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脑梗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吗
脑梗死当然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这是一个对广大中老年人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致残率很高,每年直接或间接死于脑梗死的患者有许多。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平常说的‘中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半数以上,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就是指的是脑血栓形成。下面我们简单分享一下本病。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所以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及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因素都是发生脑梗死诱因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性心脏疾病都是促使以上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由于脑动脉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偿功能,因而在长期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过程中,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但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应血流中断的5分钟左右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急性脑梗死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发生不可逆的梗死脑组织的周围往往存在处于缺血状态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区域。挽救这些缺血区域是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脑梗死的发生,常常见于有动脉硬化基础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基层上,在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性病变的中老年人群中多见,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年轻化趋势。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没有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前驱症状(频繁的TIA发作)。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本人及家属忽略。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到48小时内可达高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闭塞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及邻近受累脑组织的功能有关。由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的普及),对脑梗死的及早发现越来越容易,头颅MRI及MRA可以比头颅CT更及时发现急性期的脑梗死。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下一篇我们会分享脑梗死的治疗,谢谢大家。
脑梗分不同类型。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依据损伤的部位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查到有脑梗,要进一步明确有无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做好二级预防,防止脑梗的复发。如果已经患有比较重的脑梗,需要今早医院就诊,早期药物治疗,恢复期规律服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保持心态平稳。
1, 脑梗是脑梗死的简称。 患上脑梗后,70%~80%是很严重的。脑梗死是指脑的动脉血管闭塞后相应供血区缺血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和障碍。脑梗的轻重与梗死的血管大小和面积有关。大血管梗死或梗死面积大,病情较重。小血管或毛细血管梗死病情较轻。
2, 脑梗死按病因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心源性栓塞型,3)小动脉闭塞型,4)其他原因型,5)不明原因型。其中小动脉闭塞性相对比较轻。经治疗预后也很好。多数不影响生活自理。而其他四种类型均可引起大血管闭塞或关键部位梗死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遗留残疾,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3,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血管堵塞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大动脉闭塞型常见表现为:头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恶心呕吐,吞咽困难。严重者尿便障碍,昏迷甚至死亡。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最急最快,症状表现完全,易合并出血,复发率高。小动脉闭塞型症状多单一而且程度轻。预后好。
4, 脑梗死的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 脑梗死病后不坚持服药或不监测病因及危险因素。易导致复发,不少患者认为长期服药麻烦,副作用多,易成瘾等原因不坚持服药。并且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因不治疗不控制。不戒烟,不戒酒。对原有的心脏病也不控制。以及不坚持运动和锻炼,最终导致脑梗死复发。脑梗死复发一次,加重一次。脑梗死患病后易并发抑郁焦虑,患肢的萎缩和痉挛。吞咽困难者易合并肺炎。卧床者易合并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病程长者易逐渐出现痴呆。上述并发症都会轻重不同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5, 脑梗死的预防和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脑梗塞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颈动脉狭窄。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控制上述病因,要养成 健康 的生活方式,既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脑梗死发生后的超早期,即发病后4.5小时内快速积极就医。到能进行溶栓或介入的医院进行治疗。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内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尽快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
综上所述,脑梗死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疾率高,致死率高。多数患者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因此,要积极控制脑梗死的病因,最好不发病。若病因控制不理想,发病后要积极治疗,早期溶栓介入及康复治疗,能减少残疾。患上脑梗死后要积极进行病因,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防止复发,残疾加重。 最好不患病;患病后不残疾;患病后不复发,残疾不加重 。以上是脑梗死防治三个不同阶段的最好结果。认真对待和熟悉此病,相信大家都会做得到的。
脑梗指的是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具体是否严重取决于脑梗死的部位、范围、以及各种并发症。脑梗死是由脑内的动脉血管堵塞所引起的,动脉远端发生缺血缺氧,脑组织坏死液化,功能丧失。如果是大面积脑梗死或者脑干小脑梗死,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常常会有意识障碍、昏迷,严重偏瘫或者四肢瘫,还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各种并发症。如果是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则并不严重,患者往往仅有轻微肢体无力或者麻木,有时完全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脑梗都算比较严重的疾病。
对于所有生物而言,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的生命受到威胁”,你是否会担心可怕?
脑梗患者死亡率极高,一般和年龄呈正比。
根据我之前在《柳叶刀》上看到的数据,2016年全球有1370万脑梗新增病例,其中我国人员占了40%。
而且死亡数据还会根据患者的应对有所变化,比如脑梗急性突发时,这个时候非常危险,如果患者没有及时被送往医院急救,那么生存几率极低,这是因为他们大脑的区域组织正在快速坏死,需要立刻开通血运,而如果没有及时送往医院急救的患者,会因为时间拖得太长,而死亡。
脑梗患者坏死的区域组织是不可再生的,而我们人体的各种功能都离不开区域组织的正常运转。
患者即使抢救及时,血运重新恢复,但之前坏死的区域组织却不可能复活,因此这部分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这个几率是存活患者的50%。
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对于一部分“要强”的患者而言,活着更是一种煎熬。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有些人可能不屑一顾,但现实却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存在脑梗后遗症患者的家庭,他们往往本身经济条件就差,然后还需要一个劳动力在家照顾病人,另一个则拼命工作负担孩子的学习费用、家庭的生活服用,以及病人的医药费用,这种压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而且相比于亲人,患者自身的精神压力更大,这涉及了自尊,不想拖累家人、痛恨自己的遭遇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评论私信告诉我!
脑梗死严重吗?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急性期可危及生命。
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发病阶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急性期典型表现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甚至危及生命,需引起重视。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脑组织坏死的部位、程度以及面积密切相关,同时与患者机体的代偿能力,伴随的疾病有关。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诊,以免发生生命危险。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杜志刚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相当严重的病变。脑梗引发的后遗症让患者苦不堪言。我就是一名右侧当事者。首先, 肢体一侧无力,尤其右侧,吃饭拿筷子就不习惯。刚开始用左手,饭菜夹不牢,好不容易夹到了,送到嘴边又掉了。那个委屈难受劲只能就着眼泪咀嚼食物。就是有个电三轮,也骑不了,难不成用左手握右把,这样身体朝右头朝左,时间一长,脖子扭转筋 。哎,出个门真受罪。其次,生活单调的要死。一日三次吃药,然后到人少的地方练习划圈,累了路边歇一会继续找累。周而复始,还不见好转,看不到康复的希望,满脑子的绝望,就是一个无期徒刑。还好,今年习主席提出全 社会 要关心帮助残疾人。黑夜里快盼来黎明。最后,想找个活干,用人单位直接拒绝。做个小买卖也是困难重重。 就到这吧,胳膊冻的疼 。
当然。
脑梗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血管和梗塞灶的大小。如果是大面积 脑梗死 ,脑干梗死,一般情况下病情严重,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 脑水肿 和颅内压增高;严重颅内压增高时,可能会引起 脑疝 ,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可以出现 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昏睡和昏迷;也可以出现去大脑皮质状态、植物状态。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时可能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引起 肺栓塞 ,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如果是小脑脑干大面积梗塞时,患者会出现球麻痹和四肢瘫;如果患者出现球麻痹时,可以出现吞咽困难,也可以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可以引起误吸而导致患者窒息死亡。
有部分脑梗塞患者病情会比较严重。脑梗塞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前多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在发生基底动脉闭塞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
B. 脑梗并非悄然来袭,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是脑梗即将降临
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但根据目前的数据,许多年轻人在青年时期患有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心脑血管阻塞,导致部分脑和神经细胞氧气不足.缺血.萎缩,是脑梗死的产生因素。
此外,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如果不在最佳治疗时间(2小时)内治疗,将导致更严重的死亡。偏瘫甚至失去了语言能力,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体内钠离子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光滑。平坦的血管壁越来越不对称,有许多凹痕。此时,大量的脂肪很容易积累,加速脑梗死的产生。
C. 我国每年因脑梗去世患者高达200万!什么是脑梗脑梗是怎么引发的呢
1.阴经不足,心火亢盛;
2.阴虚的燥热要滋阴,滋阴润燥是除热燥的方法;
3.秋三月养生要少辛多酸,五味之酸入于肝也;
4.药之除病以毒攻毒;
5.阴平阳精气百生,人于百岁而不老;
6.辛味是发散的入肺,而肺却是收敛的;
7.肝脏五行属木,木主生发之气,肝的作用是生发。
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脑梗去世患者高达200万。
脑梗多发于中老年人,但是近年来不断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究竟什么是脑梗?脑梗又是怎么引发的呢?
预防脑梗,坚持3件事
预防脑梗,除改变上述不良习惯外,还要坚持3件事。
抗氧化
抗氧化剂,是人体必须元素,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Harman指出:氧化应激决定寿命。
因此,抗氧化剂是血管健康必须的营养物质,能有养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进入体内,可抵御自由基对血管的“老化作用”,使血管“年轻态”。
有效的抑制血管内斑块形成,维持血管生理功能,减少甘油三酯、胆固醇、自由基对血管是损伤,降低心梗等心脏病发生率。
控制血压、血脂
血压长期偏高,会造成血管弹性的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并且血压波动较大的人,脉压差大,若受到外界刺激,很容易诱发脑梗。
血压正常值为:90mmHg<收缩压<140mmHg、60mmHg<舒张压<90mmHg
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增多,会造成血脂粘稠,影响血液流通速度,以至于大脑缺血缺氧严重。
血脂正常值:总胆固醇:2.8~5.17mmol/L、甘油三酯:0.56~1.7mmol/L、胆固醇脂:2.8~5.17mmol/L
谨记“120”识别法
脑梗发作,会出现3种异常,及时就医。
欣贝舒胶囊(红曲升级版)本次养骨节买三赠一
红曲的功效:
1. 降压降脂。红曲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所含红曲霉素K可阻止生成胆固醇。
2.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红曲具有无毒、安全的优点,而且还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
银杏叶提取物的功效:
1. 降血脂、降血糖。银杏叶可降血脂、降血糖对糖尿病患者于治疗作用。
2. 抗凝、抗血栓作用。银杏叶中所含有的白果内酯B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栓的形成。银杏叶制剂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延缓血液凝固。
3.清除自由基、抗衰老作用。银杏叶制剂能够显着的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有SOD活性;其所含之黄酮类、内酯类成分都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的作用。这些都是抗衰老的基本物质。并且银杏叶制剂能防止和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4.提高免疫作用银杏叶多糖可提高人体的免疫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里。银杏液能够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增高红细胞免疫花环率。
5.抗肿瘤作用。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明显的增强细胞因子的诱导的杀上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银杏多糖可使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增加;抑制小鼠肉瘤实体瘤及腹水瘤的生长,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
沙棘提取物的功效:
1.保护心血管。沙棘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脏总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
2.止咳平喘。沙棘有明显的祛痰、镇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3.健脾消食。沙棘可以健脾消食,适用于缓解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胃炎、肠炎以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不受症状。
D. 脑梗塞护理论文数据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2.2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2.3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2.4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2.5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2.6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E. 脑梗是怎么引起的
1.高血压
如果经常吃高油高脂的食物,很容易出现高血压,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出现脑梗的几率比正常人高7倍之多,所以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脑梗。
2.糖尿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许多,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后,就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否则很容易出现脑梗塞。
3.生活作息不规律
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属于夜猫子型的,夜生活非常丰富,但是经常熬夜,就会大大的增加患脑梗的几率。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平时工作压力太大,也容易导致脑梗出现。
4.吸烟喝酒
临床研究发现,50%以上的脑梗患者都有长期吸烟、喝酒史,因为经常吸烟的人,血液黏稠度比不吸烟者要高许多,经常喝酒的人,也会导致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升高,让脑血管出现收缩、痉挛,这样往往会大大增加出现脑梗的几率。
F. 一文教你全面认识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相应脑功能缺损症状的综合征,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可根据栓子的来源分为脑血栓及脑栓塞两类。
脑血栓的形成
脑血栓的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偏瘫、失语。脑栓塞的形成:是有各种栓子(血流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的供应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其70%~80%,脑梗死的病死率约10%~15%,致残率极高且可复发。根据梗死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以及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包括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其为直径0.2~15mm囊性病灶,呈多发性,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直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细小囊腔。
脑梗死病理分期
1.超早期。 脑梗死发生1~6小时。这时候脑组织变化还不明显。
2.急性期。 脑梗死发生6~24小时。这时候脑组织出现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有明显的缺血。3,坏死期。脑梗死发生24~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明显水肿。
3.软化期。 脑梗死发生后三天到三个礼拜。病变的脑组织液化,变软。
4.恢复期。 脑梗死发生3~4周以后,可持续数月至两年。液化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形成胶质瘢痕,或中风囊。
为什么会引起脑梗死呢
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脑动脉斑块
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
脑动脉壁炎症
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炎。
先天性血管异常
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异常物体
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血液成分改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其他
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好发人群和诱因
好发人群: 根据脑梗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本病最常发生在50-65岁的中老年人,与中老年人的高血压引发的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相关。
诱发因素: 急剧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大的情绪波动会诱发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房颤等病的患者发生脑梗。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第一、急性起病。
第二、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一侧的面部或肢体无力和麻木、语言障碍,少数可有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
第三、以症状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为界限来诊断脑梗死。
第四、需要排除非血管性病因。脑CT核磁检查排除脑出血。脑梗死是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之一。
该如何应对呢
就医指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的症状,但过一分钟就好了,完全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重要先兆。但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忽视,脑梗死的病人大概有一半或者一半多在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的时候没注意,等完全偏瘫了这时候才来医院,错失治疗机会。
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24小时内2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就会出现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大概是在5%。如果是7天内,大概有8%至12%的患者可以变成脑梗死。在三个月内,大概有20%的患者会变成脑梗死。因此,对这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定要重视。
重点来了,如何预防复发
二级预防:五年内平均复发率在40%以上,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脑梗塞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和二级预防(对脑梗塞患者而言),脑梗塞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梗塞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梗塞复发。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停停吃吃,是脑梗塞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更危险。二级预防有两个"ABCDE",缺一不可。
*(一)ABCDE
A 、阿司匹林(Aspirine)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能够防止脑梗塞的复发。但阿司匹林有47%的人存在用药抵抗,所以常与长效中药一起服用,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及抗药性。
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
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C 、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
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防治脑梗塞有确切而全面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
D、 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
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利于脑梗塞形成。糖尿病患者宜低糖低热量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E 、康复教育(Ecation)
通过网络宣传、免费赠阅实用读物、定期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脑梗塞、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主动配合药物治疗。
*(二)ABCDE
A 、积极运动(Accumulatesexercise)
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脑梗塞、脑栓塞、脑腔梗)的积极措施。脑梗塞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适当适量的 体育 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B 、控制体重(BMIcontrol)
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