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證券投資學中nyse,cboe,amex分別指哪幾個交易所
1、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NYSE Euronext)。
2、cboe: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成立於1973年4月26日,是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會員所組建。在此之前,期權在美國只是少數交易商之間的場外買賣。CBOE建立了期權的交易市場,推出標准化合約,使期權交易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3、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
(1)美國有什麼期權交易擴展閱讀
在美國證券發行之初,尚無集中交易的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大都在咖啡館和拍賣行里進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當時24個證券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
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這也是紐約交易所的誕生日。1817年3月8日這個組織起草了一項章程,並把名字更改為「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
100多年前,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之初,美國證券交易所主要是交易那些不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企業的股票,而且交易的地方也非常簡陋,是在路邊的大街上,類似於一個自由市場。
當時由於其交易要求低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故也曾被稱為「門檻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於1921年,到這時才有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後來固定在紐約青尼狄坊86號,在華爾街附近,在80年代納斯達克交易所大發展之前,它曾一直是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㈡ 什麼是歐式期權與美式期權
期權買方取得的權利是在未來的。「未來」的含義可以有兩種,一是未來某一特定日期(到期日)可以選擇行權或不行權,另一個是未來某一特定日期(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選擇行權或不行權。前一種期權稱為歐式期權,後一種期權稱為美式期權。
歐式與美式,是按照買方行使期權的期限來劃分的,與名稱中的地理位置無關。事實上,在美國也有採用歐式期權的,在歐洲也有採用美式期權的。從實際分布情況看,在場外期權交易中,通常以歐式期權為主,而在場內期權交易中,有很多品種是以美式期權方式出現的。
目前國內各交易所推出的期權模擬交易,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期權和股票ETF期權,以及中金所的股指期權都是歐式期權,而其他三家期貨交易所推出的都是美式期權。
不難想到,對期權買方而言,美式期權似乎比歐式期權更有利,因為買方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動和自己的實際需要靈活選擇行使權利的時間。對賣方而言,似乎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因為他必須隨時為履約作好准備。
㈢ 美股期權是怎麼交易的
美股期權是建立在買賣雙方之間的合約,約定了在特定的價格賣出或是買入股票的一種權利。交易的話,只需要雙方確定好在什麼時候買入以什麼價格買入,之後在合約到期的那天,持有股票期權的買方可以選擇繼續執行過期權或是選擇讓股票期權作廢的決定。
期權交易攻略買進賣權者擁有到期賣出篆礎資產的權利,賣出賣權正好相反;如果買進賣權者到期執行權利,賣出賣權者必須按敲定價格買進相應的基礎資產。往意,買進賣權者實際上是基礎資產的賣出方,而賣出賣權者實際上是基礎資產的買進方。
美股期權交易規則具體如下:
1、交易單位及漲跌幅。美股的最小交易單位是1股,並且美股和港股一樣,沒有單日的漲跌幅度限制。
2、日內交易。T+0交易:現金賬戶總金額低於2000美元,那麼只有資金已經交割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日內交易,否則用戶就會被禁止交易90天。當賬戶凈資產大於25000美元時,那麼該賬戶可以進行無限次的日內交易。
3、資金門檻。美股有的很貴,有幾百一股,也有幾千一股的。但最小交易單位為1股,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買得起的。
4、做空機制。基本上股價高於5美元並且流通性良好的股票,都可以選擇先賣後買。
㈣ 有什麼正規平台可以做美股期權交易
常見的有老虎、富途、美鷹等;
我知道比較有名的就這三個。 美股市場結構
美國股市與國內市場不一樣,國內上證股票只能在上證交易所交易,但是美國國內有多達13個全國性質的交易所,外加50多個高頻交易商(雖然沒有交易所牌照,但卻可以撮合交易),比如阿里巴巴的股票在紐交所上市,但在紐交所的日均成交量只佔其全部成交的20%,剩餘交易由其他交易所或撮合商(如高頻公司)完成。
當高頻公司處理的股票交易越來越多,利潤越來越豐厚,開始與交易所搶奪券商的下單指令(客戶通過券商下達的定單,即訂單流),由此產生了遠高於傭金的收入,其中一部分返佣給證券公司,以刺激他們出售更多的訂單流,而且這種隱形收費比直接收傭金隱蔽的多。
高頻公司如何通過訂單流獲利
不同高頻公司策略不同,以下案例僅代表其一種盈利策略,僅供參考:
某X股票當前報價為$100.00×$100.20,買賣價差為$0.20;
投資者想以對價$100.20買入100股:如券商不賣訂單流,則可能改善價格,最終成交價$100.10,一共改善價格為(100.20-100.10)×100=$10;
如賣出訂單流,則先進入高頻公司撮合,高頻公司發現市場上有其他更低價格的賣單($100.10),會優先吃進,再轉手賣給投資者,最後成交價$100.20;
表面上投資者仍然按照下單價格($100.20)成交,但實際上,高頻公司提前知道用戶的下單價格,通過技術手段在全美其他市場、高速掃描所有報單,提前吃進低價賣單(本應該是投資者吃掉的),後再高價賣給投資者接盤,賺取中間微小的差價;
由於交易量非常大,每筆訂單微小的盈利,最終利潤累計起來也非常可觀;
免佣APP的政策,與香港街頭兌換店換外匯的模式如出一轍,都是靠賺點差為主:
比如A店面港幣/人民幣的買賣報價是0.910/0.912,但是收傭金10塊;
B店面宣稱0傭金,但是報價是0.900/0.920,點差大大增加;
前者A店面只需要花10塊傭金,即總金額9130元人民幣兌換1萬港幣;後者B店面不收傭金,但是最後要花9200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萬港幣,足足多出70元人民幣,比10塊傭金高出6倍!
所以免佣APP的背後,是券商與高頻公司勾結,雖然免除了交易傭金,但是擴大了「交易點差」,每買賣一次,都會被「吃一道點差」,長期如此,交易成本成倍增加。並且改為免佣政策後,券商變顯性的傭金收費,為隱形的點差收費,收費更加隱蔽,更不容易被投資者發現。
㈤ 什麼是股票指數期權交易
問題1:什麼是股票指數期權交易?
問題2:股票指數期權交易是什麼意思?
股票指數期權交易是指買賣以股票價格指數為基礎的期權合約,簡稱股指期權交易。
股票指數期權是在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基礎上產生的。期權購買者付給期權的出售方一筆期權費,以取得在未來某個時間或該時間之前,以某種價格水平,即股指水平買進或賣出某種股票指數合約的選擇權。第一份普通股指期權合約於1983年3月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出現。該期權的標的物是標准·普爾100種股票指數。隨後,美國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迅速引進了指數期權交易。
股票指數期權賦予持有人在特定日(歐式)或在特定日或之前(美式),以指定價格買入或賣出特定股票指數的權利,但這並非一項責任。股票指數期權買家需為此項權利繳付期權金,股票指數期權賣家則可收取期權金,但有責任在期權買家行使權利時,履行買入或者賣出特定股票指數的義務。
股指期貨交易與股指期權交易的區別
股市相關的衍生品除了有股票期權和股指期貨之外,還包括股指期權。
最早的股指期權交易是1983年3月11日由CBOE推出的,那就是S&P100指數期權交易,緊接著美洲股票交易所(AMEX)也推出了主要市場指數(MMI)期權。盡管股指期權交易是在股指期貨交易之後產生的,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世界上股指期權的交易量已超過了股指期貨的交易量,成為股市衍生產品市場中的又一顆明星。
股指期貨與股指期權交易相比,區別在於:
(1)權利義務不同
股指期貨賦予持有人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即合約到期時,持有人必須按照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指數;而股指期權則不同,股指期權的多頭只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股指期權的空頭只有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2)杠桿效應不同
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主要體現為,利用較低保證金交易較大數額的合約;而期權的杠桿效應則體現期權本身定價所具有的杠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