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碳交易
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之後,對各國的碳排放量做了限制,而發達國家為了發展經濟,不能做到大幅削減本國的碳排放,因此從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量,並以先進技術作為交換,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達到雙贏的目的。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
❷ 碳交易以一克為單位的嗎
不是,碳交易計算單位是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比如2006年碳交易量約16億噸。
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是生產力落後的國家把使用不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余額賣給溫室氣體排放量超標的生產力發達的國家的交易行為。
因為人類產業越發達,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越高;而國際公約規定了減排總額,但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根據國家規模而不是國家產能劃分的,這就使得有些國家被允許排放遠超其產能的溫室氣體而有的國家卻無法在不損害經濟的情況下完成國際公約約定。
於是碳交易就被各國所認可,以便解決各國產能與溫室氣體減排的矛盾,同時將財富分潤給了落後的國家,有助於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