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利差交易的具體影響
利差交易(Carry Trade):全球流動性泛濫製造者 利差交易 2007年2月27日,中國A股市場的暴跌心有餘悸。當日上證綜合指數大跌8.84%,深圳成份指數大跌9.29%,創出十年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當A股大跌之勢已成定局時,國際匯市波瀾驟起,美元兌日元匯率由120.38開始急速下跌,到2月28日凌晨4點,最低跌至117.49,15個小時內跌幅為2.4%,跌勢之快創下了2013年前紀錄。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北美證券交易所的陸續開盤,全球股市跌聲一片。 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才開始關注由來已久的利差交易,以及利差交易和全球股市的密切關系。 廉價日元大量湧入全球市場 從4月份開始,利差交易卷土重來,歐元、澳元和英鎊兌日元很快回復到原先的水平。而在2013年期日本央行對未來升息並不確定之後,利差交易更是愈演愈烈,高息貨幣兌美元紛紛創出紀錄高點,美元兌日元維持在四年半高點123.70日元附近,歐元兌日元則創出166日元的紀錄高點,澳元兌日元則在紀錄高點 104.50日元附近,英鎊兌日元在高點245.20日元附近徘徊。 利差交易(Carry Trade)就是利用不同貨幣的利差謀取收益的交易方式。由於日本長期實行零利率,為了追逐利差收益,國際投資者紛紛借入日元購買那些以其他幣種計價的高收益資產,希望從中獲利。據估計,日元利差交易的規模可能高達數千億美元。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使得廉價的日元大量湧入全球市場,買入高息債券或者湧入股市,從而推高了各國流動性水平。 牛市背後的推手 根據世界清算銀行的外匯市場年報,2005年至2006年全球流動性資金非常充沛,主要因素就是貨幣之間利差導致的套利行為。可以說,從原油期貨到金屬期貨再到股市,在每一個牛市神話的背後,都有著利差交易資金的身影。 利差交易能夠帶來收益的前提條件是匯市波動必須平穩,因為利差交易者要承擔匯率波動風險,如果匯率大幅波動,不僅匯差損失可能侵蝕掉利差交易收益,還可能使利差交易者血本無歸。 過去一年,由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借入日元後將其拋出以買進以其他貨幣計價的資產,日元匯率一路下滑,利差交易資金不僅獲得利差收益,而且享受了匯率貶值帶來的雙重收益。另外,利差交易的資金很大程度上是流入變現能力強的股市,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流動性充足的情形下,全球股市都在上漲,不能不說利差交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利差交易也有軟肋 利差交易但是,當市場意識到可能威脅利差交易的風險因素時,利差交易者便會義無反顧地平倉。那麼,利差交易者懼怕的風險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匯率市場的波動。由於日本企業不得不在3月底會計年度結束前會將海外獲利匯回以換取日元,日本企業紛紛要收回國際投資,對利差交易進行平倉,引起了日元的大幅升值。而其他投資者為了鎖定獲利,也隨之進行平倉,引起了日元的更大波動,日元的每一次回調都成為下一波利差交易平倉的機會,引起日元一波又一波的升幅。這已經在2013年3月份得到了驗證。 其次是利差交易者持有資產價格的波動。全球股市在2013年均迭創新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流動性過剩所推動,而針對日元的利差交易,恰恰是全球資金流動性泛濫的源泉之一。在大幅上漲之後,一旦股市轉入下跌、造成資金蒸發,就會對日元利差交易者構成威脅。股市動盪可能引發匯市連鎖反應,同樣對利差交易者構成威脅。最終全球股市動盪與日元暴漲產生互為因果的正反饋影響:股市跌,引發日元利差交易被平倉,空頭回補買盤推動日元漲;日元漲,進一步促使利差交易被平倉,從而減少股市的資金供應,導致股市繼續挫低。 料將長期存在 2013年5月前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直存在著對美國經濟形勢和全球股市過熱狀況的擔憂情緒,利差交易者時刻准備拋售其持有的其他各類資產,再用拋售所得來購回日元,以便償還早先借入的日元貸款。日本央行上周維持利率在0.5%不變,且總裁福井俊彥表示對於未來升息並無預設立場,澆熄了7月升息預期,此後日元一直全面走跌,利差交易義無反顧。 可以想像,以後利差交易會繼續進行,每一次日元的走強都成為進入利差交易的機會。即使日本央行在2013年8月份升息,只能會短暫挫傷利差交易,由於日元和其他貨幣利差仍然很大,並不能改變利差交易長期存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