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藏数值模型的类型有哪些
油藏数值模型的类型是根据油气藏特性及开发人员需要处理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而设定的,油气藏特性和油气性质不同,选择的模型也不同。
(1)黑油模型,是常规油田开发应用的油藏数值模型,顾名思义,是适应于油质比较重的油藏类型,如普通稠油及中质油的油气藏。
(2)组分模型,适用于油质比较轻、气体组分比较高的油气藏,如挥发性油藏(轻质油)或凝析气藏。这种模型是充分考虑了油气碳氢组分在开采过程中相态的变化,其变化受热动力影响特别敏感,而黑油模型是不考虑油气相态在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的。这是这两个模型不同之所在。
(3)根据一些特殊开采方式的需要,还有其他许多类型的数值模型,如热采模型、注聚合物驱油模型、化学驱驱油模型、裂缝模型等等,这些模型都是以黑油模型或组分模型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只不过在编程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与特殊开采相应的方程,如在热采模型中加入了热力学的方程,在注聚合物模型、化学驱模型中加入了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地层对聚合物或化合物的吸附性状态方程等。裂缝模型是用来计算和预测裂缝性储藏的开发动态,它可以分成基质(岩块)和裂缝两部分,基质是储油的空间,裂缝是基质之间的通道,这就需要加入裂缝特性的参数、基质和裂缝之间流体互相交换的参数等。
(4)按照研究的需要和地质模型的维数来区分,一般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可分为一维的平面和垂直模型,二维的平面和剖面模型、二维的锥进模型,三维模型。
二维的平面模型主要研究平面上油水运动规律,不考虑层间的影响,可用来研究开发部署时采用不同的井网、井距、注采方式等平面上变化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平面上非均质变化及断层对开采的影响。
二维的剖面模型主要用来研究层间非均质的影响,它考虑了重力、毛细管力及流速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纵向上油、气、水运动的规律。
二维的锥进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油井不同射开井段、不同开采强度对气、水锥进的影响,预测油井开采的效果和寿命。
三维模型主要研究一个井组、一个区块甚至整个油藏的开发动态和开发指标,三维模型充分考虑了油藏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比较复杂的变化,也考虑了油、气、水三相在油藏内的变化。
㈡ 油藏工程的基本简介
油田投入生产后,地下油、气、水的分布便不断发生变化。通过生产记录和测试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压力、产量和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等预测未来动态,提供日常生产和调整开发设计的主要依据。具体内容有:①通过油田生产实况,不断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核对、补充同开发地质和油藏工程有关的各项基础资料,进一步核算地质储量;②查明分区分层油、气、水饱和度和地层压力变化,研究油、气、水在储层内部的运动状况;③分析影响采收率的各项因素,预测油藏的可采储量;④根据已有的开采历史,预测未来生产状况和开发效果。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要依据全部生产井和注入井的生产历史和测试资料。油田上专门为监测开采动态而布置的各种观察井,检查油、气、水饱和度状况的检查井,以及各种开发试验区(井组)所取得的资料,则是分析开发效果的重要补充和检验。取全、取准这些基础资料是油田开采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 油田开发进行到一定阶段,为了增加可采储量,提高开发效果,必须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调整油田开发方案,包括:①制定新的配产配注方案,调整各层的注、采状况,对不同的油层分别采取控制和改造措施,提高开发效果;②钻加密井,通过开发方案的调整,以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油田采收率为注入剂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驱油效率在所波及的那一部分储层中,注入剂能驱出的油量与该部分储层中原油地质储量的比值。注入剂确定后,驱油效率主要取决于储层及其原油的物理性质,通常可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表示。要提高驱油效率,须从改善注入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着手,目前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
体积波及系数注入剂所波及的储层体积与储层总体积之比,其值受油层的非均质性、油的流度(渗透率与原油地下粘度的比值)与注入剂的流度的比值、生产井和注入井的分布状况等的影响。在非均质多油层油藏中。体积波及系数由面积波及系数和厚度波及系数组成。注水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调整措施,都是为了提高体积波及系数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油藏工程的研究工作就是应用油、气藏地质模型和以往的开采数据,模拟分析或拟合油藏地下动态和开采过程,预测未来的开采状况。据此确定各阶段的开发措施和部署方案。经常应用的方法有:
经验统计法 依据已开发油田大量的生产数据,研究油田开发过程的基本规律,预测未来的油藏动态。常用的有产量衰减曲线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等。
物质平衡法 把物质守恒概念应用于石油生产。根据油藏的原始状态,以及油、气、水在地下条件的物理性质、相态变化和热力学参数,结合生产数据,预测油藏未来的变化。
渗流力学法 依据简化的地质模型。用渗流力学方法对油藏的未来生产情况进行预测。
物理模拟法 将油藏或者它的局部按比例缩小,依据相似原理和相似准数,制成实体模型。除了模型形态,参数和油藏相似外,还要求做到流体力学上的相似。此法多用于进行渗流物理机理研究,并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必要的参数。
数值模拟法 通过数值方法求解描述油田开发动态的偏微分方程(组),来研究油田开发的物理过程和变化规律。业已应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各种非均质油层三维三相多井系统的渗流,多相多组分三维渗流,碳酸盐岩双重介质渗流,以及研究三次采油机理以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数值模拟法已广泛应用于开发分析和动态预测。
在引入数值模拟方法以后,油藏工程作为一门技术科学,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阶段,标志这一学科的成熟。但是由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地质上的实体──油藏,因此,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油藏动态的结果,不能不受对地质情况认识程度的影响,而常常出现多解性。数值模拟中的物理和数学问题,已取得进展,遗留的问题也有希望解决,要精确描述油藏的地质结构,以及有关参数在空间上的变化,还需要综合分析地质、物探、测井、试井和生产数据等,进行较深入的工作。
㈢ 油藏工程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油藏工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油藏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油田开发方针、原则、层系划分、开采方式、天然能量利用、注水方式、注水时机、压力保持水平、开发井井距、合理采油速度、投产次序、实施要求、生产指标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最终确定油田总体开发方案。
由于油田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而海上油田又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在油田方案编制过程中对于那些不确定因素,主要采用全体油藏模型或辅助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予以解决。随着油田投产后静态及动态资料增加,还需要修改原有的地质模型,通过全体油藏模型数值模拟研究加深对地质模型的新认识,并在油田生产历史拟合基础上进行生产预测。
因此,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工程研究、油田动态分析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
中国海油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尽快缩短这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当时从美国岩心公司引进3套大型油藏模拟软件(黑油模型软件、组分模型软件、裂缝模型软件),购置了计算机设备,用于埕北油田、渤中34-2/4油田、渤中28-1油田、涠洲10-3油田、惠州21-1油田的油藏工程研究。80年代后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中国海油出资从美国SSI公司引进compⅡ、Ⅲ、Ⅳ模型软件,并装备了VAX8650型计算机,用于锦州20-2凝析气田总体开发方案及射孔方案的编制、渤中28-1油田生产历史拟合、流花11-1油田、绥中36-1油田试验区、锦州9-3油田方案编制。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不同时期应用的模拟软件及计算机设备的差别,研究成果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
就以模型网格设计来看,它要求与油藏地质模式、油藏类型相符合,又必须与所使用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相适应。以埕北油田为例,在80年代初编制A、B平台射孔方案时,由于计算机内存较小、运算速度较慢,因此模拟网格设置较粗。该油田面积虽不大,但水体即为油藏含油面积的100多倍,而且已钻完54口开发井,油层分为上、下互相连通的5个不同渗透性小层,受计算机能力的限制,在设置全体油藏模型网格时不得不将纵向上5个层合并为2层,采用的网格数仅为1344个。同是这个油田,90年代初在研究油田注水可行性、生产预测时在纵向上就采用了5个层,全体油藏模型的网格数为4485个,使节点数增加了3倍,为较高精度油藏数值模拟创造了条件。
90年代中后期,又从SSI公司引进WORKBENCH、从GeoQuest公司引进Eclipse模型软件。通过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维护费方式从软件公司及时获得最新软件版本,保证模拟软件的先进性。在充分利用取得的三维地震资料、岩心描述和测井数据,通过对油藏精细描述,弄清了油田储集层分布及变化、孔隙结构、油水分布规律,建立了油田地质模型、油藏模型这样一个完整的模拟体系。这项技术应用于绥中36-1油田试验区可采储量标定、秦皇岛32-6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流花11-1油田动态分析中。例如在绥中36-1油田试验区可采储量标定时,采用Eclipse模型软件,按照试验区实际情况建立油藏模型网格节点就多达28244个,秦皇岛32-6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时所采用模型网格节点数高达188160个,流花11-1油田在动态历史拟合及生产预测时采用Eclipse模型软件,使预测结果更加接近油田的实际生产指标。
总之,应用最新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以及计算机功能的增强,为高精度油藏数值模拟创造了必要条件。
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实践充分表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不仅在油气田评价和总体开发方案编制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方案实施进程中、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调整措施确定、注水方案制定、生产前景预测以及可采储量研究中也十分重要。
一、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和射孔方案
(一)建立与地质模式相适应的油藏模型
埕北油田是我国在海上第一个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油田。该油田位于渤海湾西部海域,于1972年由中方发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4×104t,是一个具有气顶和边水的构造
层状油藏。1977年底至1981年10月,油田经过历时4年的试采,查明了油田驱动类型、边水能量及油气水性质等,为编制油田开发方案积累了重要数据。
1980年5月与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开发埕北油田的合同,中、日双方合作进行以油田地质、油藏数值模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研究。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包括下列内容:①模型建立;②油藏模型建成后,输入各种网格参数和油水、油气界面数据,模型自动计算地质储量;③模拟限制条件和不确定因素敏感性分析;④油藏模拟生产历史拟合,通过全体模型模拟试采阶段生产历史和生产预测;⑤利用单井径向模型进行油井底水锥进研究。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方案预测油田以年产47×104t稳产2年,采油速度2.3%,开采15年(至2000年)累积产油418.8×104t,采出程度20.1%,综合含水87.5%。油田自1985年9月、1987年1月(B、A平台)投产以来,在没有进行大的方案调整情况下,截至1996年油田已累积产油429×104t,采出程度20.6%,综合含水81.2%,提前4年实现方案预计15年的生产指标(图9-30)。
锦州20-2凝析气田气资源的动态核实结果,为制定今后凝析气田开采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㈣ 油气藏建模基本过程
模型是否正确,是否实用,可根据经验作出判断,但主要根据其使用效果来检验。不合理的模型需要修改,甚至重建。为了建立合理的模型,建模过程一般应经历以下3个阶段。(1)准备阶段: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立模型的具体目的,掌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和有关信息;(2)简化假设阶段:对问题进行各种必要的合理的简化,为此对研究对象要进行相应的理想化的假设;(3)建模阶段:根据所作的假设,寻找适当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关系式与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建立关系,建立所需要的数学模型。
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的最终目的是能否解决油气田构造不确定性、储层单元分布和连通性、确定加密井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然而,对于油气藏地质模型只要解决下列问题就能满足达到最终目的的要求。(1)油气藏外部几何形态(Reservoir envelope):顶、底面构造;(2)内部骨架 (Internal framework):储层分层;(3)油气藏分隔块 (Reservoir compartment):断层几何特征;(4)储层结构 (Reservoirarchitecture):沉积相模型;(5)岩石物性分布 (Petro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储层物性参数模型;(6)储量计算与评价 (Volumetric assessment):流体分布,有关参数检验及地质评价;(7)三维模型粗化(Upscaling):数值模拟模型。
1. 建模流程
不管建模工作人员用的是什么软件,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的过程是一样的。传统的建模流程是线性结构,而现在是平行结构。线性结构的建模流程是 “按部就班”。尽管每步都要做,但是每步都同时开展工作,这就是平行结构。
建模工作流程的步骤:
(1) 确定构造骨架——断层模型
随着地震探测和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井网密度的增加,使构造解释人员能描述愈来愈详细的断层特征。但是,对油气藏建模人员来说,描述这么多断层是无意义的,因为模拟模型不可能恢复全部断层细节。因此,必须建立断层重要性分级,从而能使地质模型中体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断层。当然,这些断层对油气田动态和储量计算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选择模拟断层的标准:(1)油气藏的边界断层;(2)油气藏内形成独立分隔块的断层;(3)井钻遇的断层;(4)地震上能分辨的、对流体流动可能有影响的断层;(5)可能是流体流动阻碍的已确定的断层;(6)在岩心和测井上被识别出的裂缝 (是修正渗透率的因素)。
(2) 确定解释和计算层面——地层模型
油气藏骨架的另一部分是地层模型,它由地震上解释的层面和根据井资料确定的计算层面 (油气层单元分界面) 组成。计算层面是通过解释层面深度加油气层单元厚度而生成。选择建模的油气层单元层数是油藏地质建模的重要一步。一般,在建模初期,层数越少越好,以便能快速确定模拟的精细程度。
(3) 建立三维地质网格模型——地质网格模型
前两步提供了油气藏模型的骨架,主要由已确定的断层和油气层单元构成。地质网格模型经常被用于描述任何三维模型,它还能够描述精细的油气藏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储层沉积相分布,而沉积相分布是根据沉积概念模型、地质知识及模拟算法来确定。地质网格模型最终被沉积相和岩石物性充填。
网格大小和几何形式是被用于反映沉积层叠置样式和沉积相的规模。垂向上,沉积层的叠置样式有上超、下超、截断、退覆等,通过设计网格几何形式就能体现沉积层的叠置样式。如果已知沉积层的叠置样式和沉积相的规模,那么就能够用网格大小和几何形式的设计中。
通过改变网格块x方向和y方向的大小就能体现流动各向异性。油气藏工程师应该利用已有的动态数据帮助布置整个模型的网格结构,使之与主要流动方向一致。
(4) 恢复储层结构——沉积相模型
做沉积相模型的目的是体现储层的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通过井数据和地震属性数据来确定。在三维建模中,通常将传统编制的小层 (或单层) 沉积微相图转变成计算机中三维沉积相模型,从而大大方便和改善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关系描述。
还可以利用地质统计方法做沉积相模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基于像素和基于对象的模拟方法。指示模拟是最常用的基于像素的模拟方法之一,也是最适合于模拟过渡沉积背景的沉积相分布。基于对象的模拟方法适合于模拟沉积相的连通性,如在河道化环境中的沉积相。如果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就能建立复杂储层沉积相模型。
沉积相与储层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相是控制储层物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从而促使了相约束物性模拟技术的形成。现代建模软件中普遍采用了这一技术,来提高储层物性参数模拟精度。
(5) 受相约束的、基于井的储层物性分布——物性参数分布模型
用相约束模拟三维储层物性参数分布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这样就能精确地模拟流体流动动态。一般,储层物性的二维分布是井数据光滑插值的结果,而地下储层物性分布并非光滑。简单的地质统计方法就能模拟井间储层物性的变化,同时将其他的趋势变化(如简单的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或饱和度和高度的关系) 叠加于模型上,这样三维的储层物性模拟就能体现储层物性的平面和垂向变化。
三维储层物性分布模型有助于增进地下油气分布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储量计算和评价。
(6) 计算储量、分析储量不确定性——流体分布模型
油气藏流体分布模型能更好地体现断层几何特征、地层模型、沉积模型及储层物性参数分布正确与否,因此利用开发动态数据检验油气藏流体分布模型,有助于改进断层、地层、沉积、储层物性模型。在做流体分布模型时,应用沉积相或岩石类型约束、饱和度与高度的关系能改善饱和度模拟的精度。当模型做完后,就能分析特定对象或沉积相的连通体积和排驱体积。
(7) 粗化成适合于数值模拟的地质模型——模拟模型
精细地质模型直接用于油气藏模拟的输入是不可能的,因此粗化必须做。由于在沉积模拟前,已经考虑了根据主要流动方向来设计网格模型,因此在粗化阶段不需要对模型进行操作。模型的大小要满足快速的数值模拟,同时粗化所保留的储层结构和有效的孔隙体积要与数值模拟预测的开发效果相一致。
2. 建模数据
建模前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建模需要的数据来自两大类:“硬数据” 和 “软数据”。
(1) 硬数据
硬数据也称精确数据,是指精确位置上的精确数据。它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在精确位置上的已知精确数据;(2)在精确位置上的已知精确限制条件,例如各井中某一地层的厚度下限;(3)在整个区域内精确的限制条件,例如一个地层的厚度永远不会是负的。
地质建模所需的硬数据包括坐标数据、分层数据、沉积相数据、物性数据、构造数据。
◎坐标数据:主要有井点坐标、井斜数据、地震测线坐标、油田边界线坐标、管线坐标、平台坐标等。
◎分层数据:来自地层和油气层的划分与对比,包括油气田范围内每口井的小层(单层)、隔夹层的井段和厚度。
◎沉积相数据:来自岩心观察和测井相解释,包括岩心观察和描述资料、单井沉积微相分析资料。
◎物性数据:来自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测井连续解释成果,包括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及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
◎构造数据:来自地震构造解释成果和井资料编制的构造图,包括建模层段的顶底面构造等深数据和断层多边形坐标数据。
(2) 软数据
软数据是指定性的信息和数据,包括不确定的和模糊的两种数据。它们是有明显差别的。不确定的 (Uncertain) 数据也称具有概率的 (Probabilistic) 数据,其概率分布函数是可以确定的。然而,模糊 (Fuzzy) 数据也称非精确 (Imprecise) 数据,是不能用一个概率分布函数来确定,而只能用语言或定性的形式来表达。
地质建模所需的软数据包括沉积概念模型、砂体规模的定量关系、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以及地震物性数据 (波阻抗、孔隙度等) 等。
软数据主要来自露头测量、现代沉积的观察、水槽实验、油田内部密井网解剖、岩心统计分析及地震反演数据。
在建模过程中砂体几何形态数据可以约束大井距条件下储层的展布规模。有越来越多的类比数据用来提高对地下储层结构的认识,同时定量描述储层和储层物性的分布。T.Aigner等 (1988) 研究了德国南部三叠纪冲积地层砂岩露头后,总结了冲积砂岩中各种结构要素几何特征及地球物理识别标志 (图6-2),这对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冲积砂岩储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图6-2 冲积砂岩储层主要结构要素特征
从国外已发表的资料看,一些国家甚至跨国集团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在通过露头调查建立建模的知识库。美国能源部研究院调查了怀俄明州粉河盆地 (Power River Basin)边缘出露的上白垩统陆架砂脊露头,通过研究储层空间变化的特征和储层物性空间变化的规律,为该盆地中Hartzog Draw油田、Heldt Draw油田、壶丘油田以及其他小油田的上白垩统Shannon砂岩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提供依据。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一些沉积学家也对俄克拉荷马州西北部的Gypsy砂岩露头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露头上的砂体几何形态和砂体内部结构进行定量地描述,对覆盖区进行浅钻、雷达勘探,对邻区钻实验井等来建立河流三角洲砂体的储层地质模型。
由英、法、荷、挪威等国专家组成的研究组织 (Heresim Group),研究英格兰的约克郡 (Yorkshire) 的河流三角洲露头为建立北海Brent组的地质模型提供了知识库。
在国内,由裘怿楠先生积极倡导和组织下,进行了大量的地质露头调查。从1989年以来,先后有多个单位参与了地质知识库建立。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王德发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在内蒙古岱端口湖进行现代沉积调查。李思田教授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侏罗系河流砂体的露头调查工作。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和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吐哈盆地进行露头调查。北京大学等在玉门和新疆开始类似的露头调查。大庆石油学院利用大型地面探槽研究现代沉积砂体内的非均质性,建立地质模型。江汉石油学院的露头调查组在南襄盆地唐河西大岗剖面和青海油砂山地区进行研究工作。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展了河北滦平扇三角洲和山西大同辫状河露头的调查工作。上述工作为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提供了大量可供类比的地质知识。
在利用露头和现代沉积调查获取的软数据时,应该重视研究对象与获取软数据的对象之间的可比性,特别研究它们之间的是否具有相同成因、相同规模级别、相同的控制因素,否则所建立地质模型的精度仍值得怀疑。
㈤ 油气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油藏描述”这一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法国斯仑贝谢公司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报告的形式,向世界推出“数据处理层次”等20个描述服务系统时提出的,其流程见图8.8。它包括从单井处理到多井对比,从单井数据的分析到对储层参数的横向分布进行研究,是目的十分明确、功能较为先进的服务系统。
油藏描述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产物。计算机内存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克里金软件的全方位应用,使得油藏的单井数据能够展布到平面和三维空间。这就为地质学家和开采工程师提供了过去难以获得的井间地质信息,也就为勘探和开发中寻找高产油气富集带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油(气)藏描述是一项利用获取的地下信息来研究和定量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并进行评价的技术,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1],也称为油(气)藏表征技术服务(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Service)。
裘怿楠等指出[2]: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开发地质特征所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其目的是为合理开发这一油(气)藏制定开发战略和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王捷认为[8]: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数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的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和自动绘图技术为手段,对地质、物探、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地层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处理,用以研究和描述油藏的一项技术系统。
唐泽尧[3]则对气藏描述下了一个定义,即:气藏描述是一种以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计算机与最新的勘探技术为支持,以地质、地震、测井与气藏工程多工程信息紧密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以三维空间量化综合描述气藏各种特征为目的的一套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它是近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最重要的勘探和开发方面的综合技术。
王志章、石占中[9]提出: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图8.8 斯仑贝谢油藏描述研究的框图(1985)
上述定义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它们阐明了油气藏描述是一门综合性的专门技术,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工作,而且需要有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