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投資人物誌3】亞歷山大·埃爾德:以交易為生
埃爾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出生於蘇聯,後來到了美國,半路出家,從醫生轉型為成功的交易者。1988年,他在紐約開設了金融交易公司,志在幫助和教育投資者尋找交易中的快樂;199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 以交易為生 》。在這本書里,他寫道: 你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遠離塵世間的俗務,並可以不理會任何人的紛擾,這是一個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寫照,但成功的交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以及具備良好的紀律,並非人人可得 。
埃爾德生長於蘇聯,16歲進入大學,22歲畢業於醫學院,經過實習後,到一艘輪船上擔任醫務工作,所以有了游歷世界不同地方的機會。
1974年2月,他經歷重重波折來到美國,背包內僅有夏天的衣物,口袋裡僅有25美元,他會說一點英文,但在美國沒有一個熟人,他完全不懂什麼是股票、債券、期貨或期權。
1976年夏天,他從紐約前往加州,隨身攜帶了幾本精神病與歷史的書籍,還有一本從律師朋友處借來的《如何購買股票》,這是恩格爾所寫的一本老書。彼時,埃爾德完全沒有想到,這本毫不起眼的書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這趟旅程中,他如飢似渴地品讀著《 如何購買股票 》這本書,最後在太平洋彼端的拉荷雅將其消化完畢。在此之前,他完全不了解股票市場,但從看完這本書後,他開始有了賺錢的念頭。正是《如何購買股票》為埃爾德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回到紐約,他買進人生第一支股票——KinderCare。從此以後,他積極研究市場,從事股票與期權的投資與交易,後來則以期貨為主。
對埃爾德來說,學習交易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有著狂喜的高潮與沮喪的谷底。他持續前進過,也原地踏步過,賬戶不堪虧損時也有過不斷搥首頓足的時刻。他的本職工作是精神病醫院的醫生,每當虧損之後回到醫院工作重新籌措資金時,他會大量閱讀,反復思考,不斷測試,然後又開始進行交易。慢慢地,他的交易有了進展。他說:「當我明白勝負關鍵並不在電腦中,而是在自己腦袋裡,這才出現真正的突破,而出於精神病醫院醫生的專業訓練,讓我得以更好掌握了交易的三昧。」
埃爾德說,虧損是交易者最清楚的記憶,當然成功的交易也會記得一些,但虧損總讓人最難忘。他認為,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交易者虧錢時總會得到一些教訓。沒有人能通過什麼方法一下子獲得成功,能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失敗過,並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他說:「我從來沒想過建議別人從事交易,我總是告訴人們,如果想做交易,成功和失敗都是可能的。雖然我的交易過程很困難,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埃爾德說,他喜歡自由,以前在醫院上班,希望能夠自主安排工作時間,不喜歡被老闆管著的感覺,所以他開始學習做交易。他說:「生活和交易從沒分開過,因為兩者是一體的。通過交易,體驗有很多,大多數時候,人們不了解為什麼會以交易為生。每天我還做日常的工作,周末做一些調研,當然了,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喜歡。」
「 保持有效的交易,控制倉位,這是我對新入市者的建議。如果交易者打算以交易為生,就必須更努力一些,做一些研究,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埃爾德表示,新入市的交易者可以看看市場上成功的交易者每天在做什麼,同時思考如何從事交易,如何與自己的心靈打交道。他說,自己或許可以通過著作為交易者提供知識,但交易的動機需要交易者自己追尋。
市場永遠處於變化之中,舊的機會消失了,新的機會又不斷出現。「優秀的交易者必須保持謙卑的心態,繼續學習。交易是一項畢生的挑戰,更是一場艱難的游戲。交易者如果希望成功,必須嚴肅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經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潛在的心理情緒刺激下進場交易。」埃爾德說。
結合自己的交易經歷,埃爾德認為,最困難的是,市場總會誘惑你,你必須限制自己,專注於特定的東西,但不幸的是,一些不適合交易的人經常會被市場吸引。「如果你是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會接受一些勝率不大的交易,或承擔沒有必要的風險,因為市場絕對不會手軟,也不理會你耍脾氣,情緒性的交易僅有一種後果——虧損。」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許多交易者都希望獲得成功,但卻不斷從事沖動性交易,享受短暫的「賭博」激情。
「賭徒」和專業的交易者有何不同?對此,埃爾德認為, 當交易順手時,「賭徒」會得意忘形;當發生損失時,則垂頭喪氣 。他們完全不同於成功的專業交易者,後者專注於長期計劃,不會因為短暫獲利而興奮,或因為損失而沮喪。他說:「交易者的感受會立即影響賬戶凈值,交易者可能擁有一套最棒的交易系統,但如果感覺害怕、傲慢或懊惱,一定會殃及賬戶。當察覺自己有『賭徒』的陶醉或恐懼心理時,立即停止交易,因為成敗取決於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埃爾德看來,盈利可以讓交易者感受權力的滋味,讓他們享有陶醉的激情,並嘗試再度捕捉這種感覺,於是他們進行草率交易,將獲利退給市場。大多數交易者無法忍受連續虧損,他們被捲入市場的洪流,陷入絕境之中,而少數殘存者得以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操作方法,而是在於自己的想法。唯有認清這個事實,才有可能成長為成功的交易者。他分析說:「就成功的交易者而言,如果發生連續虧損,就能夠知道自己出了差錯,會立即停止交易,重新檢討交易或分析方法。然而,輸家則欲罷不能,繼續交易,因為他們已經沉迷在游戲的激情中,希望再度掌握勝利的滋味。」
每位交易者在邁向成功的歷程中,都必須驅除自己的心魔。埃爾德總結了自己成功道路上的一些法則,正是這些法則讓他由純粹的門外漢成為真正的專業交易者:必須決定自己將長期留在市場中;盡量學習、閱讀與傾聽專家的看法與見解,但要保持合理程度的懷疑;不可因為貪婪之心而急於交易;發展一套分析行情的方法,市場不斷變化,需要不同的交易工具應對行情,還需要某種方法判斷這些行情的差異;擬定一套資金管理計劃,第一個目標是長期的生存能力,第二個目標是資本的穩定成長,第三個目標是高水準的獲利;在任何交易系統中,交易者本身是最脆弱的一個環節,學習如何避開損失,或發展一套方法來降低沖動性的交易;必須內省,排除幻想,改變不當的思緒和行為。
在埃爾德看來,市場不知道也不在乎交易者的存在,交易者沒有辦法影響市場,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他認為,交易者必須研究市場趨勢和反轉,當在市場中學習如何駕馭自己時,交易規模不宜太大,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控制市場,卻可以學習如何控制自己。
「學習交易需要花費很多工夫、時間、精力和資金。很少有人能夠提升到靠交易為生的專業水準,專業交易者對交易的態度非常認真,他們不允許自己在市場內滿足非理性的需求,業余者恰好相反。」埃爾德認為,交易就是一門生意,需要界定生意上的合理風險——任何單筆交易允許發生的最大風險,這在金額上沒有一定標准,可接受的合理風險主要取決於交易賬戶的規模,其次是交易方法以及交易者對痛苦的忍受程度。
「做交易時,交易者是在與心智做搏鬥。」埃爾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搏鬥的競技場稍有傾斜,交易者就會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交易者允許情緒干擾交易,那麼這場搏鬥就已經結束了。他表示,對所進行的每一筆交易,交易者都必須自己承擔所有責任。交易起始於進場決策,結束於出場決策,一套理想的交易系統並不足夠,雖然擁有第一流的交易系統,但許多交易者還是被市場沖刷得體無完膚,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沒有做好獲勝的准備。
在埃爾德看來,新的交易方法、高性能的分析軟體或某種交易秘訣等並不能幫助交易者,除非交易者先控制自己情緒,同時改變思考方式。他說:「交易的成敗取決於交易者的感覺和思考模式,即使是最頂尖的高手有時候也會發生虧損,所以交易者必須在合理的風險與不合理的損失之間劃一條界線。交易者必須承擔合理的風險,但絕不允許發生預定風險之外的損失。」
埃爾德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成功的關鍵在於知識的運用,而不是情緒的反應。如果由於獲勝而過度高興,由於損失而沮喪,交易者就不可能成功。如果讓市場操縱自己的心情,交易者一定會失敗,要想在市場中成為贏家,交易者必須了解自己,冷靜行動。
埃爾德認為,交易者從事交易的動機,一半來自於理性,一半來自於非理性。理性的部分包括提高資本的報酬率,非理性的部分包括「賭博」與尋求刺激。他說:「交易者大多不了解自己的非理性動機,而情緒性交易是輸家的創造者。很多交易者回顧自己的交易紀律,會發現真正的傷害來自於少數幾筆重大損失,或是試圖攤平越陷越深的連續虧損,但理想的資金管理辦法可以有效阻止交易者陷入困境。」
在埃爾德看來,交易是一種非常刺激的活動,經常讓業余者覺得興奮,但沒有人可以在享受興奮感覺的同時,又能賺錢。他認為,情緒是交易者的天敵,貪婪和恐懼一定會摧毀交易者,交易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理智,不可以憑感受進行交易。他說:「在任何專業領域內,真正成功者的唯一目標就是將自己提升到最佳境界。你的任務是正確地進行交易,每筆交易都像是精密的外科手術,態度必須專注而認真,不可疏忽或取巧。」
對成功的交易者來說,埃爾德認為,應預先准備詳細的交易計劃,不要隨著價格跳動起舞。「交易計劃必須是簡單的,我每天都運用脈沖系統,系統不會告訴我該做什麼,但會告訴我不要做什麼。好的系統都是簡單的,交易法則就是別虧錢。」他認為,書面的交易計劃對交易者更有幫助,交易者必須明確知道在什麼條件下進場與出場,不要在交易時段擬定決策。唯有從個人角度思考,交易才有成功的機會。不論任何交易系統,其中最脆弱的一環都是交易者本身,沒有交易計劃或背離交易計劃都將註定失敗。交易者在交易中必須觀察自己的心態變化,寫下進場理由和出場准則。
埃爾德列出了一系列交易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否完成了一筆理想的交易?哪些指標有用,哪些指標無效?如何掌握進場點?為什麼最初的停損單設定得太緊或太松?損益兩平的停止點設定得太早或太遲?保護賬面獲利的停止點設定得太緊或太松?是否錯失出場信號?在交易的各階段中有何感受?他認為,交易者做好這些分析是處理情緒性交易的最佳良方。
埃爾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交易者沒有必要預測未來。首先,交易者必須在市場中採集資訊,衡量多頭或空頭力量,判斷哪一方占據主導地位,評估當前的趨勢是否會持續發展;其次,需要採取保守的資金管理方法,目標是長期的生存和利潤的累積;最後,必須留意自己的心態變化,不可陷入貪婪或恐懼的情緒中。交易者如果能夠做到這些,成功的機會將大於任何預測。
埃爾德指出,成功的交易需要三個條件:分析多空之間的力量均衡程度;採取理想的資金管理法則;嚴格執行預定的交易計劃,避免被捲入市場的激情中。「 成功交易者的目標,是盡其所能將交易提升到最理想的境界,資金是居於次要的地位。交易者應該專注於尋找合理的交易機會,嚴格遵守資金的管理法則,尋找理想的進場點,避開『賭博』的心態 。」他認為,生存是交易中第一優先的考慮,而資金管理的第一目標是確保生存,需要避開輸光本金的風險;第二個目標是賺取穩定報酬;第三個目標才是賺取高額利潤。
不可讓所有資金承擔風險,這是埃爾德交易的第一法則。「虧損者總不能遵守這個法則,他們在單筆交易中投入太多資金,然後每輸一場就投入更多資金,大多數交易者都是因為急於扳平而越陷越深,但理想的資金管理方法卻可以讓交易者不踏上歧途。」埃爾德分析說,如果交易者損失10%,剩下的資金需要 11%的獲利才能扳平;如果損失20%,需要25%的獲利;如果損失40%,需要67%的獲利;如果損失50%,需要100%的獲利才能扳平。總之,虧損的百分率是一種算術級數,扳平的獲利率則呈幾何級數成長。
他認為,對於每一筆交易,交易者都必須預先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多少損失,就是必須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認輸。專業交易者只要嗅到一點危險的味道,立即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情況合適時,他們又進場。然而,業余的玩家則不是如此,他們割捨不得,抱住虧損部位默默地禱告。「 所有的交易者都應該很清楚,最多能損失多少,要有個底線,當然這得非常自律 。」埃爾德說。
❷ 什麼是「以交易為生」
《以交易為生》是從普通散戶做起,直達成功交易者的經典指南,操作生涯不是夢!有四種動物經常在華爾街被提及:牛和熊,豬和羊。牛代表買進的人,熊代表賣出的人,豬代表貪婪的人,羊代表追隨者。只要市場開盤交易,牛就會買進,熊就會賣出,他們都會賺錢,但豬和羊卻會被人踩在腳底下。價格是什麼?價格就是最大的笨蛋准備支付的對價。聰明的交易者總是在市場平靜時買入,在市場瘋狂時獲得了結。業余投資者只會盯著電腦報價屏幕,目睹數百萬美元在面前跳動。一旦伸手下單想著賺錢就會賠錢。再伸手——結果陪得更多。交易者十分自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生活、工作,可以對日常充耳不聞,可以不搭理任何人。這就是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寫照。
❸ 如何以交易為生
很多人都喜歡坐在家裡敲敲鍵盤就可以輕松賺到維持生活的資金,不用辛苦的朝九晚五,也不用風餐露宿的做生意,既體面又輕松。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鳳毛麟角,為什麼?因為要想在交易上穩定持續盈利,需要擁有專業的能力。那些能力呢?
執行力,止損能力,獨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適合於自己的一套經過千錘百煉的盈利系統。執行力怎麼訓練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其次就是專業的訓練,比如定好進場原則,出場原則後,就嚴格貫徹執行,不論輸贏。習之日久,就會成為習慣,按照信號進出場成為了一種能力。也就是常說的:只認信號不認價格。簡單說交易的是信號!
做到了只認信號不認價格之後,止損能力也就是在股市期市保命得能力也就練成了,這是最重要的能力,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一套在市場穩定盈利的系統包括哪些內容呢?首先是判斷趨勢的能力,第二是判斷位置評估風險的能力,第三,尋找支撐阻力的能力,第四,合理資金管理控制倉位的能力,第五,一旦止損反手後加倍布局的能力,這是永不虧損的精髓。
如何完成上面的任務呢?判斷趨勢依靠股價波動原理,也就是波浪理論,看長做短,均線系統,趨線方向,指標,道氏理論來綜合分析。位置呢?依靠計算,指標KD,縮小圖表後全局對比的方法。尋找支撐阻力位靠關鍵轉折點,關鍵K線,密集成交區,指標輔助,黃金螺旋和上面關鍵位置的共振等方法。資金管理非常重要,根據不同市場可以採用不同的資金分配方式,有532,332,232等方式,期貨市場風險大,首倉要小,盈利才能加倉的原則。有時候判斷錯誤止損後,很多人會不敢再次入場,其實,既然確定原來的方向錯誤了,那麼反過來就是對的,所以要倍倉位,並且方向正確後波動止損一半的點位就可以挽回損失。
以上幾方面大家是否具備,如果具備,那麼在這個市場盈利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不具備,則盈利就要靠運氣了。
❹ 以交易為生,這本書好不好
個人感覺還不錯,還算比較全面的書,技術指標,交易系統,心態等方面講得比較細。
❺ 我炒股比較厲害,尤其是短線,悟到了很多東西,想以交易員為生,靠譜嗎
我炒股比較厲害,尤其是短線,悟到了很多東西,想以交易員為生,靠譜嗎?
炒股賺錢很多時候不是一城一池的拼殺,不是短線的得失,不是你一天賺錢了,一個月賺錢了就是真的賺錢了,很可能幾天就虧沒了,炒股是需要你每年賺錢,年年賺錢,復利賺錢,是你十年後回頭看,你還是賺錢的,這才是炒股,而不是過山車一樣,一下賺錢,一下虧錢,一下安全帶鬆了直接給甩飛出去了,這是不行的,這不是炒股,這是賭博,賭博怎麼能稱得上是工作。
❻ 以交易為生是一種什麼體驗
1、責任
與為他人打工不同,以交易為生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和自覺性。因為無論是勤奮或懶惰、無論是粗心還是謹慎,結果都只有自己來承擔。以交易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去努力,沒有了領導的催促、沒有了同事的配合、沒有了人事部門的考核、更沒有了每個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每一天都是在為自己活著,感覺特別真實。學會了嚴格的自律,學會了承擔所有的責任。不再尋找借口,任何問題都需要自己去直面解決,接受一切結果,享受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2、孤獨
不像在專業機構中以交易為生的人那樣,作為草根職業交易者,家就是每天生活的全部。一台電腦、一杯茶,聽著音樂,這就是每天的工作狀態。一年365天,除了雙休日和每年的1月1日可以休息之外,剩下的日子極其規律,足以讓自己覺得單調無聊。當形成了機械式系統之後,剔除了情緒影響的交易更加顯得乏味。交易的圈子在國內本就小眾,而交易者往往普遍孤僻內向,所以孤獨就成了以交易為生帶來的最大產物。而能在孤獨中讓自己快樂,是每一個以交易為生的人必備的能力。失去了原先工作環境中的社交圈,現在的朋友更多是微信圈裡一輩子見不到面的匯友。難得參加一次線下的聚會,興致勃勃去了,最後發現見了面,除了交易也沒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了。
3、壓力
無論交易能力如何,無論盈利水平高低,以交易為生意味著任何時候身上都擔負著生存的壓力。不單是自己,如果有家庭,那麼壓力會更加沉重。能夠從眾多交易者中存活下來,實現穩定盈利的交易者鳳毛麟角。而以交易為生的人,也並不是個個都活的像外人眼中那樣的瀟灑自如。哪怕我現在已經有了成熟的量化交易系統,每天晚上依然會不自覺的醒來,用手機看看盤面情況,雖然心裡明明知道沒有意義,但壓力已經滲入到了血液之中,已經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適當的壓力可以激發交易者的工作熱情和動力,而很多人也倒在了壓力之下。
4、自由
我把這一點寫在了最後,相信每一個以交易為生的人,最大的追求就是「自由」!不必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必看別人的臉色、不用陪著笑臉參加無意義的酒局。時間上的自由,工作形式上自由讓多少人羨慕不已,如果還能有豐厚收益帶來的財務自由,那不得不說以交易為生是每個人追求的完美狀態。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種「自由」不可能來自於不勞而獲或者妄圖坐等天下掉下餡餅。沒有之前的嚴格自律、沒有之前的壓力重重、沒有之前的辛勤努力,是得不到這些自由的。現在的我雖然可以過著所走就走,詩和遠方的日子。但是我知道這些只是交易之餘的調劑品,而以交易為生的選擇將繼續以紀律、壓力、單調、責任和獨孤陪伴我走完以後的大部分人生之路。
炒股不同於其他任何職業,付出和回報往往不成正比。其艱辛程度一般人未必承受的了,這也是為什麼股票市場裡面七虧二平一贏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名教師,多年後你可以桃李滿天下,即使沒有謀的高位,也受人尊敬。如果你是一名從政者,多年積累的人脈,足可以讓你得到應有的回報。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師,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可以使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而炒股跟這些職業都不相同,是完全的結果論,即使你炒股五年、十年、二十年,如果你沒有賺到錢,那麼你的這些經驗沒有任何意義。
❼ 以交易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能把交易做到職業化的人,基本都是內心強大,富有精神力量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交易怎麼會無聊和孤獨呢?
坐享時間流逝,眼看日頭西沉,感受一下價格變化的律動,然後復盤寫下止損的反思和止盈的快意。
這種生活,再給我一次年輕的機會,我依然會這么選的,雖然它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但到達彼岸時所有的思考和期待,都有了結果。
當然職業化交易這條路並非適合所有人
比如著急賺大錢的年輕人,因為一旦設定一個盈利預期之後,整個生活的重心就不免轉向追求利潤,隨著而來的就是生活壓力的驟然提升,這種你每天一睜眼就想著盈利的焦躁感太折磨人了。
追求以交易為生的目的,是想做精神生活的「自由人」 可惜很多年輕朋友卻有點著相,沒穩定以前先把工作辭了,拿積蓄來賭明天,身體倒是自由了,精神進了牢籠,這圖什麼。
所以在你沒有充足現金流的時候,不要貿然選這條路,職業交易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當你有錢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說「我不想為錢而做,我要為興趣而做,為快樂而做」
交易者的社交
也不知道誰給交易者群體貼上這么個標簽,好似一說搞交易的,都是低情商、封閉內向的二傻子一樣。
搞錯了吧? 交易玩的久的哪個不是全才? 哪個不是人精?
哪個交易員不是拿挫折和失敗當家常便飯的,在黑暗中煎熬,在太陽升起前重燃鬥志,他們的精神世界不豐富,還是心態不夠圓滿。
再者交易是多個學科的統合,優秀的交易者必然對於很多學科有所涉獵,例如心理、哲學、經濟、時政歷史,不敢說博採眾長,但知識積累帶來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還是有的,要說在社交圈子裡沒有綻放點人格魅力,我是不太信的。
交易者的生活
快樂的往往來源於人的「自我實現」 這也是市場的魅力所在,像在給ATM機輸密碼一樣,你腦子里的東西就是銀行卡的密碼,只要腦子里有「貨」就別怕在市場中不能折現。
但錢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判斷變為現實,就好像看著一顆種子在生根發芽結出果實,在這種實現自我潛能的過程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滋養你的自信心帶給你意義感。
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正反饋會帶給你更好的生活方式,例如不斷的在學習中收獲新的認識,在支配時間的自由中去鍛煉身體,在燈紅酒綠的娛樂中不會墮入迷障,去反思自我,探詢生活的意義。
終歸是一句話,優秀的交易者沒有短板,也就不該有短板,當你每天的交易變的無聊時,是很恐怖的狀態,因為有太多事情等著你去做,吾日三省吾身了嗎? 強身健體了嗎? 盤外計劃復盤做了嗎? 閱讀了嗎? 就這么無腦盯盤看報價打發時間,是越玩越回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