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交易市場 > 交易始於修心是什麼意思

交易始於修心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3-21 13:04:08

1. 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無論何時,都要修心

2010年,曾排名日本第一、世界第三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宣告破產,日本政府四處懇求優秀的企業家出山重組,沒有人看好這個病入膏肓的企業。

時年78歲的稻盛和夫臨危受命,頂著「晚節可能不保」的壓力出任日本航空的會長,接任時他在交通運輸業是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卻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讓這家公司扭虧為盈,甚至於2012年重新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一戰封神。

當然,他本身就是個優秀的企業家,一手創辦了「京瓷集團」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公司。

作為日本四大「經營之神」之一,稻盛和夫的一生,也並非一帆風順。

少時失意,也曾怨天尤人;老來封神,始終不驕不躁。

回顧這跌宕的一生,剖析自己的成功心法,稻盛和夫寫下了自己的收官之作:《心》。

這本書總結了他一生的經營智慧,希望給奮斗中的年輕人一點啟示,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所以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

心理學界有一個法則叫「吸引力法則」。

意思是當思想集中在某個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有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其吸引而來。

稻盛和夫前二十多年的人生並不順利。

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童年、少年乃至到青年時期都充滿了失望與挫折:兒時感染肺浸潤卧病在床、小學升初中考了兩次都落榜、高考失利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工作也各是種不如意。

那時他總是垂世拿頭喪氣,心情低落,鬱郁不得志。

大學畢業後,經濟蕭條,他靠著老師的推薦進了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

這家公司經營困難,同屆入職的夥伴都離開了,有的跳槽,有的考進了部隊,只剩他無處可去。

沒有退路,也沒有別的選擇,他知道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改變心態,用心投入工作。

心態改變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竟然發現一切都開始變得順利了。

他的研究開始有了成果,同事們越來越看好他,工作於他而言也變得越來越有趣…

於是他越發地投入,人生從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心態決定一切,你用怎樣的心態去生活,就能收獲怎樣的人生。

有兩個工人一起在工地搬磚,甲把自己當做普通的搬磚工人,10年後他依然是搬磚工人;乙把自己當做建築設計師,在搬磚的間隙不忘學習、提高自己,10年後他真的成了建築設計師。

我們的生活即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幸福和痛苦皆由我們自己吸引而來。

心懷荊棘,生活遍布苦難;心懷玫瑰,生活充滿花香。

如果暫時無法改變現狀,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擯棄雜念,投入眼前的工作中。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這么一句話: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

心態變了,世界也變了。

20世紀80年代,京瓷不斷發展壯大,研製出了人造骨和人造關節。

在他高檔們研製出的人造股骨關節投入使用後,醫療界有了更多的需求,催促他們盡快造出膝關節。

大家都覺得取得許可是早晚的事,所以他們在膝關節還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就投放到市場銷售了。

這一事件被媒體大肆報道和批判,錯了就是錯了,稻盛和夫只能反復地道歉。

那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循環播放著他低頭謝罪的畫面。

他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前往西片擔雪法師處尋求指點。

法師淡定地說:「很好啊,災難降臨之際,就是過去造的業消失之時。遭受這么一點批判就能消業,那必須慶祝一番啊。」

稻盛和夫豁然開朗。

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有得意也有失意,有苦難也有幸福。

遇見好事,我們感恩一切順利;遇見麻煩和困難,磨礪自己心性的同時也消除了惡業,更應感恩。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我們能發現更多的真善美。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感恩我們遇見的每一個好人,每一件好事。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苦難本身毫無意義,戚返亂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而讓其產生價值的唯一方式,是對其進行思考和總結,接納它,感謝它,化被動為主動,讓它成為滋養我們人生的養料。

約翰·列儂曾說:「 所有事到最後都是好事,如果還不是,說明還沒到最後。 」

無論好事還是壞事,都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秘訣。

3   「心懷利他之心,為身邊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稻盛和夫創立京瓷的最初目的是發揚自己的陶瓷技術。

公司創辦三年後,10多名員工聯名上書要求提高公司的福利待遇,保障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稻盛和夫由此開始思索創辦企業的真正意義。

經過大量的思考,稻盛和夫得出結論: 企業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企業家實現自己的個人抱負,而是為了讓員工們獲得安穩而幸福的生活。

至此,他的創業動機從「利己」變成了「利他」。

當他改變自己的想法後,京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以利他之心發起的行動,早晚會結出善果,並返回自己身上。」

縱觀許多成功人士,都懷有一顆「利他之心」,無論是為他人帶來價值還是為他人帶來便利,最後都會反哺到自己身上。

2010年,稻盛和夫臨危受命出任日本航空的會長,他選擇零薪水出任,而把員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家團結一致,最終走出困境。

「動機至善,私心了無」。

為身邊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為他們著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真的能給對方帶來幫助,就是利他的行為。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利他」是最高級的「利己」。

每次讀稻盛和夫的書,都能品到一股淡淡的雞湯味兒,初讀時感覺都是老生常談,新瓶裝舊酒,並無新意。

可是細品之後,方明白大道至簡,朴實直白的文字中滿是人生大智慧。

很多道理我們從小就在聽,但從未實踐,理解也僅僅浮於表面。

而稻盛和夫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實現了從一個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到經營之神的逆襲。

許多公司提拔管理層,標準是「能者居之」。

而在稻盛和夫看來,則是「德者居之」,德行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

德行,是我們的「心」的投射。

世間萬物,始於心,終於心。

想要實現遠大的目標,就要在每一刻保持心靈的美好與純粹。

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一位企業家,但是經營人生就如同經營企業,堅守正道、常懷感恩、向善利他、不懼苦難。

與君共勉。

2. 百病始於心,會修心的人,最後都贏了

健康 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中醫有句話說:百病始於心。疾病的發生最初始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心也是決定一切的根本。西方也有這樣一句諺語,說道: 健康 的一半是心理 健康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身心是統一的,心理如果不 健康 了,就必然會影響到身體的 健康 。

同樣的,一個人如果總是身體不 健康 ,只能躺在病床上,什麼事都做不了,還需要他人的照顧,這樣,他的心態也一定很糟糕。所以,想要獲得身心的 健康 ,我們必須狠抓一點,要麼積極鍛煉身體,要麼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鍛煉身體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運動,調整作息時間,合理飲食等,都屬於這個范疇。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如何進行心理的 養生 。真正會修心的人,一定會贏到最後,收獲滿滿。請務必牢記下面的這幾個關鍵詞。

1、學會寬容。修身中有一條: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是促使更好地完善自我。倘若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標准去處處要求別人,則務必要掌握方式方法,還得選擇恰當的時機,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惹來他人的怨恨。

對於他人的錯誤,盡量以寬容之心對待,有容人之量,肯吃虧,懂得忍辱也是修行要道。若是處處與人斤斤計較,心理都會時常處於緊張的狀態,對身心 健康 是很不利的。

2、善待他人。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無論到余舉了何時何地,都不能忘掉了這一本性。心存善良的人,能與人友好相處,懂得利他,行事也會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敞開心扉與他人交流,這樣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都能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諧。有了這樣的好情緒,自身的免疫力也會提高,自然百病不入了。

3、積極樂觀。話說人生無常。遇顫毀凳到不平事,倒霉的事,任何人都無法避免。但是既然已經成為了事實,我們唯一可以改變和調整的就是自己的心態,學會積極地面對一切,風雨終將過去,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別碰到一點事就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最倒霉的人,要知道,生活中比你更慘,更累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吃不飽,穿不暖,有人被醫院判了有期徒刑,備受煎熬,有人四肢殘缺,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人生活孤獨,無依茄旅無靠。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只要我們還活著,都不應失去生活的希望。

積極樂觀的心態會讓一切都煙消雲散。全身上下只有3根手指頭可以動的霍金,一樣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3. 修心心又不可得,到底修什麼啊!!!!!!!

通常把人分成兩部分,——肉體和靈魂。肉體是物質的、可見的。靈魂屬於精神的、依附肉體而存在。激納靈魂通過認知能力和品質屬性暴露於外。
廣義的修身,其實包括了養護靈與肉寬鉛棚。狹義的修身就是休心,也就是養護我們的靈魂。何以滋養靈魂?何以養慎則心?——用認知能力和社會需要的品質。
過去,由於人類的認知能力限制,誤以為人的靈魂始於心。現在,人類已經確定,靈魂始於大腦。所以說,修心就是養魂。魂雖然不可見,但是控制著人的一切行為,並通過行為使不可見變成可見。
修身,修心,使修者身體健康、積極樂觀、品質高尚、認知深廣、自覺覺人和渡己渡人。

4. 「修心」重於「造臉」,「造臉」衷於「修心」

網上有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美麗的容貌確實可以給人帶來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更好的機遇,但是內在的修養卻是使之長久的良方。

「修心」應重於「造臉」,「造臉」應衷於斗茄「修心」,這是由人的「野心」,即人之所欲,「修心」之「心」操控的。人可以畫一千張皮,皮只是如工具一般,順手的、對應的工具空團察能夠更好達成目標,可前提要有一顆會用的腦子和一個知道目標的曉悟的靈魂。這需要修心。

「修心」應重於「造臉」。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其貌不揚,有一張粗糙狂野的臉,「鄉下的莽夫」一樣,讓人生駭,但他有一敏感的心與敏銳的耳,和舉世無雙的音樂才華。在跳動的音符之間,他「扼住命運的喉」,奏響的是人類的寶藏,來者的階梯。他在音樂上的造詣,讓人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他是「古典音樂的先驅」,通過激昂的樂律抒寫了一個時代。

即使歷史的車輪會轉動,美麗的容貌會在時光的沙漏里流走,可只要人類的歷史在繼續,音樂與藝術的前進永不停息,總有人會與貝多芬那顆敏銳含愁卻激狂破俗的心相通。

「修心」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是使其心具備普世價值。從古老的歐洲到摩登的中華大地,馬雲同樣貌不驚人,卻以他的成功使他的「價值」普世,不斷有人引用馬雲的話來作為通往成功的「准則」——成功不能被模仿,但成功的人總有相似的品質。

「造臉」應衷於「修心或物」。美麗同樣也具有普世價值,但如果把人的容貌比作天然的石頭,好看的容貌只是小孩子偶然拾到、圓圓潤潤的鵝卵石,它具有天然的優勢,讓它不至於「泯然眾石」,但孩子會遇到更圓更潤的石頭,孩子會長大。

石頭呢?它為什麼圓潤?它是為了不被流水沖走而逐漸在流水沖蝕下有了穩定的形態。它有一種潛在的動力支配著它圓潤,它美麗。

由此,「造臉」衷於「修心」,整容無可厚非,毀容只是劍走偏鋒失敗的代價,能自處之,不必苛責,無能自處之,就是被工具主宰,愚昧可笑。

一個人,他可以選擇要一個工具也可以選擇赤手空拳,可無論如何,他都要知道他的「心」,修他的「心」。

5. 修行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修和行組成

一指修養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學佛或學道;六指行善積德。

修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道家以「煉兄扒圓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

《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然此數者,以單提「存心養性」四字較為淺明,最切易入。

(5)交易始於修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修養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夢》:「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

2.宗教中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回而努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裡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裡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羨塌爺高抬貴手。」

道教是以陰陽五行來闡述天地萬物的規律,以五行生剋來平衡修天地宇宙萬物與人類自然的和諧。修行等於調治,萬法不離陰陽五行,五行在天為寒此坦暑燥濕風,在地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為心肝脾肺腎,在佛教為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在儒教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佛教看五行的陰面=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陽面=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對治佛教的殺盜淫妄酒,用儒家的溫良恭儉讓,對治佛教的貪嗔痴慢疑,回歸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剋制化的方法。

6. 用什麼詞可以形容自己獲利的前提下又幫助了別人

這裡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

第十一章:棲息之谷——修身心態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識的學習,交易永遠是修煉場,

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里暴露無遺。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和德行的統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

一隻望著市場,一隻永遠望著自己。

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網友的帖子

華爾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術交易,頂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精典,讓我們記往這句話,不斷去重復加深或許會有好的結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難做到,知易行難!淋漓盡致的在這里得到體現。相對來說性格理性的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難的多。期貨就是修煉和鍛造性格最殘酷最有效的場所,知行合一是吾輩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並勇於克服弱點的人,就可以最終通游判過不同的方式:長線或短線,來達到此一境界。

期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別被迅速致富沖昏頭腦,我們真正該關切的是一切「真實」的事物,包括事業,親人,好友和美好的時光等,在生神明改活中,努力地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這些都遠比投資獲利更重要,人生短暫,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控制自己按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原則、正確的手段、最佳的心裡狀況參加投資活動。大道至簡,道理好懂,知識也好掌握.難就難在怎麼控制自己,有的人為此走了一輩子。關鍵的是堅持不懈一貫執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貨網友的網頁

是啊,身在職場的職業經理人,與身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職業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貴、錢財、功名不貪,而淡然處之。來則受之,去則聽之,逆事至而識槐漏以為魔,美事至而認以為幻。外不自矜,內不自持,隨遇而安,從容自得,逍遙自在,修心心不馳,修性性自定。認真理路,勇往直前,拋開鼎爐之說,純從心性動靜中下功夫,——這將是我們職業經理人身心修煉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什麼?一是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職業;二是通過對職業規律的掌握、控制而實現人生的理想。這兩點我們都擁有了,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文是《職業經理人十大心態修煉指南》的最後一篇。寫到這里,筆者喜憂參半,心情復雜,——不知自己的付出,對風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職業經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幫助。

一陣茫然之際,冥冥之中,彷彿豁然開朗。先人的智慧之光透過深邃的蒼穹翩翩而來。現整理於此,與各位共享共勉。

這些人生修煉大法,有些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細品味,我們又可能體悟出另外一些道理來。

一、《大學》的修煉之道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三是指為政之人,「孰為大?政為大。」因此,「大學」之道也可以說是為政之道。這三種含義並不沖突。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

2、修身的「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稟受於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現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並非社會規范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2)親民

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

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3、修身的「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後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3】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7】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大學》解釋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閑居獨處、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於內心,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朱熹對此解釋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這實際上是提倡一種道德自律,把修己作為自我主觀意識較強的一種修養行為,不完全依賴於外界條件的約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為的幌子而專做給別人看,釣名沽譽,這些都是個體修為中的大忌。這一點完全體現了《大學》的理論特點,重視內心道德的嚴格自律,調節自我情感,堅持所選擇的修養之道。後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闢的見解。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系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原則。

從修身過程和步驟而言,知道「德」、「行」都應該「止於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能做到堅定心神志向,才能靜下心來,排除雜念的干擾。能靜下來,才能安於所處環境、條件,不因富貴而放逸心志,不因貧困而隳墮心志。做到了安,才能專心思考問題,通過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獲得了。依是而行,有非即去,達到完善自我的修養目的。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結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終始、先後。修身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順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成。

對於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啟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強先生對此也有高論:「修己、安人都能夠日新又新,這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管理者以修己為第一綱領,從自身內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誠、正,然後層層擴大,齊家、立業、治國,推到平天下。所有決策,悉依止、定、靜、安、慮得的歷程,時刻不忘安人為第二綱領。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執經達權,以不停滯的精神,適時調整而權宜應變,是第三綱領。這種管理之道,就是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綜觀《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三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為目標;「八條目」指示人們修為應該怎樣做。「八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其奮斗目標。盡管《大學》中使用的這些范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適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

職業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經理人個性品牌的競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職業經理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

二、《中庸》的修煉之道

「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處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中庸」一詞承載著世人對處世原則的恪守降臨在兩界凡宇。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然而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新興人類們更多的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義。「中庸之道害我們國人不淺。」,「世風日下,中庸橫行。」諸如此句不絕於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無原則、無主見和隨波逐流的代名詞,實在是我們的先人所沒有想到的。這恐怕與我們這些年來,忙於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大師聖經,而對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幾乎忘卻有關。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兩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兩端,就是最激進和最保守的意見都要顧及到,然後達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准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又給《四書?中庸》加註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庸,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中,就是要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社會才會穩定。中,就是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為官不要專橫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聯系我們目前浮躁的現實社會,難道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中」嗎?

3、時中——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與時偕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就是「時中」。「時中」,即「中」而因其「時」,「時」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謂經也;因其「時」,所謂權也。有經有權,故能變通。此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變通趣時,即變化日新。能趨時變通,即是「識時務」。而識時務,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謂「日新之謂盛德」(系辭傳)。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4、中正——恪守規范,正心正身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是說,過分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分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於膽怯懦弱;過分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分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於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明顯,在這里,「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范原則。

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場游戲規則。

同時,孔子很強調「正」,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就是行為合於禮。由「正身」,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禮為規范,衡量人們的等級名分,以使人們的等級與其名分相當。名分相當,就合乎禮,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順,以身作則,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恰到好處。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這是孔子評論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臨終遺言」時所說的一段話。據《左傳》記載,子產臨死前,曾告訴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說,為政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寬或猛,寬猛適中。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為「和」。

6、控制情緒,和諧共贏——小不忍則亂大謀

「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們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符合常理,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達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運動了,而萬物都開始生長發育了。

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作為履行職業責任的職業經理人,在一些特殊場合和一些特殊的人與事上,必須做到隱忍不發,含而不露,喜形不能於色,慍怒不能於外。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僅可能會禍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錦綉前程。

曾國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這是他的心得。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與周旋中攀升,「讓一讓,六尺巷」,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忍難忍之事,這就是曾國藩。但是,他的「忍」並不是一味的強忍,而是善忍、會忍,當忍則忍,不該忍則不忍。對皇上、太後,以及滿蒙親貴的猜疑、排擠、冷落、出爾反爾和種種不公,曾國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對誤國誤軍、貪婪無度而又加害於他的人,則「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參人一本,或拔劍而起勢不兩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榮有辱,但沒有摶扶搖直上九霄,也沒有一失足掉進深淵。雖然沒有片段的精彩,卻有整體的絢爛,總能啟動平抑機能,在高潮時削去波峰,在低潮時填平谷底。

7、誠信為本——至誠誠己,厚德載物

《中庸》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就是與天地並列為三,說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無比高尚。這種無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達到的,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至誠」,因為只有至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無私之性,能盡自己之性就能盡他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當然這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實,作者據此立論而已,但它說明了至誠的作用過程。

「誠人」必先「誠己」,就是說,要想讓別人「誠」,必須自己先做到「誠」,而且永遠做到「誠」。《中庸》接著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隨著「誠」的不斷深化,隨著「成物」的不斷擴大,誠的主體的道德修養也日益增進,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於是「與天地參」的境界達到了,也就是《易經》乾坤二卦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風度和魅力所在。

8、擇善固執,金石為開——「誠」的修煉過程

那麼,誠的修養主要有哪些過程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說,別人下一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盡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於是,「擇善固執」一詞成為儒家的處世原則。但是,有些人誤會了「固執」的意思,以為那是頑固而不知變通;同時又以為「擇善」是選擇自己所認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閉而自大的心態。幸好孟子及時出現,以他的言行做為「擇善固執」的見證。擇善需要靈活的智能,固執有賴過人的勇氣;智能加上勇氣,同時還以「仁義」為其核心,然後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為職業領導者都講究「擇善固執」和「從善如流」的領導藝術。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指認定目標不予放棄,堅持不懈。它是聖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氣。所謂「從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虛懷若谷,善於聽取各方意見,並及時消化。領導若無「擇善固執」,決策必將動搖不定,前瞻後顧;領導若無「從善如流」,必將處事執迷不悟,剛愎自用。

晚清權臣李鴻章的誤國就是因為他在「擇善固執」上出現了心誤,陷入了思維誤區而沒有警醒。他錯就錯在「擇善固執」選錯了對象,錯在對敵人講「誠」。李鴻章早年也是一條血性漢子,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例如,他曾因為恩師曾國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脫離曾府,也曾因常勝軍統領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軍權。面對外國列強,李鴻章疾呼:「吾輩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強,那麼中國將以什麼來自立呢!」

李鴻章之所以後來越活越窩囊,主要是因為他誤信了曾國藩的一席話。一次,曾國藩問李鴻章怎樣與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說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說:「依我看來,還是在於一個『誠』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誠相待,一定會受感化的。」李鴻章欣然接受,此後與洋人交往無不以「誠」字當先。

心誤導致政誤。李鴻章一味強調對洋人講誠信,卻不力求洋人對他講誠信,這是他最大的心誤!所以,李鴻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協為宗旨。例如,在處理1875年至1876年的「馬嘉理事件」中,李鴻章明知英國理虧,卻為了「了事」而簽訂了《煙台條約》。在處理1885年的中法沖突時,李鴻章又不顧中國軍隊在越南大敗法軍的事實,簽訂了《中法新約》。而在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丟掉了台灣!

對於朝野批評,李鴻章既不退縮,也不辯駁,因為他認定這是必要的妥協。因為不能「從善如流」,他由「擇善固執」變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聽取各方面意見,以從善如流確保擇善固執,他就有可能像林則徐、左宗棠那樣,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

9、見機行事,實事求是——認清環境,

閱讀全文

與交易始於修心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預防數據傾斜 瀏覽:844
某廠產品市場上最多的是什麼 瀏覽:927
如何增強信息推送 瀏覽:922
怎麼讓交易貓快速介入仲裁 瀏覽:225
成都最大的小市場在哪裡 瀏覽:665
代理業務員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天津國際招標代理公司是什麼級別 瀏覽:992
解封qq號要發多少信息 瀏覽:615
如何投注理財產品 瀏覽:742
如何推廣自己的品牌產品 瀏覽:552
蘇州遠程指導技術咨詢包括什麼 瀏覽:625
用戶數據怎麼統計 瀏覽:840
如何寫機電產品競賽報名表 瀏覽:365
統一機油代理公司怎麼樣 瀏覽:503
塑料配色技術在哪裡學 瀏覽:832
大行程數據是什麼 瀏覽:642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籃球校隊如何 瀏覽:117
注冊股東信息寫哪個人 瀏覽:510
餐廳點餐程序如何設計 瀏覽:252
長樂啤酒哪裡批發市場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