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又称为图形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地理实体的空间定义手段,也是专题数据的载体。空间数据分为几何数据和关系数据两种。几何数据是描述地理实体本身的位置和形状大小的量度信息,其表达手段是坐标串。关系数据是描述各个不同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接近度、邻接、关联、包含、连通等)的信息,其表达手段是建立实体之间的连接信息。
㈡ 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有什么特征
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定位)、属性特征(非定位)、时间特征(时间尺度)。
1、空间特征。又称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数据坐标表示。
2、属性特征。表示现象的特征,例如变量,分了类和名称。
3、时间特征。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
空间数据是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凡是带有空间坐标的数据,如建筑设计图、机械设计图和各种地图表示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数字形式。
(2)空间数据变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对现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义的事物和现象的定量描述。根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地图是对现实教想的存储组织、处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间数据本身的几何特征,空间数据又可分为图形数据和图像数据。
数据结构即指数据组织的形式,是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逻辑结构。空间数据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数据结构是对数据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不说明数据结构的数据是毫无用处的,不仅用户无法理解,计算机程序也不能正确地处理。对同样一组数据,按不同的数据结构去处理,得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内容。空间数据结构是GIS沟通信息的桥梁,只有充分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所采用的特定数据结构,才能正确有效的使用系统。
㈢ 空间数据模型概念和主要类型有哪些
空间数据模型概念和主要类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描述。空间数据模型的主要类型:基于对象(要素)的模型;网络模型;场模型。
要素模型:
点对象,由特定位置、维数为零的物体;线对象,维度为一的空间组成部分;多边形对象,即面状实体,通常用封闭曲线加内点来表示。矢量模型即是基于要素的,将现象看成原型实体的集合,矢量模型的表达源于空间实体的本身,通常以坐标来定义。
网络模型:地物被抽象为链、节点等对象,同时要注意其连通关系。
场模型:
用于模拟一定空间内连续分布的现象,常用栅格数据模型描述。栅格数据模型是基于连续铺盖的,它是将连续空间离散化,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铺盖覆盖整个空间。
基于对象的模型强调了离散对象,网络模型表示了特殊对象之间的交互,场模型表示了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连续变化的数据。
要素模型和场模型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先选择要素,再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场模型实现选择一个位置,在回答哪里怎么样的问题,最后都得到数据。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是:节点数据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一个节点可以与其他多个节点建立联系,将数据组织成有向图结构,它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多对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重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㈣ 数据空间是什么意思
空间数据又称几何数据,它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对现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义的事物和现象的定量描述。
根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地图是对现实教想的存储组织、处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间数据本身的几何特征,空间数据又可分为图形数据和图像数据
㈤ 在地理中什么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在地理中经常需要分析一些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例如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就是季节变化或者年际变化。例如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我国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
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就是地理事物的地区分布情况,例如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㈥ 什么是地理空间数据,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地理空间数据,英文名称:Geospatial data,定义: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动态更新的、持久的空间数据集合。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空间数据:是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凡是带有空间坐标的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空间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带有地理坐标的数据,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一切带有地理坐标的数据,是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地理实体的几何(定位)特征(地理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和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地理实体的属性(定性)特征表现为实体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时间特征。定位是指一个坐标系里空间实体都具有唯一的空间位置。定性是指有关空间实体的自然属性,它伴随着空间实体地理位置。时间特征是指空间实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㈦ 举例说明什么是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
非空间数据即属性数据。 数据是一个GIS应用系统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GIS的操作对象,是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确良。图3展示了GIS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表达与分层。 一个GIS应用系统必须建立在准确合理的地理数据基础上。
㈧ 在地理中什么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季节变化属于时间变化,海陆属于空间变化。纬度经度的变化也属于空间变化。
㈨ 什么是时空大数据
时空大数据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时空大数据定义:基于统一时空基准(时间参照系和空间参照系)、活动(运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中与位置直接(定位)或间接(空间分布)相关联的大规模海量数据集。
相关名词:大数据 科学大数据 场景大数据 遥感大数据 地质大数据 交通大数据
【时空大数据相关】
时空大数据除具有一般大数据的5V特征外,还具有位置特征、时间特征、属性特征、尺度(分辨率)特征、多源异构特征、多维动态可视化特征。时空大数据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时空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揭示大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任何规律的得出,任何决策的作出,都必须依据一定时间、确定地点(地区)的大数据,即时空大数据,同时也给时空大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和提取增加了难度。
时空大数据由时空框架数据和时空变化数据构成。时空框架数据一般相对变化较慢,包括时空基准数据、全球卫星导航定位(GNSS)与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空间大地测量与物理大地测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地图与地名数据、海洋测绘数据、世界海峡与通道数据等;时空变化数据一般变化快,包括社交网络数据、搜索引擎数据、视频观测数据、网络空间数据、位置轨迹数据、变化检测数据、与位置相关的空间媒体数据、空间环境数据、海洋水文数据、社会经济人文数据、部门行业数据等。时空大数据的核心,是将时空变化数据融合或关联到时空框架数据上。
时空大数据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大数据本质及其研究内容认识的丰富和深化,揭示了大数据的时空特性,明确了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准、推崇理性和逻辑的科学文化,这是我国时空大数据发展的灵魂。时空大数据的研究,对我国大数据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应用服务模式的形成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形成数据驱动的大数据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并形成现代经济体系,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与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时空大数据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王家耀)
㈩ 空间数据和地理数据的区别
“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狭义信息论将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指人们获得信息前后对事物认识的差别;广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指主体(人、生物或机器)与外部客体(环境、其他人、生物或机器)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切有用的消息或知识。我们认为信息是通过某些介质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它来源于数据且不随载体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客观性、实用性、传输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信息与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数据是定性、定量描述某一目标的原始资料,包括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影像等,它具有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传递性及可转换性等特点。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中包含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算、排序、编码、分类、增强等)就是为了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数据包含原始事实,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是把数据处理成有意义的和有用的形式。
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它同样来源于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是指表征地理环境中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等的总和。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位置数据、属性特征数据及时域特征数据三个部分。空间位置数据描述地理对象所在的位置,这种位置既包括地理要素的绝对位置(如大地经纬度坐标),也包括地理要素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空间上的相邻、包含等)。属性数据有时又称非空间数据,是描述特定地理要素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如公路的等级、宽度、起点、终点等。时域特征数据是记录地理数据采集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刻或时段。时域特征数据对环境模拟分析非常重要,正受到地理信息系统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空间位置、属性及时域特征构成了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
地理信息是地理数据中包含的意义,是关于地球表面特定位置的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地理信息除具备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区域性、空间层次性和动态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