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有关知识。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
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
支。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
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
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DTM的另外两个分支是各种非地貌
特性的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
素,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层深度、地价、商业优势区等等。实际上DTM是栅格数
据模型的一种。它与图像的栅格表示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图像是用一个点代表整个像元的属
性,而在DTM中,格网的点只表示点的属性,点与点之间的属性可以通过内插计算获得。
建立DEM的方法有多种。从数据源及采集方式讲有:(1)直接从地面测量,例如用GPS、全站仪
、野外测量等;根据航空或航天影像,通过摄影测量途径获取,如立体坐标仪观测及空三加密
法、解析测图、数字摄影测量等等;(3)从现有地形图上采集,如格网读点法、数字化仪手扶
跟踪及扫描仪半自动采集然后通过内插生成DEM等方法。DEM内插方法很多,主要有分块内插
、部分内插和单点移面内插三种。目前常用的算法是通过等高线和高程点建立不规则的三角
网(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
简称TIN)。然后在TIN基础上通过线性和双线性内插建DEM。
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
通讯、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工
程建设上,可用于如土方量计算、通视分析等;在防洪减灾方面,DEM是进行水文分析如汇
水区分析、水系网络分析、降雨分析、蓄洪计算、淹没分析等的基础;
在无线通讯上,可用
于蜂窝电话的基站分析等等。
② arcgis生成dem需要哪些数据
高程点和矢量化的等高线
③ DEM数据模型主要有哪几种 ,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形式,和各自的用途
摘要 DEM数据模型主要有:通规则网格矩阵、规则三角网及矩形网格三角往混合形式。
④ 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km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m、50m、100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对于此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即对等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⑤ 怎么用高程点和等高线生成dem
用高程点和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
1、确认等高线数据(矢量线)正确;
2、确认高程存放于elevation字段中;
3、在global
mapper中打开等高线图层;
4、打开图层控制中心,
在等高线图层上右键并选择“从3d矢量数据创建提升网格……”,点击确定;
5、展示创建好的数据;
6、选择格式,输出dem数据。
高程点
定义:高程即从某一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
等高线
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其它各种地形特征值均可由此派生。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
⑥ 生成DEM有哪些方法
下面是网络DEM原文,应该是正确的吧:
建立DEM的方法有多种。从数据源及采集方式讲有:(1)直接从地面测量,例如用GPS、全站仪 、野外测量等;(2)根据航空或航天影像,通过摄影测量途径获取,如立体坐标仪观测及空三加密 法、解析测图、数字摄影测量等等;(3)从现有地形图上采集,如格网读点法、数字化仪手扶 跟踪及扫描仪半自动采集然后通过内插生成DEM等方法。DEM内插方法很多,主要有整体内插 、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三种。整体内插的拟合模型是由研究区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的。分块内插是把参考空间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块,对各分块使用不同的函数。逐点内插是以待插点为中心,定义一个局部函数去拟合周围的数据点,数据点的范围随待插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称移动拟合法。有规则网络结构和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 简称TIN)两种算法。目前常用的算法是TIN,然后在TIN基础上通过线性和双线性内插建DEM。用规则方格网高程数据记录地表起伏的优缺点 :优点:(X,Y)位置信息可隐含,无需全部作为原始数据存储由于是规则网高程数据,以后在数据处理方面比较容易。缺点:数据采集较麻烦,因为网格点不是特征点,一些微地形可能没有记录。TIN结构数据的优点: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来描述地表形态.与格网数据模型相比,TIN模型在某一特定分辩率下能用更少的空间和时间更精确地表示更加复杂的表面.特别当地形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好地顾及这些特征。
⑦ 栅格金字塔
栅格数据源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数据2 部分。遥感影像数据原始数据为ETM+、SPOT4、SPOT5,全省范围是利用ETM多光谱和SPOT4全色光融合而成,示范区影像则是利用SPOT5影像自融合而成,遥感影像通过配准、镶嵌、拉伸、融合、投影、格式转换等操作(李长江等,2004),最终形成GeoTIFF格式的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是利用ArcInfo软件的桌面版或工作站版生成的,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为等高线、高程点、水系、交通、标准图框等文件,但将全区的数据一起处理生成DEM的数据量太大,在统一投影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投影中央经线为120.5 °)的前提下,先将所处理的图幅与周围8幅图的等高线、高程点及水系、交通图层进行接边处理,最终生成1:10万标准图幅的DEM。
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层次细节LOD(Level of Detail,LOD)模型进行分块、分层、融合,针对于不同精度地形和影像栅格数据,利用其相互“叠覆”关系来处理,并真正实现海量栅格数据无缝接边处理,且数据的交接处能自动提取覆盖层(不同精度的DEM)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海量数据存取质量和速度。具体的栅格金字塔建塔流程如图4-5所示。
(1)矢量数据的整理
用来构建DEM的矢量数据包括高程点、等高线、水系、交通4个图层,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要进行包括格式、投影、高程属性、图幅接边等几个方面的质量检查,以使其在数据范围、精度方面满足构建三角网(TIN)的要求。
数据整理时,首先要检查矢量数据的数据格式是否均为Arc/Info格式,投影是否统一(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坐标,中央经线为120.5°,坐标单位为m),通过构建粗略的DEM在三维场景进行检查修正其高程值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将所要生成DEM的图幅与周边8幅分层进行接边检查,确保跨图幅图元的一致性。
(2)扩边裁剪
为防止标准图幅外缘因无高程信息生成三角网与邻幅的三角网出现“裂缝”,要将某图幅内的数据与该图幅标准图框扩边1/3范围内的数据一起处理。扩边处理时,先把某幅的标准图框扩边1/3并作为裁剪框,在该幅与相邻8幅图的高程点、等高线、水系、交通4个图层分别用裁剪框进行拓扑裁剪,形成的4个图层的数据作为构TIN的数据源,以保证整个区域内TIN的完整性。
图4-5 栅格金字塔建设流程图
(3)一次构TIN
三角网(TIN)是基于三角形对数字高程模型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它是按一定的规则将离散点连接成覆盖整个区域且互不重叠、结构最佳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代表了地表上一块等倾斜的平面。可利用ARCSCENE的3D分析工具Createtin命令进行一次构TIN,其中将高程点作为MASS,等高线作为HARDLINE,并分别选择相应的高程属性字段。
第一次构TIN的同时,要检查并消除隐藏的高程差,不仅对同一条等高线上采样间距过大的高程点列进行内插加密处理,避免出现三角形跨越等高线,而且对山头或凹地无高程点的闭合等高线,狭长而坡缓的谷底等处,内插特征点或特征线,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平三角形”。
(4)二次构TIN
利用Modify TIN命令进行二次构TIN,先打开上一步建好的TIN,并添加交通、线状水系、面状水系3个图层,交通、线状水系作为 HARDLINE,面状水系作为 HARD REPLACE。
(5)生成DEM
DEM格网是基于正方形格网对DEM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一系列在X、Y方向上都按等间隔排列的地形点的高程值Z表示地形。可采用Tintolattice命令将TIN转为DEM格网,生成过程中对DEM格网间距进行设置,以确保DEM精度。
(6)裁剪DEM
上述的DEM是在扩边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必须以标准图框内框为裁剪框进行拓扑裁剪,在Workstation版的Arc/Info下,可使用Latticeclip命令进行DEM裁剪形成标准分幅的DEM。
(7)遥感影像数据的整理。
遥感影像数据主要用于地形表面的纹理,增强真实感。不同精度的卫星遥感影像TM、ETM+、SPOT4、SPOT5等均需要进行必要配准校正,通过控制点配准到矢量数据的坐标系上,以保证遥感影像与地形数据的空间位置一致性。
(8)图像融合
TM与ETM+、SPOT4全色光与TM的图像融合的方法可采用常规的方法,对于示范区的SPOT5高精度遥感影像,首先要对10m分辨率的多光谱波段1(Red)、2(Green)、3(Blue)进行RGB波段彩色合成,合成时采用2(Green)作为蓝波段,(1+2+3)/3作为绿波段,1(Red)为红波段。再在ERDAS软件中将合成后的图像与SPOT5全色光进行自融合,其中低分辨率为前述的多光谱红、绿、蓝波合成图像,高辨率图像为经校正的SPOT5的2.5m分辨率全色波段。融合方法可采用乘积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使影像更加接近真彩色。
(9)生成金字塔文件
利用自行开发的Build3 d1.0建塔工具,将不同精度DEM格网和不同精度的遥感影像数据加入。一般将精度低的DEM放在最底层(图版Ⅳ-1),精度高的DEM放在上层,再添加遥感影像或农业地质专题图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精度设置相应每层的网格间距、单块行列数、压缩方式及金字塔层数,即可形成PRD格式的金字塔数据文件。
⑧ DEM的建立
你问这个问题有逻辑上的错误。
不过还是依我的认识吧。
DEM的建立主要是依据它的数据源(主要获取方式包括地形图数字化、影像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等)。然后对地形进行建模和内插来进行数字化表示。在其建模过程中对DEM数据依据其结构模型进行组织与管理。最终实现在实际中的分析与应用。(地形分析或者地学应用、可视化表达等)。
DEM的应用遍及资源、环境、测绘 土木工程、军事、商业等领域。主要依三个方面考虑:1)地学分析应用;地形地貌分析、土地利用分类等等。。。
2)非地形特征应用;工程 工业应用、规划管理、水文建模等....
3)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等。电信、军事等....
DEM作为GIS中的一大数据源。其应用范围基本涵盖了大部分GIS的应用。
而且DEM可以作为独立的技术有其自己的理论与算法,对其深入了解还是非常有用的。
⑨ 在 ArcGis 中 怎么用 地形图 建立DEM,具体点
首先数字化地形图
1、建立‘线数据’和‘点数据’两样数据都必须具备‘H’(高程)属性,数字化的时候,将等高线和高程点数字化,输入其对应的高程属性值。
然后建立DEM
创建tin方法:
1、首先选择功能:Tools(顶部)——Extensions (可将里面的全部打钩)
2、在上面空白处右键,然后选择3D Analysis ,出现3D Analysis 工具条
3、单击出现的工具条的3D Analysis 》 create/modify Tin 》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4、将左边的数据选择你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右边的属性选择你的建立tin的属性,下面写好输出tin的位置。
到此tin就建立好了。
5、单击出现的工具条的3D Analysis 》 convert 》 tin to raster
选好好需要的,点OK。到这里才是建立了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