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机数据线的接口类型有那些请详细介绍,谢谢
主要有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Lightning接口三种接口。
1、Mini USB接口
Mini USB分为A型,B型和AB型。MiniB型5Pin这种接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接口了,这种接口由于防误插性能出众,体积也比较小巧,所以赢得很多的厂商青睐,广泛出现在早期的手机、读卡器、MP3、数码相机以及移动硬盘上。
(1)数据线接口端有用到哪些被动器件扩展阅读:
手机数据线的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查看具体使用说明书。说明书会告知你一些该数据线的使用方法,只有首先熟悉的这些细节才不会因为使用数据线不当而使数据线受损。
2、注意防湿和防尘,勿放在潮湿或灰尘较多的地方。数据线的端口是金属构造,容易受到水和灰尘的氧化,保养不当就会导致水和灰尘进入电缆,直接导致数据线短路和无法正常工作。
3、避免靠近强烈热源。数据线的表皮是胶状的,如果靠近强烈热源(如很烫的移动电源)会引起热胀冷缩,长时间、多次数的高温刺激易导致线材损伤、断裂。
4、手机数据线不要和锋利尖锐的器具放在一起,再好的数据线被划破了或被扎坏了也是不能用的。
5、插拔数据线时请不要用力拽,不能拉扯。将数据线从适配器、电脑、手机上拨下来时,请捏住头拔,尽量避免拉拽数据线的线体,防止线材与接口处损坏与断裂。
6、手机与电脑等设备通过数据线连接工作后,请选择“安全删除硬件”后安全退出。直接断开数据线有可能会对您的手机和电脑等造成损害。
7、数据线闲置时,要自然摆放。切勿将数据线用力折叠和弯曲,数据线是用塑料盒铝箔屏蔽层制成的,长时间的折叠和弯曲会造成数据线外部塑料层和铝箔屏蔽层受损,降低数据线的使用寿命。
8、当数据线不用时,尽量避免将插头连接在插排上。即使不充电,充电器用久了会导致内部器件老化,输出功率会变小,充电越来越慢。
❷ 帮忙提供USB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一个USB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USB互连、USB从端口和USB主端口。
USB互连
USB互连是指一个USB主端口(USB Host)与USB从端口相连并和其通信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总线的拓扑结构:USB主端口和USB从端口的连接模式。
数据流模型:描述了数据在系统中通过USB从产生方到使用方的流动方式。
任务规划:USB提供多个从端口共享的连接,对USB从端口必须进行规划以分配带宽。
USB主端口
USB主机是USB系统的核心,在一个USB系统中只有一个主端口主端口的USB接口称为USB控制器,通过它主机和外围USB设备进行通信。在主机中还集成了一个根集线器(Root Hub),用于直接与外设相连或与一般USB Hub级连。
USB从端口
USB从端口包括USB集线器和功能设备(Function)两大类。它们都必须有标准的USB接口,理解USB协议,支持标准的USB操作(如配置、复位等)。它们的描述信息也必须具有USB协议定义的标准格式。
集线器为USB总线提供扩展和连接;功能设备是具有一定特殊应用功能的设备,它能发送数据到主机,也可以接收来自主机的数据和控制信息。
(2)数据线接口端有用到哪些被动器件扩展阅读
接口布置
USB是一种常用的pc接口,他只有4根线,两根电源两根信号,故信号是串行传输的,usb接口也称为串行口,usb2.0的速度可以达到480Mbps。可以满足各种工业和民用需要.USB接口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是: +5V 500mA 实际上有误差,最大不能超过+/-0.2V 也就是4.8-5.2V 。
usb接口的4根线一般是下面这样分配的,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正负极弄反了,否则会烧掉usb设备或者电脑的南桥芯片:黑线:gnd 红线:vcc 绿线:data+ 白线:data-
USB接口定义图
USB接口定义 颜色
一般的排列方式是:红白绿黑从左到右
定义:
红色-USB电源: 标有-VCC、Power、5V、5VSB字样
白色-USB数据线:(负)-DATA-、USBD-、PD-、USBDT-
绿色-USB数据线:(正)-DATA+、USBD+、PD+、USBDT+
黑色-地线: GND、Ground[4]
❸ 手机充电器的线中四根线分别是哪些功能
一、USB线一共四针,其中两针是数据线,两针是电源线包括接地,
红线:电源正极(接线上的标识为:+5V或VCC)、
白线:负电压数据线(标识为:Data-或USB Port -)、
绿线:正电压数据线(标识为:Data+或USB Port +)、数据+(+3.3V)
黑线:接地(标识为:GND)。电源-(VBUS)
二、一般的排列顺序是VCC、D-、D+、GND,排列是固定的,但是有两种方向,数据线接错顶多是无法识别usb设备,电源线千万不能接错,建议你看主板说明书或者用万用表测。每个USB接口能向外设提供+5V 500MA的电流,如果接反的话,轻则烧usb设备,重则主板报废。而且很快,一般10秒内就已经冒烟了。
(3)数据线接口端有用到哪些被动器件扩展阅读
手机充电器又名:移动电源、充电宝,其实都是由一个稳定电源(主要是稳压电源、提供稳定工作电压和足够的电流)加上必要的恒流、限压、限时等控制电路构成。
手机常用锂离子(li-ion)电池的充电器采用的是恒流限压充电制,充电电流一般采用C2左右----即采用两小时充电率,比如500mAh电池采用250mA充电大约两小时达到4。2V后再恒压充电。
lion电池并不适合采用NIMH电池高级快速充电器所用的-DV/DT检测快速充电方式,因为lion电池对充电电流有严格的限制.锂离子(Li+)非常活泼,大电流充电很容易产生危险。
(参考资料 网络 手机充电器)
❹ 我想要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有一个叫usb3.1 gen1 type-c的接口,我想知道这个接口有什么用,怎么用,
USB3.1 gen1 可以使用USB鼠标、USB键盘、USB摄像头、USB打印机,USB3.1 gen1能够使主机为器件提供更多的功率,从而实现USB——充电电池、LED照明和迷你风扇等应用,同时兼容USB2.0的设备。
Type-C的接口是一整套全新的USB物理规格,可以扩展成电源/USB传输/VGA或HDMI三个接口,通过适配器,还可以兼容USB3.0、USB2.0等上一代接口。
(4)数据线接口端有用到哪些被动器件扩展阅读:
外观区别:
USB3.0与USB2.0外观区别,观察USB(本身)的插口和电脑上USB插口,中间的塑料片颜色:USB3.0——蓝色;USB2.0——黑色。当然,一些设备颜色区分并不规范。
比如一些主控芯片支持的非原生usb3.0就有可能不是蓝色的,一些usb2.0的设备比如MP3,数据线等有可能是黑色或白色塑料片。
如不能通过颜色区分,也可以看接口针脚数。USB3.0相较于USB2.0多了几个针脚,在Type-A接口上,接口的里面多了5个针脚,Type-B接口则在接口上方多了一块。
Type-C双面可插接口最大的特点是支持USB接口双面插入,正式解决了“USB永远插不准”的世界性难题,正反面随便插。同时与它配套使用的USB数据线也必须更细和更轻便。
网络 - USB Type-c
❺ 常见的被动元器件有哪些
被动元件的例子有很多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资料。简单地讲就是需能(电)源的器件叫有源器件,无需能(电)源的器件就是无源器件。有源器件一般用来信号放大、变换等,无源器件用来进行信号传输,或者通过方向性进行“信号放大”。
被动元件是台湾电子行业对某些电子元器件的叫法,区别于主动元件。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从工作特点来看,被动元件具备自身不消耗电能,或把电能转变为不同形式的其他能量;同时只需输入信号,不需要外加电源就能正常工作等特性。
主动元件:电路元件中能够执行资料运算、处理的元件。包括各式各样的晶片,例如半导体元件中的电晶体、积体电路、影像管和显示器等都属于主动元件。被动元件:不影响信号基本特征,而仅令讯号通过而未加以更动的电路元件。
❻ 微机原理及应用,什么是接口,接口具有哪些功能
主板接口基础知识
CPU与外部设备、存储器的连接和数据交换都需要通过接口设备来实现,前者被称为I/O接口,而后者则被称为存储器接口。存储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接口电路比较简单;而I/O设备品种繁多,其相应的接口电路也各不相同,因此,习惯上说到接口只是指I/O接口。
一、I/0接口的概念
1、接口的分类
I/O接口的功能是负责实现CPU通过系统总线把I/O电路和 外围设备联系在一起,按照电路和设备的复杂程度,I/O接口的硬件主要分为两大类:
(1)I/O接口芯片
这些芯片大都是集成电路,通过CPU输入不同的命令和参数,并控制相关的I/O电路和简单的外设作相应的操作,常见的接口芯片如定时/计数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并行接口等。
(2)I/O接口控制卡
有若干个集成电路按一定的逻辑组成为一个部件,或者直接与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个插件插在系统总线插槽上。
按照接口的连接对象来分,又可以将他们分为串行接口、并行接口、键盘接口和磁盘接口等。
2、接口的功能
由于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品种繁多,几乎都采用了机电传动设备,因此,CPU在与I/O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存在以下问题:
速度不匹配:I/O设备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许多,而且由于种类的不 同,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也很大,例如硬盘的传输速度就要比打印机快出很多。
时序不匹配:各个I/O设备都有自己的定时控制电路,以自己的速度传 输数据,无法与CPU的时序取得统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设备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种;也可以分为二进制格式、ACSII编码和BCD编码等。
信息类型不匹配:不同I/O设备采用的信号类型不同,有些是数字信号,而 有些是模拟信号,因此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基于以上原因,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通过接口来完成,通常接口有以下一些功能:
(1)设置数据的寄存、缓冲逻辑,以适应CPU与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接口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芯片组成,如果芯片足够大还可以实现批量数据的传输;
(2)能够进行信息格式的转换,例如串行和并行的转换;
(3)能够协调CPU和外设两者在信息的类型和电平的差异,如电平转换驱动器、数/模或模/数转换器等;
(4)协调时序差异;
(5)地址译码和设备选择功能;
(6)设置中断和DMA控制逻辑,以保证在中断和DMA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中断和DMA请求信号,并在接受到中断和DMA应答之后完成中断处理和DMA传输。
3、接口的控制方式
CPU通过接口对外设进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程序查询方式
这种方式下,CPU通过I/O指令询问指定外设当前的状态,如果外设准备就绪,则进行数据的输入或输出,否则CPU等待,循环查询。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需要少量的硬件电路即可,缺点是由于CPU的速度远远高于外设,因此通常处于等待状态,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断处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CPU不再被动等待,而是可以执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设为数据交换准备就绪,可以向CPU提出服务请求,CPU如果响应该请求,便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去执行与该请求对应的服务程序,完成后,再继续执行原来被中断的程序。
中断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为CPU省去了查询外设状态和等待外设就绪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外设的实时要求。但需要为每个I/O设备分配一个中断请求号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此外还需要一个中断控制器(I/O接口芯片)管理I/O设备提出的中断请求,例如设置中断屏蔽、中断请求优先级等。
此外,中断处理方式的缺点是每传送一个字符都要进行中断,启动中断控制器,还要保留和恢复现场以便能继续原程序的执行,花费的工作量很大,这样如果需要大量数据交换,系统的性能会很低。
(3)DMA(直接存储器存取)传送方式
DMA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用软件而是采用一个专门的控制器来控制内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流,无须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进行DMA数据传送之前,DMA控制器会向CPU申请总线控制 权,CPU如果允许,则将控制权交出,因此,在数据交换时,总线控制权由DMA控制器掌握,在传输结束后,DMA控制器将总线控制权交还给CPU。
二、常见接口
1、并行接口
目前,计算机中的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接口使用的不再是36针接头而是25针D形接头。所谓“并行”,是指8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容易出错。
现在有五种常见的并口:4位、8位、半8位、EPP和ECP,大多数PC机配有4位或8位的并口,许多利用Intel386芯片组的便携机配有EPP口,支持全部IEEE1284并口规格的计算机配有ECP并口。
标准并行口4位、8位、半8位:4位口一次只能输入4位数据,但可以输出8位数据;8位口可以一次输入和输出8位数据;半8位也可以。
EPP口(增强并行口):由Intel等公司开发,允许8位双向数据传送,可以连接各种非打印机设备,如扫描仪、LAN适配器、磁盘驱动器和CDROM 驱动器等。
ECP口(扩展并行口):由Microsoft、HP公司开发,能支持命令周期、数据周期和多个逻辑设备寻址,在多任务环境下可以使用DMA(直接存储器 访问)。
目前几乎所有的586机的主板都集成了并行口插座,标注为 Paralle1或LPT1,是一个26针的双排针插座。
2、串行接口
计算机的另一种标准接口是串行口,现在的PC机一般至少有两个串行口COM1和COM2。串行口不同于并行口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行地传送下去。这样,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但传送距离较并行口更长,因此长距离的通信应使用串行口。通常COM1使用的是9针D形连接器,而COM2有些使 用的是老式的DB25针连接器。
3、磁盘接口
(1)IDE接口
IDE接口也叫做ATA端口,只可以接两个容量不超过528M的硬盘驱动器,接口的成本很低,因此在386、486时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数IDE接口不支持DMA数据传送,只能使用标准的PC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数据。几乎所有的586主板上都集成了两个40针的双排针IDE接口插座,分别标注为IDE1和IDE2。
(2)EIDE接口
EIDE接口较IDE接口有了很大改进,是目前最流行的接口。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设不再是2个而是4个了,所支持的设备除了硬盘,还包括CD-ROM驱动器磁盘备份设备等。其次,EIDE标准取消了528MB的限制,代之以8GP限制。第三,EIDE有更高的数据传送速率,支持PIO模式3和模式4标准。
4、SCSI接口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计算机系统接口,在做图形处理和网络服务的计算机中被广泛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除了硬盘以外,SCSI接口还可以连接CD-ROM驱动器、扫描仪和打印机等,它具有以下特点:
可同时连接7个外设;
总线配置为并行8位、16位或32位;
允许最大硬盘空间为8.4GB(有些已达到9.09GB);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IDE是2MB每秒,SCSI通常可以达到5MB每秒,FASTSCSI(SCSI-2)能达到10MB每秒,最新的SCSI-3甚至能够达到40MB每秒,而EIDE最高只能达到16.6MB每秒;
成本较IDE和EIDE接口高很多,而且,SCSI接口硬盘必须和SCSI接口卡配合使用,SCSI接口卡也比IED和EIDE接口贵很多。
SCSI接口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的负担。在IDE和EIDE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CPU必须介入,而SCSI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主动作用,并能在SCSI总线内部具体执行,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5、USB接口
最新的USB串行接口标准是由Microsoft、Intel、Compaq、IBM等大公司共同推出,它提供机箱外的热即插即用连接,用户在连接外设时不用再打开机箱、关闭电源,而是采用“级联”方式,每个USB设备用一个USB插头连接到一个外设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个USB插座给下一个USB设备使用,通过 这种方式的连接,一个USB控制器可以连接多达127个外设,而每个外设间的距离可达5米。USB统一的4针圆形插头将取代机箱后的众多的串/并口(鼠标、MODEM)键盘等插头。USB能智能识别USB链上外围设备的插入或拆卸。 除了能够连接键盘、鼠标等,USB还可以连接ISDN、电话系统、数字音响、打印机以及扫描仪等低速外设。
三、I/O扩展槽
I/O扩展槽即I/O信号传输的路径,是系统总线的延伸,可以插入任意的标准选件,如显示卡、解压卡、MODEM卡和声卡等。通过I/O扩展槽,CPU可对连接到该通道的所有I/O接口芯片和控制卡寻址访问,进行读写。
根据总线的类型不同,主板上的扩展槽可分为ISA、EISA、MAC、VESA和PCI几种。
(1)ISA插槽
黑色,分为8位、16位两种。16位的扩展槽可以插8位和16位的控制卡,但8位的扩展槽只能插8位卡。
(2)EISA插槽
棕色,外型、长度与16位的ISA卡一样,但深度较大,可插入ISA与EISA控制卡。
(3)VESA插槽
棕色,位于16位ISA扩展插槽的下方,与ISA插槽配合使用。
(4)PCI插槽
白色,与VESA插槽一样长,与ISA插槽平行,不需要与ISA插槽配合使用,而且只能插入PCI控制卡。由于主板的空间有限,PCI插槽要占用ISA插槽的位置
参考资料:http://www.caiblog.com/289/eleccomm2000/55789.shtml
❼ 被动电子元器件,像电位器,电阻,TVS管,ESD静电保护器,一般用在哪些产品上,要具体,具体,具体!!!
一、TVS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主要 应用于对保护器件要求比较高的场合领域,汽车电子、家、工业 控制、照明,通信、医疗等行业,如DC电源线,RS485接口,通信电源,I/O口等。
二、ESD静电保护二极管:广泛应用于通信、安防、工业、汽车、消费类产品、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的通信线及I/O口等静电保护。
三、陶瓷气体放电管:广泛应用于通信、安防、工业等电子产品的通信线及电源线保护。当被应用在电源线防护时,陶瓷气体放电管与压敏电阻或TVS二极管串联,作为第一级防护。
四、压敏电阻:为了提高压敏电阻的可靠性,压敏电阻一般会配合陶瓷气体放电管(GDT)或玻璃气体放电管(SPG)一 起使用,以减缓压敏电阻的老化。GDT和SPG具有较高的脉冲击穿电压和绝缘阻抗(100MΩ以上),在正常使用条件下,GDT 或SPG与压敏电阻串联再并联在被保护线路,这样压敏电阻不会因为电网的波动或各种操作过电压误动作以引起压敏电阻的老化。
五、自恢复保险丝:广泛应用于通信、安防、工业、汽车、消费类等电子产品的电源线、通信线及I/O口等过流保护。自恢复保险丝一般串联于电路中,应用于电流较小的电源线及一些通信线路,如RS485接口,RJ11接 口和I/O口等。
六、半导体放电管:广泛应用于通信、安防、工业等电子产品的通信线保护中,电话机、传真机、Modem、XDSL终端、T1/E1接口、仪器仪表、及其配线架、RS485/232数据线、以太网、CATV设备、安防产品、远程监控、远程抄表等产品中。
❽ 常用的电子元器件有哪些
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晶体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感、变容二极管等。
1、电阻
电阻,因为物质对电流产生的阻碍作用,所以称其该作用下的电阻物质。电阻将会导致电子流通量的变化,电阻越小,电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没有电阻或电阻很小的物质称其为电导体,简称导体。不能形成电流传输的物质称为电绝缘,称绝缘体。
2、电容
电容(或电容量)指的是在给定电位差下的电荷储藏量;记为C,国际单位是法拉(F)。一般来说,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两片平行金属板。也是电容器的俗称。
5、电感
电感:当线圈通过电流后,在线圈中形成磁场感应,感应磁场又会产生感应电流来抵制通过线圈中的电流。我们把这种电流与线圈的相互作用关系称其为电的感抗,也就是电感,单位是“亨利”(H)。也可利用此性质制成电感元件。
6、变容二极管
变容二极管又称“可变电抗二极管”。是一种利用PN结电容(势垒电容)与其反向偏置电压Vr的依赖关系及原理制成的二极管。变容二极管是根据普通二极管内部“PN结”的结电容能随外加反向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原理专门设计出来的一种特殊二极管。变容二极管在无绳电话机中主要用在手机或座机的高频调制电路上,实现低频信号调制到高频信号上,并发射出去。在工作状态,变容二极管调制电压一般加到负极上,使变容二极管的内部结电容容量随调制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❾ 光缆的连接器件有哪些
光纤耦合器光纤耦合器(Coupler)又称分歧器(Splitter),是将光讯号从一条光纤中分至多条光纤中的元件,属于光被动元件领域,在电信网路、有线电视网路、用户回路系统、区域网路中都会应用到,与光纤连接器分列被动元件中使用最大项的(根据ElectroniCat资料,两者市场金额在2003年约达25亿美元)。光纤耦合器可分标准耦合器(双分支,单位1×2,亦即将光讯号分成两个功率)、星状/树状耦合器、以及波长多工器(WDM,若波长属高密度分出,即波长间距窄,则属于DWDM),制作方式则有烧结(Fuse)、微光学式(Micro Optics)、光波导式(Wave Guide)三种,而以烧结式方法生产占多数(约有90%)。烧结方式的制作法,是将两条光纤并在一起烧融拉伸,使核芯聚合一起,以达光耦合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设备是融烧机,也是其中的重要步骤,虽然重要步骤部份可由机器代工,但烧结之后,仍须人工作检测封装,因此人工成本约占10~15%左右,再者采用人工检测封装须保品质的一致性,这也是量产时所必须克服的,但技术困难度不若DWDM mole及光主动元件高,因此初期想进入光纤产业的厂商,大部分会从光耦合器切入,毛利则在20~30%。国外业者有JDS、E-Tek、Oplink、Gould等,目前都已直接在大陆设厂生产耦合器跳线先说配线架吧,就是外线(电信线路)和内线进行交换为了方便管理而设的线路管理的机架。通常外线是架好不用动的,内现在表层,员工调了位置或人员流动时就要对号码或分机进行相应的移动,这就是跳线。跳线,实际上就是将用户的端口在交换机上(网络)和配线架上(语音)做一个调整,但现在的弱电几乎都是在配线架上面完成,网络和语音都在一块的,这就是网管的基本工作。另外顺便说一句,现在还有一种光纤跳线,在配线架上面用的,俗名也叫跳线/尾纤,呵呵。尾纤尾纤又叫猪尾线,只有一端有连接头,而另一端是一根光缆纤芯的断头,通过熔接与其他光缆纤芯相连,常出现在光纤终端盒内,用于连接光缆与光纤收发器(之间还用到耦合器、跳线等)。跳线,就是两端有连接头(如ST、SC、FC、MTRJ等等)的一段线缆(有光纤跳线、双绞线跳线及其他铜缆跳线等),作用是直接连接两个标准接口设备互连1、 图解交换机设备的级联双绞线端口的级联级联既可使用普通端口也可使用特殊的MDI-II端口。当相互级联的两个端口分别为普通端口(即MDI-X)端口和MDI-II端口时,应当使用直通电缆。当相互级联的两个端口均为普通端口(即MDI-X)或均为MDI-II端口时,则应当使用交叉电缆。无论是10Base-T以太网、100Base-TX快速以太网还是1000Base-T千兆以太网,级联交换机所使用的电缆长度均可达到100米,这个长度与交换机到计算机之间长度完全相同。因此,级联除了能够扩充端口数量外,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快速延伸网络直径。当有4台交换机级联时,网络跨度就可以达到500米。这样的距离对于位于同一座建筑物内的小型网络而言已经足够了!1. 使用Uplink端口级联现在,越来越多交换机(Cisco交换机除外)提供了Uplink端口(如图1所示),使得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简单。图1 Uplink端口Uplink端口是专门用于与其他交换机连接的端口,可利用直通跳线将该端口连接至其他交换机的除Uplink端口外的任意端口(如图2所示),这种连接方式跟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完全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的交换机(如3Com)使用一个普通端口兼作Uplink端口,并利用一个开关(MDI/MDI-X转换开关)在两种类型间进行切换。图2 利用直通线通过Uplink端口级联交换机2. 使用普通端口级联如果交换机没有提供专门的级联端口(Uplink端口),那么,将只能使用交叉跳线,将两台交换机的普通端口连接在一起,扩展网络端口数量(如图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普通端口连接交换机时,必须使用交叉线而不是直通线。图3 利用交叉线通过普通端口级联交换机光纤端口的级联由于光纤端口的价格仍然非常昂贵,所以,光纤主要被用于核心交换机和骨干交换机之间连接,或被用于骨干交换机之间的级联。需要注意的是,光纤端口均没有堆叠的能力,只能被用于级联。1. 光纤跳线的交叉连接所有交换机的光纤端口都是2个,分别是一发一收。当然,光纤跳线也必须是2根,否则端口之间将无法进行通讯。当交换机通过光纤端口级联时,必须将光纤跳线两端的收发对调,当一端接“收”时,另一端接“发”。同理,当一端接“发”时,另一端接“收”(如图4所示)。令人欣慰的是,Cisco GBIC光纤模块都标记有收发标志,左侧向内的箭头表示“收”,右侧向外的箭头表示“发”。如果光纤跳线的两端均连接“收”或“发”,则该端口的LED指示灯不亮,表示该连接为失败。只有当光纤端口连接成功后,LED指示灯才转为绿色。图4 光纤端口的级联同样,当骨干交换机连接至核心交换机时,光纤的收发端口之间也必须交叉连接(如图5所示)。图5 核心交换机与骨干交换机的连接2. 光纤跳线及光纤端口类型光纤跳线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交换机光纤端口、跳线都必须与综合布线时使用的光纤类型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综合布线时使用的多模光纤,那么,交换机的光纤接口就必须执行1000Base-SX标准,也必须使用多模光纤跳线;如果综合布线时使用的单模光纤,那么,交换机的光纤接口就必须执行1000Base-LX/LH标准,也必须使用单模光纤跳线。需要注意的是,多模光纤有两种类型,即62.5/125μm和50/125μm。虽然交换机的光纤端口完全相同,而且两者也都执行1000Base-SX标准,但光纤跳线的芯径必须与光缆的芯径完全相同,否则,将导致连通性故障。另外,相互连接的光纤端口的类型必须完全相同,或者均为多模光纤端口,或者均为单模光纤端口。一端是多模光纤端口,而另一端是单模光纤端口,将无法连接在一起。3. 传输速率与双工模式与1000Base-T不同,1000Base-SX、1000Base-LX/LH和1000Base-ZX均不能支持自适应,不同速率和双工工作模式的端口将无法连接并通讯。因此,要求相互连接的光纤端口必须拥有完全相同的传输速率和双工工作模式,既不可将1000Mbps的光纤端口与100Mbps的光纤端口连接在一起,也不可将全双工模式的光纤端口与半双工模式的光纤端口连接在一起,否则,将导致连通性故障。2、 路由器做双备份是绝对可以
❿ USB防过电保护是什么意思
根据USB标准,每个USB口最大只能提供500mA的电流,大于这个值就会烧坏USB端口.
一、各种USB接口供电设计
依据ACPI标准的要求,USB接口要采用2路供电,一路是+5V供电,一路是+5VSB供电。当系统在ACPI的S0(系统正常运行)/S1(CPU休眠)二种状态时,USB接口由电源供应器的+5V供电。当系统在ACPI的S3(休眠到内存)/S5(系统关闭待机)状态时,USB接口由电源供应器的+5VSB供电。这里涉及到2路供电的切换,就是说系统从S0/S1/S2转换为S3/S4/S5状态时,USB接口的供电要从+5V切换到+5VSB。
USB供电的切换设计方案目前有三种:手动跳线切换,MOSEFT切换和专用芯片切换。现在我们具体看看这三种切换方案。
1、手动跳线切换
图3:MOSEFT切换+5V/+5VSB实例
上图是另一品牌高端P45主板的前置USB接口,采用2颗MOSEFT切换。切换原理参见下图。
图4:MOSEFT切换+5V/+5VSB电路原理
MOSEFT1用于+5V,MOSEFT1的道通控制极—栅极连接+5V驱动信号。MOSEFT2用于+5VSB,MOSEFT2的道通控制极—栅极连接+5VSB驱动信号。当系统处于S0/S1状态时,+5V驱动信号为高电平(+5VSB驱动信号是低电平),MOSEFT1导通,+5V经过MOSEFT加到USB接口。当系统处于S3/S5状态时,+5VSB驱动信号为高电平(+5V驱动信号是低电平),MOSEFT2导通,+5VSB经过MOSEFT加到USB接口。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可以通过BIOS设置依据系统状态切换USB接口的供电来源。比跳线切换方便。
供电电路的过电流和短路保护也是采用自恢复保险丝。当USB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电流增大或短路时,保险丝切断供电,保护供电电路不被过电流烧毁。
3、专用芯片切换
图5:采用专用芯片切换+5V/+5VSB的微星P45-platinum
跳线切换和MOSEFT切换是早期的USB接口供电方案,微星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专用芯片。
图6:S12专用芯片原理
S12芯片内部有切换逻辑电路,配合S3#信号状态,在+5V和+5VSB之间切换,当系统处于S0/S1模式时,+5V通过S12给USB接口供电。当系统处于S3/S5模式时,由+5VSB通过S12给USB接口供电。EN信号可以开启/关闭5V输入。
S12芯片内部有限流电路可以限制输出电流,还有过电流/短路保护。因此采用S12芯片后,不再需要自恢复保险丝。
S12芯片内部具有防静电(ESD)电路,可以承受2KV的静电放电。
二、静电(ESD)保护设计
人体以及一些物体很容易带大量的静电荷,当正负静电荷接触时,会产生放电现象,静电电压很高,几百伏到十几千伏,放电电流很小。静电放电经过半导体电子设备时,会击穿半导体器件,所以各类半导体设备都要预防静电放电。多数USB设备是便携式设备,容易产生静电,带有静电的USB设备插入USB接口时容易发生静电放电,击毁计算机内的元件(芯片组)。所以芯片组(南桥)、USB接口、USB设备自身都要加防ESD电路和器件。
USB接口的数据线(D-和D+)端加ESD保护器件,会提高计算机防庆典保护能力。一般在主板的每个USB接口附近会看到一颗6 Pin的小芯片,这颗芯片就是静电保护芯片。
1、微星P45 Platinum的ESD保护设计
图7:微星P45-platinum的USB接口ESD保护
图8:ESD芯片的连接
从图8可以看到ESD芯片2/5和3/4脚连接在南桥和USB接口的数据线之间,平时USB的数据通过ESD芯片在南桥的USB控制器和USB接口之间传输。当USB接口插入带静电的USB设备时,静电会在ESD芯片内对地放电,而保护南桥的USB控制器。
2、其他品牌主板的ESD保护设计
图9:其他品牌主板的ESD保护设计
从图9可以看到左侧的主板没有ESD保护芯片,右侧的主板有ESD保护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