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解释
1、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2、国家统计局从1998年开始,使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双指标衡量一个农户是否属于贫困人口,而世界银行基本上用人均消费来计算贫困人口。收入和消费双指标衡量的办法是指,如果某一住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中的一项低于贫困标准,而另一项低于某一较高标准,比如1.5 倍贫困标准,就为贫困户。因而,贫困人口实际上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均低于贫困标准,这类人毫无疑问是贫困人口;第二类是收入水平低于贫困标准,但消费水平高于贫困标准但低于某一较高标准,这是消费水平较低,而且收入水平很低的一类人,即使从消费的角度看不算贫困人口,但由于收入很低,消费水平可能会很快降低,从而进入贫困行列;第三类是消费水平低于贫困标准,但收入水平高于贫困标准且低于某一较高标准,这是收入水平较低,而且消费水平很低的一类人,这些人虽然偶然一年的收入略高于贫困标准,但消费水平很低,而且没有储蓄可以使消费水平达到贫困标准之上。
3、2020年,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数据显示,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2. 什么是贫困
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如常常说的:“哲学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等。
3.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
2020年,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
“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赞扬中国减贫成就。
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
这是2020年8月12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阿子滩镇阿子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如何衡量贫困:水涨船高的标准
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一个词——现行标准,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贫困是有标准来衡量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也叫贫困线。
那么,这个具体的数值该如何确定呢?197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我们国家的贫困线经历过多次调整。
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1984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合作制定了第一条正式的贫困线,确定绝对贫困线为人均纯收入206元/年,每人每天不足1元。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是每人每天1美元,贫困人口标准是每人每天2美元。
1997年,国家统计局将绝对贫困线调整为1997年不变价格下的人均纯收入640元/年,仅相当于当时国际1美元标准的60%。
2000年,考虑到我国贫困线标准过于苛刻,将很多贫困人群排挤在政策扶持的门槛之外,于是国家统计局又制定了一条低收入线,即865元/年。
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一直采用两条贫困线来监测贫困人口数量,即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
2008年,世界银行将贫困人口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这一年,我国取消了绝对贫困线,将接近国际1美元标准的低收入贫困线作为官方贫困线,也就是2008年不变价格下的人均纯收入1067元/年,2009年为1196元/年,2010年是1274元。
从2010年起,我国开始大幅调整官方贫困线。2011年,上升为2300元/年,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此后每年根据价格变化水平做出相应调整,2015年标准提高到2855元/年。这一年,世界银行将国际贫困线提高至1.90美元。此时,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略高于国际标准。
如今,我国现行的扶贫标准除了年收入这个硬指标之外,还有额外的标准,这就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一达标”是指收入达到当年不变价农民人均收入,2019年的标准是3218元,2020年大概在4000元左右。“两不愁、三保障”最初的提法来自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4. 什么是贫困有什么特征(学术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及变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欠发达地区贫困程度明显减轻,但贫困人口占比仍在高位运行
例如,经济欠发达的浙江省丽水地区1997年的贫困人口为13.5万人,比1990年减少 66.5万人;1997年贫困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率为5.56%,比1990年的33.33%下降了27.77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1997年的贫困人口占比高2.23个百分点。
二、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但贫困人口素质依然较差
1、劳动者文化素质差。据某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贫困人口的劳动力中,中专占 0.34%,高中占8.37%,分别比总体平均水平低0.25和2.7个百分点;初中占41.18%,小学占 32.35%,分别比总体平均水平低0.93和2.28个百分点,调查的贫困人口中无一人有大专以上学历。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低下,决定了他们创造财富能力较低。如从创造人均纯收入水平看,小学比文盲高11元,初中比小学高47元,高中比实中高8元。
2、劳动者心理素质差。表现为安土轻迁,缺乏流动性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较弱。
3、是低龄老龄人口比重大。据某省调查资料表明,该省1996年贫困农户中低龄老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44.37%。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造成劳动力负担加重,老的老,小的小,吃饭的多,干活的少,沉重的负担使得这些农户虽然长年累月地劳动,但最终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
三、欠发达地区贫困户明显减少,但贫困户占比依然较高
例如,浙江省丽水地区1997年贫困户为3.97万户,比1990年减少18.25万户,但贫困户占全区家庭总户数的比例尚高达5.55%。当前贫困户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既缺粮又缺钱。据某省农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末贫困户粮食结存只有298公斤,其中用于口粮的占 60%,但主要靠政府救济,其粮食自给性很差;人均纯收入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3%。微薄的收入,使他们的生活极为困苦,常常是收不抵支,依靠借粮借债度日。二是家庭规模大,劳动力负担系数高。据某省农户分组资料表明,家庭规模的大小与人均收入成反比例关系。即家庭规模越大,农户人均收入越低;反之,则越高。1996年,该省贫困户家庭人口4.95人,劳动力负担系数1.8,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是影响家庭规模大,劳动力负担系数高的直接原因。三是生存环境差,信息交流不灵。贫困户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地缘封闭的穷乡僻壤,难以从外界获取致富的信息,因而脱贫无门,致富无路。四是低投入、低产出的和低商品率三者恶性循环。深受地理、自然环境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很多贫困户无法也没有能力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资金和技术投入少,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生产经营规模小和劳动生产率低,使贫困户没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出售,决定了他们的低商品率,进而制约着他们的收入增加和资金积累,大大地延缓了他们的脱贫进程。
四、欠发达地区贫困乡村明显减少但贫困乡村占比还较高
例如,丽水地区1997年贫困乡镇11个、贫困村277个,分别比1990年减少69个和868 个;但贫困乡镇占全区乡镇总数的比例高达5.61%,贫困村占全区总村数的比例高达 8.49%。当前贫困乡村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地理环境恶劣。这些贫困乡村大多集中在农村自然环境恶化、重庆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这些乡村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条件的依附性很强,丰年温饱,灾年返贫。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使这些乡村的人们长期难以冲出贫困的魇魔。二是交通通讯落后,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投资环境差。三是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贫困乡镇、村的大部分社会总产值来自传统农业,而亚自于工业的占比很小,有的贫困乡竞争没有一分钱的工业产值。这种经济结构,使得贫困乡镇、村很难摆脱“民穷乡穷”、“民穷村穷”的双穷局面。四是对外部贡献多而回报少。贫困乡村由于工业极不发达,输出的产品以半成品及原材料为主,浪费大,效益低。在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价格存在剪刀差的情况下,贫困乡村就这样被城市通过无形的价格机制“抽血”不止,而其所用的农用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又在各地区差价和进销差价的层层累加中价格不断高攀。农民的收益就在这样一低一高中流失了。
五、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家庭在不断减少,但贫困工人家庭却在增加
1990年,欠发达地区尽管也存在着工人家庭,但为数极少。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迅速增加,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再就业工作,并且取得了显着的再就业成效,但仍有不少下岗职工难以再就业,其中有部分职工家庭因缺乏收入且以往积累也很少而生活困难。贫困户从农民家庭扩大到工人家庭,从农村家庭扩大到城市家庭,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欠发达地区贫困户在不断减少,但脱贫成果不很稳固
近些年来,有些家庭从脱贫户退回到贫困户,有的家庭从非贫困户转化成贫困户。有部分家庭是“靠天脱贫”、“靠山脱贫”的,靠天脱贫即依靠天公作美有个好年景才脱了贫,一旦年情不好则会返贫。还有一些家庭依靠粗放种植经济作物、生产工业品才脱贫,而这些经济作物和工业品又缺乏必要的竞争力,一旦市场不景气,生产的经济作物和工业品卖不出去,则这些家庭又将步入贫困境地。 加快欠发达地区脱贫步伐,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定社会经济生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欠发达地区脱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表明依靠以往的脱贫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客观需要,应当努力寻求提高脱贫效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
贫困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和社会的资源。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不应该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水准,而应该主动
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5. 什么是贫困深度
贫困深度可以用不同的贫困线来表现:
1、绝对贫困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线,把它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该贫困线设定的方法是符合国际规范的,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
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这一货币价值成为“食物贫困线”。
最后是确定“非食物贫困线”,简单的方法是既可以主观地确定食物贫困线在整体贫困线中的比例,也可以参照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这一比例。
2、发展贫困线:农村的贫困线是建立在生存贫困的观念上的,该贫困线被用来识别处于生存困难的人群,而城市贫困线已经超越了生存贫困的观念,贫困线不仅包括为了保证最低的营养所需要的购买食品支出,还包括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
一定意义上,城市贫困线是建立在发展贫困的观念上的,用它识别出来的贫困人群不仅包括了生存贫困人口,也包括了发展贫困人口。
此外,贫困指数也可以用来表现贫困深度。贫困指数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困线,通常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为贫困线的标准。
但实际操作中评价同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时,若把贫困线定得高一些,贫困指数所反映的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就会低一些,若将贫困线降低一些就会使人感到收入分配状况变好了。
(5)什么是数据上的贫困扩展阅读:
划分贫困深度意义:
实际上,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贫困线,但普遍来说他们都会利用单一贫困线来比较经济福利程度。在比较国际间的贫穷时常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避免贫穷困线因兑换率改变。因此“以少于一美元生活一天”解释为“一天内购买货物及服务的总开支少于在美国以一美元所能购买货物及服务”(自行生产的货物及服务也计算在内)。
几乎所有社会都有贫穷的民众。贫困线是一个有用的经济工具,可以用来统计贫困人口,并有助政府来考虑是否利用福利、失业保险去减少贫穷。
厘定贫困线须要找出所有必需品总开支,即成人一年开支的平均数。此方法是评估能够维持可忍受的生活的最少开支。其基础源自美国贫穷门槛,并随通货膨胀上升。在发展中国家,最昂贵的开支常是房屋租金。因为它对贫困线有很大影响,经济师常常留意房地产市场及住屋价格。
6. 什么是贫困
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
贫困首先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贫困相对于富足,可以有一个人为划定的标准,这就是贫困线。
世界银行4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中国自2009年提高了扶贫标准,但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按当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有2.54亿人口每天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9日)
虽然我们的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依据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人均1.25美元/天),相差近一半。
参考资料:http://ke..com/link?url=6AZmsGR2LucRIwRUPUsvHGmBM__#4
望采纳~
7. 关于贫困的关键数据要怎么筛选查找
可以通过年收入、年消费等查找。
贫困户指生活困难家庭,没有专门政策补助,通常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的家庭。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8. 贫困是什么意思
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国家每年根据人均年收入数字界定贫困人口。我国将从2009年起上调扶贫标准,即贫困线由2007年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英国的汤森在他的《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一书中是这样界定贫困的:“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这样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首先,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美国的劳埃德.雷诺兹在《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说:“所谓贫困问题,是说在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
欧共体在1989年《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也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贫困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解读/贫困
贫困的非洲贫困相对与贫穷。贫穷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其概念是指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如:‘哲学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等等。贫困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
深层/贫困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详细释义
基本解释
[poor;depressed]
生活贫穷而困难的贫困之家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详细解释
贫苦穷困。
《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馀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艾青《双尖山》诗:“一个世界两条道路,一条走向愚昧贫困,一条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