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澜之家: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进行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零售数字化是服饰未来零售的必由之路,其本质是以消费者体验为驱动,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进行产业链数字化升级,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效率与体验的提升。
服装行业传统供应链长期存在供货周期长、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库存层层积压等痛点。随着消费者对个性设计、上新频次、丰富SKU的需求日益凸显, 行业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供应链数字化改造程度正在并将长期成为品牌综合实力的关键衡量指标 。
同时,服装供应链物流变革趋势的核心内涵是渠道融合。而渠道特性在于移动、快速、碎片、柔性、敏捷。新零售下,重新构建人货场的关系需要做到:
1、从渠道为王向商品精准运营;
2、提升重塑场,创造深度互动体验;
3、创新商品供应模式——改变传统的面向订单的开发、采购、生产的交付方式。根据产品特性分类,采取推式+拉式结合。
如今渠道愈发多元化、碎片化,倒逼供应链变革。零售驱动物流转型的关键词在于高频、碎片、可视、实时、协同。为了解决传统线上线下管理分离和渠道库存不通的痛点,云仓、云配、云系统和云库存等新零售解决方案正在得到更大范围应用。相比传统物流而言,新零售物流能力更强调:零拣能力、弹性处理能力、自动化能力、云仓外包的3PL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天数字化能力建设当中,需要重构传统零售的消费场景、渠道,重构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在新商业驱动下的服装企业模式创新中,海澜之家让众人眼前一亮。
目前“海澜之家”线下门店已拓展到5000多家。坚持深耕主业、做强主业,立足模式创新,发展品牌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数字化,30周岁的海澜就这样踩着一个个转型的鼓点,从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小厂脱胎换骨,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实现了从30万元起步到营业总收入1000亿元的飞跃式迈进,实现了从“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
海澜之家不仅仅是一家制造企业,而是转型中的新零售、大数据企业。其成功背后是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哑铃状):
轻资产:将存货和资金分解给供应链上下游
重运营:输出体系化的品牌、供应链、营销管理机制
海澜之家的5000多家门店均为直营管理,拥有货权,总部统筹经营。和一线城市中心地段的旗舰店不同,分布在三四线城市的优质街边店以其多年的管理运营,占据城市核心商区、社区,积累大批忠实客户。
未来几年,三四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流量的主要增量来源,比重跟人口结构趋于一致。恰好,海澜之家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布31个省,覆盖80%以上的县、市。
2018年,海澜之家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线上流量与线下数据联手,带来的是数据、场景的乘数效应。 腾讯布局新零售,最难的就是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的线下流量,恰好是海澜之家擅长的。海澜之家三四线城市的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数据库。对海澜之家而言,跟腾讯联手提升了海澜之家的线上线下数据处理、分析、运营能力,可形成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海澜之家通过线上、线下会员互动、商品更新数据化、支付自动化,导入线上线下流量,最终整合成一个上游产业链开放供货平台。
海澜之家基于自身全程控货的运营模式优势,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手段提高供应链体系效率与敏捷度,为智慧零售时代转型升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智慧运营体系
首先,海澜之家拥有一套适用于智慧零售时代的基础运营框架。海澜之家在前端(门店)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直接掌控门店运营,可有效获取一手线下销售与会员信息。后端为供应商提供宏观产品设计与指导,由供应商完成细节设计与生产。中间环节采取集中物流管理,统一进行供应商货品接收与存储、门店货品分拣与配送。目前已经在信息整合方面搭建了产供销协同体系,实现了门店-总部-生产商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一体化。
同时,海澜之家基于掌控门店运营的优势,在终端渠道也在进行一系列智慧化升级与 探索 :如基于一二线城市及购物中心的运营大数据,不断进行整体布局的优化调整。 在门店运营方面采取数据化管理,可实时通过全国门店客流所反馈的大数据监控市场情况,并为后期产品采购、区域门店差异化销售提供数据支撑。
2、RFID的应用:提升智能仓储收货、盘点的工作效率及数据的准确性
为服装植入RFID芯片的举措大大开启了海澜之家在供应链端的一次信息革命,通过软件的投入,有效地提升了仓储物流效率,降低固定资产和人力成本的投入。
具体来看,海澜之家2014年开始投入RFID技术代替传统条形码,解决了传统条形码本身识别穿透力差、不可批量读取、存储信息过于单一无法对服饰进行更多描述的问题。为每件衣服佩戴上RFID标签后,在中间物流环节实现了服装商品信息的批量扫描、实时上传、比对与分类处置,实现精准快速的分拣装箱等工作,人工成本降低2/3,发货效率提高5倍以上。
在门店,可通过在试衣间与进出口配置RFID扫描装备,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智能试衣间、无人收银等功能,大幅度提高客户线下购物体验与效率。
在后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供应链的实施进度跟踪系统,可及时掌控核心工厂进度与品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便于迅速决策与反应。
海澜之家向选定的RFID标签供应商提供商品品号、色号、规格、数量等SKU(库存量单位)信息,RFID标签供应商负责将这些信息写入芯片并发往服装生产商,再由服装生产商将这些带有RFID标签的吊牌绑到服装上。
海澜之家的供应商赊购+类直营模式是核心优势。而在其2016年半年报中也提出:进一步扩大对RFID技术的运用,大幅提升智能仓储收货及盘点的工作效率与数据的准确性。海澜之家“RFID流水化读取系统”,为服装贴上高品质RFID标签,采用“通道机”模式,流水化读取服装RFID信息,实现成箱服装商品信息的批量扫描、实时上传、比对与分类处置。该系统投运后,大幅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收发货效率,为服装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做出有益 探索 。
当然RFID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只有在仓库里,并且,可将RFID技术应用于成衣工厂挂标,物流中心收发货,门店快速收货、盘点及智能化管理等服装领域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够想象吗,海澜之家能够靠着这一枚小小的RFID芯片,知道哪件衣服被拿起来过,被拿到镜子前面比划过,被拿进试衣间试穿过,哪种衣服在北方卖得最好,哪个花色南方人很青睐等。
这些,在未来都能依靠RFID而实现。
3、智能物流园——海量存储、高效运转
海澜之家十几层楼高的物流中心,全部智能化。近年来,海澜集团先后投入十多亿元建设海澜之家物流园,实现了服装仓储由传统平地堆放向高位立体智能转型,同时还采用业内最先进的SAP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每件货品独有的条形码全流程进行跟踪管理,准确掌握仓储、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海量存储和快速运转,大大提高了物流储运环节的工作效率。
1、 借助数字化工具引流拉动销售
近期,海澜之家旗下的潮牌“黑鲸”与腾讯智慧零售合作,通过数字化工具拼团小程序,成功吸引腾讯生态的优质线上用户到线下门店进行消费,一周内门店单量增长480%,带动全品牌新客增长100%,到店券核销率超过70%,且沉淀了优质数字化会员,提高转化并拉动销售,为业界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打通的新思路。
其解决方案是:
第一,拼团小程序与特别促销结合,将微信优质用户引流到门店消费。 在腾讯智慧零售的支持下,黑鲸开发小程序——黑鲸百元神券,一月内快速上线,鼓励消费者通过小程序拼团领券,并给出极具吸引力的代金券,消费者拼团成功后,授权微信登录小程序,领取200元卡券,小程序自动推荐3家附近门店,引导到门店购买核销。
第二,从种子用户到社交裂变,全渠道推广实现消费者最大化触达。 黑鲸拼团小程序首先通过基于LBS技术精准推荐的朋友圈广告与公众号图文带来了大批种子用户,并在不同渠道获得推广扩散,最大范围触达消费者。
近年来,海澜集团旗下的“海澜之家”等品牌通过天猫等电商平台与消费者零距离互动,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在数年来的“双十一”电商购物节中,海澜之家表现非常抢眼。
2、 服装外卖——“一小时达解决穿衣突发状况”
打开美团外卖,下单一件T恤或一条裤子,然后坐等外卖小哥一小时送达?听起来可能有些怪,但海澜之家的确就是这样做了。
2018年7月23日,海澜之家通过微信公众号以一条“海澜之家被美团外卖小哥哥围堵”的信息向外宣布,它开始在美团外卖上卖衣服了,目的是解决一些男士穿衣场景中的“突发状况”,优点是能一小时送达。这项服务能帮消费者解决诸如马上要见重要客户、衣服突然沾上明显污渍需要更换;穿着休闲服的周五,临时被通知去重要商务场合,需要着正装等突发问题。
在美团外卖平台上,一些海澜之家的门店已经可以被显示出来。界面新闻以北京新城市广场做定位,点开美团外卖显示的服饰频道,会直接显示附近的门店,进入门店页面,即可选购所需的商品。选好尺码、颜色,支付6元配送费,就可以下单了。
显然,海澜之家是试图通过高效配送、基于门店地理位置吸引附近的消费者,甚至将他们引导至门店。
当然比起包装食品、日化消费品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服饰类商品更容易出现色差、尺码不合适等需要退换货的问题,这也是海澜之家这一类服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澜之家在后期会进一步 探索 新的模式。
海澜之家近期的一系列活动,成功的将线上用户引流到线下门店,联动线上线下,形成闭环,提升了顾客消费的新鲜感与真实性,成为服装零售行业线上用户转化为品牌会员的一次成功 探索 。
海澜之家通过大数据及智慧化工具的有效利用,深耕市场、全渠道布局、精准营销,通过智慧零售新技术的引入, 让企业、产品、品牌、消费者、渠道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客户体验,成为新零售的创新践行者。
有别于以往零售行业的任何一次变革,服装行业的智慧零售需通过流量、数据及连接的有机结合,对行业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全面转型,而率先拥抱智慧零售并积极进行转型的企业在价值链的最前端提升了研发的有效性,将服装产品和服务紧随市场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偏好,并通过打造高效能、智能化的供应链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在新零售革命上将会继续刷新成果、创造佳绩。
技术改变零售效率将成为未来中国零售发展的重要方向。以“IT点亮智慧零售,数据驱动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2019年3月21-23日落户南京隆重召开,诚邀行业伙伴共襄盛典!
2. 服装行业的大数据驱动供应链这句话怎么理解
简单理解为:服装行业从全域营销、大数据驱动研发、共创产业链、全渠道融合、智慧门店、品牌大数据等六个方面汇总成新的服装系统供应链。
服装行业已经迈入了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而在新一轮的变革里,服装行业将面临全面数字化,消费者中心化以及信息传递加速等行业升级,这也意味着新零售时代的前景。服装行业从过去的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由企业决定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传统零售链式价值链,正逐渐过渡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零售环式价值网。
3. 服装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
大数据的功能在于通过数据分析来发布指示,这刚好解决了服装行业库存调配的问题。厦门致联科技提供的RFID服装行业方案,就成功通过RFID技术收集各门店数据,通过大数据服务快速地实现多余库存的有效分配。
4. 大数据时代给服装行业带来哪些巨变
在服装的型号尺寸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服装生产制造方统计出哪种体型尺寸的人购买力较强,来决定自己生产数量和型号比例。
5. 大数据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1.了解和定位客户
这是大数据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应用领域。很多企业热衷于社交媒体数据、浏览器日志、文本挖掘等各类数据集,通过大数据技术创建预测模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客户以及他们的行为、喜好。
利用大数据,美国零售商Target公司甚至能推测出客户何时会有Baby;电信公司可以更好地预测客户流失;沃尔玛可以更准确的预测产品销售情况;汽车保险公司能更真实的了解客户实际驾驶情况。
滑雪场利用大数据来追踪和锁定客户。如果你是一名狂热的滑雪者,想象一下,你会收到最喜欢的度假胜地的邀请;或者收到定制化服务的短信提醒;或者告知你最合适的滑行线路。。。。。。同时提供互动平台(网站、手机APP)记录每天的数据——多少次滑坡,多少次翻越等等,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信息,与家人和朋友相互评比和竞争。
除此之外,政府竞选活动也引入了大数据分析技术。一些人认为,奥巴马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获胜,归功于他们团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更加出众。
2.
改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
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可以在几分钟内解码整个DNA序列,有助于我们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疾病模式。试想一下,当来自所有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都可以应用于数百万人及其各种疾病时,未来的临床试验将不再局限于小样本,而是包括所有人!
苹果公司的一款健康APP ResearchKit有效将手机变成医学研究设备。通过收集用户的相关数据,可以追踪你一天走了多少步,或者提示你化疗后感觉如何,帕金森病进展如何等问题。研究人员希望这一过程变得更容易、更自动化,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并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大数据技术也开始用于监测早产儿和患病婴儿的身体状况。通过记录和分析每个婴儿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模式,提前24小时预测出身体感染的症状,从而及早干预,拯救那些脆弱的随时可能生命危险的婴儿。
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监测和预测流行性或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时期,可以将医疗记录的数据与有些社交媒体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比如,谷歌基于搜索流量预测流感爆发,尽管该预测模型在2014年并未奏效——因为你搜索“流感症状”并不意味着真正生病了,但是这种大数据分析的影响力越来越为人所知。
3.提供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不仅适用于公司和政府,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比如从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中获益。Jawbone的智能手环可以分析人们的卡路里消耗、活动量和睡眠质量等。Jawbone公司已经能够收集长达60年的睡眠数据,从中分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反馈给每个用户。从中受益的还有网络平台“寻找真爱”,大多数婚恋网站都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为用户匹配最合适的对象。
4.
了解和优化业务流程
大数据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优化业务流程,比如供应链或配送路径优化。通过定位和识别系统来跟踪货物或运输车辆,并根据实时交通路况数据优化运输路线。
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也在使用大数据进行优化。Sociometric Solutions公司通过在员工工牌里植入传感器,检测其工作场所及社交活动——员工在哪些工作场所走动,与谁交谈,甚至交流时的语气如何。美国银行在使用中发现呼叫中心表现最好的员工——他们制定了小组轮流休息制度,平均业绩提高了23%。
如果在手机、钥匙、眼镜等随身物品上粘贴RFID标签,万一不小心丢失就能迅速定位它们。假想一下未来可能创造出贴在任何东西上的智能标签。它们能告诉你的不仅是物体在哪里,还可以反馈温度,湿度,运动状态等等。这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领域寻求共性的信息和模式,那么孕育其中的“小数据”着重关注单个产品。
5.
改善城市和国家建设
大数据被用于改善我们城市和国家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大城市致力于构建智慧交通。车辆、行人、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场所都被整合在智慧交通网络中,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
加州长滩市正在使用智能水表实时检测非法用水,帮助一些房主减少80%的用水量。洛杉矶利用磁性道路传感器和交通摄像头的数据来控制交通灯信号,从而优化城市的交通流量。据统计目前已经控制了全市4500个交通灯,将交通拥堵状况减少了约16%。
6.提升科学研究
大数据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正在改变科学研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全球遍布了150个数据中心,有65,000个处理器,能同时分析30pb的数据量,这样的计算能力影响着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比如政府需要的人口普查数据、自然灾害数据等,变的更容易获取和分析,从而为我们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7.提升机械设备性能
大数据使机械设备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例如,丰田普锐斯配备了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强大的计算机和传感器,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实现自动驾驶。Xcel Energy在科罗拉多州启动了“智能电网”的首批测试,在用户家中安装智能电表,然后登录网站就可实时查看用电情况。“智能电网”还能够预测使用情况,以便电力公司为未来的基础设施需求进行规划,并防止出现电力耗尽的情况。在爱尔兰,杂货连锁店Tescos的仓库员工佩戴专用臂带,追踪货架上的商品分配,甚至预测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间。
8.强化安全和执法能力
大数据在改善安全和执法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测和防止网络攻击(挫败恐怖分子的阴谋)。警察运用大数据来抓捕罪犯,预测犯罪活动。信用卡公司使用大数据来检测欺诈交易等等。
2014年2月,芝加哥警察局对大数据生成的“名单”——有可能犯罪的人员,进行通告和探访,目的是提前预防犯罪。
9.
提高体育运动技能
如今大多数顶尖的体育赛事都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网球比赛的IBM SlamTracker工具,通过视频分析跟踪足球落点或者棒球比赛中每个球员的表现。许多优秀的运动队也在训练之外跟踪运动员的营养和睡眠情况。NFL开发了专门的应用平台,帮助所有球队根据球场上的草地状况、天气状况、以及学习期间球员的个人表现做出最佳决策,以减少球员不必要的受伤。
还有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是智能瑜伽垫:嵌入在瑜伽垫中的传感器能对你的姿势进行反馈,为你的练习打分,甚至指导你在家如何练习。
10.金融交易
大数据在金融交易领域应用也比较广泛。大多数股票交易都是通过一定的算法模型进行决策的,如今这些算法的输入会考虑来自社交媒体、新闻网络的数据,以便更全面的做出买卖决策。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愿望,这些算法模型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更多精彩:14_spark体系之分布式计算课程Spark 集群搭建+S
6. 大数据应用与哪些行业
大数据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金融、汽车、餐饮、电信、能源、娱乐等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已经融入了大数据的痕迹。
1、制造业:利用工业大数据提升制造业水平,包括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分析工艺流程、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能耗、工业供应链分析与优化、生产计划与排程。
2、金融业:大数据在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3、汽车行业: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不远的未来将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4、互联网行业: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进行商品推荐和针对性广告投放。
5、餐饮行业:利用大数据实现餐饮O2O模式,彻底改变传统餐饮经营方式。
6、电信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客户离网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离网倾向,出台客户挽留措施。
7、能源行业: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公司可以掌握海量的用户用电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用电模式,可以改进电网运行,合理设计电力需求响应系统,确保电网运行安全。
8、物流行业:利用大数据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9、城市管理:利用大数据实现智能交通、环保监测、城市规划和智能安防。
10、生物医学: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流行病预测、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DNA,了解更多的生命奥秘。
11、公共安全领域: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反恐维稳与各类案件分析的信息化手段,借助大数据预防犯罪。
12、个人生活:大数据还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利用与每个人相关联的“个人大数据”,分析个人生活行为轨迹,为其提供更加周到的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大数据对各行各业的渗透,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核心要素。
(6)服装行业哪些是大数据扩展阅读
七个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1、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
2、Tipp24AG针对欧洲博彩业构建的下注和预测平台。该公司用KXEN软件来分析数十亿计的交易以及客户的特性,然后通过预测模型对特定用户进行动态的营销活动。这项举措减少了90%的预测模型构建时间。SAP公司正在试图收购KXEN。
3、沃尔玛的搜索。这家零售业寡头为其网站Walmart.com自行设计了最新的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语义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同义词挖掘等。根据沃尔玛的说法,语义搜索技术的运用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对沃尔玛来说,这就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金额。”Laney说。
4、快餐业的视频分析。该公司通过视频分析等候队列的长度,然后自动变化电子菜单显示的内容。如果队列较长,则显示可以快速供给的食物;如果队列较短,则显示那些利润较高但准备时间相对长的食品。
5、Morton牛排店的品牌认知。当一位顾客开玩笑地通过推特向这家位于芝加哥的牛排连锁店订餐送到纽约Newark机场(他将在一天工作之后抵达该处)时,Morton就开始了自己的社交秀。首先,分析推特数据,发现该顾客是本店的常客,也是推特的常用者。根据客户以往的订单,推测出其所乘的航班,然后派出一位身着燕尾服的侍者为客户提供晚餐。
6、PredPolInc.。PredPol公司通过与洛杉矶和圣克鲁斯的警方以及一群研究人员合作,基于地震预测算法的变体和犯罪数据来预测犯罪发生的几率,可以精确到500平方英尺的范围内。在洛杉矶运用该算法的地区,盗窃罪和暴力犯罪分布下降了33%和21%。
7、TescoPLC(特易购)和运营效率。这家超市连锁在其数据仓库中收集了700万部冰箱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并进行主动的维修以降低整体能耗。
7. 如何将大数据运用到服装材料业
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各个服装材料的销量;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来得到当季热门流行材料,预判市场走向,网络社区中的很多热门话题,往往会先于一些流行趋势预测机构的发布;另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做环境分析。举个例子,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物流、资金流都控制得很好,但销量在不断下降,这可能与大环境相关。这时候需要通过环境分析,是竞争对手降价,带走了我们的销售量?还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或者是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信息导致了我们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环境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发现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另外通过对客户评价数据的采集可以进行基于客户反馈的产品设计和改进,改善用户体验。
更多关于大数据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关注下FineBI商业智能大数据官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8. 智造辽宁蝶变记|大数据+ 智能制造,大杨集团打造世界最强服装定制企业
在对生产体系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杨集团”)服装定制工厂内我们看到,工人从电脑上远程接单后,利用智能排版系统,选好一件西装所需的各种面料,不到一分钟就能完成裁剪。
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我们最快的时间,4 个工作日就可以交付。一个非常快捷的生产闭环,就让消费者把定制服装从高大上的很贵、(交付时间) 很长、负担不起的产品,变成触手可达的、可以随手买到。”
创建于 1979 年的大杨集团,拥有 4000 多名员工,主要从事各类中高档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年服装综合生产加工能力 1100 万件(套),年西服出口量600万件(套),年服装定制产量 200 万件(套)。85% 以上的产品出口,是全球最大的定制服装生产企业。
01 2 亿元打造全球服装智能化柔性定制工厂
西装的私人定制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大杨集团的西装订单中,定制西装占有很大比重。对传统服装生产企业来说,私人定制这一向对小众的市场具有生产成本高、制造周期长、难以大规模生产及推广等痛点。要想破解这一瓶颈,企业必须对生产流程进行变革创新,通过发展信息化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将供应链柔性程度不断优化。
2016 年起,大杨集团开始对生产体系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累计投入2 亿元打造大杨集团全球服装智能化柔性定制工厂。
大杨集团以深度定制和即时体验为目标,打造了定制服装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Ustyylit。通过平台化发展,打通服装消费与服装设计、生产、物料、物流、客服之间的数据链,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定制需求,驱动服装设计、面辅料采购、版型选取、生产组织、计划排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汇聚遍布全球的面辅料供应商、制造工厂、贸易商、品牌商、零售店铺等资源,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协同生产,实现全球服装个性化定制的按需柔性智能定制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新型的体验式服装定制服务,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该平台打造的“支持深度定制与即时体验的全品类服装个性定制化项目”入选 2020 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02 智能化、数字化贯穿生产销售全过程
大杨集团通过应用自主开发的高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上层数据集成分解、底层数据汇总分析、生产过程即时更新的基于数据动态管理的数字化车间。通过加强基础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保障数据信息交换的稳定性、准确性,实现产品生产流程高效运转。
由智能化生产设备组建的规模化柔性定制生产线,满足单裁定制业务的生产工艺流程需求,解决产能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大批量生产与单量单裁定制生产的柔性组织,满足了大规模单量单裁定制化生产能力需求。
大杨集团对营销管理模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面向全球客户和消费者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满足顾客差异化的需求,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通过自主研发量体标准和量体数据系统、千万级版型数据库、字典式编码统一物料管理系统,构建了基于定制服装的基础数据平台,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构建高效的营销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了营销终端、生产工厂端、供应商端数据协同管理,实现全面紧密的合作。
通过逐步完善智能化生产体系,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面向客户端、供应端、生产端、物流配送端的各环节,将单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及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定制服装的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
03 智能制造让小众高端消费变为大众 时尚 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定制服装作为高端消费数量倍增。80 后、90 后消费者追求自己的服饰有个性化、 时尚 化特征,对定制服装需求更为强烈。
同时,人们体型的差异,对更为合身的定制服装需求增多。因此,服装私人定制需求端大幅提升。据测算,目前国内服装定制市场规模在 2000亿元左右。
大数据 + 智能制造突破量体、打板关键环节,柔性供应链实现定制服装的批量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定制周期。技术端的进步使得服装私人定制这一小众高端消费变为大众的 时尚 选择。
胡冬梅介绍说:“定制服装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早些年定制西装可能要三五千元一套,但是目前 2580 元就可以定制一套特别心仪的纯毛面料的西装。那么,如果通过线上一些促销活动,这样的定制服装甚至可能不用 1000 元就能买到。”
大杨集团全球营销网络已遍布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单裁合作店面上千家。定制服装产品品类已由西装拓展到衬衫、裤子、大衣、女装、休闲装等 7 个品类,生产能力、交付能力、产品质量全球领先。2019 年,大杨集团单裁定制产品达到 130.4 万件(套),实现出口创汇 7000 余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定制服装生产企业。定制产品销售收入占集团整体业务营收比例由 2016 年的 14.1%,提升至 2019年的 36.2%,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21 年,受全球疫情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影响,大杨集团海外服装业务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定制服装生产,依然实现销售120 万件(套)。
2021 年 10 月 ,在中国服装行业最具规格的年度盛会——中国服装大会上,担任议题主席的胡冬梅,在“智能制造与人机融合”平行会议作了开题演讲,以大杨集团的数字化改造实践,同与会者分享了服装行业智能制造的体会。
2021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每两年评定一次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第五批名单公布,大杨集团凭借领先的设计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的深度融合能力,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从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2021 年 12 月,在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装制造大会上,全国共有 12 家企业荣获“2021 中国服装产品创新基地”称号,大杨集团旗下的大连大杨服装定制 科技 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大杨集团通过加强以技术中心、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四大创新主体建设,加强与海外专家、国内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 科技 人才的管理培育,以创意设计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形成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核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大杨集团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1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1 个,国家级产品创新基地 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 科技 创新服务机构 1 家,跻身世界服装行业五百强、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行列。大杨集团近年先后获得“辽宁省省长质量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
“十四五”期间,大杨集团将积极推进“双循环”战略,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国内业务,围绕“品牌大杨、定制大杨、数字大杨、资本大杨、文化大杨”五个方面,全面提升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大杨集团将坚守“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企业精神,继续打造以全球服装定制业务为重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促进规模化服装定制业务的发展,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为大连区域经济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新的力量。
Inside the garment factory of Dayang Group CompanyLtd. (Dayang Group for short), we see the workers finish tailoring a garment within one minute after they have received a remote order on the computer, completed smart typesetting, and selected the fabrics for the garment.
“We can deliver the suit in 4 days. In this way custom-made garment becomes reachable to the consumer who had previously to spend more money and more time,” said Hu Dongmei, general manager of the garment group in Dalian.
Established in the year 1979, Dayang Group has 4,000 employees and its business ranges from designing, procing, selling middle and top quality dress procts. Its annual output amounts to 11 million pieces or sets. It exports 6 million pieces or sets of western-style dresses. Its annual custom-made garments are 2 million pieces or sets. As the largest custom- made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85% of its procts are made for exportation.
Since 2016, Dayang Group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in AI proction system and invested 200 million yuan in making the enterprise an international AI garment procer in flexible customization.
By optimizing its AI proction system, the group has placed its focuses 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for the sake of its customers, suppliers, procers, and distributors. Its clients' personal needs are molized before mass proced. Now its overall capacity in proction has been increased and modernized. And the quality of its procts has been improved and proction cycle shortened.
Since China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a generation of young consumers has shifted their interest to personalized fashions. They are the ones who have a stronger desire for custom-made costumes and consequently there's a great demand on the part of the customers.
According to Hu Dongmei, the price is more and more customer-friendly. A business suit cost almost 5,000 yuan if it was custom made in the past,while its price has been cut in half to 2,580, even if it is of purely wool fabric. If it is ordered by online promotion, the price can be further reced to less than 1,000.
Today's Dayang Group has market networks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its cooperative tailor shops amount to over 1,000. Its procts include 7 categories of shirts, trousers, overcoat, lady's dress, and casual clothes. It has become a leading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its proctivity, delivery, and quality.
Up to now, Dayang Group has 6 high-tech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strial design center of national class, on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novation base of national class, one technical center of provincial enterprise, and on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The group is one of the world top 500 enterprises, a leading enterprise in top 100 garment procers in China, winners of Liaoning Governor's Quality Prize, and National May 1 Labor Prize.
(Trans. by G. Q.)
摄影:李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