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國碳市場預計明年啟動,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
文 | 《 財經 》記者 徐沛宇
編輯 | 馬克
從2017年開始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入收尾期。
11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結算辦法」)兩份徵求意見稿。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時間截至2020年12月1日,結算辦法的徵求意見截至2020年11月11日。
兩份徵求意見稿披露了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則。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的主體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 2.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以及其他產品。
多位業內人士對《 財經 》記者表示,全國碳市場開始運行還有待操作細節出台和硬體設施完善。 全國碳市場初期運行將只納入火電一個行業,交易范圍僅含二氧化碳一種溫室氣體。
「現在努力的方向是明年實現交易,一些大型企業也是按照明年開始交易做准備的。」碳市場咨詢投資機構中創碳投公司事業一部總監李丹對《 財經 》記者說。
目前看來,全國碳市場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開展實質運營。屆時,新能源企業可將自己減少的碳排放出售給火電企業,幫助其實現減碳指標。在碳市場納入的行業增多後,會有更多的類似交易行為。
按照目前的交易標准計算,風電、光伏企業可售減碳量能帶來每度電1.3分—7.4分錢的收益。
此次發布的管理辦法提出,重點排放單位可使用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或生態環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減排指標,抵消其不超過5%的經核查排放量。1 單位 CCER 可抵消 1 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用於抵消的 CCER 應來自可再生能源、碳匯、甲烷利用等領域減排項目,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組織邊界范圍外產生。
這意味著, 管理辦法確認,CCER抵消機制是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光伏和風電等減排項目可以將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在全國碳市場出售,獲取經濟收益。
CCER的全稱是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ction,即中國核證減排量。
根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參與自願減排的減排量需經國家主管部門在相關交易登記簿登記備案,經備案的減排量稱為「核證自願減排量」。也就是說,CCER進入碳市場交易需要審批認證。
《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於2012年6月13日發布實施,CCER項目開始審批。由於CCER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2017年3月, CCER項目的備案申請暫停受理。與此同時,當時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表示將修訂《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相關條款。
此次發布的上述徵求意見稿稱,對CCER的管理規定將另行出台。而《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修訂進展尚不得而知。
CCER審批重啟和交易的細則仍有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龍源碳資產公司曾啟動全國第一個CCER項目開發和交易。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對《 財經 》記者表示,業界恢復了對CCER交易的信心,但具體實施細則何時發布仍沒有時間表,希望盡快出台。結合碳市場的需求和CCER的補充定位,預計未來獲得審批的CCER項目將比較有限。
龍源碳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顯示, 全國的CCER累計簽發量為4980萬噸,可滿足各試點碳市場抵消要求的CCER僅約1500萬噸。而各試點地區的年度碳排放配額量遠超這個數,例如湖北、廣東等每年配額都超過2億噸。
已經獲得審批的CCER現貨在未履約之前,可以在試點地區的碳市場多次交易。據資訊機構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計算,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標准計算,風電、光伏項目可通過交易CCER帶來每度電1.3分—7.4分錢的收益。
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市場CCER交易的積極性要大幅提高,有兩個影響因素: 一是收緊火電企業的排放基準線,提高其采購CCER的需求;二是增迦納入碳市場的行業,增加被管控企業的數量。
2017 年 12 月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是啟動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標志。該方案明確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只管控火力發電行業的碳排放。
目前看來,全國碳市場初期將實施靈活總量控制模式,採用基準線法分配配額,不限制納管企業產量,也就是說不限制總的排放量。目前尚未發布全國碳市場給火電企業的排放基準值,未確定各地各企業的排放配額發放標准。
業內人士認為,主管部門對煤電機組的排放基準值肯定將逐年收緊,推動其減排的同時,也會促進對采購CCER的需求。
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認為,全國碳市場採用靈活總量是為了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的矛盾,是一項短期措施。碳交易本質是總量控制下的交易,為了強化碳交易機制減排成效,應盡快研究確定碳市場排放配額總量,優化基準線標准。
中國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福建和深圳八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部分試點地區除了納入火電企業外,還納入了交通、航空等領域的企業。 全國碳市場運營後,試點地區的碳市場短期內將繼續運營。區別在於,火電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交易在全國市場進行,其他行業的碳市場繼續在試點地方運行。
全國碳市場將在試點地區的基礎上,擇機增迦納入碳市場的行業。但目前沒有時間表。
2017 年 5 月,國家在江蘇、四川兩省進行配額分配試算的過程中,首次公布了發電、電解鋁、水泥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案初稿。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間,其他比較成熟的高耗能工業行業,比如電解鋁、水泥以及其他工業行業等有望逐步納入。
據生態環境部披露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接近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
Ⅱ 碳交易時間,具體是什麼時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召開了全國碳交易系統電話會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出席會議,動員部署實施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計劃(發電行業)的要求,促進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這標志著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正式啟動。BUT,至少距離正式運行,2-3時間。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分為三個一般周期,第一個周期:基礎設施建設期,約一年;第二個周期:模擬運行期,約一年,第三個周期:深化改進期,約一年,即從啟動到可能全面運行,直到2019年甚至更晚。
碳排放交易是西方科技發達國家控制全球經濟的話題,根據地球溫度使自然破壞(也說溫度控制數據,實際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代)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近100年的工業革命積累(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了足夠的能源消耗生產技術,將許多高排放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然後通過工業發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經濟發展國家繼續控制。由於中國也是一個碳中和支持國建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工業和社會經濟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天然植物二氧化碳吸收或新能源利用之間的平衡。從人類共同未來社區的角度來看,我支持減少低碳經濟的發展,但西方國家秘密丟棄自然垃圾有毒化學品,同時無恥地站在道德高度譴責他人,碳中和不僅關注工業發展排放,消費品也收集碳排放,即經濟發展國家計算碳排放,消費者也應承擔碳排放,足夠公平。
Ⅲ 中國碳交易所上市時間
2021年7月15日。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公告表示,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於7月16日 (星期五)開市。 2021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啟上線交易。
Ⅳ 全國碳市場正式交易時間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正式舉行。
作為首批試點企業,2225家電力行業(純發電和熱電聯產)企業獲准參與交易。業內專家認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的意義在於,這是達到「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也是我國利用市場機制倒逼高排放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減少碳排的開始。
Ⅳ 全國首個碳排放交易所是在哪裡
全國最早形成的碳交易試點位於北京。
2012年1月13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獲准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試點啟動,200家企業被納入試點范圍。
2012年9月11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獲批。
2012年11月,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2013年3月5日,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2013年5月底,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工作推動會舉行。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啟動,成為國內首家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當天,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率先上線運行,首日完成8筆交易,成交21112噸配額。
2013年11月5日,上海市發改委網站發布《關於做好本市碳排放掛牌交易相關工作的通知》稱,上海市將於近期正式開展碳排放掛牌交易。
Ⅵ 什麼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兩年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積極推動碳交易相關研究和實踐,努力探索建立適應中國國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先後完成了制度設計、數據核查、配額分配、機構建設等工作。
(6)碳交易市場多久開始擴展閱讀:
碳交易的機制
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採用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直接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從而產生了碳交易市場。
深圳市於2013年6月18日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拉開了序幕。同時,深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為全國人民打開了新的投資渠道。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
Ⅶ 全國碳交易市場哪年啟動
法律分析:2021年6月底前將上線的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 2021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多部委於6月25日宣布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啟。
法律依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第三條 碳排放權交易實行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促進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其他相關政策目標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