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
按照自然环境结构的一致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策的一致性以及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则。运用最短距离法系统聚类的数学方法,选取指标时,既充分考虑到大区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又顾及亚区间的差异性和亚区内的一致性,并遵循充分反映地质环境问题和可操作性原则。
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全省可划分为鲁东丘陵地质环境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质环境区和鲁西北平原地质环境区3个大区。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次评价是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从理论上说,全面评价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好坏,应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的是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利的则是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当前环境地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即着重研究与地质环境恶化有关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产生、发展和防治。所以本次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从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影响方面,即从区域地质环境的劣势方面,按照“无问题(灾害)即优良”的原则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多种因素的评价问题,分级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较为合理,其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价领域。
一般来说,地质环境质量取决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这3个方面,这是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层次因子,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地形地貌、海水入侵、地下水超量开采等是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二层次因子,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二级指标。由于评价指标存在等级划分,不同层次因子的作用和地位不同,所以本次评价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把评价指标分成2个等级,首先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二级评价),然后在二级评价的基础上再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一级评价)(图4-3)。
图4-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程序图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能正确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协调和动态发展的特点。
三、评价指标及运算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正确选择评价因子是真实地揭示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因子体系是由若干个因子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应满足:一级评价3个因子,二级评价10个因子(图4-4)。
图4-4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层次结构图
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和优化,选取主要的影响和制约因子,剔除相互关联度较大的因子、对评价结果贡献较小的因子和在指标确定中不容易受控的因子,经过充分筛选、优化后确定相应因子,并进行指标分级。
由于全省地质环境特征差别较大,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中指标的选取也应有所区别,应根据各亚区地质环境特征具体确定。
(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级体系
1.评价指标构成和量化分级标准
不同地质环境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成和量化方法见表4-12,其中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在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二级评价因子的选择上应有所不同,根据主导因素原则,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应选取相应的主导因子指标组合。
2.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体系
首先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特征,将全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较差(Ⅳ)、差(Ⅴ)。
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主要考虑了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和人类工程活动3个方面,建议的评价标志为: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良好,弱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微弱。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好,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局部分布,且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低。
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中等,中等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发育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中等。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差,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局部地段地质环境强烈破坏。
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强烈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遍地分布,地质环境强烈破坏。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量化分级是在地质环境质量分级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
表4-12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及量化分级表
注:★表示该指标为必选,☆表示该指标为可选。①1亩=6.66m2。因子数据统计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2个极限值,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以阈限或递减规律取值来实现量化分级。
(1)地形坡度分级
地形坡度制约着重力和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度,控制水土流失、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在1∶25万数字化地理底图的基础上,采用MapGIS自动生成的地形坡度图,在对工作区地形坡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5级地形坡角分级值依次为5°,8°,15°,25°,35°。地形坡度指评价单元内各点坡度的平均值,是概化的地形坡角的正切函数,所以地形坡度指标的分级值依次为0.09,0.14,0.27,0.47,0.70。
(2)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
区域地壳稳定性可以反映地球内力作用下的地壳形变、断裂位移、地震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对人类和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该指标的分级采用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图中的稳定性分级,评价单元评价指标值按照区域地壳稳定性程度的不同选取1,2,3,4,5不同的指标值,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稳定性越差,取值越大。
(3)非植被覆盖率分级
植被覆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反映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为地质环境质量正效应指标,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大,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减小。为便于进行统一的模糊运算,采用植被未覆盖率(1-植被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值,该指标值可通过收集资料确定,也可通过遥感影像图(ETM741)确定。在对工作区植被覆盖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指标分级值依次为0.40,0.50,0.60,0.80,0.95。
(4)地下水补给模数分级
地下水补给模数反映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为地质环境质量正效应指标,补给模数越大,地下水资源越丰富,地质环境条件越好。按照地下水资源补给模数图确定评价指标,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补给模数>50,30~50,10~30,5~10,1~5,<1(万m3/a·km2),补给模数越小,分级值越大。
(5)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密度分级
指单位面积内灾害点发育个数,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首先确定最大密度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密度分级值依次为0,1,3,5,7个/100km2。
(6)海岸侵蚀速率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平均海岸侵蚀速率,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在全面分析工作区海岸侵蚀速率的基础上,确定侵蚀速率分级值依次为0,0.5,1.0,1.5,2.0m/a。
(7)浅层地下水质量分级
该指标反映浅层地下水质量好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地下水质量级别Ⅰ,Ⅱ,Ⅲ,Ⅳ,Ⅴ。
(8)海(咸)水入侵面积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海(咸)水入侵面积,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在统计区内评价单元海(咸)水入侵面积的基础上,确定海水入侵面积分级值依次为0,2,5,10,20km2/100km2。
(9)土地盐渍化程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土地盐渍化程度,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土地盐渍化分区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盐渍化程度级别Ⅰ,Ⅱ,Ⅲ,Ⅳ,Ⅴ。
(10)累积沉降量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最大累积地面沉降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地面沉降现状图上进行,在系统分析地面沉降区沉降对地质环境危害程度和统计分析全区地面沉降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沉降量分级值依次为200,600,1000,1600,2000mm。
(11)地下水位埋深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深层地下水最大水位埋深值,用于缺少地面沉降观测资料的地区从侧面反映沉降量的大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深层地下水埋深图上进行。在综合分析研究全区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水位下降关系以及地面沉降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水位埋深分级值依次为30,40,50,70,100m。
(12)土地沙漠化程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土地沙漠化程度,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沙漠化程度级别Ⅰ,Ⅱ,Ⅲ,Ⅳ,Ⅴ。
(13)人口密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平均人口密度值,人口密度大小可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人口密度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大,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人口密度分布图上进行。在统计分析全区各评价单元人口密度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最高密度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分级值依次为200,300,500,800,1000人/100km2。
(14)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类技术经济活动的强弱,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该指标值越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强,统计计算在国民经济分区图上进行。在统计分析全区各评价单元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确定最高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分级值依次为10,30,50,80,100亿元/100km2。
(15)重大工程建设数量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重大工程建设数量,重大工程是指诸如重要的水利工程如调水工程、交通工程、大型工厂、大型矿山、地下水水源地等。由于重大工程建设一般均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地质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确定重大工程建设数量分级值依次为0,1,2,3,4。
3.指标权值体系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因素、多因子的综合性问题。由于各因素、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贡献大小不同,对各因素、因子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程度的数值称权值。因此求权值的过程就是对不同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分析过程。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评价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层次分析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排序法(AHP法),原理简单,有较严格的数学依据,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本次评价中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评价因子和二级评价因子中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因子和人类工程活动因子权值,工作程序见图4-5。
(1)选定专家组
通过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集中专家的群体智慧,对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打分。打分的标度如表4-13,得到了如表4-14、表4-15、表4-16专家打分表。
图4-5 层次分析法工作程序图
表4-13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表
表4-14 一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30;w(2)=0.40;w(3)=0.30;CR=0。
表4-15 地质环境背景二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125;w(2)=0.25;w(3)=0.125;w(4)=0.50;CR=0。
表4-16 人类工程活动二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40;w(2)=0.30;w(3)=0.30;CR=0。
(2)构造判断矩阵
设U={u1,u2,…,um}为评价因素集,A=(a1,a2,…,am)T为目标权重,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标度值)。根据打分表,综合构造判断矩阵: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m为评价因子数。
不同地质环境亚区二级评价因子选取对该亚区地质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3个地质环境问题作为评价因子,经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见表4-17。
表4-17 二级评价因子地质环境问题因子权重取值表
(3)计算重要性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利用线性代数的知识,精确地求出T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归一化后,也就是权数分配。
一般情况下,阶数较高,可用下面介绍的近似解法———方根法求算。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Wi,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2)计算Wi的m次方根: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3)对向量 作归一化或正规化处理,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则A=(a1,a2,…,am)T即为所求目标权重。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TA)i表示向量TA的第i个元素。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5)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CI由下式计算: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由大量试验给出,对于低阶判断矩阵,RI取值列于表4-18;对于高于12阶的判断矩阵,需要进一步查资料或采用近似方法,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表4-18 层次分析法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由于山东省地质环境特征差别较大,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一,所以不同地质环境区应确定不同的评价因子权重。
(三)模糊数学模型的构建
1.给出评价因素集
根据对全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给出评价因素集: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u1,u2,...,um代表评价指标;m为评价指标数。
2.给出地质环境质量等级集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v1,v2,v3,v4,v5代表不同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别为: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较差(Ⅳ)、差(Ⅴ)。
3.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隶属度是反映评价指标隶属于各种地质环境状态的程度,隶属度一般由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函数是用来定量描述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级别隶属程度大小的函数形式。由于影响地质环境质量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地质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目前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一般对离散型因素按照专家经验给出隶属度,对于连续性变化的定量指标采用线性隶属函数、正态分布函数等,本次评价采用线性隶属函数。
针对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特征,构造半梯形分布隶属函数如下: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x1,x2,x3,x4,x5为评价因子指标分级界限值;x为评价单元实际统计值。
4.建立因素评价矩阵
利用隶属函数对诸因素进行评价,其结果为评价集 的模糊子集,对于第i个因子,其评价集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i代表评价指标序号。
因 和 之间存在模糊关系 ,故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5.建立评价因素权重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a1,a2,...,am代表m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各指标权值应满足下列关系: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四)模糊矩阵复合运算
模糊矩阵复合运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3种:
1)“主因素突出型”,即M(∧,∨)模型;
2)“半主因素突出型”即M(·,∨)模型;
3)“加权平均型”,即M(·,+)模型。
根据不同级别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程度和特点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复合运算方法。
二级评价采用M(·,∨)模型,一级评价采用M(·,+)模型,最终形成模糊质量指数(Fuzzy Quality Index)。
二级评价通过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及权值分配矩阵 ,经模糊运算可得评价结果分别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以上三组评价结果可组合成一级评价矩阵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一级评价因子权重向量为
A=(a1,a2,a3)
采用“加权平均型”,即M(·,+)运算方法,可求得评价结果E:
E=A×B=(e1,e2,e3,e4,e5)
最后采用下式求得模糊质量指数(FQI),该指数全面应用等级模糊向量E的信息,且在数值上具有连续性: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j为等级数;k为参数,k=2,3,4,...。
这样模糊质量指数实际上反映了评价单元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FQI值越大,地质环境质量越差。
本次评价采用微机编程进行模糊运算,根据FQI值对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分区标准为: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 FQI=1;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 1<FQI≤2;
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 2<FQI≤3;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 3<FQI≤4;
地质环境质量差区 4<FQI≤5。
❷ 如何评价gis的数据质量,以野外测量为例
野外测量,第一数据精度,第二,采集地物的细节程度。如果有出图的要求还要有图面整饰等等
❸ ★地理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地理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分类。常规的地理学习评价包 括:书面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按评价主体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
有:教师测评(上述的常规评价多属于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 参评等。按评价过程划分的学习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等。按学习内容归类可分为: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评价、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 任务型地理学习评价、体验型地理学习评价、表达式地理学习评价等。按表现性
质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法、苏格拉底式 研讨法等;定量评价如使用量表法、各种考试评价等。按地点划分的地理学习评
价有:课堂学习评价、实地考察评价、网络信息活动评价等。从学习成果来考虑, 评价的形式更是琳琅满目:地理墙报、地理论文、地理摄影、地理录像、地理标
本、地理学具,等等。 对地理学习评价而言,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水
平和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不可能解决教学过程 中发生的所有问题,因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
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以发挥评价的促 进作用,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
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如以学习过程的评价看,就需要根据 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灵活选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
式。实践证明,在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的所有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依然是量化的 书面测试型评价,而质性评价的典范代表则是地理档案袋评价与观察法评价。
地理测试型评价是典型的量化评价方式,尽管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方式的应 用,但它在实际地理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中依然最重要的手段和依据。根据测试的
功能,可将地理测试划分为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等类型。诊断 性测试是在新的学习任务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已有的地理认知
水平,而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进行测试,常应用于开学初的摸底检测,以及课 堂教学初始对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形成性测试是在地理教学方案实施、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地理 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测试,其目的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
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计划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如课堂学习效果 检测、单元学习水平检测等。终结性测试是指为了对已制定好的地理教育教学方
案、计划、课程等整体效果作全面鉴定所进行的测评,如期末地理测试、地理会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也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学生的地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指根据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地
理学习过程中的成果收集起来,通过合理地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 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
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地理档案袋内装的材料应该是学生认 为最能反映其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可以包括地理作业本、地理填图册、阅读过
的书目及使用过的材料清单、学习日志、自己绘制的地图、自我反省材料、实验 报告、调查报告、自创的公告、自己拍摄的地理景观照片、学生访谈报告或其他
录像资料,传统成绩测验分数、项目设计方案、小组活动资料、卡通画、模型照
《标准》指出:“观察法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行为表现等的观察记录,对照事前准备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适用于学生评价:(1)参与
地理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在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一 般地理活动中的表现;(2)在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讨论、实地观测观
察、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等地理探究活动中的表现;(3)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
的状况,如区域比较方法、区域综合分析方法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4)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
【案例1】让学生了解地理档案袋――扬州市地理档案袋评价计划公告书 同学们: 新学年快乐!
本学期,大家将要完成一个地理档案袋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培养你的地理 学习兴趣,帮助提高你的地理素养。具体计划如下: 一、评价目的
1.清晰显示你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进步;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地理 2.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你的地理学习状况; 3.帮助你学以致用;
4.使你对自己的地理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评价项目 1.地理测验和考试项目
该项目包括本学期你所有的地理测验和考试试卷及订正记录。每次测验和考 试结束后,你都要对出错的题目仔细订正,订正应在另一张纸上完成,并附在试
卷后面,所有的试卷和订正都要按期提交装入档案袋中。 2.自绘的地图、图表等项目
该项目不仅包括你手绘的一些地图和地理图表,而且还包括你制作的计算机 演示课件。对演示课件,你要能够提交一份制作过程报告和一份演示操作说明。
3.地理研究性学习项目 本学期要求你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这将需要你提出推测和假设、收
集资料和信息、进行调查或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最终必须把一份研究 过程报告和你的研究结果提交并装入档案袋中。 4.其他项目
除了上述三个项目,你还可以把自认为最能代表你的地理学习进步状况的作 品提交并装入档案袋中,如地理小制作、地理模型、课外阅读的有关地理的书籍
和文章的清单等,但该清单上的每一本书或文章,都应该附有你对它的介绍或思
三、注意事项1.你的档案袋必须包含以上四个项目。第四个项目中包含的内容你可以任 选一个提交。
2.每一项都必须在规定的日期提交,地理教师会在这一日期收齐。 3.地理教师会在学期中间适当的时候和学期结束时分两次对档案袋中的项
目进行评价,届时会请你自己、同学和家长一起参与评议。 四、地理档案袋评价表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地理 档案内容 地理 作业 地理 测试 模型项目
设计 方案 研究 资料 研究 报告 最佳 作品 量化 等级 教师寄语综合等级 说明:评价等级采用A、B、C、D 四级制,其中A 为优秀,B
为良好,C
为不合格。在评定综合等级时,依所有评价等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等级而定;如果相邻等级出现次数相同,本着鼓励的原则,优先取较高的等级;如果不
相邻的等级出现次数相同,可取中间等级。 【案例1 解读】 本案例是对开展地理档案袋评价的宣传,除了向学生介绍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与基本要求外,也指明了建立档案袋的基本思路,实际上也是一份评价方案。 本评价方案强调对地理学习过程性进行跟踪评价,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档案袋评价目标具有发展性特征。依照评价方案的计划,学生建立档案 袋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地理学习成果的过程,它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地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地理 理素养的提高。 2.档案袋评价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本案例注重多主体参与评价,教师不 再是唯一
评判者,对每一项目的评价都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性与同学 之间的相互评价,并且尊重家长的意见,因此评价结论能够更客观地反 映学生的地理学业成就。
3.档案袋评价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方案中评价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分为 地理作业类、测试类、地图类、模型类、最佳作品类、研究性学习的设
计方案及资料、报告类,能够比较全面地记载学生地理学习的各项收获。 4.档案袋评价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档案袋评价表看,档案袋
质量将定性的评价项目用A、B、C、D 四个等级加以评定,这是一种量化 的等级评价,同时对档案袋整体质量要求学生个体、同学、家长、教师
分别给予表述性评定,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因此体现定性评价 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2】思维过程的考查――一道有趣的试题
下列材料为日本学生小丸子所写的一则日记,请判断下划线处的正误,并 对你认为错误的说法阐述判断理由。 材料:小丸子的春假日记
最近爸爸要到中国内地经商,我买了一本中国旅游手册。正巧班上同学来家里玩,大家都对此本书感到相当好奇。 书中写到“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约为 500
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气候干 燥。”美环说:“这样的气候状况应该是属于(1)干燥气候吧!”小玉看封面窑洞的图
样,大声的说:“这种建筑大多位于(2)云贵高原上。”猪太郎说:“中国的东南部现在
正处于(3)梅雨季节!噗!”野口说:“梅雨将影响(4)黄河中下游地区!”花轮说:“宝
贝们,台湾现在正受到中国大陆(5)沙尘暴的影响喔!”感觉大家都好厉害,不用 看书就可以知道这么多。
大家问我看完这本书有什么感想,我说:“一胎化政策使中国出生率减少,现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地理
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6)印度,所以我们日本要努力增产报国,登上世界排名第
一的国家。”爷爷说:“因为出生率减少,也使老年人口有增加的趋势。目前老年人
口数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7)中国喔。”奶奶说:“小丸子的爸爸要到四川工作,听
说那里气候相当湿热,主要是受到(8)纬度影响所致。”妈妈:“听说中国南部的房
屋都有骑楼,爸爸出差的地方应该也会有(9)骑楼的设计吧!”为了要显示我有专
心念这本书,我大声说到:“中国的交通特色是南船北马,主要是受(10)气候的影 响喔!”呼!一时之间,感觉大家都以佩服的眼光看着我。 正确的选项
(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解读】 本案例是一道形式新颖的测试题,它将一名日本学生的日记作为命题素材,
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特征的掌握情况以及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突出综合性与地域性特点。首先,解答此题需要对中国
地理的概况有综合性的了解,地理基础知识涉及气候特征及成因、地形区分布、 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特征等内容,还要求对中国、印度、日本的人口特
征进行比较,因此说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其次,试题材料多 处涉及到具体的区域情境,如对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四川等区域的空间
分布、区域差异特征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正误,这是地域性特征的考查。 本检测题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材料,考查学生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要将地理信息加以比较、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判断 正误,这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错误选项的原因分析,
则对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❹ 空间数据质量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
质量管理统计方法,是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对产品质量实行统计质量控制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目前最流行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是广大质量管理学者归纳的新老两类质量管理中常用统计方法,即“十四中工具”。
新七种工具包括:1、关系图法;2、系统图法;3、矩阵图法;4、KJ法;5、PDPC法;6、数据矩阵分析法;7、点线图法(又称箭条图法)。
老七种工具包括:1、分类法;2、排列图法;3、因果分析图法;4、直方图法;5、控制图法;6、散布图法;7、统计分析表法。
❺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关于数据质量
质量:是一个用来表征人造物品的优越性或者证明其所具有技术含量的多少或
者表示其艺术性高低的常用术语。
近年来由于一下原因,关注数据质量:
1, 增加私营部门的数据生产 。
2,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作为决策支持工具。
3,日益依赖二手数据来源。
—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
1,误差:反映了数据与真值或者大家公认的真值之间的关系。
2,数据的准确度:被定义为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或公认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3,数据的精密度(仪器本身):是指在数量上能够辨别的程度,指数据的有效位
数,表示测量值本身的离散程度。分辨率影响到一个数据库对某个具体应用的适用
程度。
4,不确定性:是关于空间过程和特征,不能被准确确定的程度。
❻ GIS数据质量的基本特点及常见的误差原因
1.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
1.1准确性(Accuracy)
1.2精度(Precision)
1.3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1.4比例尺(Scale)
1.5误差(Error)
1.6不确定性(Uncertainty)
2.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2.1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
2.2空间现象的表达
2.3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
2.4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
表1:数据的主要误差来源
数据处理过程 误差来源
数据搜集
野外测量误差:仪器误差、记录误差
遥感数据误差:辐射和几何纠正误差、信息提取误差
地图数据误差:原始数据误差、坐标转换、制图综合及印刷
数据输入
数字化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
不同系统格式转换误差:栅格-矢量转换、三角网-等值线转换
数据存储
数值精度不够
空间精度不够:每个格网点太大、地图最小制图单元太大
数据处理
分类间隔不合理
多层数据叠合引起的误差传播:插值误差、多源数据综合分析误差
比例尺太小引起的误差
数据输出
输出设备不精确引起的误差
输出的媒介不稳定造成的误差
数据使用
对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误解
对数据信息使用不当
3.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过程,要控制数据质量应从数据质量产生和扩散的所有过程和环节入手,分别用一定的方法减少误差。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常见的方法有:
3.1传统的手工方法
质量控制的人工方法主要是将数字化数据与数据源进行比较,图形部分的检查包括目视方法、绘制到透明图上与原图叠加比较,属性部分的检查采用与原属性逐个对比或其他比较方法。
3.2元数据方法
数据集的元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数据质量的信息,通过它可以检查数据质量,同时元数据也记录了数据处理过程中质量的变化,通过跟踪元数据可以了解数据质量的状况和变化。
3.3地理相关法
用空间数据的地理特征要素自身的相关性来分析数据的质量。如从地表自然特征的空间分布着手分析,山区河流应位于微地形的最低点,因此,叠加河流和等高线两层数据时,如河流的位置不在等高线的外凸连线上,则说明两层数据中必有一层数据有质量问题,如不能确定哪层数据有问题时,可以通过将它们分别与其它质量可靠的数据层叠加来进一步分析。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有关地理特征要素相关关系的知识库,以备各空间数据层之间地理特征要素的相关分析之用。
❼ 数据质量有哪些内容
数据质量包括:准确性,即一个记录值与它的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度,即对现象描述的详细程度;空间分辨率,即两个可测量数值之间最小的可辨识的差异;比例尺,即地图上一个记录的距离和它所表现的真实距离之间的一个比值;误差,即一个所记录的测量和它的事实之间的差异;不确定性,包括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属性不确定性和数据不完整性等。法律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❽ 数据质量有几种维度分别是什么
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问题包含数据条目不完整,数据属性不完整等
一致性多源数据的数据模型不一致,如命名不一致,数据编码不一致,含义不一致,生命周期不一致等
准确性准确性也叫可靠性,不可靠的数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会造成有缺陷的方法和糟糕的决策
唯一性
用于识别和度量重复数据,冗余数据,重复数据是导致业务无法协同,流程无法追溯的重要因素,也是数据治理需要解 决的最基本的数据问题
关联性数据关联性问题是指存在数据关联的数据关系缺失或错误,例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主外键关系、索引关系等。存在数据关联性问题,会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而影响管理决策。
真实性
数据必须真实准确的反映客观的实体存在或真实的业务,真 实可靠的 原始统 计数据是企业统计工作的灵魂,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经 营 者进行正确经营决策必不可少的第一手 资料。
及时性数据的及时性(In-time)是指能否在需要的时候获到数据,数据的及时性与企业的数据处理速度及效率有直接的关系,是影响业务处理和管理效率的关键指标。
逻辑检查不同表字段之间可能会有逻辑关联,需要稽核
离群值检查部分数据可能会偏离其他数据,比如同一个商品金额大家都是100元,而有一条数据是1W
自定义规则由需求方自定义相关规则
波动稽核
与上周环比稽核波动情况
强弱规则
每个规则的权重应该是不一样的,需要配置优先级,这对后续的告警方式是有帮助的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做到页面可配置
❾ 数据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1、对于高速数据,主要看眼形图。
2、对于普通信号,主要看失真度、延迟时间、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超调量、稳定性等。
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普遍深入的数据质量,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信任满足所有需求的所有数据。
❿ 如何描述空间数据质量
空间数据质量应该从以下5点来描述:
1.定位是否精确
2,属性是否准确
3.现势性情况如何
4.逻辑是否一致(例如地图综合后,空间关系表达是否正确)
5.数据是否完整
(本人wuce的,就不知道,你运气好不好,还有两个星期就考试了,你会上网看到这个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