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的絹馬互市,茶馬互市指的是什麼
絹馬互市,茶馬互市指的是內地與邊疆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
「絹馬互市、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內地與邊疆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
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置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置「茶馬司」。
(1)什麼是茶馬交易擴展閱讀:
形成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
「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❷ 什麼是「茶馬交易」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
宋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茶馬司,確定了買馬場。宋神宗熙寧七年(1075年),朝廷派三司鹽鐵判官、三司干當公事蒲宗閔來到四川,設立茶馬機構,以茶易馬,以解決朝廷對外用兵的戰馬問題。
四川所設的買馬場雖有不少地方,但能保持常年有業務的買馬場是黎、雅、敘、瀘等州。其中雅州地區的買馬場算得上是「明星企業」。雅州范圍內有三個買馬場,分別是雅州買馬場、雅州靈關鎮買馬場和雅州碉門寨買馬場。雅州買馬場是今名山縣新店場東被人訛稱的「茶馬寺」(現恢復有「茶馬司」舊址)。後又設百丈買馬場。名雅一帶是成都平原與少數民族之地的連接地帶,交易自然活躍。靈關鎮在今寶興縣境內,碉門寨位於天全境內。
當時茶馬交易中的名山茶是很響亮的品牌,由於「唯雅州名山茶為羌人貴重」,因此不僅雅州各處買馬場用的是名山茶,連甘肅的熙、河博馬用的都是名山茶。除雅州買馬之外,名山茶由成都府路組織民工運往甘肅天水、臨洮、臨夏等地的買馬場博馬。當時的名山茶有少部分按計劃也可以販運出去賣給官營茶場,但必須持有地方出據的「長引」,有點相似於今天的「特種商品經營許可證」,否則路上被擋獲要遭到嚴厲的處罰。
❸ 茶馬互市有什麼意思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❹ 明初的茶馬貿易
茶馬互市、茶馬交易,是古代中原與吐蕃的一種貿易方式,吐蕃(西Z藏)高寒喝馬奶常常凍住,必須茶葉調和,可高原種不出茶葉,就用馬匹和漢人交換茶葉
明朝的茶馬政策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由於茶是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統治者嚴格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運銷﹐並嚴禁私販。以茶易馬﹐在滿足國家軍事需求的同時﹐也以此作為加強控制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和鞏固邊防﹑安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策略。後來隨著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交流的發展﹐民間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進行貿易。永樂時﹐明政府一度稍弛禁令﹐聽憑商人與少數民族市馬。但為時不久﹐又嚴加申禁﹐並恢復已廢的洮州茶馬司﹐設立甘肅茶馬司於甘州(今甘肅張掖)。成化時﹐民間茶馬貿易日趨頻繁﹐巡茶御史屢出﹐茶多私運出境﹐而馬至日少。於是弘治時被迫開放商營貿易﹐召商中茶。弘治三年(1490)出榜招商﹐給引於產茶地方收買茶斤﹐運赴指定茶馬司﹐六分商賣﹐四分入官。此法一行﹐私茶出境一發不可遏止﹐好馬盡入民間商人之手﹐而茶馬司所得卻只是中下等馬匹﹔明朝官員將吏為了牟取私利﹐有的故意壓低馬價﹐以次茶充好茶﹐有的用私馬替代番馬﹐換取上等茶葉﹐致官營茶馬貿易更加衰落。正德時寵信西藏番僧﹐特許西藏﹑青海喇嘛及其隨從和商人例外攜帶私茶﹐明朝茶馬貿易制度崩壞日甚。此後明廷雖時下禁私茶之令﹐又曾欲復金牌信符之制﹐但民間茶馬貿易愈益興盛﹐雅安﹑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等地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民互市貿易的繁華場所。這種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內地與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