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21岁是哪年出生的,67年属羊人53岁财运
2022年,中国第二次潮出生的人口将正式迈入老年期,这会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第二次“冲击波”。如何客观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和老龄形态的演变特征,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规律与老龄形态之间的作用关系,是认清新时代人口国情形势的重点,才能为未来应对老龄化做出精准的应对策略。
为此,之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
之一财经:当前中国的老龄化的形势如何?严峻到何种程度?
原新:人口老龄化更多地受到生育率变迁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1950-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三次“潮”,年均出生人口分别达到2077万人、2583万人和2206万人。遵循人口发展的惯性规律,这三次“潮”时期的出生人口会在2010-2022 年、2022-2035年和2041-2057年相继步入老年期,分别带来三次人口老龄化“冲击波”,这构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的基本面。
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相伴生。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2 》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的总人口规模将在2031年达到14.64亿人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预计在21世纪中叶下降到14亿人左右。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是相互伴生的关系,在2032年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之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增加到3.86亿人,在2052年达到4.90亿人峰值时已进入重度老龄10余年,此后开始平缓下降,在21世纪末仍维持在4亿人以上。
虽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从2053年开始步入下行期,但是由于总人口规模也在下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不断上升,21世纪末仍然在37%以上。
9月2日,在甘肃甘南碌曲县综合福利院,护理人员给族老人吉尕理发。。
之一财经:与其他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具有什么特点?
原新:与世界其他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之一,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数量。2022 年“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世界人口展望2022 》的中方案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2034年将超过4亿人,2052年将达到峰值4.9亿人,届时世界上平均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中国。
第二,超快速度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速度比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所有的演进速度都要快,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史无前例的超快速度。
第三,超高水平的老龄化程度。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根据2022 年“七普”数据,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8.7%。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2 》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老龄化程度将在2025年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将在2041年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跨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的行列。中国从老龄化过渡到深度老龄仅用25年,演进速度比发达平均状态快45年至50年;中国从深度老龄走向重度老龄仅用16年,比发达平均状态快14年。
第四,超级稳定的老龄形态。当快速老龄化进程结束之后,在21世纪下半叶,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超高水平的基础上呈现超级稳定的老龄形态,届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在4亿人至4.8亿人,老龄化程度徘徊在35%至38%,列居老龄化程度更高的方阵。
之一财经:四“超”的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层面、层面、健康层面、区域层面,会带来什么影响?
原新: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的老龄化处于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的境地。发达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入老龄化,例如,日本在1968年前后进入老龄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亿美元,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虽然突破2.2万亿美元,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仅略超过1700美元,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建设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收入行列,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形态。“先老”已然无法避免,“未富”却在以后,逐步向富裕水平追赶和迈进。1978-2010年,中国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0.3万亿美元大幅增加到将近6.1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期,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307.1美元增加到4550.5美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速老快富”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当前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相重叠。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从前三十年超过10%下降到2022 年的6.1%,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动力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快速改善,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从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多数发达在进入老龄化时养老保障和保障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保障体系,实行制度和住房制度,实现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到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巨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保障体系建设和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企业年金、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公共体系、住房制度、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托幼服务体系、老年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城乡低保、兜底、鼓励商业保险等一系列,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从健康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快速提升到2022 年的77.3岁。但是“活得久”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22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和半失能率为18.3%,以当年老年人口推算,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要接近1亿人;以2008年老年人残障率5.6%测算,当前残障老年人规模约为1400万人。世界卫生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中国老龄的“未康先老”特征明显。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的高度重视,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重点。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是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格局明显,“农村先老”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的区域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
之一财经:对于这样一种中国式老龄,应该如何推进老龄的治理?
原新:首先要区分人口老龄化规律和老龄形态,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变速度快,老龄形态转变快,立足人口老龄化规律,推进老龄治理,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性,不可以将同期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因为人口老龄化,不应该谈“老”色变和“屈服”于人口老龄化规律;另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不可以盲目制定举措试图改变规律,规律具有不可违背性,应该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规律,转“危”为“机”。
其次要区分老年人问题和老龄问题。老年人问题涉及养老、、护理、文化娱乐、价值等诸多公面,其本质是“分蛋糕”的民生问题;老龄问题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效率方面,其本质是“做蛋糕”的发展问题。一方面,“做蛋糕”是实现“分蛋糕”的前提。要通过延迟退休和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强化已有人力和人力资本;优化生育和吸纳人才,拓宽新生及外来人力和人力资本,扩大劳动力有效供给,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依托健康中国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孵化质量型人口红利;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户籍制度,重塑人力和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的孵化空间,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分蛋糕”是对“做蛋糕”激励。要坚持以为中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全民保障体系,强化提升健康水平的公平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此外,对“问题”本身也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认知,一方面,老年人问题是指形态下的应对方案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治理不能优化的问题,而非老年人本身作为问题,每个生命个体在老年期都需要扶持,这不仅是对其青壮年期价值付出的回馈,更是现代代际传递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老龄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和架构不同步产生的问题,需要梳理多个维度寻求化解之道,而非污名“人口老龄化”,某种意义上人口老龄化 着人类对长寿目标的积极实现。
以上就是与2022年21岁是哪年出生的相关内容,是关于老年人口的分享。看完67年属羊人53岁财运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 哈尔滨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1000.99万。
在最新的七普数据中,哈尔滨是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有的一个负增长的。在2021年5月31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10009854人,同比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了5.89%,年平均增长率为-0.6%。
全市共有家庭户3931383户,集体户260035户;家庭户人口8761798人,集体户人口12480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23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66人。
全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中,男性5007089人,占50.02%;女性5002765人,占49.9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24降为100.09。
年龄构成:
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1047204人,占10.46%;15-59岁人口6762590人,占67.56%;60岁及以上人口2200060人,占2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66109人,占14.65%。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56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哈尔滨
3.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自从七普之后,关于促进生育的措施越来越多,延长产假时间、保障就业及相关的生育补贴也在部分城市陆续出台,2020年16省出生人口数据公布。
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1年统计年鉴。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发布的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发现,共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出生率数据,其中12个省份低于1%(即10‰)。
这其中,常住人口过亿的第三经济大省山东,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6‰,是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以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也是2001年以来首次跌破100万。
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生育意愿较强。因此在近年来人口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的变化也比较大。2009年到2013年,山东出生人口一直保持在110到115万之间。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14年,山东年出生人口增至13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4。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全年山东出生人口177.06万人,创下了该省自1988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山东也成为全国最“敢”生二孩的省份。其后的2017年,山东出生人口为175万人,与2016年相差无几。
但到了2018年,全面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山东年出生人口降至13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4%。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18万人。2020年,在疫情以及全面二孩效应持续减弱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山东出生人口20年来首次跌破100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26%,比2016年下降了50.8%。
图:山东主要年份人口变动(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21》)
不过,若考虑到山东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的变化,在三孩政策实施后,山东也有望成为“三孩大省”。
山东之外,包括河南、吉林、山西等地出生人口在2020年也都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其中,2020年山西出生人口为28.8万人,是43年来首次跌破30万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出生人口为92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36%。
16个省份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2021年统计年鉴梳理)
专家分析,育龄妇女减少、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等是我国出生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疫情影响人们的生育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比如,疫情带来的社会活动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男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恋爱和婚育活动,同时,疫情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对于生育的现实态度。
自从七普之后,关于促进生育的措施越来越多,延长产假时间、保障就业及相关的生育补贴也在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一个生育友好性氛围正在形成。
这几天,各省份陆续发布2021年统计年鉴,从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 省的生育意愿开始跳水,出生人口下降较快。
先来说一说人口大省山东。
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与6年前的2016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相关,降幅为51%。换一句话说,喜欢生孩子的山东人也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其实,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的生育意愿一直以来都比较强。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居然创下了该省自1988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多出生53.48万人,即全面二孩实施的.2016年,山东全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其中二孩出生占比更是达到63.3%,远远超生育一孩的数量。
但是,山东二孩生育经过2016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和2017年(出生人口为175万人)连续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2018年,全面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山东年出生人口降至13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24%。两年高峰期过后,2019年、2020年生育意愿明显减弱。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18万人。2020年,山东出生人口为87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26%,比2016年下降了50.8%。
在出生人口下降的同时,另一个与出生人口相关的数据间接证明,山东的出生人口还会短基期之内没有提升的机会。这一数据就是山东的结婚登记数据。根据民政局发布31省份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显示,山东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为24.6万对,预计全年结婚登记数量为49.2万对。
其次,谈一谈另一个人口大省河南。
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2020年出生人口为92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36%。2016年作为全面放开二胎之后的首个生育年份,河南和山东一样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生育高峰。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河南出生人口阶段性高峰——143万人。与山东类似,喜欢生孩子的70后、80后在完成自己的生孩大计之后,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数量同样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到了2020年,人口大省河南的出生人口仅92万人,创下了43年来首次低于100万的记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生育大省,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大省。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而流入河南的人口仅仅只有127.37万人。
从结婚登记的数据来看,河南结婚人数同样没有多少增长的空间。根据民政局发布31省份2021年上半年结婚数据显示,河南以34万的结婚登记对数稳居榜首,河南也是唯一结婚登记对数超过30万的省份。他就是说,河南全省2021年大约会有68万对新人结婚。
前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给予买房补贴或现金补贴,也有专家提出,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才是治本之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侯海波曾表示“由于放开生育限制,只是瞄准了生育意愿较高的群体,但这一群体已不是社会主流,也不是育龄人口的生力军,当前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持续下降才是问题的症结。”
提高生育意愿,其实还需多方面的配套,除了婚假、产假而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如果生育二孩,那么一孩和二孩的教育、医疗相关费用在就业之前能否全免,现在正在推行的保障房能否明确给予一人6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一套。当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大保障全面到位之后,相信生二孩、三孩的人会越来越多。
人口问题,一直都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2021年,国家公布了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据,然后我们突然就发现,我国出生率第一次降到了1%以下,全年总出生人口仅仅只有1200万人,跟2019年的1465万人相比,足足减少了265万人。
而且,从各地发布的统计年鉴来看,如今就连“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也在连年下降。例如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足足43年的时间,河南省的出生人口在2020年第一次降到100万以下,仅有92万。
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必然会加深老龄化的程度,到时候,小到养老问题,大到经济发展,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一个“坏消息”是,2021年的出生人口,有可能还要继续下降。
2021年出生人口预计1000万
如今刚刚步入2022年,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还暂时未公布,但是早在2021年时,有许多省市公布了新生儿登记、落户数量。通过这一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简单预测一下各省全年人口究竟是涨是跌。
举两个例子,河南省、贵州省通过新生儿筛查得出了前三季度的出生人口数据,分别为59.61万以及23.04万。而这一数量跟2020年同一时期相比,则分别减少了18.82%以及24.81%,由小及大,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那就是2021年全年,这两地的出生人口极大概率会比2020年的要少。
然而,这样的状况不仅仅是出现在这两个省当中,从各地的数据来看,同比2020年,新生儿人口减少的地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南湘潭、山东省6个城市、江苏省4个城市、安徽省14个县等等。
即便是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多的地区有人口下跌的情况,可见,2021年全年的人口出现进一步下跌 的几率真的很大。就连梁建章、任泽平等人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都表示,2021年出生人口或许仅有1000万。
生孩子怎么这么难?
这样的趋势,其实不是从这两年开始的,从历年数据来看,2016年时,我国出生人口经历了一次增长,从2015年的1655万人增长到了1786万人。而紧随其后,就开始了一路下降,一直降到2020年。
从政策上来看,就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正是二胎政策实行的“节点”,所以说出生人口有了小幅度的升高。但是紧随其后的下降,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实问题不是出在开放二胎方面,而是因为人们根本不愿意生育第一胎。
生育意愿的降低,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当下时代的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而生孩子必然会影响工作,因此女性也不愿意生;再加上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于是年轻人纷纷躺平,更别提生孩子了。
于是,有专家就表示,应该从这方面“下手”,直接给现金补贴,最好是免息贷款购房,而确确实实,也有地区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各地的生娃补贴
大家都知道,2021年我国正式开放了三胎政策,虽说还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各地为了提高生育率,似乎也在卯足了劲发放生娃补贴。这些补贴包括了很多,例如废除“超生费”、增加产假、陪产假的天数,甚至还包括了现金补贴。
首个提出现金补贴的地区就是四川攀枝花,对于二胎、三胎家庭,孩子未满3岁前,每月发放500元现金补贴;而后还有江苏海安,二胎、三胎家庭分别可以得到200元/平米、400元/平米的购房优惠;
而甘肃临泽县则给得更多,一、二、三胎分别给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生育津贴,二胎、三胎家庭,还在未满3岁之前,每年发放5000元、10000元的育儿补贴,二胎三胎家庭,在县城区购房,还可以得到4万元的购房补助。
这些政策可以说是实打实地解决了不少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大家在生娃这件事上,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而这样的政策,对于生育方面,可能也会起到“刺激”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的目的。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光靠现金补贴其实是没有用的,这种方式就是“无底洞”,最终能够提高生育意愿的,其实是提高社会保障,教育改革,解决女性职场不公平问题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改善,才是真正长远促进生育的好办法。
4. 湖北省各市常住人口最新数据2021(七普版)
湖北省各市常住人口七普版已经公布,从数据上看,武汉人口和六普相比,增速高达25.94%。但整个湖北省的人口和十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可见其他市州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5. 深圳人口余额不足150万
深圳人口余额不足150万
深圳人口余额不足150万,从目前发布相关规划的城市来看,“人口余额”各不一样。一线城市相对来说“人口余额”不足,城市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深圳人口余额不足150万。
对一些城市来说,人口增长的“余额”已经不多了。
所谓“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目前已经发布了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至少已经有11个城市发布了相应规划或者征求意见稿,但部分城市的“人口余额”较低,以一线城市为例,总体“人口余额”仅有411.59万人。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余额’不多,但是周边的卫星城仍然有足够的增量空间。我认为,未来一线城市会发挥人口集散的效应,当全国人口逐步聚集之后,一线城市会向周边疏散,所以这几年一线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发展较快。”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
未来,大城市的人口还有多少上涨空间?
从目前发布相关规划的城市来看,“人口余额”各不一样。一线城市相对来说“人口余额”不足,其中上海已经基本到了人口规划的上限,北京、广州和深圳的“人口余额”也在150万以内。
具体来看,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至2050年,常住人口规模保持稳定。而202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显示,其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2487.09万人,换句话说,如果以2500万作为目标,上海的“人口余额”仅有12.91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经过严控新增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北京人口数量达到2189.3万,“人口余额”为110.7万人。
广州、深圳的'“人口余额”相对更多一些,根据《广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2020年,广州的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人口余额”尚有132.34万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900万人。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756.01万,“人口余额”尚有143.99万人。
这意味着,四大一线城市的总体常住人口“余额”仅为411.59万人。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提升将趋缓?
孙不熟指出,根据相关规划,可以看到各地的措辞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京提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上海提出的是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左右”意味着这一规模是有回旋余地的。广州和深圳的措辞又不一样,提出按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来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中2035年深圳提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广州提出2500万人,所以其实是在人口控制的基础上,留有充分的调整空间。
“而且从深圳的例子来看,这些规划对于城市人口是否有刚性的限制并不好说,因为深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常住人口都超过了此前的规划。”孙不熟表示。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近期深圳收紧了入户门槛,学历型人才最低入户要求为全日制本科。
“这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背后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因为城市难以无限制的扩张。”孙不熟表示。
他指出,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有规模递减效应,当一个城市达到增长边际的时候,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即人口增加对城市效率的改善微乎其微,但是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比如交通拥堵、高房价、空气污染等各种问题的出现。
“以国际的大城市为例,纽约也曾经迎来一个人口大规模膨胀的阶段,但当总人口达到800万的时候,纽约人口的增长速度就大幅放缓了,而这个城市并没有出台政策来控制人口规模。对中国来说,上海几乎是城市规模的极限标准,因此当一个城市总人口达到2000万时,就能够看到增长瓶颈,这时政府调控是顺势而为。”孙不熟表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线城市人口上涨“余额”不多对于房地产也会产生影响,不过也要看各地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对来说,北京执行较为严格。
“不过,对于房地产来说,不仅仅要看人口的总量,也要看人口的质量,如果更多的人才流入,哪怕总人口减少,对于房地产来说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拥有购房的需求。”张大伟说。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稳定增长的人口既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是城市福利的最终受益者。近期,成都、武汉、杭州等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纷纷‘出炉’,深圳作为全国最强的‘人口收割机’,10年内新增了714万的人口,也促进了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但是高速增长的人口增长率目前已经开始制约深圳发展,增长空间仅有150万,未来深圳该何去何从呢?”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为了增强自己城市的竞争力。多个城市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为了抢到人才,户口、补贴甚至直接给钱和房子。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流动水平进一步上升,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和大城市群。其中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对人口的吸引力最强,近4年的年均净流入人口均超20万。
深圳人口十年增68.5%
七普数据中广东省人口总量达到了1.26亿,成为了31省份中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同时GDP也达到了11万亿,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相较于10年前,总人口增量超过2000万人,增幅高达21%,而全国平均仅有5.38%,在全国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其中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城人口总量超千万人,人口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
其中深圳作为广东明星城市聚集了1756万人常住人口,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713.65万人,位列广州第2位,增速达到了68.47%,广东省新增的人口中有超过30%都流入了深圳,相当于10年内增加了一个保加利亚等中等欧洲国家人数。深圳也同样享受了人口流动带来的红利,截止2020年深圳市全年GDP达到2.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与刚开放时小渔村的GDP相比暴增1.4万倍,如今增速也仍保持高位,居四大一线城市首位。
来了,就是深圳人
过去,深圳一直秉承“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更是将落户门槛拉到了大专,英雄不问出处,以改革创新思维吸引各方来深创业人群。为了吸引人口,深圳相关部门出台了“降户籍门槛+发放补贴”的政策,吸引了诸多年轻人。
深圳是全省“最青春”的城市。根据七普数据,深圳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5.11%,15-59岁占79.53%,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仅为5.36%,比全省平均值低6.9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值低13.34个百分点。表明深圳人口依然“年轻”,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此外,按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算老龄化社会,深圳离老龄化还很远。
从受教育情况来看,2020年深圳2020年深圳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6.6万,10年间增长了327.6万,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每10万人中有28849人是大学生(大专及以上)。2010年深圳启动“孔雀计划”,之后更提出了《人才安居办法》,给予高层次人才资金、就业和户籍优惠政策,这种降低落户门槛叠加发放补贴的引才模式,成为了全国各地引才策略的“范式”。
6. 从七普看我国人口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有:
人口规模继续增长,但生育率进一步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人口迁移流动持续活跃。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分布跟随经济布局等。
普查内容与普查方法
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和住房情况等。
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同时倡导普查对象自主填报的方式,鼓励大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
7. 七普数据是什么,七普是什么意思
从202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们国家开展了七普,期间很多人都非常想知道七普公布的数据。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七普是什么,那么下面跟大家说一说七普数据是什么?七普是什么意思?
七普指的就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数据就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数据。在5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总共有141178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10年),新增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这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
此外,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男性人口是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是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同时0-14岁的人口有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的人口有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在持续改善,少儿人口所占比重也有所回升,但是不容忽视的就是 未来仍要面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最新情况,这对后面我们国家制定相关的人口、养老、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很有帮助。
8. 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聚集效应显现出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对吗
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聚集效应显现出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不对。
以后仍然是沿海沿江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的丰富的水源,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了,必然聚集大量的流动人口,然后带动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沿海沿江地区人口流动依然活跃,具有更强的聚集效应。
9. 人口普查2021公布结果,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
提起人口普查2021公布结果,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2020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时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公布了,你最关注哪些数据?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口普查2021公布结果姓氏排名。
2021人口普查数据查询。
那5月11日上午国新办了新闻发布会,介绍第7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在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之中,包含了人口总量、家庭户规模、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构成、各种受教育程口、城乡构成、地区分布、人口的流动九大项目。七普人口太假了。
如果不查一般是指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普查是由来定制统一的制定统一的开展时间节点和统一的方法项目调查表,严格按照指令对现有人口进行普查。全国人口普查也属于国情国力调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收集人口资料的一种基本科学方法,在5月11日我国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正式公布,我国现在人口有14亿万人左右。
人工湖,它可以帮助我我国全面查清人口数量,人口的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情况。并且通过这些数据来制定未来的人口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基本的保障,也为未来我国制定教育和机构的布局提供数据支持,为儿童和老人建设服务设施提供数据支持。并且可以让知晓我国该新建造多少学校?该如何规划城市道路的建造和走向,该增加哪些机构?怎样维护人口之间的相处?这些决策都需要人口普查来进行数据支持。
人口普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人口普查之前要进行准备,以年10月底以前为年人口普查做准备阶段,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等工作。其次便是正式开始登记阶段,在年11月到12月为年人口普查的登记阶段,主要由普查员进行入户登记,或由他对象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填报。其次就是数据汇总的阶段。从年到12月到年的12月,都是数据汇总和发布的阶段,专业人员对普查的数据进行汇总评估,然后向民众们发布人口普查的数量以及部分消息。
人口普查2021公布结果90后。
以上就是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的分享。看完人口普查2021公布结果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0. 七普人口数据公布是多少
1、人口总量
全国人口[注]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2、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3、人口地区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4、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5、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6、受教育程度人口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7、城乡人口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8、流动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9、民族人口
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普查事项
1、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2、普查内容
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3、普查方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工作于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期间进行,11月1日起正式开启。
此次人口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同时倡导普查对象自主填报的方式,鼓励大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
此次普查将采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部署,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700多万普查人员将于11月1日起走入千家万户,正式开启普查现场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