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WK26
1、相互依賴與人際互信
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社會里,需要跟別人合作。跟別人合作,我們得到的要比一個人生活要多得多。
蓋大樓的故事講得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相欺負的能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事件的進展而變化的。
這種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欺負別人的做法,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1)欺騙
2)偷懶
3)逆向選擇
4)道德風險
5)敲竹杠
3、檸檬市場的故事
市場上之所以崩潰,並不是因為市場里有低端的產品。有低端的產品不重要,低端的產品可以賣低價,市場之所以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買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體的品質。
4、人際互信並不天然存在
阿克羅夫《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的做重要性,在於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間是沒有互信的,人的腦子跟腦子之間是沒法相連的,高品質產品要和低品質產品區分開來,把自己彰顯出來,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買家無法分辨商品的優劣時,就會離開這個市場,跟著賣家也會離開那時候市場就會崩潰。
小結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大的模塊:互相依賴。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能給彼此帶來極大的利益,但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總會有一方欺負另外一方的行為。
而經濟學家阿克羅夫通過「檸檬市場」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沒有互信的。這也就引出了接下來的問題:人們是怎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的。
思考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辦法能夠幫助人們逐漸建立信任?
世界上存在優質和低質商品,重要的是如何把優質和低質商品區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是所有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本質。
1、品質穩定是優質
從經濟學角度看,在各種關於產品質量的標准中,有一個經常別人忽略的標准,那就是均勻,勻質。勻質本身是質量得一個重要的標志。
比如,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大型的國際快餐連鎖店,它裡面賣的食物,你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它要努力做到,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只要走進它的連鎖店,你吃到的食物的品質。烹飪的口味,還有你享受到的服務,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他們標榜的品質。
2、性價比相當才是優質
優質產品的優質,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有第二成含義,那就會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應該跟他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當。當兩者相等的時候,我們說它達到了優質的標准。簡單來說就是,不是質量越高越好,也不是價格越低越好,一分錢一分貨,對用戶來說是值得的,這才是好。
·福特一款汽車有質量隱患的例子
·制定國內校車標準的例子
課堂小結
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優質這個概念做了兩重的解讀:
1、質量均勻本身也是一種優質的表現;
2、人們追求的不一定是質量的絕對的提高,而是性價比相當。用經濟學的話說,在追求質量的時候,邊際收益應該等於邊際成本。
如果一分錢的投入能夠帶來兩分錢的質量提高,那就應該繼續投入下去,如果只能帶來半分錢的提高,那就應該減少投入,及應該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地方停下來。
思考
如果在市場上買到的牛奶,裡面蛋白質的含量又高有底。如果政府規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的標准,這樣的規定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前我們講了信息不對稱的含義,昨天我們解釋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什麼叫做優質。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個一個討論,人們是通過哪些辦法,逐漸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障礙。
1、重復交易
「信任起源於重逢」重復交易都會一個好辦法,騙你一次。騙你兩次,總不騙你第三次。人們知道會重逢,就會減少欺騙。【1我又不是買給你一個人,你放心,這個價錢已經是最低價了……2我天天都在這里擺攤……】
2、第三方背書
中間人擔保
學生想去名校讀書,推薦人,推薦信這種做法在國外很常見。
美國的一家二手車經銷商CarMax
3、通過附加成本發信號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要運到遠方去,每當一個產品要加上一個更高的附加值之後,就只有那些品質更高的產品才配得上。
舉例:
買橘子的時候故意留兩片葉子,能夠說明橘子的新鮮程度;
一家餐廳的餐具是用銀做的,那這家餐廳的廚師手藝也一定不會差;
美國的醫學院畢業生去醫院面試,光是一身行頭就要幾萬美元,這是向別人發出信號,我的手藝,我的本事配得上這身行頭。
小結:
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今天講了三個:
1.重復交易
2.第三方背書
3.通過增加附加成本來發出信號
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有沒有減少信息不對稱?又有沒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為什麼?
今天我們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質量保證。
1、以品質三包代替品質檢驗
但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沒有信心時,你讓他們試用一下,感受一下,這當然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品質檢驗也是需要成本的,當質檢的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花錢去找那麼一兩個有問題的產品了。這時候,我們先把產品賣出去,實施三包,讓廣大的用戶自己來發現那些有問題的次品,只要承諾他們一旦發現次品就可以拿來換,那就可以了
2、以延保合約甄別用戶
廠家提供延保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另外有個信息不對稱,他們要把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別挑剔的用戶甄別出來,對他們收更高的費用。
因為這樣,廠家就可以確保產品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不至於太高。他們的鍵盤,不需要做絕對的防水,屏幕,可以不需要做到堅硬的可以抵抗小刀的塗刮,機身,不用堅固的可以抵抗一米高度的墜落。
這符合我們所講的,從經濟學角度衡量的優質的標准,那就是為了確保產品的質量,邊際成本應該等於邊際收入。
3、以共享合約保障品質
我們在進行交易、買賣的時候,有些產品的質量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有些產品的質量很難判斷,事前無論你規定多少個維度,你還是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這時候使用共享合約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舉例:薛老師為報社寫稿,報酬的計算方式
1.按篇付費
2.按字數付費
3.按比例分成
對於這種事前很難對產品的品質做出明確規定的場合,人們就會採取收益分享合同。這樣能夠促使雙方各自都盡力把事情做好。
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三種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質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過質保,我們可以讓消費者幫助發現質量問題,有效降低質檢成本;
通過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的消費者甄別出來,讓他們承擔更高費用,從而讓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收益更加接近;
而收入共享合同,則可以鼓勵合作各方盡力保證自己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
思考
作為一位作者,常和出版社打交道所遇到的,那就是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通常希望把書的價格定得低一點,這樣銷量會大一點,作者的影響力會擴大一點。
而作者雖然賣書的時候虧了一點,但不要緊,因為他們名聲在外,他們可以在別的地方賺到錢。但出版社總希望把書價定得高一點,這樣他們能夠多賺一點,因為除了通過賣書賺錢,他們沒別的辦法增加收入了。
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這種矛盾有什麼辦法能夠比較好地解決?
1、理解信息不對稱,要建立五種不同思維
1)對策思維
「凡遇政策必有對策」——認識能夠建立起一套反應機制的
一旦設立了規則或標准,這些規則和標准就會被別人利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和較量,這些規則和標准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2)動態思維
情況總是在發生變化的,主導權也在交易的各方之間換手。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情況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
3)多變角思維
利益的相關者永遠不止兩個,而是多個。賣家、買家、政府,還有各種各樣的協會、團體,他們都參與博弈。
4)邊際思維
過分節約用水就會浪費煤、浪費電等資源,過分追求質量高就會造成成本過高,過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傷害供應者的利益,就會有人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就會出現「職業差評師」這種奇怪的現象。
5)非量化思維
有大量關於質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標是不能夠量化的。
2、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的力量
要建立信任,我們遠遠不能僅僅靠那些有行的東西,不能僅僅靠那些可見的法律法規、契約條文,也要靠省會輿論的力量和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力量。
3、牛奶的質量管理引發的以次充好現象
假如蛋白質含量和牛奶價格正相關,本來蛋白質含量低的牛奶是可以賣得便宜一點的,但是如果規定了最低含量,就間接規定了最低價格。那賣牛奶的一方就會想方設法造假,以次充好。如果監管沒有跟上,最終的結果就會是劣幣驅逐良幣。
確實是這個問題。我自己曾經寫過一篇經濟評論文章,題目叫「缺奶、淡奶、濃奶和毒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牛奶的需求不斷增加,缺奶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供淡一點的牛奶,蛋白質含量比較低的牛奶,也有人願意接受。這本來就是一種合理的現象。
淡奶當然不如濃奶好,但是如果硬性對奶製品的蛋白質含量做規定的話,就會逼著人們想出各種各樣的對策,最後甚至就會產生毒奶的現象,有毒的牛奶。
有同學說,今天的思考題讓他想起了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某些商家為了達到國家所制定的蛋白質含量的標准,以及降低生產成本,違法添加了三聚氰胺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有同學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建議商家可以將蛋白質的含量標出,由消費者自己選擇,而不是由政府設定最低的標准。
這看來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也就是僅僅規定商家披露自己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做出自由的選擇。我們後面還會深入詳細地討論這個解決辦法。
4、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一位同學的回答非常好:
互聯網既有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一面,也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的一面。
一方面,電商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人們重復購買的成本,再加上開店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從而使得電商的競爭激烈程度極大地增加,電商不可能通過一次交易就獲得豐厚的利潤,所以他們也會更注重用戶的重復購買行為,也就是說會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帶來了信息爆炸的現象。用戶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當中做篩選成了問題,在那麼多信息、在那麼多的商家當中,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呢?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好像又有所增加了。
5、以長期合作解決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同意,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不是說增加,也不是說減少,而是說改變了,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減少了。
我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間簽一個時間更長、覆蓋范圍更廣的合約。出版社不僅僅賣作者的書,還賣他的講座,還賣他參與各種活動的出場費,一個大而全的「賣身」合同就能解決這種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可以想一想,病人每一次去醫院,醫生就給他打抗生素,這裡面也存在著利益不對稱的情況。醫生希望當場見效,病人希望維持長時間的好的抵抗力,這當中的矛盾又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這個禮拜我們討論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多同學都提到了行業管制的重要性,其中一個信息不對稱情況最嚴重、看起來很需要管制的是醫療行業。
但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就曾經強烈地主張,應該廢除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而讓更廣泛的市場競爭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不同的連鎖醫院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建立自己的品質檢驗標准,用醫院的品牌效應來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就來辯論一下:到底應不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
正方:應該保留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要有統一的標准,才能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反方: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讓醫生在市場當中通過自由競爭來獲得顧客,同時也讓病人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㈡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是什麼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簡答提。急求解
1、要建設良好的企業信息環境。
(1)、企業內部信息流通渠道的構建與疏通,以保證信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傳遞,使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管理、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信息。
(2)、企業信息文化的建構與改進。信息常常意味著權利,開放的企業信息文化能提供一個透明的信息環境,減少官僚主義,使企業員工更有積極性,共享企業理念、關心企業發展、發揮創造能力。
(3)、必須有落到實處的企業信息制度,制定相關的信息政策,比如商業秘密保護,員工的在職培訓,合理化建議的獎勵制度,以及有益的企業文化生活等,最終創造出良好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氛圍。
2、設計有效的委託代理機制,提高企業的信號傳遞能力。
其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經濟學意義上的委託人和代理人分別指在非對稱信息交易中,不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和具有信息優勢的另一方,關鍵是代理人所具有的私人信息能夠影響委託人的利益。解決委託代理問題的關鍵是激勵機制的設計,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託人最有利的行動。
(2)什麼是重復交易擴展閱讀
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問題:
1、代理人問題: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盡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
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2、道德風險問題:信息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3、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進一步闡述。
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信息不對稱市場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