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实证论文多少数据量够用
大约200组数据左右。
写一篇实证论文首先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有欠缺也不用担心,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同时多读多看,这一基本工作做好后,就会产生一些值得我们研究的选题或论题,许多作者就是这样得到自己的 idea,然后就需要根据确定的选题或论题进行文献收集,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很多,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用问卷法等,然后提出一些假设,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论题,用相关的理论和模型进行验证,写一篇实证论文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流程和方法。
实证性的论文写作过程都是相互交织的,需要作者不断地尝试,通过反复的模式、调试数据、不断地修改验证,最终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其实任何论文的写作过程都是这样,把握三个方面:数据、模型、分析,写出任何论文都不成问题。
以上是关于写作和概念的讨论,将概念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虽然我所说的方法可以帮到你,对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方法正确,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作为一个作者,还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是写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把握文章的内容。
❷ 计算标准差,一般要至少多少数据才合理
标准偏差公式:S = Sqrt[(∑(xi-x拔)^2) /(N-1)]公式中∑代表总和,x拔代表x的均值,^2代表二次方,Sqrt代表平方根。
例:有一组数字分别是200、50、100、200,求它们的标准偏差。
x拔 = (200+50+100+200)/4 = 550/4 = 137.5 S^2 = [(200-137.5)^2+(50-137.5)^2+(100-137.5)^2+(200-137.5)^2]/3
标准偏差 S = Sqrt(S^2) STDEV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反映数值相对于平均值 (mean) 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是用来评价单值与均值的离散度,原则上讲,只要能计算均值的样本量就可以计算标准差,但是考虑到分析标准差意义,通常最小的样本应大于等于5个,才有必要计算标准差。
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statisticaldispersion)上的测量。标准差定义是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它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测量到分布程度的结果,原则上具有两种性质:
为非负数值,与测量资料具有相同单位。一个总量的标准差或一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及一个子集合样品数的标准差之间,有所差别。
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0,5,9,14}和{5,6,8,9}其平均值都是7,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❸ 试量产计算Cpk需多少数据
一般是抽25组,每组4~5个数据。不过你还没量产应该做PPK更合适一些。
❹ 数据分析有什么思路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分类分析,矩阵分析,漏斗分析,相关分析,逻辑树分析,趋势分析,行为轨迹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来举例,说明上面这些分析要怎么做,才能得出洞见。
01) 分类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层级、不同年龄段,来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发现某个部门流失率特别高,那么就可以去分析。
02) 矩阵分析
比如公司有价值观和能力的考核,那么可以把考核结果做出矩阵图,能力强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强价值不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不匹配的员工各占多少比例,从而发现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 漏斗分析
比如记录招聘数据,投递简历、通过初筛、通过一面、通过二面、通过终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职、通过试用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招聘漏斗,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个环节还可以优化。
04) 相关分析
比如公司各个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异较大,那么可以把各个分店的员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员工年龄、管理人员年龄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最能够挽留员工的关键因素。
05) 逻辑树分析
比如近期发现员工的满意度有所降低,那么就进行拆解,满意度跟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氛围有关,然后薪酬分为基本薪资和奖金,这样层层拆解,找出满意度各个影响因素里面的变化因素,从而得出洞见。
06) 趋势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过去12个月的变化趋势。
07)行为轨迹分析
比如跟踪一个销售人员的行为轨迹,从入职、到开始产生业绩、到业绩快速增长、到疲惫期、到逐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