赋能 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意义深远。”
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表示,作为一家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的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进程中,坚持开放合作将是不变的主题。“期待与全球范围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并肩推动数字化领域合作,实现用技术造福大众的目标。”印奇说。
(4)数据赋能词语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数字赋能的代表:
5G移动网络与早期的2G、3G和4G移动网络一样,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在这种网络中,供应商覆盖的服务区域被划分为许多被称为蜂窝的小地理区域。
蜂窝中的所有5G无线设备通过无线电波与蜂窝中的本地天线阵和低功率自动收发器(发射机和接收机)进行通信。收发器从公共频率池分配频道,这些频道在地理上分离的蜂窝中可以重复使用。
5. 以数据为抓手做好业务赋能
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是IT部门的最强的抓手,“技术”是IT部门最大的优势。IT部门应当利用好这些抓手和优势,为业务赋能,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能力。
工具赋能:没有数字化工具能做业务吗?当然能!但有了趁手的数字化工具,会极大提升业务的效率,减低业务成本,让业务处理事半功倍。所以IT部门应帮助业务打造符合其现状和需求的数字化工具。说到底,还是需要IT深入业务,业务也需要尽量用技术的思维思考问题。
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环境的过程。因此,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当前数字化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AI、5G、VR/AR等。技术赋能,本身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老师要教学生,首先老师自己得先会,另外还得做好教案。第二,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业务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业务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数据赋能:这个好理解,不论是“数据洞察”、“用户画像”、“产品画像”、“智能触达”、“千人千面”……都属于数据赋能的业务场景,其实数据赋能的本质就是“将合适的数据在合适的时间推送给合适的用户”。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业务优化流程,也可以辅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