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大数据杀熟”到搜集隐私数据,巨头滴滴怎么了
近日,国家网信办通报“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下架“滴滴出行”APP并整改。切实损害了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一、挂牌上市:
北京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DIDI"。晚间凌晨,期待已久的滴滴终于开盘,并马上就以16.65美元高开,较发行价上涨18.93%,市值突破798亿美元,并且还在继续向上。截至目前,市值打744.58亿美元。
二、股权结构
招股书的披露,机构投资者中,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 Entity)持股高达21.5%,投票权21.5%,Uber持股12.8%,投票权12.8%,腾讯持股6.8%,投票权6.8%。
三、资本扩张
滴滴和快的均于2012年成立,各自获得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并于2014年在中国掀起打车补贴战,彻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打车方式。在烧钱补贴及市场成熟后,资本市场迫于盈利压力,促使双方合并,国内打车市场巨头滴滴已然成型。
随着Uber加大中国市场布局并获得BAT另一巨头网络的支持,滴滴和快的于2015年结束战役,宣布换股合并,滴滴开始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此次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仍是滴滴的股东,但并未披露详细的持股比例。
2016年8月,滴滴吞下优步中国,滴滴和Uber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四、关于网传“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说法我们不做置评,当前,隐私数据搜集一直被 社会 所默认,以至于现在任何一个新下载的互联网APP,都需要采集用户本人的人脸图像、个人基础信息,手机电话信息推销越来越猖獗不断。
五、因为调查结果还没出炉,因此现在下定论说滴滴出了哪些具体问题为 时尚 早,或许网信办对滴滴的审查只是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常规性检查,滴滴一是搜集存储了大量乘车的个人信息、行程轨迹数据;二是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国家监管将震慑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在隐私数据搜集方面开始收手了。
⑵ 滴滴正式申请从纽交所退市,滴滴为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根据滴滴出行相关发布公告,显示已经正式申请从纽约交易所退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影响的:
不放弃从纽约交易所退市,滴滴出行是没有办法在中国的市场生存的。因为要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就意味着滴滴出行,要把公司所有的网络数据全部交给美国来运营和操控,这对中国将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在申请退市以后,滴滴出行依旧在软件商店,没有办法恢复下载。
⑶ 滴滴公司为上市泄露用户信息给美国,是否真实
众所周知,网约车是我们现在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网约车我们的生活可能便捷程度会大幅度下降,然而我们在使用网约车的时候,我们不免要注册个人信息,而最近,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却被网络审查办公室审查了,网友们众说纷纭,说滴滴出行出卖用户信息给美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编来为大家解答。
7月3日,滴滴副总裁李敏回应称,看到网上有人恶意造谣说“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另外,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
至于滴滴出行是否真的将用户信息透露给美国,还需要等到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审查,滴滴出行何去何从,十分令人好奇。
⑷ 如何看待网传滴滴为赴美上市把中国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泄露给美国
滴滴的行为令人气愤,网信办官方微信发文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国家网信办不会在没有证据,没有调查,没有核实的前提下说出“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请感受一下这简短有力的措辞,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恐怕今晚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听到这句话,晚上都睡不着觉。
各位可以结合知乎之前那个滴滴网络审查的回答就可以明白,非常多的人对具备行业垄断性质且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滴滴倒下,根本不算什么,影响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复制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滴滴跟玩似的,滴滴倒了反而会加速行业的改革、优化、规范。
滴滴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各位心里要有数。别真以为滴滴有什么芯片级的核心竞争力,连国家都要敬着它。
希望国家拿出扫黑除恶的气势来对待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严查大数据杀熟,严查用户隐私数据倒卖,严查快递金融信息灰产,严查企业垄断。
你整治得好,老百姓就拍手叫好,老百姓才会更加拥护你。同时,也希望中国互联网企业认真想一想,究竟是用户离不开你,中国市场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用户,你离不开中国市场。
最后,千万不要觉得滴滴事件中的网络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人民不安全,才是真正的不安全。在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不会管你姓马还是姓柳。
我国地图数据特殊性:
由于我国测绘资质的特殊性外国是一直拿不到我国地图数据的,GoogleMap中缅边界啥的甚至有商家出现在海上。
这是因为我国地图和GPS匹配时为了国家安全采用了和外国(一般是WGS84)不同的定位标准(GCJ-02,网络额外添加加密算法的为BD09/0911)。
GCJ-02会通过一套特殊的算法加密+偏移源数据,解密后才能正确显示在地图上。
如果是真的这次滴滴相当于至少直接把车能开进去的地方的GCJ-02偏移结果全都汇报了。
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如果美帝想要开战定位重大基础设施/机场/军用设施就更容易了。
⑸ 滴滴出行APP下架:这是谁的劫“数”
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上市的荣光,滴滴一切的颜面就被一扫而光。
2021年7月4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特此通报。
在此之前,有传言称滴滴为赴美上市把某些数据泄露给美国。为此,7月3日午间,滴滴出行副总裁在微博发文辟谣:“看到网上有人恶意造谣说‘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另外,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
而就在7月2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网信办此前消息,对于审查的对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具体而言,所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指的是,电信、广播电视、能源、金融、公路水路运输、铁路、民航、邮政、水利、应急管理、卫生 健康 、 社会 保障、国防 科技 工业等重要行和领域,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网络和信息系统。
多云君认为,不管结果如何,滴滴APP下架事件恐怕会成为一桩 历史 事件的转折点。
那就是, 数据,不仅仅是个人财产权和隐私权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一 数据的新含义
我们知道,随着 汽车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汽车 将成为最大的移动数据收集和产生场景,没有之一。今年4月特斯拉就曾因数据问题被全民口诛笔伐,最终,特斯拉公开承诺:“我们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此外,我们还知道一个问题。
近两年, 汽车 业人人提及的“无人驾驶”,其实从理论 探索 到技术落地没有任何捷径。 若想要 汽车 想在任意道路都能随意出行,像个老司机一样精准判断所有事物和信息,唯一的方式是企业必须拥有海量、真实的道路测试数据。
海量的意思是:上百辆车、在上万条路上、积累的几千万公里的数据。
而目前的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每2辆路上行驶的车就有一辆为无人驾驶平台采集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对于彻底实现无人驾驶还仅是杯水车薪,但规模之大、品类之全,已经令很多公司望尘莫及、望而生畏。
多云君曾在去年11月针对滴滴的造车动作,就曾提出过担忧。在《滴滴造车的数据威胁》中:我们知道,各种各样关于数据的标签已经旷日持久地广播多年,但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免费使用用户个人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并且不仅独享这些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的开发、交易、利用等创造不同领域的收益。
人工智能专家郭毅可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国外一家制造公司耗资上百万英镑,购买了一个罕见癌症患者的数据。
郭毅可强调,这项交易之所以能够完成,得益于这家制药公司,默认这份数据的所有权属于患者本人。
二 数据的新法制
这些都还是小毛小利,尚且不论滴滴采集庞大的行驶数据来培育和开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或其他 科技 应用。
而在《华为做“错”了什么?》中,多云君也曾指出过数据权的底层逻辑: 安卓和IOS的成功,本质是因其能界定不同数据的归属权。而界定数据的归属权,要取决于整个 社会 的法律机制能否将数据视同为个人财产一般严肃对待和保护。但这又要求从 社会 到法律,必须清晰地明确何为个人财产。当现实中,很多个人财产都尚且无法明确时,数据权就更无从谈起。
而一个个国民的数据交织在一起,就是国民财产权乃至国家法权的数据化形式。
也就是说,用户数据就算再微小,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都不约而同地将数据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对某一个曾经没人在乎“所有权”进行重新确权与捍卫,例如自由权、言论权、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每当人们的权利建筑中填充入一个新的所有权,世界便会被扩充得更为辽阔。
让一切更多地去纳入“权利”,而非权力。
数据权也不例外。
-end-
⑹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罚款80.26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⑺ 刚刚!国家网信办对滴滴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为何开出巨额罚单
之所以会开出巨额罚单,是因为他们违反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才会这样。
⑻ “出卖用户数据,城市信息”滴滴被下架,这次要动真格了
消息来得大快人心,7月4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发出通报: 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已通知应用商店下架该APP。
别看只有内容很多,这里面透露的问题之多,你难以想象,甚至包括了“滴滴有通敌卖国”的可能性。
首先,这种通报方式是史无前例的。国家网信办不会在没有证据、没有调查或者没有核实之前直接说明“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既然网信办说了,那么绝对可以肯定滴滴有确凿的证据没抓到了。
有句话叫“话越少,事情就越大”。
你知道滴滴截止目前掌握了多少城市,多少中国人的个人信息、出行、街景甚至财富数据吗?并且别忘了,滴滴还有录音收集功能,
所以现在最大的说法就是滴滴为了在美国上市,把地图,出行数据,个人资料给出去了。
后果是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中国和平太久了,很多人直到现在都在为滴滴叫冤,还可笑地担心明天上班怎么办。这是典型的缺乏敌我意识,好好想想,如果滴滴真把我国山川河流、城市交通、重点基地等信息卖给了美国,那么若真有一天发生战争,美国的洲际导弹就能轻易且精准的命中我们的重要城市、甚至政府、科研所、人口密集地带和军事基地。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叛国,普通的汉奸行为了,令人感到可怕。
大家可以看到,当滴滴发出声明并表示“按要求下架”后,网友根本不肯买账,所有评论以一面倒的形势且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块——滴滴在美国上市与这次下架有莫大的关联。
除了在美国上市之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滴滴的第一、第二股东都是外国公司。
当然,如今还有一部分滴滴忠实的粉丝在网上帮他们宣传,说什么“滴滴有芯片级核心竞争力”、“它一倒就会影响整个 社会 的运行”、“滴滴为国家作出了多大多大贡献”……以上,全都是扯淡。
第一,一个滴滴倒下对于中国根本不算什么,还影响 社会 运转,这可能吗?就我们国家的实力,复制一个滴滴难道不是跟玩一样?说滴滴影响力大,本质上是中国用户的影响力。
第二,滴滴的技术手段这一说法,就更别拿出来丢人了。大家知道,我国连5G都走在全世界前沿。
第三,滴滴的贡献,且不说贡献和卖国是本质的差别,他滴滴也没有任何贡献啊!不是中国市场离不开滴滴,也不是用户离不开滴滴,而是滴滴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正确地来讲,是中国人对滴滴的贡献。一个资本公司,他能有什么贡献。只要涉及到了人民和国家根本, 姓马姓柳都是屁大点事。
说白了,你滴滴就是为了上市,哪管过中国人的死活。
其实今天还有一个重磅消息,继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 直聘也被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
运满满和货车帮,就是货运版的滴滴。而BOSS直聘,能搜集到的用户数据就多了。
当然他们可能没有滴滴事情大,但有一点仍值得大家注意:这四家,都在美国上市了。
不会有人觉得是巧合吧?
运满满、货车帮、BOSS 直聘,再加上滴滴,几乎可以笼盖中国大街小巷城里城外所有数据信息……我就问问大家,够不够可怕?
在这个百年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已经开始外争主权,同时,也必须内惩国贼。这个瓜很大,希望看懂的网友动动手,点个在看,点个转发!
⑼ 滴滴这次的问题有多严重
2021年7月9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称,经检测核实,“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要求各网站平台不得再为滴滴提供下载应用服务。从列表来看,基本上是将滴滴家族一网打尽。
而从网信办更早前通知下架“滴滴出行”APP的时候,理由是“防范风险扩大”,而不是“预防潜在风险”,其中的暗含的意思很明了,就是滴滴已经造成了某种风险。
从滴滴成立那天起,就一直负面新闻缠身,顺风车安全问题、网约车司机抽成等问题尚还在公众记忆里尚未消散,这次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自然让公众舆论不会站他们一边。
毕竟滴滴虽然号称5亿多用户,但滴滴的可替代性实在是太强了。滴滴倒了,平台司机和乘客立马会转向高德、神舟、曹操等平台,随着这些平台趁机抢占市场,说不定消费者又能享受一波2015那波的打车补贴福利(当然这种福利未必是好事)。
那么滴滴为什么要急着上市,滴滴这次负面新闻能否像之前那样涉险过关呢?
被互联网企业“烧钱大战”教育过的中国民众,基本上很熟悉互联网企业的套路:先是烧钱补贴用户,抢占市场份额,击垮或并购竞争对手后,再通过形成的垄断地位来回本和盈利。所以中国的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经历过早期烧钱亏损,后期回本盈利的过程。
这种商业模式逻辑上本身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早期烧钱,需要有人来投资,这些人又不是慈善家,投完资后当然需要收益。收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跑通后,通过给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盈利,通过自然盈利给投资者分红,另外一种就是这个企业本身就是商品,通过炒作把这个企业卖给股市,然后赚取股票差价。
从滴滴这次上市披露的股东名单来看,滴滴两个最大的股东其实是外资,日本软银持股高达21.5%,美国Uber持股12.8%,而第三股东,中国的腾讯持股6.8%。
其实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融的外资,但滴滴的时代,却和早期的阿里、腾讯、京东们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崛起的时候,正值十年前,美元进入了宽松周期,全球经济相对景气,所以资本市场上很容易融到钱。但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美联储不断释放加息信号,资本市场融资越来越难,如果大家看新闻的话,会发现软银孙正义,最近日子也不好过了。
所以滴滴需要上市,进入二级市场融资。
前面讲到,除了上市之外,还有一种回本方式是通过正常经营盈利。但是很可惜,即便2016年滴滴和Uber并购成为国内出行巨头后,垄断市场5年的滴滴,还是没有盈利。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别亏损150亿元、97亿元及106亿元。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盈利55亿元。但这部分盈利主要来自于滴滴在社区团购业务的投资收益,与它的主营业务-出行无关,而社区团购,本身也生死未卜。
宏观经济下行,美元资本回流,经营持续亏损,股东急需回血,还有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时不时地负面新闻等等。
所以,滴滴很着急。选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悄悄地在纽交所上市了。
这次事件滴滴能过关吗?
目前来看,很难。
不同于之前的顺风车安全问题、司机抽成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当初 社会 内部问题处理,比如加强司机资质审查、调整出行价格和补贴标准等措施解决。但这次网上流传滴滴向美国提供了敏感数据,真相还需等待后续调查结果。但有两点毋庸置疑:一是滴滴确实是掌握着5亿中国人的大数据,也掌握着全国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数据;二是类似滴滴这种国内某个领域的寡头,一定会被美国政府部门关照的。
其次,是现在各国政府掀起的反垄断接力,目前阿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反垄断调查。作为出行巨头的滴滴,应该早就在名单里了。
另外,前面讲到滴滴上市,是有背后股东套现需求的。现在产品被下架,主营业务受挫,股价提不上去,背后股东也就变不了现。参考去年蚂蚁IPO被叫停后,香港发生的砍人事件。这次滴滴也讲面临着来自大金主的压力。
最后滴滴本身的护城河也非常不稳,虽然滴滴对外号称高 科技 公司,实际上滴滴积累的那点算法优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只不过是因为滴滴多烧了几年钱,培养的用户习惯不容易那么改变而已。而滴滴这几年频出负面,也在不断消磨消费者的耐心。至于滴滴的另一个群体,司机们,其实早都注册了好几个平台,换着接单了。这次滴滴被下架的空档期,自然也是竞争对手们超车的好机会。
滴滴这次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数据泄露的问题。滴滴是否真的把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给美国纳了投名状尚待验证,但数据主权问题,注定会成为未来全球化所绕不开的问题。
数据是没有国界的,但现实是有国界的,同时数据的利用方式又是多元的。比如某个美国企业获取了大量的中国用户数据,如果它将这些数据基于算法进行精准营销投广告赚钱,尚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它将这些数据用于政治和军事目的,那后果不堪设想。
一百年前,数万名日本间谍们测绘了中国地图用于侵华战争;一百年后,美国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北非、中亚制造了一波波动乱。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加持下,如今做这些事情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