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古代買賣交易用的是銀子,那麼多銀子都去哪了
首先要說一下,中國古代很長時間內主要貨幣是銅錢,直到明清白銀才成為貨幣。而且古代那點白銀和現在的白銀產量比起來微不足道,並不算多。因為古典小說、武俠小說、古裝電視劇里古人經常用銀子,所以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一直用白銀當貨幣。不過實際上在明朝以前,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而白銀僅僅是作為值錢的貴金屬,在大宗交易中才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流傳至今的白銀到現在的不少,只不過大多成為私人收藏,而現代白銀流通量又太大,所以毫不起眼。
Ⅱ 為什麼古代人交易,全部都是用銀子
不是,中華文明5000載雖然知道有銀這種金屬的年代很長,但大多數時間內白銀並不是主要流通貨幣,亦或者說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隨便接觸到的貨幣,甚至在一些朝代百姓持有白銀都有罪更別說流通使用了。原因很簡單,中國在古代是貧銀國家,境內發現的富銀礦很少,古代的冶煉技術也不足以像現在這樣從銅鐵金等其他金屬開采中提取出白銀(中國現在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產銀國家,主要來自於伴生礦,銀是伴生金屬)
中國是從明代開始才允許白銀作為民間貨幣廣泛流通使用,原因是因為發達的對外貿易使世界上的白銀大量的流入了中國,中國積攢下了大量的白銀。
不過直到清代,銀才被正式定為國家貨幣——一律賦稅田租必須以白銀來支付,但老百姓日常主要還是使用銅錢,因為銀在當時使用起來比較復雜並不方便。銀子在民間是以重量不一,不等形狀成色不一的碎銀塊形態存在的。當然這種碎銀官府也不認可,官府只認重五十兩一個的庫銀(司馬兩,不是現在的市兩)於是賦稅時需要將碎銀化成銀錠來交,這是一筆生意甚至成了貪官污吏謀利的手段,比如說百姓交的碎銀成色差,需要再額外交一定數量的『火耗銀』也就是提純和補重費。
直到清晚期洋務運動期,國家才從國外購得機器設備,參考英國馬劍銀幣的重量和成色(也就是俗稱的克朗型)推出機制銀元來便於流通,機制銀元的優點是重量和成色統一規整,使用起來比碎銀要方便很多,自此中國才真正進去了以白銀作為普遍流通貨幣的年代,直到民國中期發行法幣為止。但此後銀元一直都是地下貨幣流通使用,解放後五十年代白銀才徹底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