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鐳射唱片普及過程
鐳射唱片的普及並非一蹴而就,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歐美地區的技術和生產線已經發展成熟,然而華人地區由於傳統觀念和硬體限制,這一創新產品直到後來才逐漸進入市場。在卡式錄音帶和LP時代,人們並未充分認識到高保真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聽就行。直到1987年,新藝寶為張國榮推出的CD鐳射唱片獲得了CD鐳射大獎,這一舉動標志著時代的變革。
真正從LP轉為CD的主流時期大約在90年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體積大、容量小的LP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尤其是音樂愛好者對高保真的追求。隨著索尼和CEC推出平價家庭CD機,人們開始認識到CD的便利和音質優勢。這段時期也是音樂發燒友大量涌現的泡沫經濟時代,盡管音樂質量有所下滑,但樂壇活力依舊,新秀不斷嶄露頭角。
CD時代的來臨標志著香港流行音樂與國際接軌,為華語音樂市場鋪平道路。然而,盡管CD帶來了繁榮,譚詠麟、張國榮等巨星的淡出成為遺憾。在這個群龍無首的時代,四大天王的出現某種程度上維護了樂壇尊嚴,但也反映了樂壇的急功近利。隨著經濟氣候的收縮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盜版與正版的斗爭、唱片業的衰落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盡管黑膠時代的唱片銷量曾達到數十萬張,但在CD時代,唱片銷量目標變得遙不可及。唱片公司為了利潤,犧牲了製作質量,導致了唱片業的衰退。在多媒體傳播的多元世界裡,唱片業的困境反映出急功近利的商業模式與人們對高質量音樂的渴望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唱片公司的自我反思和改變,回歸對音樂品質的重視,而非單純追求利潤。
鐳射唱片,又名雷射唱片、壓縮盤,簡稱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碼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碼音樂。鐳射唱片在1982年面世,至2006年中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准儲存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