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交易市場 > 排污權交易的徵收子目如何定義

排污權交易的徵收子目如何定義

發布時間:2023-02-16 06:53:13

❶ 什麼是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1997年以來,美國環保協會在中國開展了以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為代表的一系列項目,提倡在環境管理中引入市場化的經濟手段,探索既有利於環保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方法。美國環保協會與國內政府和研究部門合作,開展了排污權交易在中國政策和立法方面的研究。

1999年4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問美國期間,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和美國環保署署長卡羅·布朗共同簽署了《在中國利用市場機制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的合作意向書。1999年9月,美國環保協會與國家環保總局簽署協議,在中美合作框架下開展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的研究與試點工作,本溪和南通被確定為首批試點城市。2001年9月,江蘇省南通市成功實現了我國首例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

2002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發環辦函[2002]51號文,決定與美國環保協會一起,在山東省、山西省、江蘇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以及中國華能集團公司開展「推動中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實施的研究項目」(簡稱「4+3+1」項目)。

1999年11月和2004年5月,美國環保協會先後出版了《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中國酸雨控制戰略——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放權交易政策實施示範》書籍和光碟;與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共同製作了《排污權交易在中國》電視片,並於2004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成功播出。

2008年11月,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主辦,美國環保協會主要協辦的「排污交易國際研討會:政策創新與商機」在南京大學召開。各省、市政府官員,國內外專家學者,各地排放權交易所等150餘家單位的250餘位代表圍繞「污染物總量控制與市場經濟政策」、「大氣排污交易」、「水環境管理與排污交易」、「碳市場與環境金融產品」四個主題,以主題報告和互動討論的形式,進行了積極的交流。

❷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國務院最新排污權交易政策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意在發揮市場機制推進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減排。《指導意見》指出,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國環境資源領域一項重大的、基礎性的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區政府、各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制度的建設。
本次國務院發布的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兩點,即「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和「加快推進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是指相關排污企業經過有權部門核定和許可,允許排污單位在一定范圍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排污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首要問題是此種權利如何取得。《指導意見》指出「試點地區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排污單位在繳納使用費後獲得排污權,或通過交易獲得排污權。」也就是說,在試點地區的排污權必須是有償取得。有償取得又分為兩類,一種是繳納使用費後取得,一種是通過購買取得。通常情況下,「繳費取得排污權」比「通過交易取得排污權」成本較低,排污企業更多的關注於如何能夠更大限度的通過繳納排污費而取得排污量和排污許可證。其核心問題在於現有排污企業和新增排污量企業的初始排污量的取得和分配:
應當根據當地排污總量作為基數予以統籌安排,即: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的污染普查數據作為現有企業取得排污量的直接依據。單獨地區排污量與國家節能減排大環境存在緊密聯系,這就更加要求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於地區排污總量要嚴格依據污染普查數據,各排污企業應依據國家環保部門污染普查的現有排污量作為取得初始排污量的法律依據。新增排污量部分要符合地區總量控制要求,由地方政府對企業新增部分統一安排。
(2)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排污權交易應在自願、公平、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下進行。因此,各地政府應搭建排污權交易平台,鼓勵排污權交易,不得以行政命令干預排污權交易的實施。排污企業通過實施工程治理減排項目,在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基礎上,可以將富餘排放指標出售或儲備。上述排污企業通過技改實施減排行為的,不影響企業依據其污染普查基數而擁有的排放量的購買權。企業在不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范圍內可自主選擇排放指標的購買量,但購買的初次排放量不應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新增排放量應由地方政府在地方排放總量范圍內批准並有償取得。
(3)參考排污企業採取節能減排措施的資金投入和效果。節能減排的主力是生產企業。因此,政府應當將環境治理的精力和資金更加傾向於投入企業。對於企業的節能減排存在兩種手段,即制約和獎勵。通過排污量的設置以及排污許可證的頒發限制和制約企業排污,而更重要的是要鼓勵企業自發減排。對於大力提高環保標准、投入資金進行污染物減排的生產企業,政府可以適當提高企業排放權的購買指標作為獎勵。以使得企業有多餘的污染物排放量用以出售,換取發展資金,進一步投入現金技術和節能投入,使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的主動行為。 根據指導意見,各地要「建立排污權儲備制度,回購排污單位『富餘排污權』,適時投放市場,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示範等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排污權抵押融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物減排和排污權交易。」因此,如果市場上沒有出現排污權的買家,政府應當以原價或者溢價回購企業掌握的富餘排污權。
排污企業採取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清潔生產以及強化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等措施,使外排主要污染物減少,年度實際排放量少於排污許可證規定排放量的,其排污權指標可以出售或儲備,同時排污企業因轉產、破產或其他原因自行關閉,其污染物排污權指標也可以出售或儲備。在滿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地區排污權儲備管理機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購買方所在地環境質量、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出售儲備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指標。
在上述過程中,要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制度。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是排污權交易體系的核心,允許排污權像商品那樣被買進和賣出,企業進入市場自由交易排污權,排污權的價格由市場決定,必須堅持競爭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後操縱。政府環境管理機構進行排污權交易操縱時,按照透明化原則公開有關的
政策信息,對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作出反應。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排污權交易制度本身的完善,而且,也許要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指導意見的原則框架下,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可操作的排污權市場的規制,以保障排污權交易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❸ 排污權的排污權交易的內涵與特

在正式了解排污權交易之前,有必要對排污權的內涵進行充分認識。 排污權又稱排放權,是排放污染物的權利。它是指排放者在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分配的額度內,並在確保該權利的行使不損害其他公眾環境權益的前提下,依法享有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權利。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排污權概念,其內涵是政府作為社會的代表及環境資源的擁有者,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權利向股票一樣出賣給出價最高的競買者。污染者可以從政府手中購買這種權利,也可以向擁有污染權的污染者購買,污染者相互之間可以出售或者轉讓污染權。
排污權交易的內涵
關於排污權交易的內涵,國內學者經過研究產生了很多有益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幾類的觀點:
其一,排污權交易是指在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下,各個排污主體將持有的排污指標在符合交易法規的條件下進行有償轉讓,且權利主體通過轉讓排污權獲取利益的行為。
其二,排污權交易是指管理當局制定總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發放排污許可,排污許可可以在市場上買賣。該手段的實質是運用市場機制對污染物進行控制、管理。它把環境保護問題、排污權交易同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其三,排污權交易是政府作為社會的代表及環境資源的擁有者,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權利像股票一樣賣給出價最高的競買者,污染者相互之間可以出售或轉讓污染權。通過污染權交易,有助於形成污染水平低、生產效率高的合理經濟格局,同時也避免了在徵收排污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排污費超過減少排放的極限成本,最終促使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而不斷改善。
其四,排污權交易是在滿足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利用市場機制通過污染者之間交易排污權,以此來控制污染排放,實現低成本治理污染的方法。
以上觀點從不同側面闡述了排污權的內涵,但都比較片面,有的沒有突出總量控制在排污權交易過程中的重要性;有的沒有揭示出排污權是作為一種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的性質;有的忽略了排污權是環境容量資源使用權的本質。
本文認為,排污權交易是在一個有額外排污削減份額的公司和需要從其他公司獲得排污削減份額以降低其污染控製成本的公司之間的自願交易。它以一定地區在一定期限內污染物總量的控制為前提和目標,充分有效使用當地的環境容量資源,以經濟政策和市場調節手段鼓勵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減少污染,進而進行企業間的排污權買賣行為,最大限度減少治理污染的成本,提高治理污染效率的一種控制污染的環境保護手段。排污權交易同傳統的管理政策相比,能夠更多、更快地實現污染物排放的削減。排污權交易計劃的靈活性使得商人們能夠評價他們的最佳控制方案,如選擇內部控制或通過市場與其他人合作取得排污削減,同時,也向公眾保證了他們履行排污削減的責任。它是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來控制環境污染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 與強制性環境制度相比,排污交易制度是控制環境污染更為合理有效的經濟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有利於降低污染控製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因為每個企業的污染治理水平不一樣,對於有的企業來說治理污染所花費的成本太高,在國家允許實行排污權交易的情況下,控制污染成本較低的排污者將發現自己控制污染比在市場上購買排污權更便宜,而控制污染成本較高的排污者則發現在市場上購買排污權比自己控制污染更合算,於是排污權就可以在污染控製成本不同的排污者之間進行交易,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有利於整個社會的污染控製成本達到最低,同時保證了企業的利益,促使市場經濟的高效發展。
2、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實行排污權交易,使得控制污染成本較高的排污者能夠通過購買排污權繼續生存下去而不必花費巨額去實現法律或政府規定的排污權指標,集中財力和精力進行生產經營,而控制污染成本較低的排污者則通過自身的有效污染治理產生更多的排污權,並通過市場將多餘的排污權通過買賣獲取利益。這個措施使得在環境容量飽和的情況下,新建或擴建企業可以通過購買排污許可證自由進入某一個地區,老企業可以將富餘的排污指標有償地轉讓給新企業,使之在環境容量內獲得一定的排污權,這樣既促進了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又調整了產業結構,既能充分發揮富餘排污指標的經濟社會效益又保存了新生企業的生存條件。
3、有利於技術水平的提高 排污權交易允許企業間在符合法律規定條件下自由轉讓排污權,賦予企業自由選擇權,既可以自身努力實現環境排污治理,也可以通過購買排污權來實現污染治理指標,改變了以往企業消極、被動地接受政府管理的方式。如果因改進治理污染技術而節省的費用大於購買許可證的話,企業就會因技術革新而提高競爭力,同時那些採用低污染生產工藝的企業還可以將剩餘的排污權用來出售以獲利,這樣就會對污染企業提供連續的反刺激,鼓勵企業採取更有效的技術工藝來減少污染。面對潛在的更大的需求市場,新技術供應商也會更加樂意投資開發新技術,因為供求雙方的積極性都很高,因此,這將會加速新技術的發展。
4、排污權交易更有利於政府環境管理職能的實現,通過制定排污權交易,政府制定稅率或收費標准時,不必去了解企業的污染控制技術和成本,也不需要進行稅率或收費標準的調整,只要企業達到排污指標就可以。這不僅減少了政府環境管理的費用,而且還有助於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經營權,減少對生產的干預和經濟的波動,提高市場經濟效率,有利於調動企業積極性,主動配合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活動[4],所以排污許可證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發展的一大進步的表現。
5、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存在有利於公民表達自己的意願,擴大環保的群眾基礎。環境保護組織或個人希望改善環境狀況,可以進入市場購買排污權。然後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賣出。當然,政府必須保證排污權總量是受到控制且不斷降低的。美國的一些環保組織曾向社會募集捐款用於購買排污權,並且得到了熱烈的響應。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可以預見還會出現以買賣排污權來謀利的經紀人,甚至出現排污權股票和期貨市場。這對活躍排污權交易市場是大有裨益的。 排污權交易是一種以市場為依託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刺激手段。它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排污權交易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排污權交易是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
排污權交易的行為體系包括行政行為、中介行為和買賣行為。其中買賣行為是排污權交易的主要法律行為,決定排污權交易的法律性質是一種民事行為,也是排污權交易與其他環境保護手段的重要區別之一。排污權交易應遵循所有民事交易行為的基本准則,即自願、協商、公平、有償原則。中介機構是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產物,排污權交易中介機構能為交易提供排污指標的供需信息,為交易創造和提供便利條件,是交易成功的有力助手。由於排污權的特殊性,其交易離不開政府的參與。政府的行政行為表現為保證交易的目的而進行的行政指導、交易過程中的行政審核、交易後的監測監督,這些均是排污權交易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排污權交易是一種經濟政策和經濟刺激手段。
聯合國經濟組織與發展自治理事會於1991年1月提出的《關於在環境政策中使用經濟手段的建議》中建議成員國更加廣泛、堅定地採用經濟手段,以作為其他政策手段的補充或替代。該建議提出了四類經濟手段供成員國參考:第一是收費和收稅;第二是可交易的許可證;第三是押金制度;第四是財政補貼。從該建議可以看出排污權交易是一種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里約宣言》的原則16指出:「考慮到污染者原則上應承擔污染費用的觀點,國家當局應該努力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和利用經濟手段,並且適當的照顧到公眾利益,而不歪曲國際貿易和投資。」這次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8章強調:「需要做出適當努力,更有效和更廣泛的使用經濟手段」;「各國政府應考慮逐步積累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經驗……以建立經濟手段、直接管制手段和自願手段的有效組合」。這標志著像排污權交易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與其他環境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排污權交易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污染控制模式。
美國聯邦成文法規定了一種利用市場機制達到預防污染和廢物減量化目標的「市場控制」模式。污染成本的外部化往往造成社會的不公平和經濟效率低下,「市場控制」模式就是通過污染成本分配的改變來提高公平和效率,其出發點是把污染成本作為產品的一項成本,而不是任其轉嫁給社會。《清潔空氣法》1990年修正案中提出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污染控制模式。如今這種模式更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也越來越多地被各國政府所採用。
第四,排污權交易是以提供途徑和手段的方式提高治理污染費用的效率,應用經濟杠桿的形式調動排污企業的積極性,以實現污染物總量削減為目的。
它是一種具體的、操作型的政策,並不直接體現在要實現的環境目標上,而是為實現目標提供方式和手段的。排污權交易可以藉助總量控製造就的政策實施條件,充分發揮靈活的經濟刺激功能,彌補和糾正總量控制本身因為「命令—控制」而帶來的低效率問題。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表明,與濃度控制相比,總量控制,尤其是容量總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環境容量資源保護措施。
第五,在規定排污總量上,排污權交易有別於我國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
雖然都是基於市場的經濟管理手段,但排污收費制度是先確定一個價格,然後由市場確定排污總量,即使所有企業都達標排放,排污量仍沒有得到最有效的控制。而排污權交易則不同。它首先確定排污總量後再讓市場確定價格,市場確定價格的過程也就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排污需求增加時,只是導致排污權價格的上漲,而環境狀況不會繼續惡化。

❹ 什麼是排污權交易

法律分析: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第二十一條 國家對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意見後,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並下達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下達的總量控制目標,控制或者削減本行政區域的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確定總量控制目標和分解總量控制指標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對國家重點大氣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國家逐步推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污權交易。

閱讀全文

與排污權交易的徵收子目如何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軟體如何做程序 瀏覽:985
代理產品主要看產品的什麼 瀏覽:685
查絕經的6項指標數據是哪些 瀏覽:935
長沙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才能進 瀏覽:314
如何放大在電腦微信里的小程序 瀏覽:228
sps數據年齡怎麼分 瀏覽:852
哪些v8車型有閉缸技術 瀏覽:569
廳級信息中心是什麼級別 瀏覽:439
天津杏花村汾酒怎麼代理 瀏覽:538
如何查詢浙江造價信息網里的信息 瀏覽:574
蘋果快捷指令發信息為什麼收不到 瀏覽:468
菜市場雞檔旁邊可賣什麼不影響 瀏覽:1297
延安葡萄酒代理有哪些 瀏覽:441
大潤發生鮮區的定義指哪些產品 瀏覽:1000
excel如何製作多項目數據圖 瀏覽:717
寧德師范學院什麼時候出錄取信息 瀏覽:1104
如何退出輕快司機程序 瀏覽:672
產品流光怎麼拍 瀏覽:550
網站上上傳的信息如何排序 瀏覽:596
學生登記表頁面設置數據是多少 瀏覽: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