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什麼意思
碳排放權交易,顧名思義,就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成商品一樣來買賣。交易前,政府首先確定當地減排總量,然後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企業等市場主體。如此一來,雖然是有買有賣,但排放總量仍被控制在降低後的指標范圍之內。
在此規則下,市場中的企業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從而減少企業自身碳排放,如果實際碳排放低於碳配額,就把差量部分的碳排放權在市場中出售;二是碳排放超過碳配額,以市場價格從其他企業購買碳排放權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三是不投入研發也不購買碳排放權,如果碳排放超過碳配額則接受罰款,罰款額由政府設定並且遠高於投入研發或購買碳排放權的成本。
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設立碳配額交易試點區域,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東、天津、湖北7個省市成為試點區域。
在試點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17年12月發布了首個以發電行業為切入點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實施方案。選擇從電力部門入手的主要原因是該部門產品單一,管理相對規范,排放數據容易獲取,且排放量大。首批試點包括1700多家電力公司,這些公司每年的總排放量超過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總體來看,目前碳配額成交量和成交額呈上升趨勢,截至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從累計成交量來看,湖北及廣東是活躍度最高的的兩個地區,累計成交量總佔比超過60%。
法律依據: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規定,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大重點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屬於重點溫室氣體排放單位。鑒於發電行業工藝簡單、燃煤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好等原因,全國碳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首批將發電行業納入碳交易。
⑵ 碳交易是什麼意思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確定一定時限內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以配額或排污許可證的形式分配給個體或組織,使其有合法的碳排放權利,並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一樣在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交易,確保碳實際排放不超過限定的排放總量。
成本低的企業可以多減排,通過碳市場將富餘的配額賣給減排成本高的企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成本效益最優的方式實現碳減排。碳交易市場中,交易主體可分為政府、履約企業、投資機構、非履約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團體和個人等五類。不同的交易主體交易不同的標的物,會形成各種諸多交易模式。
機制
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採用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直接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從而產生了碳交易市場。
深圳市於2013年6月18日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拉開了序幕。同時,深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為全國人民打開了新的投資渠道。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