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證券交易所 11 月 15 日開市,10 只新股全線上漲,這意味著什麼
股票放量上漲需要看是高位還是低位,底部放量上漲一般後勢漲的可能性較大;高位放量巨量上漲就預示著這只股票即將下跌;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也有可能是主力故意營造的假象。
一、放量上漲的定義:
放量上漲是指成交量大幅增加的同時,個股的股價也同步上漲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
二、量增價漲通常是在股價在低位狀態下運行一段時間,後出現在上升行情中,而且大部分是出現在上升行情的初期,也有小部分是出現在上升行情的中途。
三、在經過長時間的下跌和沉寂後,逐漸形成底部形態,其典型特徵表現為量增價升,量價形成雙重金叉,似乎表現為明顯的建倉特徵。經過一段時間上漲,比如上漲30%以後,升勢卻嘎然而止,股價掉頭向下,放量大幅下跌,甚至跌破歷史支撐位。這種現象就不是建倉,而是通過低位對敲出貨。
四、識別低位放量出逃與放量建倉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成交量在短期內急速放大。低位建倉除非遇特大利好或者板塊機遇,一般會緩慢進行。而低位放量出逃的特徵是成交量在短期內迅速放大,日換手率連續保持在5%以上,在相對高位,會放出10%以上的成交量,且其間沒有起伏,放量過程是一氣呵成的。股價在明顯的低位,如此放巨量,充分說明有資金在通過對敲出逃。
上漲時放巨量。主要指即時走勢圖,上漲時異常放量,成交量大量堆積,給人以不真實的感覺。日漲幅並不大,但是成交量卻屢創新高。
反復震盪。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即時走勢圖上,股價都反復震盪,暴露出主力清倉的意圖。
尾市拉升,連收小陽線。低位建倉的信號一般是尾市打壓,日K線經常留下上影線,小陽線與小陰線交替出現。放量出逃的特徵是經常在尾市拉升,盤中可能是下跌的,但日K線多以小陽線抱收。由於短期內成交量連續放大,價格上升,形成量價金叉,形態上十分令人看好。
⑵ 國家設立證券交易所的原始動機與定位是什麼
終於有人徹底總結了一次中國股市發展史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投資者,知彼知己,方且入市
中國第一張上市公司股票
就這樣,「小飛樂」承擔起了我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曾於1984年公開發行「飛樂音響」股票)開設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部誕生,產生了股票交易。
●這一階段,涉及到兩個重要人物
黃貴顯(靜安分公司經理,後更名為靜安證券營業部)
��主導「飛樂音響」股票的發行,在1986年9月靜安營業部開設交易櫃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國真正意義上出現了股票交易
黃貴顯在靜安證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飛樂音響董事長)
��一個很有想法也很果斷的人,跟吳邦國關系很要好,在領導下面自然得做出點成績來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構想,通過發行股票向其他單位和內部職工集資。
秦其斌在接受采訪
量變到質變:由於後續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經越來越多的股份制公司開始發行股票,為了規范化,同時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開放-證券交易所應運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以當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有上證綜合指數,俗稱「滬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請注意:目前所講的深指全稱為「深證成分股指數」,並不是指「深證綜合指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國際上證券交易的交易模式主要有兩種:
●口頭競價
●電子計算機交易系統
盡管上交所的交易規則中規定的是口頭競價和計算機交易兩種方式,其實「寶」全部押在電子計算機交易上。可以講,這是一種極大膽的、跨越式的發展,因為當時連最簡單、最基礎的交易方法都沒有掌握,一下子就進入電子交易領域,誰也不敢保證此事能夠成功。評論家會說到中國的股市用十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這其中,電子交易系統的建設功不可沒。
兩大交易所的正式營業正式標志了中國股票市場的真正建立。也表明了當時改革開放背景下敢於嘗試資本市場的勇氣。在當時國際輿論環境下,形成了中國社會化的股市。
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牛熊交替
✎沒有永遠的牛市也沒有永遠的熊市,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牛熊交替,但是通過對具體中國的股市回顧,不難發現中國股市的一些常規特性。(戳大圖可查看具體事件,繼續看完全文腦補各種專業知識,分析檔次可直接提升!)
No.1 第一次牛市:1990.12-1992.595-1429點老八股、取消漲停板
■持續時間:17個月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之後,當時掛牌的就只有8隻股票,別號「老八股」,在當時,交易制度是實施1%漲跌停板(後改為0.5%),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史2年半的持續上揚,1992年5月21日,上證交易所取消了漲跌停板限制,在這樣的刺激下,一舉達到了1429點的高位。話說新生事物剛開始總會野蠻生長,年紀稍大的股民(比如筆者二舅)經常還提起那時候8隻股票經常一起封板,那時候他們特別相信中國股市能令人一夜暴富。那時候,散戶充滿著希望,覺得挖到了新中國的金礦,上證交易所經常座無虛席,有說有笑。
●取消漲跌停板(今天再來一次你試試!)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放開了僅有的15隻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並實行「T+0」交易規則,引發股市暴漲,當天,上證綜合指數從前日收盤617點瞬間高開並收盤於1266點。一天之內上漲105%。就這樣,中國股市第一次上演了「致富」奇跡,你必須得服!
No.1 第一次熊市1992.5-1992.111429-386點價值回歸,新股認購
■持續時間:6個月
沖動之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較大,僅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高達73%,這樣的暴跌目前看起來是不敢想像的,但是那時候的投資者還是接受了,可見股市和心態之間的關系(大漲大跌,生活都在繼續,第一次熊市後股民的反應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時至今日,老股民偶爾會在喝茶時相互調侃,還是早期的股市炒起來爽。
●8.10事件成為大跌爆發點: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場面(打新自出現以來就是讓股民瘋狂的),發生了震驚全國的「8.10風波」,隨後三天,上海股市受影響第一次狂瀉,上證指數三天內暴跌400餘點。導致多數股民血本無歸,此次風波也說明了股市的影響力不斷地擴大但同時也說明了中國股民們被發財夢誘惑的如飢似渴失去理智。這之後的兩個月,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便成立了。成為中國大陸的最高證券管理權力機關。這也是「新股效應」的第一次「閃亮」登場。
No.2 第二次牛市1992.11-1993.2386-1558點鄧小平南巡講話
■持續時間:3個月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並著重提到中國股市的未來發展,瞬間成為輿論熱點,他的公開講話中,鏗鏘有力的表示對股市的立場就是「堅持的試」,股民重拾信心,3個月內快速上漲,漲幅達到了301%。
No.2 第二次熊市1993.2-1994.81558-325點經濟過熱,緊縮調控、擴容、新股發行、大力發展國債市場
■持續時間:18個月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後來777點位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的膨脹。
●瘋狂擴容,物極必反: 在92年底,兩市上市公司僅有53家,但到了94年底,已經發展到291家,規模擴大了5.5倍。擴容導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此舉必然抽走一部分市場資金(申購新股與抄新股)拋出股票的同時,又缺少承接盤,這樣大盤只能跌了。動盪第二次證明只要是大規模「新股」出現,總有一場腥風血雨。
No.3 第三次牛市1994.8-1994.9325-1052點三大利好救市
■持續時間:1個月
證券市場一片蕭條,多數股民們已經對股市信心喪失殆盡,市場中甚至一度傳言監管層將關閉股市,國家的親身兒子怎麼能看著就此夭折,血濃於水,國家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來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奮,1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200%,最高達1052點。
●三大利好?
①證券交易印花稅單邊徵收
②匯金將購入工中建三銀行股票
③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
但是,三大利好也就僅僅讓牛市持續了一個月而已。
No.3 第三次熊市1994.9-1995.51052-582點信心喪失、緊縮政策、發展國債
■持續時間:8個月
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也是無所謂,最重要的就是流通盤要小,這也好炒(其實就是好投機,好拖動),但是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談1995年的熊市,就不得不提國債期貨,由於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深入,企業規模迅速擴大,融資緊迫,作為國家大兒子的股市狀態很不穩定,於是只好將精力放在二兒子「國債期貨」身上,為了大力發展國債市場,立即吸引了90%的資金,股市則持續下跌。
No.4 第四次牛市1995.5-(三個交易日)582-926點,證券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持續時間:3天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全面暴漲,三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本輪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對相關「政策」的敏感程度(太敏感)。
●至此,中國的股市被投資界很大程度認為是「政策市」,這一說法也從一次牛市出現開始盛行。3天的牛市充分說明了中國的股市投機性頗為嚴重,那時候還是紙媒盛行的年代,相關政策的風吹草動隨時可能引發一場全國性的牛市或者熊市。
老股民在交易所盯著盤面
No.4 第四次熊市1995.5-1996.1926-512點限額、歷史股票上市、績優股普跌
■持續時間:8個月
短暫的三天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來臨。這一年,滬深股市均廢除T+0 制度,實行T+1,來大力抑制投機,1995年6月15日,管理層下達55億的95年額度,同時20家歷史遺留問題股票被安排上市。股市的擴容的和政策的抑制,造成了6個月的漫漫熊市。
No.5第五次牛市1996.1-1997.5512-1510點績優股價值投資
■持續時間:16個月
經過連續的下跌,管理層被迫停發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第五次牛市啟動,崇尚績優開始成為主流投資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尋常,管理層連發12道金牌都未能阻止股指上揚。
●經過了太多的起起伏伏,股市成長了,股民們的操作心態也成熟了一些,此時可以看出中國股民開始偏重於長線投資。投機氛圍稍有減弱,但就是一些好的現象始終持續不長,於是進入了第五次熊市。
No.5 第五次熊市1997.5-1999.51510-1047點嚴重擴容 供求失衡
■持續時間:24個月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股市的跟風現象讓一個正常的價值投資也變為了投機效應,似乎一次次證明大漲之後必有大跌,無論什麼時候,股民永遠是人心惶惶),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重大政策影響,1997年5月10日開始,印花稅由千三上調至千五。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No.6 第六次牛市1999.5-2001.61047-2245點5.19行情、人民日報社論、二級市場配售新股、資金充裕、網路概戀股爆發
■持續時間:24個月
監管層允許三類企業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籌碼已經非常之多,市場對今後將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有很高很高的期望,同時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影響(可見當時人民日報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中國即將會有很大發展,投資者踴躍入市,網路概念股盛極一時。
●人們對新生事物總是抱有極大好奇心,從5.19行情來看,人們對於科技股熱潮抱有極大的沖動,充分說明了互聯網當時對中國的首次沖擊就已經十足震撼,由此,中國迎來了長達兩年的大牛市。今天互聯網的發展也確實沒有讓老股民失望,股民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一般人更了解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趨勢。
No.6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2245-998點國有股減持
■持續時間:47個月
2001年的上半年,滬指突破2000點,股民門歡呼雀躍,但是馬上就傳來了國有股市價減持的消息,隨後就是老股民終生難忘的4年漫漫熊市真如鐵。
●國有股的威力有多大?:國有股的數量巨大,哪怕只是一小部分拋到市場上,就會造成供應量突然放大,用價值規律來解釋就是,當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上升;反之價格下跌,於是大盤攔腰一半,刀起刀落。
No.7 第七次牛市2005.5-2007.10998-6124點股權分置改革、人民幣升值、基金大規模發行
■持續時間:19個月
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開放式基金大量發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利好消息,帶來的境內資金流動性過剩,資金全面進入到市場。5.30調高印花稅都沒能改變市場的運行軌跡,一路沖高至6124點。(歷史最高點)
●總的來說,這一次牛市基本面支撐著整個行情,股權分制問題的解決,人民幣升值,公司業績的不斷增長(全球經濟繁榮拉動中國大規模出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QFII(人民幣升值加速海外熱錢流入)等利好消息。
利好消息總能推股市一把,只是程度大小而已,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能說股市的內功還沒修煉到位,總需要外部的刺激一下,才能促進整個血液循環。但是如此,讓筆者想起了小學老師教學生寫字的情形,「提示一下,才會寫下一個筆劃」,股市亦如此,且是多年如此。
No.7 第七次熊市2007.10-2008.116124-1664點通脹、基金暫停發行、次貸危機、大小非減持
■持續時間:13個月
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的資本市場都造成了沉重的影響,同時基金的暫停發行。這大概是多數股民們終生難忘但卻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基金暫停發行是因為貨幣基金過度膨脹,貨幣市場的容量較上一年上升了30%,但是貨幣基金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以上,於是證監會叫停基金。
NO.8 第八次牛市2008.11-2009.71664-3478點四萬億投資、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持續時間:10個月
大名鼎鼎的「四萬億計劃」毫無疑問的掀起了新一輪大牛市,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里暴漲109%。2009年3月3日的逼空上漲性質能與06年和07年的超級瘋牛想媲美。即使IPO重啟這樣特大利空也未能改變牛市的前進。
●2008年大環境很不好,汶川地震和美國的金融海嘯,內憂外患,這時候出台四萬億計劃用於基本建設投資,抵禦了金融海嘯的影響和振興了國內經濟,其積極作用遠大於負面作用。這里不做贅述。
No.8 第八次熊市2009.7-2010.73478點-2319點IPO重啟、緊縮的宏觀政策、歐洲債務危機
■持續時間:12個月
IPO的本質就是新股發行。IPO重啟直接影響到其他股票的活躍程度。新股一直是股市動盪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空的超強信號。
No.9 第九次牛市2010.7-2010.112319-3186點
■持續時間:3個月
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流動性泛濫、資源股大漲、人民幣升值,諸多利好消息快速推進。
No.9 第九次熊市2010.11-2011.63186-2661點
■持續時間:7個月
緊縮調控、新股密集發行。通脹壓力、經濟增速放緩
其實,2009年8月-2014年7月期間有過一些牛熊交替,但是總體看來處於一個令人心寒的長期熊市。這一段時間,美國股市紅紅火火,中國股市死氣沉沉,交易振幅十分之小,市場總體相當萎靡(當然,12-14年的創業板開始興起),一個下滑的大趨勢中,無論何時下注都是賠錢。那個熊市之所以漫長,就是因為07年的牛市太瘋狂了,瘋狂到印花稅半夜雞叫也打不下來,瘋狂到汶川地震時候,國貿投行交易辦公室里的員工沒一個願意走的。
隨後迎來了新一輪的大牛市,也是最近的一次牛市
2014.7-2015.6
(2054點-5178點)
(不揭傷疤,此處省略一千字)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深化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改革意味著進步,這一大環境毫無疑問利多股市,二是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全面推出,在改革的紅利中,我們送走了長達7年的熊市。
最近的「股災」,最沉重的思考
2015年6月股災,場外配資的清理、場內融資和分級基金去杠桿新城的連鎖效應,終於釀成一場災難。暴跌也分為兩個階段。
Stage16月15-7月9日 融資盤強平或直接推送
Stage28月18日-8月26日,清理場外配資或有較高關聯,很多躲過第一階段的高手和大戶,幾乎都倒在了這一階段的抄底路上。
大起大落之後的思考
按照正常的經濟學來分析,中國股市絕對是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沒有之一。美國股市是市場化的結果,屬於經濟學的自然產生范圍。但是中國的股市是在一系列政策背景下產生的,至今都是受政府幹預程度很高。
那些讓我們疼痛的IPO能夠很大程度上引起股市波動,中國在控制IPO以穩定其羽翼未豐的股票市場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暫停IPO。中國的IPO價格往往被大大低估,因此投資者「打新」猶如購買彩票,對股民吸引力極大。根據一項研究,他們平均首日回報率為137%,相比之下,美國的IPO首日回報率為約17%,而其他新興經濟體為30%左右。而早些時候的IPO價格被平均低估了250%。
價值投資的苗頭似乎能被一下子就掐滅,股民的蜂擁入市,和對個股的蜂擁交易,帶動式的效應明顯,投機氛圍一直相當濃厚,中國的做市商制度不健全,以前是10個股票9個庄,現在情況雖然好多了,但是還有。
大量的投機行為是中國股市最明顯的特徵,這一種「盛況」跟投資者的金融知識和金融受教育程度有關,培養出正確價值觀的投資氛圍勢在必行,其受政策影響程度高(79%的上市公司為公有制公司),說明股市的自身內循環不夠健康,總是需要「政策」這只鞭子抽一下走一下。長期看來仍然是熊長牛短的情況。如果想跟美國一樣創造長達35年的長牛市,中國股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走,或許現在還只是初期階段。可以想像,未來還會有陣陣劇痛和興奮,但是最終的目的是擁有成熟的市場。不管你有多恨它,亦或你有多愛它,存在即有理由。如果說它是江湖,是因為有廝殺也有俠義,有許多人選擇退出江湖,也有許多也成為了大俠,去留一念之間,全憑修煉。
⑶ 買指數基金在銀行開戶好,還是證券交易所
買指數基金直接到銀行買,主要是開放基金。時間是上午9點半到11點辦,下午1點到3點證券公司買。有代銷的開放基金。
開股票帳戶買。主要有封閉式基金、LOF,ETF、上基通基金等。
指數基金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通常而言,指數基金以減小跟蹤誤差為目的,使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標的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指數基金的投資運作是通過購買指數的成分股票(或其他證券)來跟蹤指數的一個過程,其中主要包括建倉、再投資和跟蹤調整等。
⑷ 【游資紀】趙老哥-------昔日八年萬倍勵志大佬 今成砸盤王
「趙老哥」真名趙強,出生於1987年,畢業於杭州某財經大學,期初炒股資金只有區區10萬元,在15年資金最高峰時,資金規模超10億,並且實現八年萬倍的屌絲逆襲,成為中國最勵志的游資大佬。這次主要選取趙老哥15-16年最經典的幾次操作來運行分析,主要是用來學習游資大佬的操作思路。
1、營業部代表人物
中國銀河紹興路為大游資趙老哥的席位,「趙老哥」真名趙強,出生於1987年,畢業於杭州某財經大學。2007年,趙強以來自父母的10萬資金入市,到2015年4月翻了1萬倍,達到10億元級別。
另外除了中國銀河紹興路營業部外,趙老哥還有兩個席位,華泰證券浙江分公司和華泰證券永嘉陽光大道。
2、趙老哥坊間傳聞
八年一萬倍,聽起來像神話更像笑話,唯獨不像實話。但這確確實實是以銀河證券紹興證券營業部為大本營的天才股神「趙老哥」的真實戰績。
「趙老哥」真名趙強,出生於1987年,畢業於杭州某財經大學。2007年,趙強以來自父母的10萬資金入市,到2015年4月翻了1萬倍,達到10億元級別。
券商人士表示,游資跟營業部的關系都很好,基本都會有融資操作。如果他們有要求,券商基本會破例給他們更高的融資比例。趙強能在熊市裡實現翻倍收益,那麼在過去的半年多牛市裡,一個月翻倍並不困難,如果碰到中國中鐵(601390)、暴風科技這樣的強勢股,十來天就可以翻倍。因此,8年翻萬倍,基本不是吹牛,而是實打實的業績。
趙強在淘股吧寥寥數文中,曾談到「切記別做自己模式外的操作,因為去年因為這個損失不少。」由此可見,趙強有著自己獨特的交易模式,其操作是有跡可循的。於是,許多漲停板「擁躉」便潛心研究了其在龍虎榜上的動作,總結一下了其漲停板經典戰法。
「超短線打板裡面有一條比較出名的規則『有三必有五』,即三連板的個股之後逢低進,後面大概率能有高點出來。三連板之後的第四日都不是一個賣出的點,要賣第五天是一個最好的賣點。趙的做法是低點建倉,三連板後第四天高開依然不做賣出,反而繼續加倉,然後在第五、六個漲停板出現的鼎盛時期毫不猶豫的清倉。」一位熟悉趙強手法的投資者表示。
他總結一下道:漲停板有三必有五,有五必有七。當一隻強勢股從階段底部啟動後,如果連續收出三個漲停板時,由於慣性沖力,一般還有1至2個漲停板(或者連續接近10%—20%的漲幅),就像核反應裂變一般,會有連鎖反應。這是許多強勢飆漲股在牛市行情的一種強勢特徵。但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人性弱點的恐高,加上愛看成本價來決定賣出的思維,使絕大多數人很難做到重倉持有並且加倉。
另一位投資者復盤趙強手法其模式後表示,趙老哥基本都是板上買,都是買一板的比較多。其出手就是全倉,大多數時間都在市場參與,只有大盤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休息。大多數是買3-4隻股票,第二天有利就跑,被套也跑,只有連續封板的留下。
「趙老哥講究K線和分時的氣勢,買入被套不割肉,做T,救援一般很少扳回虧損,不如虧損後一刀砍下。其心態極其頑強,堅持自己的模式,很少模式外的操作,如低吸,波段都沒有。整體上,其盈利符合二八定律,就是二成個股貢獻八成利潤,八成個股小虧小贏。」該投資者表示。
南北車成就趙老哥從10萬到10億八年萬倍增長
股票1:中國南車
股票2:中國北車
南北車操作數據總結一下:首先從操作上來看,雖然是南北車合並,趙老哥在操作上主要還是以中國北車為操作重點,資金方面也是以中國北車為主。
並且紹興路在4月15日和4月20日的兩只個股累計資金操作都超過10億規模,其中4月15日紹興路在中國北車上賣出885億,並且買入665億,在中國南車上買入336億,總計買入金額達1001億。
在4月20日,紹興路在中國北車上賣出639億,在中國南車上賣出447億,合計賣出4086億。
趙老哥完成南北車的操作以後,在發帖稱「八年萬倍」,由此可見,其資金規模從10萬到10個億萬倍收益,就是由南北車上的操作成就的。
趙老哥對高送轉煌上煌情有獨鍾,兩次任性+兩次砸盤
解讀:煌上煌為最為典型的小流通盤高送轉個股,其送轉之前流通盤只有111325億股,並且股價一直徘徊在50元/股左右,其高送轉力度較大為10送25股,股價長期處於底部,並沒有被炒作過,是較為理想的高送轉標的。
當時指數保持穩定,市場對題材股的炒作有升溫的跡象,而高送轉本身就是彈性較好的題材股,何況中報臨近,成高送轉炒作的重要的時間窗口。
趙老哥對煌上煌的痴情可不一般,首先,其在7月1日-6日期間持續通過,華泰浙江分公司和銀河紹興路兩營業部席位持續買入,市場資金受到較大鼓舞,對高送轉炒作升溫。
雖然煌上煌中途中並未完全的連續漲停,特別是7月4日煌上煌並未漲停,趙老哥仍然通過兩個營業部席位買入超7000萬,隨著趙老哥的持續吸籌,煌上煌也進入加速上漲,如果沒有證監會+交易所組織特停,趙老哥此次操作股價又要有超億收入進賬,其在7月13日復牌後就賣出229億,如果沒有監管的情況,煌上煌再來5連扳十分輕松,並且復牌後趙老哥砸盤也為特停股復牌後走勢做了演繹,那一段時間游資的炒作逐步降溫,並且市場也進入聞「特停」色變的階段,可見趙老哥對市場的影響力之大。
隨後的一波炒作,主要還是由於市場好轉和題材股特別是次新股+高送轉持續受到資金關注,從2016年8月9日開始,市場再次延續之前的炒作,趙老哥此次參與資金也只有15億,隨後股價沖高出掉。
這次操作比較有意思的是:8月19日趙老哥銀河紹興路買入4400萬,第二日股價直接低開,隨後趙老哥直接砸盤賣出,高送轉題材個股行情直接走壞,市場盤面不佳,當然那一天趙老哥還砸盤其他個股,不過當日的「砸盤俠」,非趙老哥莫屬。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