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据处理 > 遥感大数据是多少

遥感大数据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2-12-09 11:28:37

‘壹’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遥感行业发展趋势

——数据获取更为即时化、网络化、个性化、多样化

遥感卫星平台和载荷呈现出“三多”、“三高”、“三全”的发展趋势,“三多”指多平台、多传感器和多角度,“三高”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三全”指全天候、全天时和全球观测。

——遥感大数据的处理逐渐走向智能化

海量卫星数据高效获取、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网络为人类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多层次、多角度、多谱段、多维度、多时相的遥感观测及其辅助数据,在数据层面上已经体现了体量巨大(Volume)、种类繁多(Variety)、动态多变(Velocity)、冗余模糊(Veracity)和高价值(Value)的大数据特征。

遥感大数据是针对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方式的一种变革,它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主综合其他多源辅助数据,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手段,聚焦于更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规律的发现。

遥感大数据的处理逐渐走向智能化,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主要在目标检测和遥感覆盖分类方面研究较多。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遥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贰’ 一文了解遥感卫星影像处理及其发展趋势

当空中的遥感卫星获取了地球数字影像,并传回地面,是否工作就结束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反, 这正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的开始

遥感数字图像 (Digital image,后简称“遥感影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和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让其与一般的数字图像,也就是我们平时拍摄的电子照片拉开距离的,是遥感影像的 成像范围与精细度 。遥感卫星的摄影区域是地球级的宏观维度,影像中的每个像素都对应着三维真实世界中的某几个、某个或某部分地物实体,根据卫星成像分辨率的不同,其中一个像素就有可能是一棵树、一辆车或是一幢大楼的某个窗户。

所以,图像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值(DN值,Digital Number)都有着重要的信息意义,要获取其中的准确信息,用户需要根据自身应用目标,对卫星影像中的像素进行管理、转换、校正、增强、提取一系列的“神操作”,便于后续深入挖掘与业务融合应用。

DN值(Digital Number ):遥感影像像元亮度值,记录地物的灰度值。无单位,是一个整数值,值大小与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地物发射率、大气透过率和散射率等相关,反映地物的辐射率(Radiance)。

我们可以回到“P图界”进行比喻,为了让自己的社交媒体形象更加完美,我们打开某图秀秀软件,美白、瘦身、磨皮、祛痘....当然,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复杂专业多了,到什么地步呢?它可以被写成 一本教科书 ——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其中到底有哪些“神操作”,又如何应用?以及在遥感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频的数据产出、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会否让这些“神操作”的传统模式和底层逻辑,发生变革?

01、 什么是遥感影像处理?

遥感影像处理,是利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遥感图像中的像素 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遥感影像中包含着很多信息,通过数字化(成像系统的采样和量化、数字存储)后,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分析和内容提取。在此基础上,对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再加工”,如校正图形对齐坐标、增强地物轮廓,能够极大地 提升图像处理的精度和信息提取的效率, 这个过程都可以称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作为“对地观测”过程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卫星应用产业链中,遥感影像处理环节处于中下游、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前端承接卫星地面设施,后端面向农林、气象、自然资源等行业具体的业务应用,提供“就绪”的数据服务或工具。

02、 为什么遥感影像处理是应用的“必经之路”?

在我们看到整齐美观的谷歌地球这类数字地球产品,或是遥感卫星应用在自然资源管理、环保、农业、气象等领域的专题图或解译图,都需要经过影像处理的中间“洗礼”。

因为遥感卫星在高空“作业”,其成像环境复杂程度远远超越我们日常地面的拍照环境,会遇到传感器不稳定,地球曲率、大气条件、光照变化、地形变化等系统与非系统因素造成的图形几何变形、失真、模糊、噪点等。遥感数据中心对图像进行去除条带、几何粗校正等初步处理,数据到达各终端用户手中时,还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精细处理,使其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实体空间环境与坐标,并根据其自身业务分析目标,进行专业处理,为接下来的遥感影像分析、解译、业务应用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目标为以下三点:

图像校正 :恢复、复原图像。在进行信息提取前,必须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处理,以使影像能够正确地反映实际地物信息或物理过程。

图像增强 :压抑或去除图像噪声。为使遥感图像所包含的地物信息可读性更强,感兴趣目标更突出、容易理解和判读,需要对整体图像或特定地物信息进行增强处理。

信息提取 :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确定不同地物信息的提取规则,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规则从校正后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地物信息。

03、 遥感数据处理有哪些功能?

完整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包含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遥感数据存储量庞大,需要大容量数字存储设备与软件共同配合存储处理,这里主要介绍软件处理部分。下面展示的是一个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界面,与常用的办公软件相比,图像处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显得比较分散,各个菜单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从某种意义上看,图像处理系统更像一个图像处理综合 工具箱 ,由于图像处理目标不同,用户可以调用某个功能、某几项功能的组合,并非所有流程都选用。这里将一些典型的处理功能进行归纳,并对基础步骤进行介绍。

数字存储与管理

遥感影像本身内存较大,1景7波段的landsat遥感影像至少有200MB,而高光谱影像可能达到1GB;而进入时间与空间双重高分时代以来,数据高频产出与累积,也促使遥感进入大数据时代,让遥感云服务、存储管理、快速分发共享趋势愈加明显。基于私有云、混合云的遥感影像数字存储、在线更新、管理检索、发布浏览,已经逐步成为与遥感数据处理不可分割的重要基础,并将大幅度提升后续遥感影像专业处理与业务应用效率。

影像预处理

辐射校正(Radiometric Correction)

指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校正,消除或改正因辐射误差而引起影像畸变的过程。

简单概括,就是 去除传感器或大气“噪声” ,更准确地表示地面条件, 提高图像的“保真度” ,主要是恢复数据缺失、去除薄雾,或为镶嵌和变化监测做好准备。

辐射校正在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在多时相遥感图像中,除了地物的变化会引起图像中辐射值的变化外,不变的地物在不同时相图像中的辐射值也会有差异。如果需要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对地物变化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首要消除不变地物的辐射值差异。

通过相对辐射校正,将一图像作为参考(或基准)图像,调整另一图像的DN值,使得两时相图像上同名的地物具有相同的DN值,这个过程也叫 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光谱归一化 。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相遥感图像上的辐射值差异来实现变化监测,从而完成 地物动态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遥感成像过程中,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综合影响,原始图像上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大小、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其对应的地面地物的特征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为几何变形,也称几何畸变。几何校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这种几何畸变,使其定位准确。

几何校正原理示意:真实世界的地形是立体而凹凸不平的,但遥感卫星传感器只能获取平面二维像素,这就带来了地形扭曲 | 图源:网络;重制图:超擎时空


图像增强

图像对比度增强 (Image Contrast Enhancement)

统计每幅图像的各亮度的像元数而得到的随机分布图,即为该幅图像的直方图。 一般来说,包含大量像元的图像,像元的亮度随机分布应是正态分布。直方图为非正态分布,说明图像的亮度分布偏亮、偏暗或亮度过于集中,图像的对比度小,需要调整该直方图到正态分布,以改善图像的质量,并便于分辨地物轮廓并提取信息。

彩色合成

为了充分利用色彩在遥感图像判读和信息提取中的优势,常利用彩色合成的方法对多光谱图像进行处理,以得到彩色图像。如上图,彩色图像可以分为真彩色图像和假彩色图像。

密度分割

将灰度图像按照像元的灰度值进行分级,再分级赋以不同的颜色,使原有灰度图像变成伪彩色图像,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图像运算

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图像,空间配准后可进行算术运算,实现图像的增强。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灰度差异,通过不同波段的代数运算产生新的“波段”,常见的有加法运算、减法运算、比值运算和综合运算,如:

减法运算:可突现出两波段差值大的地物,如红外-红,可突现植被信息。
比值运算:常用于计算植被指数、消除地形阴影等。
植被指数:NDVI=(IR-R)/(IR+R)

图像融合

遥感图像信息融合是有效提升图像分辨率与信息量的手段,将多源遥感数据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组新的信息或合成图像的过程。

不同的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和时相分辨率,将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与高分辨率的单波段影像重采样生成一副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遥感的图像处理技术,使得处理后的影像既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

图像裁剪

在遥感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只对遥感影像中的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的信息感兴趣,这就需要将遥感影像裁减成研究范围的大小。常用的裁剪方式有,按ROI(兴趣区域)裁剪、按文件裁剪(按照指定影像文件的范围大小)、按地图裁剪(根据地图的地理坐标或经纬度的范围)。

图像镶嵌

也叫图像拼接,是将两幅或多幅数字影像(它们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摄影条件下获取的)拼在一起,构成一幅整体图像的技术过程。 通常是先对每幅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将它们规划到统一的坐标系中,然后对它们进行裁剪,去掉重叠的部分,再将裁剪后的多幅影像装配起来形成一幅大幅面的影像。

镶嵌匀色

将若干幅互为邻接的遥感影像通过拼接匀色技术合并成一幅统一的新影像。

信息提取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特征是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差异在遥感影像上的反映。依据遥感图像上的地物特征,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过程即为遥感信息提取。

目视判读

也叫人工解译,即用人工肉眼与经验判读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上目标地物的范围进行手工勾绘,达到信息提取的目的。人工解译为传统常用的信息提取办法,但在海量影像下判读分析效率相对低。

图像分类

是依据是地物的光谱特征,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将图像所有的像元按性质分为若干类别的过程,主要方式分为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

-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在分类前人们已对遥感影像样本区中的类别属性有了先验知识,进而可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建立和训练分类器(亦即建立判别函数),进而完成整幅影像的类型划分,将每个像元归并到相对应的一个类别中去。

监督分类也是目前遥感AI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即通过样本库,用机器学习对特定地物进行分类、标注或识别。

- 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也称聚类分析,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的先验知识,而仅凭数据(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即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的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一般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形识别等。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有监督必须有训练集与测试样本。在训练集中找规律,而对测试样本使用这种规律;非监督没有训练集,只有一组数据,在该组数据集内寻找规律。

04、 遥感数据处理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遥感数据处理更像是生产制造中的“原材料粗加工”环节,也是遥感影像数据智能应用和业务融合的前序手段,从前文的介绍来看,其过程也是较为复杂和专业的。

作为对地观测和遥感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产业中下游的遥感数据处理,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冲击,正在响应这一趋势并发生变革,走向 实时化、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所有传统产业都值得用数字化再做一遍,在传统的数据生产、信息服务产业也是如此,其模式和流程都值得用算法和AI再做一遍。

当算法与人工智能逐步渗透遥感数据处理这个环节,能够解决遥感产业数据生产服务中的很多难题,例如数据分发周期与链路长,处理环节多,海量数据处理的精准、一致性等问题,这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自动化批量处理”。

当中游算法引擎解决了数据服务和数据计算效率和自动化流程的问题后,下游也将出现更多适用于各种垂直细分场景的精细化应用数据产品,而在以上介绍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环节,有了AI和算法的参与,也出现很多高效的自动化功能,如目标识别、地物提取、地物分类、变化检测等,逐步帮助人类提高解译的效率,形成遥感产业下游的“智能化信息挖掘”机制。

我们可以看到,从遥感数据获取源头,到数据处理,到终端应用,其效率与底层数据模式密不可分,在卫星互联网和对地观测 星座 逐步构建成型的趋势下,只有将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共享流程标准化,大规模、自动化、流水化的遥感产业才能更好地地为政企数字化转型发挥动能,也真正地迎来时空大数据时代。

参考资料

《遥感数字影像处理教程》韦玉春 汤国安 杨昕 编着

‘叁’ 遥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中国遥感服务市场快速增长

与国外相比,中国遥感应用产业起步较晚,遥感商用民用化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遥感卫星的商用化率仅为21.4%,而全球遥感卫星商用化率为48.0%。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及空间信息服务行业需求的增长和鼓励政策的不断落地,国内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逐年增加,中国遥感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为130.7亿元,同比增长19.1%,约占全球遥感服务市场规模的15.4%。2019年,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为155.0亿元左右。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遥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肆’ 遥感影像的云量一般多少

遥感影像的云量一般不超过10%。
云对看见光和红外的影响很大,云面积过多时不利于地物信息的提取。一般遥感影像都会做去云处理。当然,如果是专门观测云层的(如气象卫星)那就用不了。
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

‘伍’ 从定性遥感到定量遥感——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科学

笔者最近一周之内连续听了四场关于定量遥感前沿进展的讲座(内容遍布目前定量遥感的诸多热点领域)。
这四场讲座分别从定量遥感信息技术整体的前沿进展、气溶胶(民众最关心的PM2.5)定量遥感、植被生态环境定量遥感(高光谱遥感、多光谱遥感)到最后一个雷达遥感(SAR)。可以说十分丰富,信息量也非常大。所以听完之后,有些想法和思考来谈一谈关于从定性遥感到定量遥感的发展以及必然。
首先会有很多人会疑惑什么是定量遥感?和普通的遥感有啥区别?那么我想还是先从遥感的起源和定义说起。遥感,也就是Remote Sensing。最早是由这位美国海军的老太太提出的,具体的故事看下图介绍。

从广义来说,遥感就是以非直接接触形式探测物体的一种方法,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就是以电磁波来进行探测。物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反射特性不尽相同,通过这个特点,通过传感器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息,就是典型的遥感探测,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被动遥感。而通过传感器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同样是遥感探测,也可以称之为主动遥感(有点像海豚的超声波定位原理)。被动遥感的典型案例包括目前多数光学卫星遥感,主动遥感则是近年来兴起的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当然从广义角度来说,无人机航拍这类也可以算是遥感的一类,但是从狭义来说,我认为它还算不上遥感。而遥感的狭义定义就是定量遥感的基础,遥感的狭义定义应当是指通过接收记录物体反射电磁波特性来探测物体性质的方法。所以狭义的遥感的关键是物体反射的电磁波特性。嗯,敲黑板、划重点。三个字:电磁波!电磁波!电磁波!重要事情说三遍。
遥感的价值就在于遥感探测得到的电磁波信息,那么电磁波信息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初中老师(也有可能是高中老师吧)曾经曰过:“太阳光是白光(其实它五颜六色),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呈现不同颜色,就是因为它吸收了部分光,反射了部分光,这一部分信息被人的视觉所接收并生成图像。”事实上,卫星遥感同样是这个道理,卫星遥感大部分接受的电磁波信息就是地物反射的太阳光波谱信息,所以,不了解遥感的人总觉得它就是在给地球拍照。

其实准确说来也没错。人类视觉接收到的也是地物反射的太阳光波谱信息,相机和卫星接收到的也是如此,只不过人类视觉接收的信息可能以某种生物信息或者信号方式记录存在,而相机(RGB值)和卫星则均使用数字来记录。所以我们会觉得卫星遥感影像有时候很直观,看着跟眼睛看到的真实事物或者拍出来的照片一样,三者者事实上也是一样的道理(盗用知乎的一句话:传感器接受到外界光子,要么形成电压信号,要么形成电流信号,然后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pixel,尽管三者有些许差别,总的来说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差异,文末贴链接)。
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在于,人类视觉可以接受的波谱信息有限制,也就是我们说的可见光部分。但是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的范围则远比这广得多——微波(合成孔径雷达)、热红外等。
但是无论是可见光部分或者非可见光部分,卫星所接收的都是用来描述电磁波的信息,而电磁波的信息又是反映物体的物理特性的(前面提到过,物体间的差异导致的反射波谱不同)。所以遥感技术应用的核心就是将电磁波信息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Knowlegde。那么如何转化呢?熟悉遥感的同学会知道目视解译这个词。也就是说看图识物。就像前面提到的,由于遥感成像原理与人眼成像原理类似,我们可以把它当地球拍的一系列照片,通过看着一系列照片,我们可以做监测(就像警察叔叔看监控找犯人一样),监测地球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监测某种地物的变化(从监控视频中找出犯人)。就像下面的图片。

然而一切的发明都是从偷懒开始的,一定会开始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看照片的工作量。这就出现了计算机上面的一大分支——图像识别与图像分类。正如我上文提到的,卫星遥感的原理跟相机成像原理最核心部分是类似的。那么也就是说卫星遥感影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图片”。
嗯,讲了很久。貌似都是遥感的基础概念。
接下来!!!敲黑板,再次划重点。
什么是定性遥感?什么是定量遥感?
定性遥感就是类似于看图识物,通过将遥感影像当做特殊的“图片”,通过诸如计算机的图像识别、分类的方法去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Knowledge。比如简单的土地利用分类、面向对象的分割与分类或者监测变化等,仅仅是定性的划分。

GLC30 m土地覆被

而定量遥感,我就套用一下李传荣老师讲座时的定义: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有用信息的技术。要精准描述构成地物状态特征的物理化学要素,以及导致地物目标变化的物理化学动力驱动机制。
事实上,它的核心就是第一个重点,遥感目前的根本在于电磁波。那么电磁波这么一个物理现象,要做的不仅仅是将电磁波谱映射成普通图像去做解译、分类。既然我们通过卫星接收到了很多人类无法肉眼观测到的电磁波信息,那么我们就希望通过建立具有物理意义的方程以及模型,将电磁波信息转化为对人类更有用的Knowledge。这就是定量遥感所要做的事情。
而定量遥感的典型分析方法就是耳熟能详的遥感定量反演。为什么叫反演?其实就是我想知道B的具体值,但是我无法直接观测B的具体值,但是我能观测到A的具体值,而A和B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物理学意义的模型或者是其他模型进行表达,那么我就同过A的值去反推出B的值,这就是反演。相信大家就会很清楚,在定量遥感里,A就是传感器接受的波谱信息,而B则可以有很多种东西。比如:
1.二氧化碳探测——温室气体

动图链接: https://pan..com/s/1hsNyTrY

去年我们国家在12月26日刚刚发射了TanSAT卫星,使得中国成为了第三个发射监测温室气体排放卫星的国家(前两个是美国和日本,分别是OCO-2卫星和GOSAT卫星),这件事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碳卫星,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和谈上说中国排放多,我们难以反驳。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碳卫星,我们就有了谈判的手段。同时TanSAT卫星尽管有些方面不如前两个卫星,但是有些方面性能远超前两个卫星。
2.地表温度
地表温度反演,探究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分布。探究冷热岛效应成因分布。

MODIS的LST产品

3.气溶胶反演
气溶胶,可能如PM2.5,PM10这些更耳熟能详。但是要注意的就是气溶胶光学厚度≠PM2.5,它是介质消光系数在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积分(简单说它没有分离PM2.5、PM10等气溶胶物质)。所以不做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就拿来跟PM2.5建立关系的AOD都是耍流氓。

MODIS气溶胶产品

4.生态环境定量遥感
植被动态变化与生态环境相关要素如叶面积指数、NDVI、光合有效辐射、NPP、GPP等。

VPM模型求算的GPP

除了以上四个,还有很多对应的定量遥感产品——水体叶绿素浓度产品、雪深产品等等。
那么定量遥感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卫星接收的数据和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模型去反演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而从模型来说,主要分为几类: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物理模型。
经验模型可以被认为是统计意义上的模型,即无视具体的物理过程,单纯靠统计方法建立的模型。
半经验模型一般是结合了部分的物理意义的统计模型。
物理模型则是严格按照电磁波谱和辐射传输特性经过推导的到的机理模型。
可以说物理模型才是定量遥感真正的核心,因为前面两个模型建立之后通常无法复制。物理模型其实有两大部分,即包括了辐射传输方程推导的模型以及几何光学模型(普及下,这就是布鞋院士李小文院士从事的研究)。
然而,定量遥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却依旧处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和无法广泛应用的时代。主要是由于地表的复杂性、定量遥感反演目前出现的病态反演问题、定量遥感产品缺乏验证和质量控制的多重因素影响。复杂性——地表非朗伯体特性、地形起伏等影响;
病态反演问题——参数求解过程大部分是求解参数大于方程数;
缺乏验证和质量控制——不确定性,缺乏统一标准等。
当然可以说现在这些问题开始有逐步的改善——毕竟一句话,问题都解决了,还要搞研究的人干什么。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卫星载荷的发展、传感器的发展、多颗卫星共同监测、高光谱遥感、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普及的情况下,定量遥感的很多问题将会得到改善。
所以是时候从定性遥感走向定量遥感,因为这是必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模型精度提高,遥感应用产品也将更加普及。毕竟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不断强调的是数据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定量遥感作为地球观测的客观载体,将会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很多人都会这么说,遥感数据是GIS里面的天生大数据,确实遥感数据满足了大数据的4V或者说5V的特征,但是它又跟计算机意义上的大数据有所不同。计算机上的大数据普遍的格式是什么呢?比较典型包括像文本、图片、视频,而甚至像LBS这样的经纬度数据。简而言之,它是高频数据,时间间隔非常短(诸如5min这样的时间间隔)。而遥感数据却不同,卫星的重访周期基本上很难达到5min,所以它非高频数据,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大数据算法是否适用呢?同时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理信息,所以就像老师们说的,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不太一般的大数据如何去用,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用这些所谓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去看图识物,可能更值得考虑的事如何将定量遥感的物理模型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手段相结合。
最后的最后,回到主题——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科学。对于空间数据科学来说,这可能是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不缺数据,但是可能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多的是黑箱的算法,更缺少的是内在机制的理论研究。
毕竟,科学家还是要有梦去追。

关于卫星遥感影像与相机成像原理差异知乎解答:

后记——
从这四场讲座中,了解到很多前沿,对于定量遥感了解可能会更透彻。也了解到自己很多不足。一些简单的想法。就当是学习之后的呓语。
最后的最后,推荐两本定量遥感的书吧(京东和当当有满减活动,不用谢,叫我雷锋)。

阅读全文

与遥感大数据是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粒瘦减肥产品怎么样 浏览:593
画内松岛屋怎么代理 浏览:372
昂达主机板驱动程序怎么操作 浏览:308
哪里可以查看咸宁停电信息 浏览:122
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浏览:906
excel复制数据到微信如何变成图片 浏览:787
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指的是什么 浏览:866
高桥市场是卖什么的 浏览:20
花鸟市场白色小鸟叫什么 浏览:576
推销产品的话术怎么讲500字 浏览:904
穿越火线哪里可以交易点券 浏览:297
工作走程序是什么意思 浏览:554
武汉箱包市场在什么地方 浏览:71
交易猫的代金券怎么卖 浏览:468
义乌批发棉花市场在哪里 浏览:966
技术资料库主要包括哪些资料 浏览:421
微信小程序码是什么 浏览:605
当地公证处要证实异地信息要多久 浏览:554
plc程序中怎么查看触摸屏的ip 浏览:910
身边的数据都有哪些 浏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