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交易市場 > 交易員如何看諾蘭

交易員如何看諾蘭

發布時間:2023-01-30 06:22:19

Ⅰ 請詳細分析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敘事風格!還會繼續加分的~

諾蘭電影元素之一:拍攝風格冷峻「寫實」

《黑暗騎士》暗黑冷峻 《盜夢空間》延續「寫實」風格

一直以來這個執拗的英國男人都喜好用傳統膠片進行電影拍攝,諾蘭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不使用數字中間片來進行調色,這樣往往顯得更為飽滿,冷峻,厚重,雋永,有著別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學風格。諾蘭御用攝像瓦雷·菲斯特堅決反對已經成為業界標準的數字中間片,始終堅持在沖洗過程中人工直接調色,並為此在當年製作《黑暗騎士》時與華納片方鬧的不可開交。早前拍攝《記憶碎片》(Memento)時,有場Leonard的賓館內景戲,瓦雷·菲斯特希望把場景一面牆拆除好用長焦鏡頭拍全景,「因為那樣看起來會很棒」,諾蘭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樣會影響敘事,攝影機出室會破壞到觀眾的代入感與真實感。而諾蘭對於電腦特效與膠片攝影的融合也極為看重,不過對於前者的應用諾蘭始終表現出一種謹慎的態度,夠通過傳統特效技法完成的段落他都會採用傳統技法,這其中就包括了模型特效,光學特效應用以及鏡頭剪輯。除此之外諾蘭在當年對IMAX 也是情有獨鍾,拍攝《黑暗騎士》時諾蘭表示:「整整等了15年,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而藉助《黑暗騎士》的強勁票房,IMAX公司也催生更多的IMAX銀幕。IMAX公司原本表現疲軟的股票因《黑暗騎士》的成功而變得強勢。

《盜夢空間》和諾蘭與菲斯特以前的作品一樣,他們的出發點仍然是攝影的寫實。就連夢境中也要盡量保持真實,避免畫蛇添足的超現實感出現。菲斯特說:「多數情況下影片里的超現實感是來自環境,而不是攝影技巧。通過保持一種寫實感,我們相信在需要的時候,能創造一種奇異或不安的微妙感覺,而不需要將觀眾帶出故事。」這次《盜夢空間》里諾蘭終於可以全片採用IMAX格式拍攝,經過《黑暗騎士》小試身手後。諾蘭與更加成熟。「用膠片拍永遠是前提,膠片擁有極高的曝光寬容度和動態范圍,給我們無限的創作靈活性,」菲斯特說。

曾試圖讓菲斯特扛起超重的IMAX機器拍攝的諾蘭其實對 3D並不感冒,當華納高層再一次想趕時髦將旗下即將推出的影片3D化,並徵求諾蘭意見是否要3D化《盜夢空間》時,他的回答是:「看著,歸根結底這是你們的決定。我不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所以我們更要慶幸諾蘭對自己影像風格近乎執拗般的堅持,才不至於硬生生的毀掉這么一部佳作。

諾蘭電影元素之二:復雜劇情 打亂敘事

《記憶碎片》非線性敘事結構發揮極致 《盜夢空間》打破商業大片敘事規則

1999年諾蘭用一部70分鍾的低成本製作《追隨》讓獨立圈子很快見識到了這個年輕人與眾不同的驚世才氣。他以倒敘作為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然後在倒敘的基礎上又將時間徹底地敲碎,再將這些時間的碎片粘貼在一起,創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潮的並具有某種哲學思考的電影表達手法。之後的《記憶碎片》更是將此種風格發揮到極致,為觀影者營造出一種別離的散發出狂野氣息的心理驚悚體驗。憑借著這部獨具個人風格的影片,諾蘭打算玩一個大轉身。縱身一躍成為了《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的導演,這樣的大製作商業片顯然給了他更多的發揮空間,其黑暗化的情愫,奇特的視覺化表現,以及對角色的創造性重塑,使這部老邁蝙蝠俠得以重生。當年一經上映,就獲得了35位影評人86%的認同率,這部電影所得的評分超過了橫掃全球票房的《星戰前傳Ⅲ》。而接下來的《黑暗騎士》更是在08年席捲全球,贏得無差別一邊倒的狂贊,創記錄的票房以及口碑。

轉型商業片導演拍攝《蝙蝠俠前傳》系列時,由於要照顧到大多數影迷的觀影口味,諾蘭有意的這種非線性敘事結構減弱。直至《盜夢空間》出現,才在這點上做的可謂更加成熟與完美,影片也因其復雜的劇情結構,打破了以往商業大片越簡單越好的敘事規則。由於整部影片的結構龐雜,引入了夢境,建築學等概念,又試圖闡釋關於存在與意識之類的哲學命題。所以諾蘭又可以將其敘事風格適度放大回歸,觀影者在整部影片當中也可以不斷發現這種手法的運用。比如影片一開始的段落與結尾處互相照應,同時又拋出了一個全片最大的懸念謎題。《盜夢空間》因此可能成為諾蘭非線性敘事風格與商業大作融合的最為精彩的一部作品。

諾蘭電影元素之三:「偵探」情結 懸念為主

《致命魔術》變推理狂人 《盜夢空間》層層迷霧放大懸念

熟知諾蘭作品的人們可能會覺察到,大多數的諾蘭作品都保持著一種神秘,詭異,並富有所謂「偵探人格」的氣質。無論是《追隨》中那位喜好偷偷尾隨別人跟蹤的記者還是《記憶碎片》中依靠著速記紋身來剝絲抽繭尋找殺妻真凶復仇的丈夫,抑或是完全以偵探故事起源的《蝙蝠俠》系列電影,推理,解謎,找尋真相,警匪痴纏糾結的故事,都令諾蘭成為最具「偵探」情結的新生代導演。首部蝙蝠俠獲得巨大反響後,諾蘭並沒有馬上開拍續集,而是轉向一部更加風格化的電影,那就是《致命魔術》。這是一部在敘事層面上復雜到無以復加的電影,因為它幾乎每一句台詞都是雙關語,每一句台詞都在暗示觀眾下一步的劇情。而《白夜追凶》可能是諾蘭的知名度最低的一部影片了。影片翻拍自北歐導演埃里克·斯柯比約格的名作《失眠症》。在保留了原版故事的同時,還加入了不少新的線索。此片充分體現了諾蘭在為角色選演員時的獨特品味,他總是讓演員來演與自身形象反差很大的角色。經常在喜劇里逗人開心的老頑童羅賓·威廉姆斯扮演一個行蹤詭秘的殺手,而演慣了黑幫教父的阿爾·帕西諾則變身為一名為破案而備受煎熬的老警察。

《盜夢空間》自然也是這種風格的延續,甚至是放大。全片將匪夷所思的結構意識想像作為靈感與線索,一次次的將觀影者帶向潛意識的荒原,更在同時布局,設套,把任務對象忽悠的那叫一個透徹,絕對稱得上是偵探推理思維的翹楚佳作。《盜夢空間》每一個人物都好似是在尋找自己的答案,影片線索也更加龐雜。當然觀眾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漸入佳境。看諾蘭的電影除了費腦子弄懂劇情之外,還必需試著成為一個偵探去搜集片子中的一些線索,這樣才能撥開層層「迷霧」,不過最後你總會得到一些意外收獲。

諾蘭電影元素之四:挑戰影迷智商

《追隨》造「迷宮」贏得粉絲 《盜夢空間》成影迷測試智力新標桿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稱贊一個人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是一種才能,但是在哲學,電影,文學這些精神文化領域,更多時候衡量經典與神作的標准卻是能否把簡單事物轉變成結構繁雜線索隱秘暗喻眾多的文本。諾蘭自然有著近乎本能一樣的手段,同時也非常樂意將自己的影片變成這樣一個匪夷所思充滿巨大信息量與哲學思辨的文本迷宮。在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正派,所謂的反派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惡,獨一無二的敘事方法,他的作品如漩渦般讓人深陷其中,徹底癲狂。1998年28歲的諾蘭用6000美金打造了自己第一部電影《跟隨》,諾蘭首次展示了後來成為他標志性特色的高超技巧,就是故意將一個故事打亂順序,再講給觀眾聽。此後,《記憶碎片》橫空出世。因為這是一部完全倒敘的影片,至少要看半個小時以上才會剛剛理出思路,觀眾看得毫無頭緒,而諾蘭也因此獲得了大批死忠觀眾。

《盜夢空間》以一種群像式的設置展開故事,用進入多層夢境竊取植入思維為故事線,反復的在現實夢境間遊走,並根據已知的科學理論設置了多種游戲規則,間或的插入幾位主人公的心魔歷程,可以說諾蘭把自己對於結構文本上的種種游戲手法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了該片中。多重人格的視點,矛盾並生的設置,謎一般的身份認知,都極大豐富延展了其營造腦力游戲的空間。別想通過預告片或者什麼解密文章來試圖了解這部電影,因為這是一部不怕劇透的影片。而《盜夢空間》上映之初,就曾因為晦澀難懂的劇情結構與夢境,引起不少的爭議。看一部電影要不要這么復雜?盡管《紐約》雜志近日也背道而馳的發表了一篇聲討「檄文」,號召大眾「少做一些白日夢,從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沉悶的真相中覺醒。」但大多數媒的一致推介還是讓本片向著多個影史紀錄狂奔而去。

Ⅱ 鏡頭多,節奏快,人物雜,信息量大,你看懂諾蘭《信條》了嗎

看完諾蘭的《信條》,這部燒腦的電影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說實話,這部電影前半個小時,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實在弄不清楚後續劇情的邏輯關系,最後,只剩下一臉懵懵的狀態走出了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可以用以下幾個人歸納:鏡頭多,節奏快,人物復雜,信息量大,也正因為上述幾個要點的原因,讓我實在沒有看懂這部燒腦電影,那麼,你看懂諾蘭的新片《信條》了嗎?

其實,《信條》作為一部硬科幻電影作品,擁有龐大的精緻鏡頭,鏡頭的視覺沖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劇情的天馬行空,我們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看不懂《信條》,不過,放鬆心情,用沉入式的心態跟著諾蘭的導演思想,認真去感悟,就好。

Ⅲ 三個角度解讀諾蘭的《信條》,原來真的只有N刷才最夠味

文/葉秋臣

提起諾蘭的電影,可以說每一次都是回味無窮,N刷不夠。

豆瓣上各種9分以上的神作均是出自他手,《盜夢空間》以及《星際穿越》目前還在重映中,以及那部看後依然思緒萬千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等等,都成為了難以形容的經典,腦洞之大創意之新,可以說能與其比肩的並不多。

其實過多的贊美之詞,對於諾蘭以及他導演的作品而言,似乎都是蒼白無力的。即便把劇情介紹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徹,都不如親自走進電影院去感受一番來得真切。因為在看完《信條》後,葉秋臣甚至找不到一個最恰當的形容,來表達觀影之中內心產生的震撼,只能深深贊嘆一句,這部電影真的太太太——太優秀了。

看完一遍發現根本不夠,必須二刷乃至N刷才最夠味。每一個鏡頭似乎都隱藏著伏筆和鋪墊,在層層疊疊的敘述中逐漸走向影片的高潮時刻,看後要反復咂摸半天才能緩過勁兒來,繼而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要想完全走進《信條》的世界,需要打開三道門,拿出三把鑰匙,解開三個謎題。

1.關於時間:這不是簡單粗糙的穿越,沒想到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

其實在各類的影視作品中,玩轉時空好像都不算新鮮事兒。往往是現在的人穿越到了過去,亦或是反之操作大同小異,很多片子因為邏輯不夠嚴謹,鏈條不夠清晰,加上前後矛盾重重,幾乎把這個具有無限創作潛力的題材都玩壞了。

但《信條》並不同,甚至不能形容為「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它完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設定,體現著不同以往的高級感。並不像那些簡單粗糙的穿越時光倒回,而是局部的時空逆轉,可以發生在某個物體上,比如片中的子彈和行駛的汽車;或者是發生在某些人的身上,比如片中的時空逆行者;亦可作用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我們看過了這么多的電影和電視劇,從沒想過原來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完全是嘆為觀止。

為了能夠將劇情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其實在片中許多的重要關鍵信息里,已經可以猜到這是一次關於時空相關的游戲。開頭歌劇院里的一切故事看似只是一場多方對決的互相攻擊,但本質是為了引出更重要的後續線索。

比如,你可以在敵我雙方的對峙中發現,大家似乎對「調整時間」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動作也非常熟練,對話里還能隱約感受到事情似乎「早就發生」,或是「發生多次」,這些信息就是為了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最終的答案。

在細節上,我們能發現人物之間微妙且特殊的關系,比如最重要的「抓子彈」動作。

其實子彈是全片對時間闡述中最為重要的「媒介」,是需要敲黑板劃重點的。不僅多次出現,而且每次都會形成一種暗示,代表了揭曉人物各種隱藏謎題的關鍵。

另外,炸彈也是本片里非常重要的線索,因為炸彈的威力是通過耗盡時間來工作的,而且炸彈想要摧毀的剛好也是過去某些時間和事件存在過的痕跡,凸顯了「過去」和「未來」的矛盾感,但又能適當地將兩者結合,讓「時間」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分析點。

同時,子彈和炸彈都是毀滅性的存在,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產生的武器,是能夠導致「生」或「死」兩種狀態的物品。將這個對立概念與時間產生的「過去」和「未來」相互作用,恰好完美地詮釋了《信條》中逆向時空產生的結果和原因。

結果和原因兩者又在相互作用著,已經發生的結果作用於其產生的原因,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結果的必然前提,將圓圈的兩半充分扣緊,嚴絲合縫,形成閉環。

其實改變時空本身是毫無意義的,重要的是每一個行為會帶來的影響。未來的人會向過去的人求助,過去的人會通過已知的結果去引導當事人走向已設定好的道路,彼此間相輔相成。

2.關於目的:每個人都有隱藏的秘密,每一步都是在抗爭命運

看《信條》時,你會很輕易地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秘密是當事人本身就知道的,有些則是要在探索中尋尋覓覓才能解開謎題。

在歌劇院發生的慘劇,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整個事件的重點,因為這看起來更像是一次隱藏男主身份的幌子,在他察覺到神秘物質之後,再將其引入到更為復雜的任務之中。歌劇院里發生的一切,看起來彷彿是不同陣營懷揣著不同的目的,好像是不同的隊伍站在完全的對立面,但在不同的時空之下,也許是為了一個相同的目標,即便是BOSS薩特,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活」,尼爾的犧牲也有他必須背負的使命,他也是為了看到那個自己已知的結果,才千辛萬苦成為了男主生死與共的戰友。

作為電影的主線人物,其實男主身上的秘密是最多的,整部電影也是在逐漸揭開他在順與逆兩個時空中發生的一切。

男主沒有自己的名字,他的身份是一個特工,終極目標就是完成任務,被抓到時身上只帶有保證不會泄密的自殺膠囊,我們看完全片都不知道應該稱呼他什麼,但圍繞其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卻將所有擁有名字的人重重圍住。

他是原因,也是結果,不是個體,但也無法代表所有人。看似在歌劇院里他要保護的是被預謀暗殺的人,實際上這場游戲行為的本質只是為了鍛煉男主而已。讓他捲入這場陰謀和風波,是因為在未來的他必然要走向這個道路,如果沒能成功將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他的加入是產生結果的必然原因之一。在這場時間的賽跑中,男主是為了救下所有人,救下這個世界,而唯一救不了的人,卻是他自己。

在與薩特搶奪神秘物質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也許很多事情想要去改變的時候是完全無力的,因為「結果必然會發生」。但如果不去斗爭,那就是妥協下的認命,男主自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認命,他用自己的不認命,再去對抗其他人的不認命。

所以《信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所有人都在抗爭命運的一種表達。

3.關於死亡:就像逆轉時空,不能去理解,只能去感受

其實電影中將死亡這個概念做的最好詮釋,就是男主在不同階段下的狀態和境遇。男主之前「被假死」,撞破了薩特的陰謀繼而去拯救凱特「被殺死」,後來又與未來的自己相遇並「看破生死」。

如果時空真的可以任意地逆轉倒回,那麼死亡的確不再具有任何悲傷的意義。不論是歌劇院里的人質,還是即將預謀要被刺殺的關鍵人物,在逆時空中進行逃亡的薩特,以及用性命拯救他人的尼爾,亦或是男主自己,死亡都不再重要。

他們個體的生存或是犧牲,都不會改變大環境下的必然命運,抗爭也只是局部的抗爭,就像逆轉時空本身一樣,是局部的概念,無法改變整個世界。

《信條》的很多內容都顛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生」和「死」雖然聽起來是完全相對的概念,但在電影里你發現死亡與我們想像中是有差別的,這一個時空下的某人死去,某人在另一個時空下卻依然存在。

故事就圍繞著如何死亡,如何阻止死亡,如何阻止更多人的死亡而展開。

哪怕是電影中真畫和假畫的洗錢設定,其實都是在引導我們知曉最終結果的媒介。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說出來的目的和實際的目的並不相同,就像正反兩面的鏡子。

看起來死去的男主實際上只是假死,而死去的某人在另一個時空還依然活著。看起來的任務只是被包裹住的另一個任務的掩體,很多事情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勞拉說的逆時間理論一樣,這些謎題能做的只有去「感受」。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要感受它。

而首次讓男主感受逆時間的物件,恰好又是「抓子彈」裡面的重要因素,子彈本身。所以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在暗示,許多人拚命想要抓住時間,想要控制時間,但時間卻是不可能被抓住的,也難以受控。時間就像沒有名字的男主一樣,要認清本質的話,也只能通過感受。

你可以說整個故事都是一場陰謀,但卻是不同時空下不同的陰謀,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下不同的抗爭。在紅藍兩個不同方向的時間任務中,我們看到了熟悉的諾蘭,他在引導每一個觀眾走到時間重合的那個瞬間,因為一切的故事在這里有了最終的答案和結果。

可能我們無法真正改變過去,可能我們也無法充分回應來自未來的求助,但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當下。

文/葉秋臣

———————

Ⅳ 《記憶碎片》:45段敘事碎片還原弒妻真相,諾蘭巔峰燒腦經典,你怎麼看

(此文過分溺愛,沒看過電影的謹慎)

說到整部電影的懸疑和燒腦,只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粉絲朋友們會突然想到《無姓之人》《禁閉島》等電影。

拉里無法接受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於是把這個故事想像成自己處理的一個案件,從而達到逃避和延續仇恨的目的。

由淺入深的矛盾驅動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沒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個「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完整結構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續和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紀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復仇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整個故事是由拉里的復仇慾望驅動的。

(一)矛盾層次淺

拉里支離破碎的記憶和對妻子復仇的阻撓是一系列相關的矛盾,促成了劇情的發展。

每一個時間段下的進步狀態總會顯得模糊不清。當拉里去了某個地方,或者從某個地方醒來,他會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就是因為他失憶了,才會去調查大家和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信。

這樣每一個岔路口都會有一個選擇,選擇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層次矛盾

最後,拉里的心理變化顯示了電影中深刻的矛盾。

兩個線索結合起來,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殺毒販吉米,吉米並不是殺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當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寫下「永遠不要相信這個人」時,拉里心中所有的掙扎和矛盾都顯現在他的臉上。

他一直認為妻子的復仇是活著的唯一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他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在他支離破碎的記憶里,只記得復仇。

電影結尾,旁白提示:「閉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內心掙扎著說道:

選擇掩蓋真相繼續活在一次次報復的循環中,還是睜開眼睛接受自己殺了老婆的事實?

這種選擇的矛盾直接預示了故事情節的後續發展,為彩片的倒敘奠定了基礎。

(三)內在矛盾

拉里內心矛盾的選擇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拉里獨自搜索犯罪檔案以進行報復。他完成復仇目標後,會一張張燒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為下一個行動目標,拉里刻意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為了逃避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用這些「目標」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減輕拉里的罪惡感,為自己設定一個活下去的目標。

正如電影結尾的旁白所說,「相信世界不是虛構的,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記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這種自我認同的價值是電影賦予每一個觀眾的。

影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幾個問題:生存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怎麼能自稱生活沒有浪費?

電影編劇兼導演在故事結尾選擇拉里的內心選擇,有兩個目的。

第一,為了保持故事的敘事結構完整,把觀眾期待的結果放在結尾,讓觀眾在影片結尾有一種滿足感,滿足觀眾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進公眾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讓公眾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視角

《紀念品》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兩種敘事視角,即「玩家視角」和「旁觀者視角」。

從「游戲里的人」來看,觀眾的思維是由導演和編劇控制的。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觀眾都能接受正常的講故事手法,有些倒敘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常規的方法,把整個故事倒著講給觀眾聽,這樣觀眾的「玩家視角」就會顯得沒有主動性,被引走。

觀眾不能通過小片段來考慮整個故事,只能順著拉里的視角。

這樣一來,觀眾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線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帶領他們走出故事的迷霧。

作為一部電影,會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機制,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發展。他們成為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敘事電影需要面對的某種情況。

就像電影《紀念品》里,觀眾把自己代入一個又一個的「拉里」,想像自己得了短暫的失憶,想像自己需要做什麼,想像如何找到殺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等等。,並經歷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完全沒有。

檢查員試圖利用他殺死毒販,並吞掉偷來的錢。毒販的妻子利用他殺死了敵人,更多的約翰·G死在了英雄的槍下。

當主人公知道約翰G已經死了,而他深愛的妻子實際上並沒有被犯罪分子謀殺時,他選擇了遺忘、關注和選擇。

因為活著一定有理由,活著一定有意義。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刻在身上,成為了關於嫌疑人約翰·G的其他「真相」,開始了新一輪的謀殺和復仇,而這新一輪的復仇就是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雖然影片只講述了一個殺死約翰G的故事,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後很久殺死約翰G的故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電影張力。

很難准確定義「張力」這個詞。說哲學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無意義的循環。為了生活,我們拒絕真理,我們不得不欺騙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目標,一個又一個意義...

觀眾的第二個視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觀眾視角」。他們來欣賞這部電影,是導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欣賞這部電影,觀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時審視整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情節,絞盡腦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細節來推斷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真假。

這樣觀眾就能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波動,從而帶動他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紀念品》充分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剪輯鏡頭語言,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交錯,給電影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體驗。

當然,也有離奇的故事,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

就敘事結構而言,敘事和倒敘這兩種敘事技巧的結合將《森喜朗傳》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並不能阻止大眾欣賞和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刻思考。

編劇從故事沖突的角度,充分展現了主角的淺層矛盾、深層矛盾和內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閃閃發光,卻不影響主要矛盾——拉里內心的糾結和恐慌。

從敘事角度來看,導演賦予電影觀眾雙重身份,即「玩家視角」和「觀眾視角」,讓電影觀眾在兩者之間遊走,體驗自身感受的變化,從而實現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這樣。這部電影本身不僅獲得了2002年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雙重提名,還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事業推向了頂峰。但影片中無休止的燒腦後滲透的人生哲學仍在考慮中。

Ⅳ 諾蘭最難懂科幻片《信條》,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話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關注,他極其善於拍攝關於“時空”的題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別燒腦。這次的電影《信條》也是如此,而且要遠比之前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燒腦得多。同樣的,《信條》這部電影也加入了許多“科學理論”,同時還做了一些奇怪的設定,令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篇我們就來聊一聊《信條》當中,那些基礎的物理學概念到底是什麼?

不過,關於“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這個說法成立的條件是宇宙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然而如今的研究發現,宇宙並非是封閉系統。因此,“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種說法並非是科學界的主流認同,而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Ⅵ 被稱為諾蘭最燒腦的電影《致命魔術》,到底要怎麼看才能懂

雖然《致命魔術》已經是十二年前上映的電影了,不過在伙哥心中它依然是至今為止我看過的美國大片里最燒腦的一部。第一遍看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明白這部電影演繹的故事是什麼意思。後來經過伙哥反復的琢磨和推敲,終於弄懂了!

其實仔細回想這部作品,諾蘭導演在劇中帶給觀眾們的一次次意外和反轉又何嘗不是在變一場魔術呢?而我們就是為這場魔術驚訝的人。與安吉和波登相比,或許諾蘭才是最偉大的魔術師吧!

Ⅶ 蝙蝠俠的漫迷(原著黨)對於諾蘭的三部曲是如何看待的

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蝙蝠俠原著的存在。諾蘭以外的蝙蝠俠,都只是一隻動物而已,而他的蝙蝠俠,則是哥譚的英雄。我們其實很難去評判蝙蝠俠這個超級英雄。評價一個人應當客觀,應當從常識能力、品格情操、對國家和人類的貢獻三個方面去衡量。 首先從學識能力上看,毛主席是一個偉大的書法家、詩人、作家。他的書法堪稱一絕;學生時代我們都讀過他的文章吧,通俗易懂;重慶談判轟動國人的沁園春.雪,至今無人可比擬吧;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四渡赤水的神威夠厲害吧,

希望對你有用。

Ⅷ 對於諾蘭新片,觀眾作何評價

對於諾蘭新片《信條》,觀眾表示太值了,但是看完一臉懵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信條》想看人數已達6.1萬人,累計票房更是達到了3303萬。"開門大紅"的口碑和票房局勢不僅令粉絲振奮不已,也吸引了大批網友前去觀賞。多數看完影片的觀眾表示:"太值了"、"今年看過的最好電影",一致好評的影評區直接反映了《信條》的精彩程度。

諾蘭這次的出手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又融入了新的元素,熟悉又陌生的配方回來了!有網友看完《信條》後直呼:"看完一臉懵"、"諾蘭真的拍得太碉了!",也有部分網友調侃道:"別人:不能泄露劇本要防劇透;諾蘭:人手一本!大甩賣!看懂算我輸啊"

(8)交易員如何看諾蘭擴展閱讀

諾蘭新片《信條》的簡介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

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

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

Ⅸ 解讀克里斯托弗·諾蘭,他導演的電影評分為什麼能那麼高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如果要把所有導演的電影(長片)評分打個平均分,然後列個排名,諾蘭導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會感到意外。無論是國內的豆瓣還是IMDb,他的電影基本都能維持在8分以上。能有如此高的評價,諾蘭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法寶,俘獲全世界觀眾的心呢?

其實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幾個電影特色裡面。

1.對人類精神的探討

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自然不應該離開人類的精神。而諾蘭的電影也離不開這種精神內核,他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俠:黑暗騎士》(下稱《黑暗騎士》)、《星際穿越》,都是因為這種精神而讓作品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黑暗騎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夠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派,除了演員的極致表演,其根源還是在於他把人類最深層的本性揭示了出來,這種看不見的本性在哈維·丹特的身上得到具體呈現,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兩個面之間掙扎,就像電影最後的兩艘船,是選擇炸死對方,還是選擇自我犧牲。 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善惡,我們人類生來就是這樣,有著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著無私的大無畏精神,善惡本是一體,有所區別的只我們主觀的區分。

《星際穿越》則探討了人類最為可貴的精神,愛、探索精神。無論電影里的科學有多麼高深前衛,宇宙有多麼雄偉磅礴,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人的身上。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自身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再發達的科技也無法阻止末日。

如果沒有這種觸動人心的感情,《星際穿越》也只能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只能讓理科生激情滿滿,卻不能讓文科生有情懷共鳴。

所以諾蘭的電影能夠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是因為他找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的卻又看不見的人性,並且激發了出來,我們也才能有如此強烈的共鳴,然後給電影打上5星。

2.對類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厭舊的,很多電影並不是不好,只是人們看膩了。諾蘭每一部作品都能獲得高評價,除了有精神內核支撐,同時也得益於他並不喜歡循規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記憶碎片》,用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事結構;隨後接手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顛覆了人們對超級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爾克》,又給戰爭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他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沒有見過接觸過的東西,這種新鮮感也促使了他的電影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詹姆斯·卡梅隆負責電影技術的革新,諾蘭則負責電影結構上的革新。但如果認真回顧他的電影,其實像《蝙蝠俠》系列,《星際穿越》其實都是普通的線性結構, 他的創新絕對不只是電影結構上了,更是類型片上的革新 ,而《敦刻爾克》還對配樂上有大膽的創新嘗試。

諾 蘭是一位創新者 ,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給我們帶來一部又一部的驚喜,為什麼他的最新電影都被影迷列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於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3.對懸念的奇妙設置

當然一部電影要獲得觀眾的喜愛,「好看」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而能不能「好看」,懸念的設置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諾蘭的奇思妙想還體現在懸念的設置上,這也讓他的作品觀賞性十足。

他常常會先暗示你答案,然後拋出懸念,然後利用各種手法來迷惑你,你可以根據他給出的一些隱秘線索,自己試著去探尋真相,最後等待結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著他的節奏,跟著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結局真相揭開,然後驚嘆地恍然大悟。

就連《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這樣可以其實靠砸砸砸就能取悅觀眾的超級英雄片,諾蘭也偏偏要在結尾來個大反轉;《敦刻爾克》這樣其實可以靠幾枚炸彈就能讓觀眾熱血沸騰的戰爭片,他也非得來個多線交叉敘事,來增加懸念,難怪有人覺得這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鮮感,還不缺我們人類的精神內核作為支撐 ,諾蘭的作品也有了讓人難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種大牌演員的頂尖表演,這樣的電影真的想一個撲街的理由都難。

諾蘭與許多牛逼哄哄的導演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上過電影學校,沒有正式學過任何電影專業。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太多傳統電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像才得以最大程度發揮。

從他最早的短片《蟻蛉》,就能看出他的腦洞有多麼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較正式的電影《追隨》,沒有任何贊助,僅僅憑著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職業演員的閑暇時間,就殺進了豆瓣Top250。

因為這部《追隨》,他也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記憶碎片》也得到了廠商的大力支持,曾經出演《洛城機密》的蓋·皮爾斯成為了主角,還有《黑客帝國》的女主凱瑞·安·莫斯加入。

《記憶碎片》也成為了諾蘭打入好萊塢的敲門磚,這部電影也提名了兩項奧斯卡獎項。

不過,諾蘭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萊塢並不是一個好混的地方,兩年後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項目,這是最沒有諾蘭特色的一部電影,哪怕有「教父」阿爾·帕西諾和「船長」羅賓·威廉姆斯,最後還是成為了他執導的最低分電影的長片,但這並算不是一部爛片,影片依然是優良水準。

幸運的是,2005年華納重啟的蝙蝠俠系列幾乎全權交給了諾蘭,從編劇,導演,到製片,諾蘭本人親力親為,一部《黑暗騎士》震撼了全世界, 真正意義上的顛覆,真正意義上的重新定義 ,也讓他瞬間就成為了好萊塢的一線導演。

而在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期間,他還拍了兩部極具個人風格的懸疑燒腦片,一部《致命魔術》,豆瓣高達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盜夢空間》,引發全城熱議,是繼《黑暗騎士》之後緊接著的一部現象級作品,這時候的諾蘭,已經讓全世界影迷開始頂禮膜拜了。

2014年的《星際穿越》一舉奠定了諾蘭的影壇地位,當時應該有許多人都沒想到一個喜歡玩劇情玩懸疑的導演,居然能拍出這樣一部浩瀚無比的史詩巨作,也很難預料,已經有兩部9分的現象級電影之後,居然還能超越自己,短短幾年就讓自己再上一個層次。

所以也不必驚訝諾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腦殘粉,許多電影人傾盡一生,也只有寥寥幾部獲得認可的作品,如果以評分作為參考,能有幾部8分以上的,就已經是優秀了,能有一部超過9分的,大概已經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輩子了。

但是諾蘭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級別的電影,這是何等的壯舉。照這樣的態勢,《敦刻爾克》驚現「請跪著看」這樣的文章標題,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克里斯托弗·諾蘭似乎是個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電影內容上不斷創新,一方面又在電影技術上刻板地堅守膠片電影;一方面讓電影更加真實化,一方面又有許多過於幻想的情節。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次畢業演講裡面,諾蘭鼓勵著畢業生們不要追逐夢想,而追逐現實,他一再強調現實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堅持真實拍攝,盡量讓觀眾得到更加真實的畫面一樣。

如果他這般重視現實,但為何不是去拍紀錄片,去拍些現實題材的電影,反倒更多作品是與現實不太接軌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騎士》和《星際穿越》的結局裡,更多的感覺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現實化,小丑真不一定會失算,庫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進入超立方體發信息給到女兒的。

重視真實感的諾蘭為什麼會設定理想主義般的結局?他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理想主義?

也許,他是現實主義,同時也是理想主義。 因為我們不能忽視現實,也不能沒有理想。

《蝙蝠俠》三部曲里的高譚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人類社會,有小丑、貝恩這樣的極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俠這樣相信高譚市能改變的人。

蝙蝠俠是個超級英雄,但同時也是個普通人,和以往的同類型電影不一樣,這個超級英雄沒有出場自帶光環,自帶BGM,還很容易受傷,會做出錯誤判斷,有他的體力極限,有他無能為力的時候。

但他有著崇高的理想,許多普通人都沒有的精神意志,他堅信高譚市的現實,最後可以改變,說白了, 蝙蝠俠就是個理想主義者。

就像蝙蝠俠一樣,諾蘭的理想主義是基於現實的。蝙蝠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軀,但這個基礎上,有著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為什麼要有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呢?

因為蝙蝠俠需要改變歌譚市的現實。相信諾蘭也一樣的,他想要改變當前這個社會的一些現實。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 ,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 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 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閱讀全文

與交易員如何看諾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代理公司執照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86
艾特九九產品怎麼樣 瀏覽:230
酒店專屬產品怎麼做 瀏覽:614
基恩士怎麼建立新程序 瀏覽:9
奧比島怎麼修改程序 瀏覽:50
無中介交易怎麼避免賣家二次抵押 瀏覽:758
nfc技術怎麼激活 瀏覽:913
為什麼大飛機技術不好 瀏覽:435
交易員考什麼課程 瀏覽:866
aac上架多少交易所 瀏覽:473
哪裡有馬崗鵝批發市場 瀏覽:722
撤案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499
會澤縣小學信息技術多少分進面 瀏覽:631
實現數據壓縮與什麼層密切相關 瀏覽:506
怎麼成為網點代理人 瀏覽:442
掃碼查答案的程序有什麼 瀏覽:793
個人信息泄露被判刑的有哪些 瀏覽:180
義烏狗市場狗多少一隻 瀏覽:651
如何解除移動數據限流的方法 瀏覽:175
郴州市活禽交易市場什麼時候休市 瀏覽: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