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交易市場 > 萬屯牛馬交易市場屬於哪裡管轄

萬屯牛馬交易市場屬於哪裡管轄

發布時間:2024-07-17 03:46:33

⑴ 洮兒河的流域概況

清代以前,整個洮兒河流域除了偶有游牧部族光顧以外,主要是一片兼有大面積濕地的草原,處於原始的未開發狀態。有清一代,整個洮兒河流域皆屬於蒙古王公的游牧草場,通過清政府設立的盟旗制度進行綜合管理。洮兒河流域主要屬於科爾沁右翼哲里木盟札薩克圖旗地。清早期的蒙旗是重點封禁之地,除少數的游牧地外,皆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荒原。據清季檔案記載。「札薩克圖郡王旗界全境,南北長一千餘里,東西寬者至一百二、三十里。……山岡、平原、河泡具備,水草極為豐茂,於牧畜最宜。」到了清中葉以後,蒙古王公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主動向漢民出租土地,且招租條件優厚,「郭爾羅斯札薩克公恭格喇布坦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將該牧地放與流民墾種。當時僅圖目前之利,於履畝繩丈之政暗然未講,流民因之多佔地而少納租。」關內漢人見有利可圖,奔走相告,私自進入蒙地開荒租種者不斷增加。為了加強對蒙地漢民的管理,清政府於1800年在郭爾羅斯旗設立了長春廳。由此,其他各部蒙旗紛紛進入了招墾狀態。唯洮兒河流域因緯度偏北,氣候稍寒,移民極少留寓此處。《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相繼簽訂後,中華民族危機加深,國內矛盾愈發尖銳。為了緩解生存壓力,擺脫苛捐雜稅的羈絆,關內漢民掀起了向東北未開墾地區遷徙的移民潮。同時,清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赤字,轉移矛盾焦點,也鼓勵漢民向邊境遷徙。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開始實施「移民實邊」的新政,全面開禁招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吉林省西部蒙荒全面開放。1903年,科爾沁右翼前旗開始設局丈放,陸續丈放了巴彥昭以北至那金河、交流河帶的蒙地62.5萬垧。1904年,科爾沁右翼後旗設局丈放,放出洮兒河以南熟地1864.7垧,生荒222,991垧。洮兒河流域的蒙荒由此進入了大規模的丈放階段。這標致著東北蒙地開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即從「蒙旗招墾」和「流民私墾」變成了「官局丈放」,從官方對蒙地的被動性施禁改成主動開放。河流域雖放蒙荒,但實際墾荒者數量有限,村屯發展緩慢。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查原奏內開奉省前放扎薩克圖王旗蒙荒案內媵有坐落靖安縣未放沙鹼余荒一萬九千三百七十餘晌,按一五折扣計實荒二千九百餘晌,交該管靖安縣招放,截至本年僅放出荒地一千三百餘晌,尚有實荒一千六百餘晌無人承領。」剩餘荒地多首先是因為關內漢人不願往吉林省西部地區移民。很多關內移民因氣候寒冷和時有水患等原因而不願到洮兒河流域拓荒,如現鎮賚境內即少有人煙。鎮賚雖「兼有農林漁澤之利,惟緯度偏北氣候較寒,而江河流域時有水患未免引為缺憾。」其次,蒙古王公分散的移民政策使關內移民短時間內無法形成聚居區,獨居散戶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諸多不便。《奉天省洮安縣志》記載,「本境之南及西北迤西一帶均洮兒河未放荒以前所有蒙人盡依河而居,嗣經蒙王招佃,飭分一里一家,並不成村落。放荒後發遷於自治荒段內,建蓋住屋,即以姓氏為某窩棚,零星散處。極鮮數十家之大村落。」由於漢族新移民數量少,分布散,土地開發和資源利用都十分有限。再者,蒙古王公與漢人;藝間因耕地和納租問題屢有矛盾發生,甚至產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導致很多定居漢民為了避難進行二次移民。據記載,在宣統三年的內蒙烏泰的叛亂中,僅靖安一縣就有約1828戶漢族移民逃亡,余者僅存6967戶。隨著洮兒河流域中心地帶的流民漸增,蒙地新移民的各項事務日益繁雜,為達到有效治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請於洮兒河中軸設立府治雙流鎮,以治境內的蛟流河和自洮兒河二河流域,雙流鎮即以境內兩河而得名。該地原屬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的游牧地,早在明代初年即已形成聚落,後發展為軍事要塞,曾建有周長十餘華里的城牆。清末期漢民自發形成了一個半農半牧區的一個中心市場,又有「薩察加伊莫特」之別名。朝廷准趙爾巽所奏,1905年設立府治。後因府址地處於洮兒河南岸,故更名為洮南府,領開通(現通榆縣)、靖安(現白城市洮安縣境)二縣,次年又於解家窩堡增設安廣一縣治。建周長五華里、四城門的城牆。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遼東半島成為主戰場,遼南災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向北逃難,來到洮兒河流域的難民日以萬計。洮南知府以「救濟災民,防禦敵擾」為由向奉天都督將撥給銀兩修築城池。奉天都督撥款數萬兩紋銀修築了城池,設防守備,使避戰亂的難民得以安居。在洮南知府的主持下,1908年和1910年又續放洮兒河北部荒地,1910年於叉干撓置鎮東縣。進入民國後,洮南府於1914-年-廢府改縣,與昌圖皆劃歸洮昌道管轄,統屬奉天省。在奉天省統一管理下,洮兒河流域的蒙地得到了漸次的開墾和拓殖,以洮南為中心的吉林省西部商業日漸繁榮,洮兒河流域的原始草原逐漸變成了農墾區。由於洮兒河下游地區灘地眾多,村屯之間在雨季時常常一片澤國,如洮安縣的「孟家窩堡至五家子之間的二十餘里之間,皆是濕地帶,交通困難。」經濟發展受制於落後的交通。而此時吉林省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為了加緊對該地資源的掠奪和運輸,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決定將鐵路線延伸至洮南。1913年10月,袁世凱為了在復辟帝制中獲得日本人的支持,與日本簽訂了《滿蒙五路換文》,同意將滿鐵的南滿鐵路以四平為軸點延伸到滿蒙腹地,修建滿蒙五路。日本滿鐵在東北西部建設的最長的一段鐵路是平(四平)齊(齊齊哈爾)鐵路中的三段,即四鄭(四平一鄭家屯)鐵路、鄭洮(鄭家屯至洮南)鐵路、洮昂(洮南至昂昂溪)鐵路。最先建設的是四鄭鐵路,1917年4月開工,1918年1月建成。隨後,開始了鄭洮鐵路的修建。鄭洮鐵路全長224公里,1922年4月開工,1923年建成,次年通車。1925年8月,洮昂鐵路繼之而起,11月27日通車至鎮賚,1926年1月通車至泰來,同年7月4日全線竣工。由於昂昂溪是中東鐵路線上的一個站點,這標志著吉林省西部地區的首府性城市洮南已成為中東鐵路網向滿蒙西部延伸的一個重要支點,洮兒河流域因為鐵路的修建而與整個東北地區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1934年4月1日,滿鐵在洮南成立了統管鄭洮、洮昂、洮索(洮南至索倫,1929年始建)鐵路的洮南鐵路局,洮南在東北西部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滿鐵平齊線上的重要樞紐。截至1945後8月,原四洮、洮昂、齊昂路被「滿鐵」全部並為平齊線(全長571.4公里);洮索路延至杜魯爾改為自杜線(377.1公里,1945年7月,日軍將伊爾炮至杜魯爾間22.9公里線路拆除,今之白阿線)。鐵路的修建和通車對洮兒河流域產生了兩大重要影響:其一,鐵路沿線新移民迅速增加,沿線各個站點皆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城鎮,沿線草原被迅速開墾,村莊增多,人口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值逐年上升。平齊線建成後,涌現了一批新興城鎮。其中主要有:開通:距離四平252.6千米。原為蒙古扎薩克圖郡王旗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始對漢民開放,人121漸次增多。1905年清政府在此設開通縣治,修建了南北長3華里、東西2華里的夯土城牆和南北一條長街,當時稱七井子。至1935年,人口為14000。洮南:由於此處是溝通鄭家屯、洮安、大來、開通、伯都訥(扶余)、長嶺等地的交通要點,商品經濟往來頻繁,每年輸出糧食15萬石(一石為500市斤)、牛馬6000頭(匹)。常駐人口亦增殖快速,到1913年,城內有人口1.5萬人,商家400戶。四鄭路開通後,洮南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形成了東西八條、南北五條街的城區。商品經濟更為繁榮,城內「店鋪櫛比」,磚造房屋「宏偉壯麗」,街道寬闊。1922年,全城人口為2.7萬人,已修建公路,開設長途汽車通安廣、大賚等縣,還有水路船運,形成四通八達交通網,是東北西部僅次於齊齊哈爾和鄭家屯的第三大城市。到1938年,該城人口為63000人。白城子:清末民初時稱洮安,又名靖安,位於洮兒河邊,距離四平352.4千米。原系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民初為鎮國公)旗地,20世紀初,因漢族墾殖民的大量移居形成大村落,1904年在此設洮南附屬靖安縣,1907年修建城池。1913年2月,撤府改設北路觀察使。1914年6月,再改稱洮昌道。不久,又隨全國恢復縣治名稱改稱為洮安(洮兒河畔安寧之意)縣。當時人口為2000人。1920年代中期,人口升為4000人。鎮東(鎮賚):白城子北38千米處,歷史上歸屬於科爾沁右翼前旗王公,稱南又干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對漢民開放後,由鄉村發展為一小集鎮,人口為450。1914年設縣後始建市街。鐵路開通後,人口增長加快,市鎮經濟漸次發達,1920年代末,人口為2萬。泰來:距白城101.8千米,現屬黑龍江省管轄。原為蒙古札賚特王旗的一個游牧部落,俗稱為泰來溪、泰來氣。清宣統年間始設墾局,對漢民開放。民國六年(1917),在此設縣治。洮昂路開通後,這里成為齊齊哈爾至洮南問「最繁華之地」,街麵店鋪林立,「太商賈雜然並軒」,其輸出品以當地特產蘇打、中草葯、土豆為大宗。1920年代,該地人口為2萬。此外,因這里位於嫩江邊的草原地帶,自然風景優美,1930年代成為北滿的一個旅遊觀光城市。1937年人口為4.5萬。此外還有後期洮索支線建成後興起的站點性城鎮,如平安鎮、葛根廟、懷遠鎮(烏蘭浩特)、索倫等。至1930年,遼寧省政府通令各縣調查可容納墾民的人數,以便安置魯豫難民。據呈報:「洮南縣可容納兩萬人,鎮東縣可容納2500人,安廣縣可容納2000人……『其餘各縣均稱無曠土…。可見當時的洮兒河流域是關內移民的主要移居地,市鎮村莊增容較快。第二,鐵路沿線市鎮的商業繁榮帶動了區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鐵路開通後的民國13年至17年(1924—1928)是洮南市商埠鼎盛時期。當時,洮南城內各種商號竟達1700餘家,每年商業總產值達千萬元。工業則以制皮革、制靴等最為著名。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附近之高梁、大豆及牲畜多由此輸出」,而外面的日用商品亦皆洮南分散到各地,購銷兩旺。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商品交易購銷兩旺。每年外運牛1萬頭、馬6萬匹、生豬1.5萬頭、羊0.5萬只,外運糧食有高梁10萬石、大豆6萬石、苞米1萬石,外運毛皮包括馬匹0.7萬張、驢皮1萬張、黃鼠皮l萬張、狗皮1萬張、以及狼皮、貉皮、狐狸皮等,商品遠銷至海外。鐵路的修建集聚了大量流民參與其中,為迎合築路工人的生產生活需要,當地原住民及關內移民改變了原始的農牧業的生活模式,從事飲食、零售、被服等個體商業經營,致使鐵路沿線出現了小型的集貿市場和商業聚落,後來逐步發展成了小型市鎮。隨著鐵路運輸業的繁榮,當地農民的傳統種植結構發生了改變,迎合商業需求的經濟作物的種植取代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同時,土特產品的增加也帶動了當地工業的發展,油坊、麵粉廠等基礎工業豐富了經濟運行模式。另一方面,畜牧業也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而逐步繁榮,城市皮革業和肉品加工業也得到了發展。同時,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帶進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為市鎮的增容和基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指導。雖然這一時期洮兒河流域的人口不斷增加,商業日漸繁榮,但從清末初放蒙荒開始至新中國建國初期,洮兒河流域的水資源環境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鐵路沿線帶以外大面積的草原仍處於原始狀態,植被覆蓋度達90%以上,草地單位面積生物量是現在的5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主要緣於三個因素:其一,洮兒河流域已開墾的荒地皆是旱田,且因年降水量充沛而沒有建造灌溉設施,農業對地表水的利用十分有限。缺少種植水田經驗的關內新移民見洮兒河流域原「各蒙旗之荒地,均極饒沃,」且土地遼闊,因而多數人選擇了容易進行田間管理且能大面積播種的旱田;其二,蒙古人從來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視水為神,從不食魚鱉,即使把土地租佃給漢族人,但從來不租賃水泡池沼,並且禁止捕撈。其三,人工修建的防洪工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致使洮兒河時常發洪水。這一時期的洮兒河流域不僅年降雨量充沛,地表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常常會在雨季到來時出現大規模的汛情,洮兒河周邊的居民經年飽受水患侵擾。水患主要發生在每年的夏秋之際,降雨多發之時。水災的成因多是強降雨導致洮兒河上游水位猛漲,下游泄洪不暢,積水倒流沖擊洮南府治及周邊的村屯。據《洮南縣志》載:「洮河包圍縣之東北二面,交流河亦貫縣之中部,下流以嫩江為歸宿。夏秋之交,若江水不漲,雖適淫雨,上游之流無所害,其為患猶小。如江水猛漲,下流無所容,激為倒流,往往天晴日暖,洮交兩河日增水數尺。丈余高之河岸,不數日即遭橫決之患,濱河膏腴之田倖免此患者幾希。二十五年已九遭此患矣。」早在洮南沒治後不久,飽受水患影響的當地民眾就開始了以官紳牽頭,民眾集資的方式來興建河堤,但限於人力物力有限,所築河堤,皆是為保護耕地而建成的臨時性小壩,堤線彎曲,距河床太近,因此很難抵卸大型洪水的侵襲。如1928年,洮蛟兩河泛濫,河水入浸洮南縣,水深8尺,農田盡毀。民國時期僅洮南一地就於25年間發了9次大型洪水,可見洮兒河的來水量在當時是十分豐富的,而正是經年的水患和泄洪不暢的地勢使洮兒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大面積的濕地,僅白城市區段就有濕地3986.03hm(2)。正常年景,洮兒河平均水深可達五六尺。充足的河水和豐沛的濕地有效地保持了洮兒河流域整體良好的水資源環境,為地方的農業、工業和商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域內行政區域經濟多次變更,到21世紀初,大部地區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和吉林省白城市地界。興安盟是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最早實踐地。擁有「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民族解放紀念館」等一批革命舊址。少數民族人口佔47%,其中蒙古族人口佔42.1%,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較高地區。1980年興安盟恢復盟建制,現轄兩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三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一縣(突泉縣),其中,阿爾山市和科右前旗為邊境旗市,烏蘭浩特市為盟委行署所在地。
境內屬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 95 一 145 天,大部分地區 110---130 天。年降水量平均為 400---450 毫米,雨熱同期,適合一季作物生長。大部分地區日照在 2800---3100 小時之間,中南部地區 10 ℃以上積溫在 2200---3100 ℃之間。從北向南氣溫、積溫、光照、無霜期遞增,而降水量、相對濕度則遞減。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200多條,水庫2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50億立方米,居自治區第二位,是東北地區的「水龍頭」,具備水煤組合、發展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能源的獨特優勢。位於嫩江、松花江流域和科爾沁沙地源頭,是大興安嶺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3900萬畝、森林面積2400萬畝、可利用荒漠化土地面積2000萬畝,生態服務價值、碳匯功能潛力巨大,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服務區。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0個,總面積1000多萬畝。特別是阿爾山地區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於一身,擁有溫泉、濕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是典型的生態文明體驗區。農牧業發展條件較好。年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種植帶」和「最佳養牛帶」。耕地面積1200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50億斤以上,牲畜存欄820萬頭只。地處大興安嶺成礦帶核心區,以有色金屬資源為主,地下蘊藏鉛、鋅、銅、鎂、鐵等資源;在經濟運輸半徑內,由周邊的蒙古國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通遼等地構成一個煤炭資源富集圈。
白城市,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除盛夏短時間內受海洋季風影響外,全年絕大部分時間降水系統來自西風帶,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變率大,旱多澇少」的氣候特點。 白城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均佔有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和蘆葦面積均居全省首位。白城市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礦泉水和建築用砂、石、粘土7種。 白城市,產業結構以林業、畜牧、水稻、綠豆、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牛、肉禽產業為主。 初步形成以林木加工、苗木生產、森林培育,以濕地草原為主的特色旅遊、養殖業,以林下經濟為主的中葯種植業,以灌木和水果為主的經濟林產業,產業布局趨於合理,規模不斷增大。 白城市地處於半農半牧區,畜牧業是我市重要的、傳統的民生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對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在更高層次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90萬畝,隨著土地整理項目推進和「三大灌區」工程實施,面積將達到300萬畝,我市發展成為全省水稻產業第一大市。 白城的生態環境好,飼草飼料品質優,所以牛奶質量極高。全市奶牛飼養總量18.5萬頭,年產鮮奶35萬噸,分別佔全國、全省年產量的0.99%和71%。

閱讀全文

與萬屯牛馬交易市場屬於哪裡管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怎麼能不共享手機號信息 瀏覽:648
程序員不想學什麼技術 瀏覽:249
妹子說不要發信息了什麼意思 瀏覽:152
資料庫項目上一般有多少個表 瀏覽:348
ps裡面產品字體不清楚怎麼處理 瀏覽:302
法律生效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383
線下交易usdt會怎麼樣 瀏覽:435
整個表格怎麼合並數據 瀏覽:955
臉上有曬斑用什麼祛斑產品最好 瀏覽:41
怎麼自己修改keep數據 瀏覽:276
oppo手機來信息時怎麼關震動 瀏覽:631
對外承包土地信息怎麼寫 瀏覽:426
訓犬技術怎麼學 瀏覽:557
鼻炎的脫敏貼治療技術是怎麼治療 瀏覽:770
網上怎麼開通商品期權交易 瀏覽:219
廣州數控980tdb怎麼打開程序 瀏覽:459
手機系統空間數據損壞什麼原因 瀏覽:681
出口的農產品如何建立品牌意識 瀏覽:482
寧波路林水產市場在哪裡 瀏覽:569
信息有變化在哪裡登記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