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交易市場 > 靜安證券交易所第一任領導姓什麼

靜安證券交易所第一任領導姓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2 05:13:06

1. 上海市證券交易所是國企嗎

上海市證券交易所是國企。國務院授權,央行批准設立。

上海證券交易所(英文:Shanghai Stock Exchange,中文簡稱:上交所)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創立於1990年11月26日,位於上海浦東新區。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正式營業。截至2009年年底,上證所擁有870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1351個,股票市價總值184655.23億元。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重點企業、基礎行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既籌集了發展資金,又轉換了經營機制。

(1)靜安證券交易所第一任領導姓什麼擴展閱讀:

開業典禮

1990年12月19日上午,交易所舉行開業典禮,當時的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出席了開業典禮。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李祥瑞授權總經理尉文淵在交易大廳敲響正式開市的第一錘,半小時後前市收市時已成交49筆,面額為5879008元。

股市真正火起來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當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價格全部放開,由市場引導,結果從2 1日至23日,股票價格一飛沖天,3天內暴漲570%,這一天被稱為中國股市真正誕生的一天。8月,深圳股票交易所發生了搶購股票風波,這是後話。

2.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3. 股票到中國多少年了

「堅決地試」中國股市發軔之端
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
——摘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

綜述

1990年12月19日,位於上海浦江飯店的遠東最大玻璃天棚舞廳經過4個月的裝修,變更為證券交易大廳,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此開張。

從1990年市值幾十億到今年3月突破5萬億,從幾十家上市公司發展到今年7月的1367家,中國證券市場迅速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證券市場之一。

中國資本市場能迎來今日的奼紫嫣紅,其發軔始於小平同志南巡時一場中國股市可「堅決地試」的講話。那種「不爭論,大膽試」的務實態度讓處於爭議旋渦中心的中國新生證券市場起死回生。

在中國證券發展歷程的關鍵時刻,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建構了中國股市基本的發展框架,中國的資本市場全面啟動,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隨之誕生。

在「堅決地試」的鼓舞下,中國的資本市場也迎來了雨後春筍般的大發展。

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很年輕,又處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中,在快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包裝上市、內幕交易、虛假信息、做莊操縱等有損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屢禁不止。

在這種情勢下,2001年,有人提出了將資本市場「推倒重來」、「另起爐灶」等論調。改革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理論中的改革創新,依法治市指導思想仍在發揮著其重要作用。國務院今年2月發布了各證券媒體、專家學者、機構和普通投資者都給予高度評價的《九條意見》,正本清源,再一次統一了資本市場各方的思想認識,中國的資本市場必將實現再一次跨越。

近日業間傳出消息,在現有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某外資投行有望「提前」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醞釀近三年而操作一年有餘的精巧運籌,終於導出一個引入外資市場化處置證券公司風險的創舉,中國證券業的一次重大突破也即將來臨。

「大膽地闖、堅決地試」,鄧小平理論中的精髓部分在中國證券市場今後的發展中仍將熠熠生輝。

見證

浦江飯店上海證交所「搖籃」

浦江飯店位於上海市黃浦路,原名理查飯店,由英國人於1846年創建,目前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2月19日至1997年12月18日,這里曾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駐地,見證了上海證券市場從出生到發展的過程。

8月4日,記者來到浦江飯店,烈日曝曬下的這座石頭建築顯得古老安靜,只有不多的人進出。

朱鎔基帶隊選中「浦江」

浦江飯店營業部副經理蔡冬弟曾參與了證交所選址、裝修和開張後的種種事務。

蔡冬弟回憶,最初上海的證券交易試點是在西康路101號營業部。

1990年上半年,上海市長朱鎔基帶隊考察選擇證交所地址,看了好幾個地方,最終選中了浦江飯店,原因一個是這幢古老的建築有一定象徵性,二是飯店有一個可容納500多人同時用餐的孔雀廳(曾是遠東最大的玻璃天棚舞廳),可用作交易大廳。

「當時餐廳的生意不好,政府看中,雙方很快成交」。上交所共租用浦江飯店3300平方米面積,租用期7年。由於時間很緊張,經過四個月的裝修,上交所正式開業。

蔡冬弟帶記者參觀了曾經的交易大廳,現在這里上了鎖,正在等待改造,黑暗的大廳里空盪盪的,只有一塊大電子顯示屏在提示這里的過去。

查閱資料得知,該交易廳面積為477平方米,這塊顯示屏長4.7米,寬2.7米。記者看到,飯店走廊里的幾張放大照片,向人們顯示當時的交易盛況。由於當時擴印技術不過關,記者看到這些照片顯得相當模糊。

曾經飛漲的「上海老八股」

蔡冬弟回憶,證交所開張之前,股票經歷過跌價,開張之初,股票價格猛漲,由於股票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沒有解決,證交所業務保守,只發行「上海老八股」,包括飛樂音響、興業房產、延中實業、豫園商城等,每天成交量很小,在股價上漲方面控制很嚴格。

蔡冬弟說,比如豫園商城,證券交易所為控制股票上漲,限定一天只能漲1元,後放寬為一天漲7元,成交量需在5手以上才能漲價。但當時的成交量每天只有一手,沒有人願意賣。證券公司只好採用「對倒」方式,造成虛假的成交量,以使股票獲准漲價。

雖然這樣,股票仍然漲得很猛,如豫園商城原始股為100元一股,後來漲到一萬多元一股。

當時交易方式也很原始,必須由身穿紅馬甲的交易員進場報單,最初有40多個「紅馬甲」。

後來股票多了,證券公司也多了,黃浦到青浦一條街上都是穿著紅馬甲的交易小姐、先生,共有1000多人。

小平南巡後「場地不夠了」

小平南巡後,股票全面放開,證交所場地不夠了,就把浦江飯店一層全部吃下,作為第二交易大廳,交易席位由100多發展到400多。後又租用了東海艦隊的一個辦公樓和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的倉庫等地,總共搞了11個交易廳。

浦東開發之後,上海證交所遷往陸家嘴,浦江飯店此後有幾家證券公司入駐,又相繼退出。

浦江飯店的管理者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准備全面裝修,恢復飯店的豪華氣派,證交所在這里的七年,成了浦江飯店一段值得紀念的歷史。

訪談

九二年後證券業「起死回生」

新京報:在小平同志提出「堅決地試」理論前,中國證券市場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周道炯(曾任第二屆證監會主席,並在1992年擔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是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隨即關閉了證券市場及交易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自留地都要作為資本主義尾巴來割,根本談不上股份制和股票,正所謂「談股色變」。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證券市場開始創試。

「生死攸關之際」小平發話

新京報:「爭議」產生於何時?

周道炯:當時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先是通過股份制改革,試點發行內部職工股在「櫃台」、「店頭」交易,甚至在集市設攤交易。

1990年,上海、深圳兩地證券交易所建立,當時也只是將兩地的小企業上市,如上海的「老八股」。

證券市場的創試和興起在黨內外、社會各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所謂是「搞資本主義一套」,認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等等,各種聲音蜂擁而起。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針對中國證券市場當時的狀況,提出「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新京報:這在當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周道炯:「堅決地試」這幾個字擲地有聲,在中國新生的證券市場生死攸關之際,可以說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摸著石頭過河」的現實意義

新京報:「摸著石頭過河」使中國的證券市場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周道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一二百年的歷史相比,中國的證券市場仍是一個新生的「嬰兒」,也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或者叫新興的市場。

我認為,中國證券市場可以用「五句話」和「一個特點」來概括,即「時間短、發展快、成績大、問題多、前景好」,其特點是兩個90%,即90%以上的上市公司是國有企業,90%以上的證券公司是國有或者公有。

新京報:中國證券市場在前進的過程中要解決很多的問題,這個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周道炯: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中國證券市場有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看首先要歸功於小平同志和他的一系列指導思想。

如何認識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進一步規范證券市場,我看還是要遵循小平同志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依法治市。

「我在火山口坐了兩年多」

新京報:您對現在的證券市場有什麼期望?

周道炯: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石是上市公司的質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誠信建設,維護投資者的合理收益是當前重中之重。

1997年6月,在我與周正慶同志(第三任證監會主席)的交接會上,我曾戲稱在火山口上坐了兩年多,現在非常慶幸,安全著陸了。現在該由你來坐和起飛了,相信你一定比我飛得更好更安全。

又過了不到三年,周正慶同志與周小川同志(第四任證監會主席)的交接會上也重復了這句話。

我期望後任者,以後不再重復這句話,中國證券市場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絕不是「火山」了。

故事1

楊百萬:我孫子乳名「漲停板」

「讓你在底價時買進,你不聽,現在後悔了吧?」

2004年8月5日,楊百萬坐在上海閘北區廣中西路777弄12號樓204房間自己公司里打電話,指導一個「學生」如何買股。

這間公司以他的真名取名為楊懷定軟體公司。楊的桌上擺著三台筆記本電腦,電腦屏幕上正在接收股票實時信息和運用楊氏股票分析軟體對其進行分析。

「沒有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里,坐在自己的公司里,這些學生也不可能喊我楊老師。」楊百萬說。

楊百萬,原名楊懷新,1950年6月生於上海,上海鐵合金廠工人。1988年開始買賣國庫券,此後改名楊懷定,即懷著堅定的信心改變貧窮。(以下是楊百萬的自述)

我們這些人是鄧小平養大的。我出生在1950年,進入債券市場之前,我活了多少年,就窮了多少年。在小平主政後,我們才擺脫貧窮,擺脫了思想觀念的束縛。

我的思路:不爭論大膽地賺

以前搞兩個凡是,什麼事要問個姓社姓資。小平給了我們一種思路:不爭論,大膽地試。我進入債券和股票市場,就是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不爭論,大膽地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如果沒有這種品質,社會上的是非議論早就把我打垮了。

用一句革命歌曲的詞說:新社會給了我的身,鄧小平給了我思想。1988年我開始買國庫券,後來買股票,一直到小平南巡,日子不好過。因為我已經出名,是有爭議的人物,經常受到責難。

小平南巡後我們身份才確定

有人就說我在經濟上成功後,在政治上猖狂進攻。確實,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還沒開張,股票姓資姓社的問題還沒解決。小平南巡了,股票不姓資了,股市放開了,我們的身份才確定了,官方邀請我參加各種會議、論壇,上海證交所跟我很熟。

比如你采訪,他們不接受。因為你不是名記,名記能采訪到。我打個招呼,帶你去,就能進去。社會,周圍的人,看我這種人的眼光變了。

以前人家怎麼看我?怕我,又懷疑我,不跟我交往。以後就開始喜歡我,找我請教。最開始是狗屎臭,但就像上海臭豆腐,臭是臭,吃著有味。現在變成了千里香餛飩、辣子雞。你們記者也一樣。以前有個記者不敢采訪報道我,說我是個敏感人物。現在他自己也到證券公司當副總了,跟我是好朋友。

我的太太是「原始股」

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第一天,成交1000股,我搶了500股。第一筆交易也是我搶的。我在好幾個營業部同時並列第一,我弄了好多身份證第一個辦委託,提前半個月辦。我買的500股真空電子,每股價值由300多元漲到2萬多元。股市暴漲持續了兩年。買國庫券的時候,我就被人叫楊百萬,其實真正的百萬是在炒股之後。上海第一個大戶室就是證券公司為我建的。

我一直沒離開證券市場,這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做股票,寧可去死。我現在的吃、用、花都是股票提供的。

我的家人是我公司的員工,我給孫子起的乳名叫「漲停板」,我的太太是「原始股」,兒子是「成長股」,股市是「情人」。我死了以後,骨灰不能像偉人那樣撒在大海里,就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大門口吧。

他們是上層建築我是社會基礎

我只有初中文化。如果我不是只有這個文化水平,那我現在就更不得了。如果我是博士,今天就不會坐在這里了。如果我是大學畢業,我的公司就會開得大一點。現在這公司不需要很多資本,注冊資本也就50萬。

家庭生活沒什麼變化,比以前過得好一點。我住在閘北區頂級樓盤,小富人區。我只能算小有成功,比較成功。最大的變化是在心理狀態上。

我到底在股市上賺了多少?這不能告訴你,個人隱私。我叫楊百萬,也就是賺了100萬吧。我一直是100萬,現在我在股市上的投資也是保持在100萬。前一段投了200萬進去,一波行情過後,還是投100萬。

我曾經在證券發展論壇上講:由於高瞻遠矚的小平,開拓了這個證券市場。他們是上層建築,我是改革開放的社會基礎,我這個社會基礎是不自覺地順應了上層建築的需要。

我個人應該算是中國股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實踐者。我特別要感謝鄧小平他老人家,他逝世時候我特別悲痛。紀念他100周年誕辰也特別有意義,所以不管誰來采訪,我特別歡迎,所以也給你一小時。

我現在很忙。我請你吃根冰糕。好了,一小時到了,差不多了。

故事2

飛樂股東「飛越重洋」

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所發行的股票。

中國第一股———飛樂音響股份有位洋「原始股東」范爾林先生,屬於他的那張飛樂股票也已永久陳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櫥窗內。

1986年11月14日,時任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董事長約翰·范爾林訪華,向鄧小平贈送了一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章。

鄧小平對他特意提到新中國也發行了股票,決定贈送給他一張新中國股票。為了股票真實、可靠,這張飛樂股票當時填上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周芝石的名字。這也說明當時大多數人不懂股票所有權這一基本屬性。這位股票專家立即看出破綻,我是范爾林啊!「我的股票就要用我的名字,我親自去上海更名過戶。」

11月24日下午1點,范爾林走進了新中國首家證券交易部———上海靜安證券營業部。營業部免收了1元過戶費。范先生連聲道謝,同時又幽默地說:「中國好,不像我們美國人光認錢。」在場者轟然大笑。

■中國股市大事記

●開業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三大政策「救市」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2、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3、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這就是著名的「三大政策」。

●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2月23日,「3·27國債期貨事件」爆發,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5月18日股市井噴,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東南亞金融危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5·19行情啟動

1999年5月9日發生美軍「誤炸」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5·19行情啟動;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7月1日《證券法》實施,指數沖高回落。

●退市制度推出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短線反彈結束。

●6·24井噴

2002年6月23日,停止國有股減持,引發6·24井噴,股指隨後見頂回落。

●非典襲股

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國九條」出台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出台,股指越過2003年高點1650點繼續上行。

●中小企業板登場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

4. 香港聯交所成立時間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英文名稱為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簡稱HKEx)(港交所:0388) (NASDAQ Other OTC: HKXCF),是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港交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是擁有及經營香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與期貨交易所,以及其有關的結算所。主席為夏佳理,行政總裁為周文耀。目前香港交易所是唯一經營香港股市的機構,在未得財政司司長同意下,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持有港交所超過5%的股份。2006年9月11日,港交所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
截至2007年年首季業績,港交所資產總值為435億港元,資產凈值為62億港元,純利為9.2億港元同比增長93%,每日成交529億港元。
截至2007年9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是香港交易所單一最大股東,持有5.88%的股份。其次是摩根大通 5.54%,花旗銀行 4.13%,Horizontal Asset 2.30%。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共465家,占上市企業總數的37%,市值約61610億港元,占總市值約60%。自1993年至2008年底,內地企業在香港籌集資金逾12萬億港元。

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英語:Shenzhen Stock Exchange),於1989年11月15日籌建,1990年12月1日開始集中交易(試營業),1991年4月11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並於同年7月3 日正式成立。 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主要的股指是深證成指。位於深圳羅湖區,地王大廈斜對面。
深圳證券市場的起步最早應追溯到1986年。當時一些企業為了擺脫經營中的困境,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88年4月1日,深圳發展銀行在特區證券公司的櫃台上開始了最早的證券交易。隨後深圳市國投證券部和中行證券部相繼開業,萬科、金田、安達、原野(世紀星源的前身)等也陸續發行了股票並上櫃交易。「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證券部的櫃台交易,構成了深圳證券市場的雛形。
1989年11月,深圳市政府作出了建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決定。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營業。王健、禹國剛先後被深圳市政府任命為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深交所成立初期是歸屬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管理,1993年4月1日深圳證券管理委員會成立以後管理歸屬由人民銀行劃歸深圳證券管理委員會。隨著深交所的交易逐步活躍,上市公司數量逐漸擴大,所影響的范圍不斷擴大,再加上1996年牛市行情中深圳市與上海市為維護深交所、上證所爆發的競爭,1997年8月15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證券交易所的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由中國證監會任命,理事長、副理事長由中國證監會提名,理事會選舉產生。
由於扶持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發展, 2000年9月深交所停止了新股發行。 2004年5月17日設立中小企業板(簡稱中小板)後,2004年6月25日新和成等八家公司掛牌上市,標志著深交所又重新恢復了新企業上市, 但是只是包括中小企業。
最早深圳證券登記公司是獨立於深交所的公司,專門負責深交所上市股票的託管、會員的結算業務。1996年9月16日深圳市證券委第三次會議研究決定,深圳證券登記公司更名為深圳證券結算公司,並入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深交所的全資附屬公司。在2001年9月21日,深圳證券結算公司又從深交所獨立出來,與上海證券結算公司一起合並到新成立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1993年8月9日,深交所將集中交易時間更改為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至3:30;零股交易時間仍為零股交易專場日的上午9:00至10:30。
1994年7月11日,調整交易時間,下午開市由13:30更改為13:00,收市時間由15:30更改為15:00。
1993年5月10日,深圳股票交易手續費進行調整,本地(指在深圳的營業部)手續費為交易額的4‰,異地為5‰,不足5元的按5元收。證券商向交易所交付經手費調低到6%,向登記公司交付的登記費調低至4%。
1993年8月29日,深交所調低A股交易手續費,由異地5‰、本地4‰統一調至3.5‰。
1993年9月12日,B股交易手續費率由成交金額的6‰降至5.5‰。
1996年1月1日,A股交易手續費調整為按成交金額向買賣雙方收取3.5‰,同時調整了交易手續費中各方收取的比例。A股及基金交易由T+0交收改為T+1交收。
1990年12月1日,開始股票交易
1991年11月1日,首隻債券鹽田港重點建設債券上市
1992年10月19日,首隻權證深圳寶安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認購權證發行,並於同年11月5日上市。
1994年9月8日,推出國債場外回購業務。
1994年9月12日推出國債期貨交易業務,首批包括五個系列20個期貨種。並與1995年5月30日根據中國證監會命令全面關閉國債期貨交易業務
在深交所成立初期,主要通過各會員派駐的出市代表(俗稱紅馬甲)在交易所的交易廳通過電腦終端進行交易(在1992年2月25日前,紅馬甲甚至是通過人工競價的方式來達成交易),由於會員單位眾多,深交所不得不兩度擴充交易廳,設立第一、第二、第三交易廳來緩解擁擠情況。在早期,一個股民的交易請求要傳送到交易所的撮合主機進行委託成交,必須先在證券公司的營業部櫃台填寫買賣申請單並排隊遞交,櫃台人員接受申請單後電話通知紅馬甲,紅馬甲把股民的交易請求輸入到交易所終端,並把成交情況電話通知櫃員。在這種信息傳遞方式下,難免會有很多差錯,證券公司不得不為處理這些差錯設立專門的容錯帳戶,同時也出現有紅馬甲與櫃員勾結,吃客戶差價的情況出現。
1992年2月25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啟用電腦自動撮合競價系統,實現了由手工競價作業向電腦自動撮合運作的過渡。
1992年5月26日人民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證券部和深圳特區證券公司達成與交易所的電腦聯網,首創從櫃台通過多個終端直接向交易所撮合系統輸入客戶買賣委託。
1992年7月3日浙江省證券公司採用數據專線方式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開通實時行情揭示,成為首家可在當地接收深圳股市行情異地會員。
1992年10月中旬中國大陸第一套證券業電話自動委託交易系統開發成功並在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分行證券部投入使用。
1997年6月2日深交所不再為已使用地面線路或雙向衛星等遠程通訊方式進行交易結算的席位同時提供終端,證券經營機構的出市代表「紅馬甲」正式退場(B股及債券特別席位例外)。此舉標志著深交所A股市場完全實現無形化交易模式。
至此,股民把委託單傳送到交易所主機已完全實現了電子無形化交易。
深圳證券交易所1991年4月3日發布深圳股價指數,以1991年4月3日為基日,基數為100。
2003年2月10日,深圳證券信息公司發布企業債券指數編制方案。該指數以2002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基日指數為100,指數簡稱為企債指數,行情代碼為399481,於2月17日起隨深市行情一起實時動態發布。
深交所第一任領導為王健,任深交所副總經理,主持工作。
1993年3月6日,深圳市政府組織部宣布任命禹國剛任深交所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柯偉祥任深交所副總經理。羅顯榮任深交所理事長,王健任深交所副理事長。
1993年7月23日,深圳市政府和市委組織部宣布任命夏斌為深交所總經理。
1995年5月11日,深圳市政府正式任命曾柯林為深交所理事長。
1996年10月22日,深交所調整領導班子。中國證監會160號文任命庄心一為深交所總經理,張育軍、黃鐵軍為副總經理;免去夏斌常務理事、總經理職務,免去禹國剛、柯偉祥常務理事、副總經理職務。
1997年9月3日,中國證監會任命桂敏傑為深交所總經理。
2000年10月2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任命張育軍為總經理。
2008年2月2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任命宋麗萍為總經理。
深圳股市1991年4月22日成交量為零,創下最低成交記錄。
深圳股價指數1991年9月6日收市報45.6585,創下最低記錄。
1993年12月13日 廣東國投證券部的電腦程序出現故障,將該日9:40分前的委託買賣盤股數誤為手數,放大了一百倍,該證券部及時採取措施,進行了反向交易,致使該日股市出現異常波動的情況。
1994年9月29日因天文原因調整交易時間,下午開市時間由13:00更改為13:40收市時間相應延長。
2002年7月5日上午,因深圳證券通信公司租用的亞太衛星1號7A轉發器受到不明強信號干擾,導致917家證券營業部通信全部中斷,根據《交易規則》和《深交所異常情況處理規定》等辦法,深交所作出緊急停市的決定。通信系統於當日中午11∶15恢復正常,下午深圳證券市場正常交易。
1992年8月9、10、11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生風波。11日受發售新股抽簽表影響,深圳證券市場領導小組決定深圳證券交易所停市半天。
由於1995年2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出現了著名的327國債事件,導致了管金生帶領的上海萬國證券倒閉,國債期貨市場上巨額資金不斷互相廝殺,1995年5月18日根據中國證監會緊急通知,國債期貨交易暫停試點,各交易所組織會員協議平倉。此後一段時間深圳股市發生劇烈震盪,22日股市成交47.4億元,創本年最高紀錄;綜指收報169.65,成指收報1415點,為本年最高點,三日累計升幅44.78%,其後一周跌幅19.32%。30日國債期貨平倉順利結束,22日-30日共平倉68萬口。
1999年5月19日深滬股市爆發井噴式行情,史稱519行情。
2004年 9月6日,聯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並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業務操作指引》。
深交所和上證所都認為自己是1949年後中國大陸開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不過,從試營業的時間看,深交所在上證所的前面;從國務院的批復時間看,上證所在深交所的前面。

上海證券交易所 (簡稱上證所,英語:Shanghai Stock Exchange),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6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其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
上證所市場交易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為前市,9:15至9:25為集合競價時間,9:30至11:30為連續競價時間。下午為後市,13:00至15:00為連續競價時間,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市場休市。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國際證監會組織、亞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聯合會、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成員。
2007年5月28日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代碼分配規則》規定,上證所證券代碼採用六位阿拉伯數字編碼,取值范圍為000000-999999。六位代碼的前三位為證券種類標識區,其中第一位為證券產品標識,第二位至第三位為證券業務標識,六位代碼的後三位為順序編碼區。首位代碼代表的產品定義分別為:0國債/指數、1債券、2回購、3期貨、4備用、5基金/權證、6A股、7非交易業務(發行、權益分配)、8備用、9B股。
在2006年底,842家公司在上證所上市,上證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71612億元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靜安證券交易所第一任領導姓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滑水游戲小程序叫什麼 瀏覽:206
代理補繳社保如何辦理 瀏覽:820
配送招投標信息網哪個最全 瀏覽:130
出版書籍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919
怎麼鑒別美瞳的代理 瀏覽:561
條碼技術為什麼流行 瀏覽:26
三體什麼技術最好 瀏覽:497
在網上賣產品怎麼選品 瀏覽:538
什麼軟體可以查看jpg的數據 瀏覽:127
德州批發市場有哪些 瀏覽:437
80後學點什麼技術謀生 瀏覽:384
一卡通業務怎麼找代理 瀏覽:335
python如何替換excel單元格數據 瀏覽:275
紅米版本信息在哪裡 瀏覽:285
qq怎麼樣設置時間信息 瀏覽:540
容桂代理記賬有哪些 瀏覽:735
立邦代理怎麼做 瀏覽:301
要做程序員該怎麼選方向 瀏覽:875
招聘代理商怎麼操作 瀏覽:417
產品正常損耗如何計算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