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絲綢之路上,漢朝與西域各國都進行了哪些商貿交易
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商貿往來,中國將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裡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南絲路早期的商品貿易活動,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以成都為起始點和集散地,貫穿南北,穿越緬印,直至中亞、西亞地區的遠程貿易活動;其二為南絲路沿線眾多土著民族之間的短程貿易活動,其三為南絲路沿線各土著民族內部的貿易活動,根據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貿易活動所交換的商品也不盡相同。第一個層次所交換的商品主要有從蜀地向南輸送的商品,如蜀布、邛竹杖、絲綢、臨邛鐵器(鍤、劍、削、環首刀等)、漢式銅器(如鏡、壺、鎏金扣器、弩機、帶鉤等)等等;從南向北輸送的商品則有漆料、銅料、丹砂、金砂、珠璣(蜻蜓眼琉璃珠、玉石、瑪瑙肉紅蝕髓珠等)、犀象(犀皮與象牙)、笮馬、僰僮和珍禽異獸等等。第二個層次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用青銅製作的各類兵器和裝飾品,如滇墓中出現的屬於石棺葬文化的山字格銅劍;大石墓中出現的蜀式虎頭帶鉤、蟬形扣飾、鹽源風格的雙柄銅刀;鹽源盆地出土的蜀式銅戈、滇式銅戈、滇西北弧刃銅戈、靴形鉞;滇西地區出現的滇式劍等等,雖然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來源於戰爭中的繳獲,但不排除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商品交換獲得的。第三個層次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生活資料,這是土著民族內部人群所處的自然生存環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經濟類型之間的商品交換活動,交換的商品有糧食、瓜果、蔬菜、漁獵產品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不喜勿噴!僅供參考 您的採納對我幫助很大!謝謝!
Ⅱ 絲綢之路和別的國家交換了什麼東西
絲綢之路從一開始就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古絲綢之路起始於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的背後是文化溝通。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
商品主要有從蜀地向南輸送的商品,如蜀布、邛竹杖、絲綢、臨邛鐵器(鍤、劍、削、環首刀等)、漢式銅器(如鏡、壺、鎏金扣器、弩機、帶鉤等)等等;
從南向北輸送的商品則有漆料、銅料、丹砂、金砂、珠璣(蜻蜓眼琉璃珠、玉石、瑪瑙肉紅蝕髓珠等)、犀象(犀皮與象牙)、笮馬、僰僮和珍禽異獸等等。
(2)絲綢之路交易什麼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Ⅲ 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有哪些
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以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絲綢之路」即因此而得名。
我國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絲路開創以後,中亞及西亞各地時行衣著絲綢。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被廣泛地使用。在絲路上,中國除大量出口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漆器等,還有中國的經濟作物杏、桃和甘蔗等。西方通過絲路輸入中國的物品也十分豐富,有毛織品、玻璃、寶石、香料等,特別還有從大宛輸入的汗血馬。中亞地區的農作物和經濟植物,如葡萄、苜蓿等也經絲路傳到中國。
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往來頻繁,除了商品貿易外,其他的交流也十分廣泛,尤其是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往來。
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文化傳入西方,對西方各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自漢至唐傳入西方的生產技術主要有養蠶、繅絲、織綢、鑿井以及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印刷術及火葯。在文化方面,我國古代的天文學、醫學和數學很早就經絲路傳到阿拉伯及歐洲各地,同時中國的音樂及繪畫藝術也傳到西方。
另一方面,域外文明也經絲綢之路,被導入中國,對我國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如中亞游牧民族的養馬法、騎兵戰術、西方的傢具桌椅等。絲路也傳進了西方的音樂、繪畫、雜技等藝術。而中西文化交流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絲路將西方的宗教傳入中國。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傳入的還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伊斯蘭教。這對於宗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Ⅳ 絲綢之路上主要交換的物品
絲綢之路從一開始就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古絲綢之路起始於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的背後是文化溝通。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
在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術和造紙術以外,中國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較高的地位。以中國風為例,500年前,歐洲大批傳教士來華,回國後他們向歐洲人傳播了中國文化。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歐洲又掀起了一場中國風,既包含了琴棋書畫等修身的藝術,又泛指一種東方神韻,滲透到建築和瓷器等外觀設計里。
(4)絲綢之路交易什麼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旅遊注意事項:
1、新疆、甘肅、西寧、寧夏等西北地區早晚溫差較大,溫差達到10至15度左右,因此,游絲路需帶一件長袖外衣及秋衣秋褲等衣物,已備早晨天冷時穿。
2、因絲綢之路線路長,坐車時間較長,在有些景點如天池、南山牧場、鳴沙山等地,需旅遊者下車行走或親自體驗騎馬騎駱駝的樂趣。所以一雙適腳的鞋顯得尤為重要。旅遊者在出發前應帶一雙舒適、合腳、便於行走的鞋,最好是平底鞋或軟底鞋。
3、西北地區氣溫雖較內地略低,但因很多地區海拔較高,紫外線照射強烈,所以旅遊者應准備充足有效的防曬品,同時配備清熱、解渴、滋潤的葯物或沖劑,如夏桑菊沖劑、十滴水等,以免一時難以承受過於乾燥和酷熱的氣候。
Ⅳ 絲綢之路古代商人主要運送什麼貨物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
西方商人的貨物主要是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版印刷術)也經由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而西方國家的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也相繼傳到中國。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沿途還發現了一批製作精美的銅器、骨器、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及炭化了的農作物果實等。
(5)絲綢之路交易什麼擴展閱讀: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
有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Ⅵ 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的主要商品是
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葯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點是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
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
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Ⅶ 絲綢之路交流的主要物品
絲綢之路交流的主要物品絲綢。瓷器。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其他豪華製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徵。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絲綢之路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