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省会城市的年度统计数据在哪儿找呀跪求大神帮忙!!!!!!
去各省会城市市政府官网或市一级的统计局网站查询
比如广州的年度统计资料可以在广州统计局的广州统计信息网查到
⑵ 谁知道各地市的经济数据可以在哪里找
2008年上半年辽宁省各市经济总量排名 人口 单位:亿元,生产总值 1、沈阳 700多万 1829.2 2、大连 600万 1795.1 3、鞍山 350万 777.4 4、营口 260万 (数据没有出来,但昨日新闻报上半年增幅全省第二) 5、抚顺 250万 324.3 6、盘锦 130万 309.3 7、锦州 310万 308.2 8、本溪 160万 285 9、辽阳 180万 273.4 10、丹东 243万 233.6 11、葫芦岛 275万(数据没有出来) 12、铁岭 305万 219.5 13、朝阳 340万 200.3 14、阜新 192万 88.1
⑶ 除了统计年鉴,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各个地方的经济数据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政府统计公报,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数据,但这是一个汇总的数据。要的这些是一个行业的数据,可以通过行业的资料里面查询,酒店行业,旅游行业等。衣食住行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支出,各地有一些基本标准生活成本,反应该情况。
年鉴编纂总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年鉴的质量,首先是要保证政治质量,政治上出了错,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坚决和中央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注意保密,内外有别,防止发生任何失密违纪现象。
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史册之一的年鉴,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
(3)广东各城市各行业发展数据哪里找扩展阅读:
表现形式:
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关年鉴创新问题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年鉴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1、以纸张为载体,这也是普遍的形式。
2、以光盘(CD,DVD)为载体。分两种情况,第一、电子书的形式,这种年鉴不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第二、也是年鉴界推荐的一种,就是全文数据库检索,此种年鉴偏于数据查询,方便工作和生活。
3、以网络为载体,也就是网络图书馆的形式。
⑷ 各行业的统计数据去哪里查看
这个很难很难找得到,你首先应该去查下 各个地方统计局网站或者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一般每年统计局统计年鉴都会对一些大类行业进行统计,不过他们的统计行业类别比较宏观
其次 就是找对应的行业协会去了解下看是否有相应的行业统计了
其他的可能就是一些专业的第三方调查公司的统计数据,但是准确性不好确定
⑸ 企业数据哪里找
一、国家机构/国际组织公开数据⑹ 在哪里能找到各行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信息收集渠道:通常的渠道有公司官网、咨询公司官网、券商研究、数据库、微信、知乎、搜索引擎、网络爬虫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渠道呢?下面逐一介绍。
公司官网:通常来说公司的官网包含信息很多,公司介绍、产品介绍、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等,这些资料的可靠性通常比较好。上市公司的年报在经营分析内容里面会对该公司的业务销售情况、利润的推动因素等进行分析,因此当你想知道上市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年报是不错的选择。上市公司的年报获取途径可从证券交易所,公司官网、巨潮、雪球等渠道去获取。
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报告通常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非公开的信息,因为咨询公司通常会有自己的方法论对市场进行自己的定性分析,市场调研等,因此对于消费者的洞察、行业的趋势研判通常找咨询公司的报告,但是它同时也存在数据往往口径难以统一。市面上的咨询公司通常分为市场调查类咨询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前者一般为后者服务。市场调查类咨询公司例如艾瑞、尼尔森、益普索等公司通常在消费者调研、行业分析等方面提供自己的洞察,他们并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这类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往往在他们的公司官网上都可以免费下载,可以作为我们行业研究数据的来源。管理咨询公司有必要则会聘请市场调查类咨询公司提供专门的调研分析,由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给出具体的战略建议。当然像麦肯锡、贝恩、BCG、罗兰贝格等在自己的官网也会分享自己的行业洞见,这些信息都是帮助我们作出行业发展研判、商业模式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
券商报告:券商的研究报告大多针对的是上市企业及未上市的龙头企业,因此当你想深度的了解某个行业的时候,可以考虑找10篇深度分析仔细研究,就算对行业有所了解了。上市公司的最新动态,公司策略行动都可以在券商的研究报告里面找到。行业的数据也在这里面可以找到,但是也可能存在多家券商报告的数据不统一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交叉验证,选取合适的值。在这里推荐一个我常用的券商报告查询网站,萝卜投研。
专业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一般是收费的,但是信息也全,向Wind、惠博智能策略终端,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一下。当然也有免费的,一般多为政府部门网站,如国家统计局可查行业发展数据、人口数据,GDP数据等。另外还有工业相关的工业信息化部、金融相关的证监会、银监会、证券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进出口相关的中国海关,专利相关的国家知识产权网站,工商信息公示系统,查企业股权结构的企查查/天眼查、查政府政策的各级政府官网,各行业的行业协会,卫生统计局的人口情况查询。
搜索引擎:学会利用微信、知乎等搜索渠道,常常会获得一些业内人士的总结和分享,也是我很喜欢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于直接使用搜索引擎虽然快但是信息的真伪需要辨别,适用于在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可用来模糊搜索,然后再溯源找到来源。在关键词后面加pdf,关键词中加“”,加网站名等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使用网络爬虫等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关于信息搜索的渠道,请看我之前的这篇回答。
渠道判断:你会发现上市公司、成熟行业我们很容易通过年报、券商报告、招股说明书、监管机构、专业的数据库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小企业,新兴的行业我们怎么获取信息呢?答案是专家访谈、公开新闻、咨询公司、消费者调研。前面说过咨询公司报告常常会存在数据口径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个数据来源做验证,根据咨询公司做的假设、时间是否是最新、数据推导的逻辑、渠道来源等综合判断自己应该采取的数据。
非公开的渠道获取信息:对于很多信息你很可能在公开的渠道是没办法获取的,这个时候问卷调研、打陌生电话、专家访谈、焦点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实地调研等方法就成为了咨询公司获取非公开信息的渠道。当然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下面我将一一分析。
专家访谈:特点就是贵,但是效率高,可以深入了解非公开的信息,例如知道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这个时候行业访谈就要注意时间的把控,一般在半个到1小时。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凯盛、三桥等专家库公司帮助我们介绍专家,要针对访谈的目的,寻找那些刚刚离职的专家是最恰当的,毕竟在职的专家还是有所顾忌。提前准备好问题,一般10个左右,把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目的在于检测专家的专业性以判断是否继续访谈,减少成本的同时可提高效率。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节奏的把握,引导专家往你的想要了解的问题走,做好信息记录。隐私问题要学会站在专家的角度问题考虑,例如你如果直接问你所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往往会给专家尴尬,我们换个问题,例如像如果让您来运营一个和你们类似的企业,您觉得什么最重要?这样通常能够减少专家的心理负担。而对于数据性的问题,切忌一口气问一大推关键数据指标,往往很难让人一口气回答。记得将问题进行分解,一个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问题,层层推进,最后总结和对方确认即可。
陌生电话:耗时耗力,但也可以获取专家访谈获取的信息。因为给陌生人打电话,因此需要作合理的身份假定,做好心理建设,同时得到信息要作交叉验证,以确保被拜访人不是乱回答一通,准备的问题5个以内,想了解多个问题的时候可以隔几天再拜访。遇到前台应表现简短直接的语气,提供公司的员工名字等增加信任度,要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打这个电话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
问卷调研:一般包括明确目的,设计问卷,问卷发放回收并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本次问卷调研的目的是什么,调研的对象,需要收集的信息。关于问卷的设计,应该将重要的问题往前面放,因为人往往最开始是最有精力的,因此为了保证质量,问卷花费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同时在不同提好设置相似问题来进行交叉验证。一般而言调研问卷应该是设计好之后先小规模投放,寻找出问题,例如问问题的方式是否有不合适的,是否有歧义的地方,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不用像偶尔,几乎不这样有不同理解的词语,选项之间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遇到敏感问题要想办法消除对方的顾虑,如提示对方问卷结果将严格保密,不引导对方得出答案等。在修改完成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投放,之后就是搜集分析。
实地调研:在选择实地调研的地方应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维度去考虑。首先时间上面应该考虑早中晚,周末和工作日。地点应该在市中心、市郊、商业区、居民区都应该选取调研的样本,这样才更加的有代表性。
焦点小组:焦点小组的重点在于让每个参与者能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做到?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明确本次讨论的目的,让参与者提前准备,这样才不至于最开始的冷场。小组讨论开始前最好都进行自我介绍,人往往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进行经验分享。既然是头脑风暴,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应该是yes or no的问题,而应该是能够引起广泛讨论的,难题放中间,因为中间时段是大家最活跃的时期。主持人的作用就是保持中立,明确主题,确保大家在正确的道路上,同时别忘记了记录好讨论的内容。
⑺ 去哪里高效查找行业报告和行业数据
本文从不同维度分析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由于行业内企业众多,不同企业产品策略和重点布局不尽相同,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差异化程度显着,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健康行业市场集中度正逐渐提升。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大健康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白云山(600332)、云南白药(000538)、爱尔眼科(300015)、九州通(600998)、药明康德(603259)、老百姓(603883)等。
本文核心数据:大健康行业竞争梯队、市场集中度、业务布局、竞争状态总结
中国大健康行业竞争梯队
2021年医疗健康增长显着,成为胡润500强企业最多的行业。2021年片仔癀以510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列医疗健康行业第一,其次是云南白药,价值为280亿人民币。根据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价值排名,智飞生物、百济神州等企业位列第二梯队,排名在11-50名;蓝帆医疗、迪安诊断等企业位列第三梯队,排名在50名之后。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⑻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4个“万亿城市”相继亮相,广东GDP超万亿元城市在全国独占鳌头,闪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舞台。广东21市2021年GDP出炉,4个“万亿城市”亮相。
2021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124369.67万亿元,实际增速8%,名义增速12.29%。各地市GDP总量及增速也随之完整公布,整理数据分析,可分为四大梯队:
第一梯队:广深,仍是广东省无可争议的龙头,国内超一线城市,引领广东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二梯队:佛莞,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制造业基础雄厚,尤其是东莞,2021年GDP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4个,广东第四个万亿城市,广东也成为全国唯二存在四个万亿城市的经济强省。
第三梯队:惠州独树一帜,距离五千亿仅一步之遥,增速达到17.9%,全省第一。
第四梯队:珠海、茂名、江门、中山、湛江属于3000亿元层次;汕头、肇庆、揭阳、清远属于2000亿元层次;阳江、韶关、梅州、汕尾、河源、潮州、云浮属于1000亿元层次。
广东各地市GDP所占比重
广州,东莞,惠州占全省GDP比例有所提升,广州与深圳GDP差距逐渐缩小,未来几年有望将其超越。佛山占比较为稳定,增速平稳,其他地市变动并不明显。
有些可惜的是,除了广深佛莞,广东其他地市经济总量并不突出,5000-9000亿元层次出现断层,仅有的惠州,也是在4000亿层次徘徊。这可以说是广东经济的一个缩影,珠三角核心区域发展水平较高,进出口贸易,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远远高于非珠地区。
1月24日,东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正式跻身万亿元GDP俱乐部。东莞是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第四个GDP超万亿元的城市。
4个“万亿城市”相继亮相,广东GDP超万亿元城市在全国独占鳌头,闪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舞台。2021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达到124369.67亿元。
广东为什么能涌现多个“万亿城市”?
以制造业立省
走进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广佛江高速旁,是华南最大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库卡顺德园区。2021年,库卡顺德园区机器人产量近1.8万台,为华南地区第一。以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为基数,全国每20台工业机器人即有一台来自顺德。以库卡为龙头,一批机器人本体、减速器、铸件和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企业向佛山市顺德区集聚,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广东新力量正在加速崛起。
这是广东制造业大省的一个缩影,广东制造始终站在产业制高点上。四大万亿元级城市之一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大市,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佛山市顺德区更是素以“工业立区”闻名,一个县级区域2021年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
梳理广东这四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发现,不仅是佛山,东莞制造业也毫不逊色,东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2968.16亿元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5008.81亿元,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九大产业为主导的“五支柱、四特色”工业发展格局。
即便是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的广州,高端制造业依然增长强劲。有研究者探寻2021年广州经济高增长的秘诀时称,“从数据来看,离不开第二产业的强势增长”。2021年,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22.6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2%,且第二产业增速快,主要受益于高技术制造业,去年广州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15.6%。
广州高技术制造业中新能源造车、集成电路等成为亮点。2021年,广州集成电路、显示器、光电子器件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6%、45.5%、40.2%和24.4%。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或者芯片,过去这个产业的制造环节在珠三角几乎是个空白。最近几年,广州粤芯半导体公司迅速成长,深耕模拟芯片赛道,发展势头良好。
广州发展制造业还在不断加力。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未来5年和2022年发展目标,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对中高端产业和中高端环节的集中突破。
产业配套齐全
一台高端咖啡机,全身260个零部件,50%不出佛山市,80%不出广东省,采购半径小,成本低,带来了竞争优势。生产咖啡机的龙头企业为链主串起了1400多家供应商,产业链协同高效。1.4万家家电企业结成了一张强大的供应链网络,3.6万家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原料等产品或服务……这些都让有“家电之都”之称的广东顺德底气越来越足。
产业链建设是近年来珠三角城市招商引资营造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东在全省部署产业链链长制,下大功夫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
广州南沙为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夯实南沙制造业发展基石,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实施重点产业链“1+X”“链长制”。
深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17条重点产业链,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实现汽车制造业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产业配套良好,产业链完善,正是在这两年的疫情下,广东企业抢到国际市场机遇,实现外贸强劲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外贸快速增长又带来工业热、物流旺。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8.27万亿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外贸同比增长16.7%,疫情下广东制造在全球供需网络中的重要性凸显。
营商环境一流
观察广东四大万亿元城市发现,四大城市都是千万级人口大市。多年来,人口持续净流入。人口流入,说明产业兴旺,就业机会好,创业机会多。
2020年,顺德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一照通”改革,发出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等与营业执照合并办理,经营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加载在营业执照上。申请人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只填一张表格,率先实现了常态化企业开办“一件事”2小时办结。
近年来,广东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十四五”开局之年,佛山市委吹响了引领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0年,东莞的“一号文”就是营商环境建设,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等大事,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今天的广东,市场主体超1500万户,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东莞,市场主体超过146万户,在顺德市场主体数量超过32万。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分析,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广东充分发挥产业体系较为齐全的优势,产业链彰显韧性,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有广东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创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优势。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韩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预测,2021年韩国GDP将达到1.8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经济体总量排名第10位。
以去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6.4515)计算,韩国GDP约合11.74万亿元人民币,不及广东。
韩国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GDP增长4%,低于IMF此前的预测(4.3%)。这意味着,广东GDP超越韩国已是板上钉钉。
至此,从全球来看,广东实现了对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的追赶。
从全国看,广东以全国1.9%的土地,集聚了8.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9%的GDP,经济总量自19 89年以来,连续33年位于全国第一。
深圳超三万亿,广州也发起冲刺
广东的底气来自四个万亿城市——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这四个城市在广东GDP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二。
1月25日,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发布的《致广大网民朋友的拜年信》透露,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
尽管深圳市统计局尚未公布具体数据,但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GDP达到21791.18亿元,站上3万亿台阶就意味着,四季度深圳新增的GDP至少有8208.82亿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去年深圳在新经济领域的表现不错,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增速非常快,微观的企业主体数量也大幅增加。
按照深圳的规划,到2025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
“只要把系统性的环境营造好,GDP增长是自然的事。”刘国宏认为,政府要做谋长远的事情,更多将眼光放在战略性重大改革上。
近日,深圳再度迎来制度上的突破。
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放宽先进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投资等六大方面的市场准入。
刘国宏认为,市场准入的放宽预示着更多市场主体能够便捷地进入深圳,将倒逼政府改变监管和治理模式,形成更加市场友好型的体制机制。
“未来香港自由港的政策和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相互嫁接,在集聚国际人才、国际资金资本、重大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将蕴含巨大的空间。”刘国宏表示。
除了深圳首次突破三万亿,广州明年也将冲刺三万亿。
数据显示,广州2021年GDP达到2.82万亿,同比增长8.1%,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6%以上的增长目标。
在全国城市GDP十强榜单中,位于第四名的广州与第五名的重庆差距从2020年的16.3亿元拉开至2021年的337.95亿元。广州继续坐稳GDP“第四城”的宝座。
过去五年,广州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2022年,广州预期GDP增长在5.5%左右。按照这个目标,2022年广州GDP将冲刺3万亿。
在今年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占据了妥妥的C位,首次出现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表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立市”成为今后五年广州的目标任务以及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第四个万亿城市,东莞晋级
除了深圳和广州,佛山和东莞也是广东省传统的制造业大市。
2022年初发布的“2021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来自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500强制造业企业数量高达329家,占比接近7成。
佛山在2019年晋级万亿之后,2021年继续稳守,全年GDP达到12156.54亿元,同比增速达到8.30%。
2022年,佛山的目标是GDP增长6%左右,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
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及“制造”一词。根据佛山的规划,未来五年,将坚持始终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推动佛山向制造强市跨越。
另一边的东莞,成为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广东第四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GDP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4.6%。
更为亮眼的数据是,继2020年负增长之后,2021年东莞进出口强势反弹。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东莞在2020年的进出口同比下跌3.8%。2021年,由于国外产能无法释放,东莞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大大发挥,全年进出口总额15247亿元,同比增长14.6%。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后将把发展焦点放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上,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吸引更多外企落户。
未来5年,东莞将推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集聚人才383万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
汕尾稳居全省增速第一
四个万亿城市之后,排在第五位的惠州,2021年GDP规模尚未突破5000亿元。
数据显示,去年惠州GDP达到4977.36亿元,同比增长1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惠州GDP跨过2019年增长4.2%的谷底后,在2021年增长10.1%实现“V”字形反转,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根据惠州设定的目标,2026年力争GDP实现8000亿元,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
省内增速最快的城市,当属汕尾。2021年汕尾GDP为1288.04亿元,同比增长12.7%。
工业对汕尾经济增长功不可没。2021年,汕尾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41.45亿元,同比增长21.5%。
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标在8.5%左右,并强调“未来五年将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战略机遇期和现代化建设黄金期”。
去年,粤东五市(汕头、汕尾、揭阳、梅州、潮州)的GDP总共达到8988.9亿元,比去年提高了727.4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7.2%。
在粤东五市中,汕头在2021年产业转型中,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方面的表现尤其亮眼。
南方都市报发布《2021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显示,汕头拥有209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蝉联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榜首。
广东省内区域的协调发展仍然是长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及,将深化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梯度转移,推动各功能区深化产业统筹、项目对接。
⑼ 在哪里能找到各行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发现报告fxbaogao,报告量超级大,各种行业都有,什么关键词都能搜到,太牛逼了,也可以免费在线读报告全文。
⑽ 各个行业的增速数据一般在哪里能找到
一般行业协会或者主管部门会通报,你可以到官网上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