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地基钎探的要求
地基钎探的要求:
(1)对地质复杂的或重要的工程,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以及地基开挖后对地基土有疑义时,应根据设计要求或验槽磋商的意见进行钎探试验,并做好测试记录,钎探记录应填写清楚、真实,并有钎探记录人、施工员、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钎探记录应附有打钎平面图以及钎探结果的分析。
(2)钎探打钎按平面图标定的钎探点顺序进行,记录每打入300mm(一步)深度的锤击数,填入地基钎探记录,钎探锤重、落距、钎径应符合规范规定。
(3)钎探完毕,要认真分析钎探记录,查明槽底以下土质的变化,分析孔深范围内基土坚硬程度是否均匀,如有异常需处理,应在打钎平面布点图上标明部位、区段、标高及处理方法。
(4)钎探孔的布置一般均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钎探,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下列规则布置:
1)槽宽小于800mm时,在槽中心布置探点一排,间距1~2m,一般为1.5m;
2)槽宽800~2000mm时,在距两边200~500mm处,各布置探点一排,间距1~2m,一般为1.5m;
3)槽宽2000mm以上时,应在槽中心及两槽边200~500mm处,各布置探点一排,每排探点间距1~2m,一般为1.5m,3排成梅花形布置;
4)矩形基础:按梅花形布置,纵向和横向探点间距均为1~2m,一般为1.5m,较小基础至少应在四角及中心各布置1个探点。
(5)钎探的钎距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规范的要求进行,矩形基础应等于或大于1.5m,一般不小于1.8m,并不小于短边长度,也不宜大于3m。如土质情况复杂可适当减少钎距和加深钎探深度,钎距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应不大于1.5m。
(6)钎探应绘图编号,按编号顺序进行击打,打钎人员应固定。
地基钎探是一种土层探测施工工艺,将标志刻度的标准直径钢钎,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标定重量的击锤,垂直击打进入地基土层;根据钢钎进入待探测地基土层所需的击锤数,探测土层内隐蔽构造情况或粗略估算土层的容许承载力。
② 地基钎探结论
地基钎探技术交底
1、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即组织地基钎探,钎探采用轻便触探的方法,检查地基持力土层是否均匀一致,有无过软过硬之处,并可以测算持力层的承载力,作为参考。
2、打钎顺序按土方开挖顺序进行,先B-17后A-17、B-13、B-9依次进行,每栋楼土方开挖完后的第二天即安排打钎。
3、主要机具:采用轻便触探器,由尖锥头、触探杆、穿心锤等组成,触探杆采用φ25圆钢,长度2.2m,穿心锤10Kg。并配备钢卷尺、凳子、撬棍、麻绳等,回填材料采用中砂。
4、钎探点布置:
(1)、钎探点的布置根据基槽的宽度来确定,槽宽每0.8m布一排钎探点,钎探间距为1.5m。具体布置如下:槽宽1m以内,中心布一排;槽宽1.0-2.0m,两排错开1/2钎孔距离,每排距槽边为0.2m;槽宽2m以上按梅花状布置。并绘制钎探平面布置图。
(2)、钎探平面布置图应与实际基坑相一致,标出方向及基坑轴线,并对钎探孔进行编号。
(3)、按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放线,在现场洒白灰标识钎探探孔位置,要与平面图布置相一致。
5、操作工艺:
(1)、就位打钎:将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再把穿心锤套在钎杆上,一人扶下钎杆,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拉起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距为50cm,疳触探杆竖直打入土层中。
(2)、记录锤击数:在钎杆上预先划好30cm横线,钎杆每打开入土层30cm时记录一次锤击数,每一钎探点必须钎探五步,1.5m深。
(3)、拔钎:用麻绳将钎杆绑好,留出活套,插入撬棍,利用杠杆原理,将钎杆拔出。
(4)、移位:将触探器搬到下一孔位,继续下一孔打钎。
(5)、灌砂:打完的钎孔,经过质量检查人员和有关技术负责人,工长检查孔深与记录无误后,方可进行灌砂,灌砂在每天打完钎后,统一灌一次,灌砂时,每灌入30cm左右深度,可用钢筋棒捣实一次,下至地基表面。
(6)、整理记录:钎探孔按顺序编号,每打一孔将锤击数填入统一表内,字迹要清楚。记录表中钎位、锤重、自由落距、日期等均要依据现场情况填写,技术负责人、钎探负责人和钎探记录人的签字要齐全。打钎中如有异常情况,要写在备注栏内。
(7)、地基地遭雨淋后,不能进行钎探,在冬季钎探时,每打几孔后及时掀盖保温材料一次,不得大面积掀盖,以免基土受冻。
6、成品保护:
钎探完毕后,应作好标记,保护好钎孔,未经质量检查,有关工长复验,不得堵塞或灌砂。
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如打钎打不下去,应请示有关技术人员或取消钎孔、移位打钎,不得不打,而任意填锤击数。
(2)、记录和平面布置图的整理:打钎完后,应及时整理有关数据。
①、在记录表上用有色铅笔式符号将不同(锤击数)的钎孔分开。
②、在钎孔平面布置图上,注明过硬或过软孔号的位置,把基地基地上障碍物等尺寸画上,以便设计勘察人员式有关部门验槽时分析处理。
③、地基钎探记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资料,一定要保存完整,不得遗失。记录表原则上应用原始记录表,对污损严重的要重新抄写,但原始记录仍要原样保存好,重新抄写的记录数据,文字应与原件一致,并要注明原件保存处及有抄件人签字。
③ 地基承载力钎探检测如何做
没这么复杂,钎探顾名思义就是用钢钎探测,比如你的工程独立基础,挖到持力层了,然后就需要肯定持力层的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惧怕持力层下面有软弱下卧层,不知你工程甚么地方,1般的在工地上找根22或25的2米左右的钢筋 把头弄尖,锤子,高凳。
在独立基础范围内,中心位置和4周选两点。
基础小的话可以就打中心位置1个点,1人扶钢钎,1人敲锤。每打下去30mm记录锤击数(有些地方规定必须机械打钎,由于人工打每次锤击的气力不1样,但实际操作时,有软弱下卧层时钢钎下沉很明显的,完全可以疏忽人为这点因素),至到打不动为止。
记录终究钎探的深度,但最少要保证1米左右的最少钎探深度,如果没到1米就打不动了,可以略微移动1下钎探点的位置。
④ 如何对建筑地基钎探记录数据推算地基承载力
钎探并不是用来测试地基承载力的,
它主要是用来检查一下地基是否均匀,再就是看地基下是否有古井、
坟墓等等影响承载力的东东。 有一种叫做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是用来检测地基承载力的,它是按每10厘米或每30厘米的锤击次数来判断承载力的大小
⑤ 建筑工地钎探数据计算方法
钎探,就是在基础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按规定对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进行探察,探察是否存在坑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等。钎探不能算出地基的承载力。
⑥ 如何通过钎探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什么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有个计算公式,就是30cm的锤击数总和乘以0.8减去2,最后再乘以9.8。
一般打入土30公分所得的锤击数换算为:15锤=105kpa,20锤=145kpa,25锤=180kpa。(90年代的地基课本都有介绍的)。注意:轻便触探仪只适用于粘性土。其它土质一般都不用此方法。
轻便触探仪(N10),应是标准正规的仪器,按照规定一般打3—4个步距,没步距30cm,因为轻便触探仪不仅要探明其地基的承载力,打到3—4步距目的是初步探一下是否有下卧层软地基。正确的计算式应该是:每30cm的锤击数*8-20。
(6)地质钎探记录的数据如何分析扩展阅读
地基钎探是将标志刻度的标准直径钢钎,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标定重量的击锤,垂直击打进入地基土层;根据钢钎进入待探测地基土层所需的击锤数,探测土层内隐蔽构造情况或粗略估算土层的容许承载力,这样的土层探测施工工艺称为地基钎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基钎探
参考自来来源:网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⑦ 地基承载力钎探检测如何做
每30cm的锤击数*8-20。由计算结果来进行确定。
地基承载力=30CM的锤击数减去8的差再乘以10。可以根据这个公式来大概确认一下地基承载力。
一般打入土30公分所得的锤击数换算为:15锤=105kpa,20锤=145kpa,25锤=180kpa。不过这个换算公式只能适用于粘性土。
将标志刻度的标准直径钢钎,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标定重量的击锤,垂直击打进入地基土层;根据钢钎进入待探测地基土层所需的击锤数,探测土层内隐蔽构造情况或粗略估算土层的容许承载力。
(7)地质钎探记录的数据如何分析扩展阅读:
钢钎应使用直径为22~25mm的光圆钢筋制成,钎尖要呈60°,钢钎长度为2.0m,自下而上每隔30cm做一刻痕,现场上经常采用的每打一步用粉笔在钢钎上画一个标志的方法,应当说有两个缺点,一是每次打钎前都要量划,比较麻烦,二是由于钎孔很多,一旦量错,不容易准确。
因此使用钢锯条在钢钎上锯一个小口作为深度标志是可行的,各段小口的方向可以各异,但不要锯得太深,防止锤击钎体时阻力过大,以小口标识作为每步打入地基深度的标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由于上述打钎工具以及使用穿心锤的重量误差、人力操作的体力分配不匀,落距较难控制,真正使穿心锤完全自由落体不易做到,从而影响每一步的锤击数,直接影响准确判断地基土质分布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地区打钎使用一种称为轻便触探器的打钎工具,其构造主要由尖锥头、触探杆、穿心锤三部分组成,所采用的穿心锤重10kg。轻便触探器是一种现成的产品,使用时可直接购置。
⑧ 请高手帮忙 如何用基础钎探数据计算地基承载力
轻型触探检测基底承载力:
Y=-20+8χ
Y:承载力
χ:锤击数
⑨ 钎探记录,懂的老手来
地基钎探记录是需要把所有布点都做记录,然后通过所有布点的锤击数初步确定是否存在区域性的软硬不均匀现象,如果存在软硬点还需地勘单位出具处理方案,钎探记录表和软硬点处理方案都是地基验槽必备的重要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⑩ 在建筑工程地基验槽中钎探和触探的方法
验槽方法
(1)详细观察、描述槽壁和槽底岩土特性,验证基槽底的土质与勘察报告是否一致,基槽边坡是否稳定,有无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如渗水、坑边堆载过多等。尤其注意不要将素填土与新近沉积的黄土、新近沉积黄土与老土相混淆。如果有难以辨认的土质,应配合洛阳铲等手段探至一定深度仔细鉴别。对于旧房基、洞穴、掩埋管道和人防设施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查明在基槽范围内的延伸方向、深度及宽度。
(2)分析钎探资料。一般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时,基槽开挖后均做钎探工作。岩土工程师会同设计、监理等有关人员详细查看、分析钎探资料,判断基底岩土均匀情况及同一深度段(一般按30cm为一步)的纤探击数是否基本一致(同一基槽内的铅锤重量应相同,有条件的应使用标准锤,锤重10kg,落距保持50cm)。低于某一深度段击数平均值30%以上的钎探点,在平面图上圈出其位置、范围,分析其差别原因,必要时需补做检查探点,对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点,要补挖探井或用洛阳铲进一步探查。
验槽中地基的局部处理
验槽工作中常遇到需整体处理和需局部处理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比较容易处理,如果是人工换填土,一般在勘察报告中建议挖除,将基础放在老土层上,但往往由于某种原因未全部挖除而造成槽底残留填土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挖除到老土即天然土,然后用2:8灰土回填夯实,或用人工级配砂石回填,也可把基础埋深适当增大。
1.范围较小松土坑的处理
当松土坑(填土、墓穴等)的范围较小时,可将坑中松软虚土挖除,至坑底及四壁均能见天然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边的天然土层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回填。如果坑小夯实质量不易控制,应选压缩模量大的材料。当天然土为砂石时,用砂或级配砂石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夯实,并用平板振动器振密。如果为较坚硬的粘性土,则用3:7灰土分层夯实;可塑的粘性土或新近沉积粘性土,多用1:9或2:8灰土分层夯实。当面积较大,换填较厚(一般大于3.0m),局部换土有困难时,可用短桩基础处理,并适当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
关于松土坑的处理情况比较多见,例如河北省南宫市某住宅,验槽时发现2层墓穴,下层墓穴时期较早,墓穴已坍塌,不易发现。经过对土质颜色、包含物的仔细辨认,详细分析纤探记录,才逐一查出并予以清除,以1:9灰土分层夯实。
2.范围较大松土坑的处理
当松土坑的范围较大,且坑底标高不一致时,清除填土后,应先做踏步再分层夯实,也可将基础局部加深,并做1:2的台阶,两段基础相连接。如某办公楼场地原为农田,验槽时发现该基槽东部有一古砖墓坑,清理后发现西部浅,东部深,差异较大。处理方法为:清理全部填土,局部加深,并从东向西做1:2踏步夯实,2:8灰土分层夯实与老土相接。
3.大口井或土井的处理
当基槽中发现砖井时,井内填土已较密实,则应将井的砖劵拆除至槽底以下1m(或大于1m),在此拆除范围内用2:8或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如井直径大于1.5m时,则应适当考虑加强土上部结构的强度,如在墙内配筋或做地基梁跨越砖井。这种情况也较多见,例如河北省南宫市某教学楼,验槽时发现有整齐的2个大口井,中间填土已密实;教学楼之间的廊道也有相连的2个大口砖窑井,砖护壁完好。均采取全部挖除或部分挖除后再夯实2:8灰土的方法,建成后至今建筑物使用良好。
4.局部硬土的处理
当验槽时发现旧墙基、砖窑底、压实路面等异常硬土时,一般都挖除,回填土情况根据周围土质而定。全部挖除有困难时,可挖除0.6m,做软垫层,使地基沉降均匀。
5.局部软土的处理
由于地层差异或含水量变化,造成局部软弱的基槽也较多见,例如某商业楼,钎探后发现1.8m厚软土层。东部钎探总数120击左右,中部230击左右,西部340击左右,地基土严重不均。经与设计、勘察部门研究,采用不同置换率的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处理,置换率为东部8%、中部6%、西部4%.
6.人防通道的处理
在条件允许破坏而且工程量又不大的情况下,应挖除松土,回填土夯实,或用人工墩基或钻孔灌注桩穿过。如果不允许破坏,则采用双墩(桩)担横梁上加基础避开通道,有时还需加固人防通道。若通道位置处于建筑物边缘,可采用局部加强的悬挑地基梁避开,例如北京某沿街商业楼,全部跨越人防通道,采取夯实水泥土桩处理地基,人防通道上部用地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