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做茶葉生意
1、進貨要把好關,適當進貨
茶葉的季節性特別強,種類繁多,儲存非常嚴格,這就要求經營者在進貨時要有清楚靈活的頭腦,千萬不要圖省事一下進許多貨,一定要根據經營規模的大小,上年度的銷售量,了解市場動態,預測當年的銷售情況,適當進貨。對高檔名優茶更要謹慎從事,不要圖高利潤一下進許多,採取賣多少進多少,少進勤進,否則辛苦一年,積壓一大批茶葉,陳茶的貶值確實令人寒心,新進茶葉行業的經營者更要小心從事,多問幾個行家,多跑幾趟路,了解清楚再出手。
2、誠信對人
做生意,先做人,做一個誠實的人是做生意的堅實基礎,否則,再好的生意也會因人心不實而做黃。
3、管理要認真
茶葉店不像其他店一天到晚都有人來買,它靠的是量大或是暴利,所以一天到晚往往一兩個客人決定了是否掙錢還是虧本,要注意店裡擺設的每一個細節,和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
4、茶葉質量要保證
做生意就是以質優價廉為保證,讓顧客知道自己賣的東西貨真價實,不然,再好的人緣也冷淡了。
5、要利用茶文化作為營銷載體,開展文化行銷活動
要緊緊抓住茶葉名牌特色,結合不同的活動內容展開營銷。
B. 雲茶薈怎麼樣
雲茶薈,是昆明交投在東市核心重點打造的一站式茶葉交易交流服務中心。
勢啟交投茶商匯聚
自2013年昆明交投於東市核心建造約54萬方生活大城——瀚林瀾山以來,7年時間里區域發展迅速,配套日趨完善,小區已如期交房業主都已入住,東市已然成熟。雲茶薈於2019年正式對外招商,以茶為主題,規劃茶品牌旗艦店、茶文化體驗中心、主題商務酒店、地鐵旁瞰湖寫字樓、開放式街區等,多元城市綜合體加速昆明東市及雲南茶文化發展。
C. 黃金芽茶樹只能活幾年
黃金芽茶樹不是只能活三年,栽培好培養好能活56年
D. 紅茶在國際茶葉貿易中的地位如何世界四大高香名紅茶是指哪幾種
茶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飲品,適當飲茶也有利於身體健康。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茶,現在的茶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傳統飲用的茶葉,還有各種各樣的調味茶跟花茶,雖然現在喜歡這些調味茶跟花茶的人不少,但是還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是很喜歡傳統的茶葉,紅茶便是其中的一種。紅茶在國際茶葉貿易中的地位占據著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據相關的資料,紅茶在國際上的貿易大概佔有80%的貿易量,紅茶也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茶葉種類。
錫蘭高地茶一般是碎茶,茶色清澈明亮,呈現橙紅色,茶湯鮮亮,口味清香柔和,錫蘭紅茶很適合製作調味茶,可以加上肉桂、檸檬、薄荷或者鮮奶等等製作,口味會更加不一樣。
還有來自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紅茶,也很有名。阿薩姆紅茶有著很不錯的麥芽香、玫瑰香,風味獨特。現在人們飲用阿薩姆紅茶的時候很喜歡加入鮮奶,飲用的時候別有風味。
E.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誰也不願買這個賬: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麼一點點,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掙得不夠一年花。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麼多,還養著一個人,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錢不好賺啊!整個茶葉鏈,從種茶,到做茶,再到賣茶,都在叫屈,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那麼,一斤茶葉憑什麼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最貴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雨前茶就不說了,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可是隨後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農自產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並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還是幾百上千。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自銷,網上推賣,99元一斤,99元4斤,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尚且有證據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裡?本文試圖揭開一角,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八百年前這里的茶葉就名聞遐邇)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葉有沒有暴利所有人都認定茶葉暴利,絕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事實依據,還一定很確鑿。前面說到的普洱茶風波,幾塊的茶餅炒到幾萬。但是資本過後一地雞毛,受傷割肉的自認倒霉。經過十來年的恢復,普洱茶在逐步回歸本來面目。本來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認可那麼高的價格。
但是暴利現象在茶葉行業依然存在,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精細深加工。說是加工,其實是分揀篩選,把從茶廠買來的毛茶按等級標准,重新篩選,包裝。這個環節產生暴利的關鍵點在於:茶廠毛茶價格最低,茶廠幾乎沒什麼利潤,譬如豫南各縣茶葉生產基本還都是小農經濟模式,只能出產毛茶,質量再好,也賣不出好價,當然也是茶商壓價的主要原因。但是,茶葉的質量在那裡,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這樣的茶葉等於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著茶葉的分級標准,重新分揀篩選,就遠遠不是買進的價格,構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們的茶葉生產執行的是《GB/T18797-2012茶葉感官評審室基本條件》。標准很標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說根本無法了解。俗話說得好,黃金有價玉無價,還說寶玉有價茶無價。除非老茶客,茶葉價格基本市場說了算,同樣品質,行情到了一萬就是一萬買賣,行情一百就是一百買賣。
至於什麼級別的茶葉,外觀好分辨,品質難鑒別。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隨時采來茶葉芽尖,做出來外觀一樣,起碼外行看不出來。所以就給各種商業炒作留下機會,成為最適合炒作的商品。這就構成了茶葉暴利的另一大機會。
第三,掃地茶。最多見的是滿屏叫賣的地板價茶葉,99元買多少。這類茶葉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圖片那樣,圖片是優質毛尖,幾千元一斤的。實際上都是過期茶、機器採茶挑剔掉的葉子,還有茶樹修剪掉的掃地葉子做的茶,好點的是機器採的夏葉。本來應該扔掉的垃圾葉子,放到炒茶機器里過一道,成了茶葉,成本也就幾塊錢,賣到幾十塊,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葉暴利原因補充說明茶葉價格,並沒有什麼奧秘,本應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個嫩芽做一斤,賣到幾千就正常,如果加工過程很繁瑣,作出的茶葉更好看,味道更香,賣到上萬的價格還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區的茶葉冒充名氣地區的茶葉,用普通品種茶葉冒充名貴品種茶葉,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說茶葉價格。我們的市場存在的是三級價格制。譬如同樣的茶樹:茶農自采自做自銷的,頭道毛尖賣到200就知足,畢竟自己的茶樹,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錢,還又習慣自己出的勞動力不算錢,下來一斤賣個200元。即便跟風漲價,最多再加100元,賣到300元就很高興了。這一級最便宜,差別在炒茶技術。茶廠要計算成本產出利潤,會賣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戶茶商,還會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潤就行。這一級的性價比高,差別在毛茶,級別不分。茶商把茶葉分揀分級,一般分揀出最差的茶葉,也會賣到購進價,精品級的價格就不說了,都倍數。這個行業,買進加50%利潤率賣的市場慣例不大存在,起碼很少見。但也不能說都會獲得暴利,虧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麼做了。
F. 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變化!
19世紀中國茶葉貿易獲得大發展有多種非常直接的原因,一是歐美茶葉市場需求激增,在中國購買量巨大,中外茶葉商人展開競爭,促進了茶葉市場發展。二是打破了延續多年的廣州制度後,通商口岸增多,中外貿易額增加很快,尤其是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西方列強對中國採取所謂「合作」的外交政策,這帶來了中西貿易關系幾十年的穩定。另外,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後,國內形勢比較穩材料信息定,產茶區重新迎來中外茶商,為國內茶葉貿易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事實正是如此,19世紀中葉以後,大批中國茶商和西方茶商代理人從條約口岸到內地直接向農民和生產者收購茶葉,並形成內地收購制度。有學者對這一時期中國的貿易化水平評價很高,稱「農產品商品化,是貿易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內地絲茶收購是它再好不過的證實」。(25)
茶葉貿易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是較為明顯的,突出表現在茶葉種植面積增加和茶葉從業人口數目眾多等方面。茶葉出口貿易增長導致舊茶區擴大種植面積,新茶區不斷被開辟出來,有的地方甚至拔除別的經濟作物,改種茶葉。如福建武夷山在1850年代後茶樹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在玉山及河口鎮一帶,即是在武夷山的北面,栽種著大量茶葉,以供外銷。上萬英畝的土地都種著茶樹,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顯然是最近幾年內開墾和栽種起來的」。(26)在江西,「茶葉昔無近有,皎源西山最盛」。(27)安徽的茶葉種植面積增加更是明顯,比如在九江四周,「本埠四周產茶區的發展是很有意味的。距本埠87哩的建德縣(Kien-Te,即今安徽秋浦縣),是1861年才開始種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有些賣價已高」;「五個新產區的茶已經進進了市場,此即距本埠280哩的吉安,距本埠287哩的建昌(Kien-Chong,即永修),距本埠35哩的瑞昌(SoeyChong),和九江四周包括廬山山脈的一些地方。福州四周的潭尾街地區(TooMooKwan)今年也生產了小種茶(SouChong),供本市銷售」。(28)享有盛名的安徽祁門紅茶也是俠盜飛車鑽土車的秘籍肇興於咸豐年間,為具有傳奇色彩的胡元龍所創:
安徽改制紅茶,權輿於***,而***有紅茶,實肇始於胡元龍。胡元龍為祁門南鄉之貴溪人,於前清咸豐年間,即在貴溪開辟荒山五千餘畝,興植種茶。光緒元二年間,因綠茶銷場不旺,特考察製造紅茶之法,首先籌集資本六萬元,建設日順茶廠,改制紅茶,親往各鄉教導園戶,至今四十餘年,孜孜不倦。(29)
湖北產茶區以羊樓峒最為著名,咸豐年間,「晉皖茶商,往湘經商,該地為必經之路。茶商見該地適於種茶,始指導土人,教以栽培及製造紅茶之方法」。不僅大規模種茶,而且茶葉市場興隆,茶廠林立,光緒初年「紅茶貿易極盛,經營茶莊者,年有七八十莢冬磚茶製造,亦於此時開始」。(30)
茶葉生產、貿易和茶葉製造業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擴大了就業。比如在羊樓峒,「該地數千農民及其家族從事製造磚茶」;(31)在福建北嶺古田羅源等處,年產茶3萬多擔,「恃此營生者約有一萬戶之多」;(32)在台灣,同治年間,烏龍茶銷路日廣,「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元。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台北市況為之一振」。(33)據估計,鴉片戰爭前,中國植茶農戶共有130.25萬戶,按每戶均勻5人計,茶農約350萬人左釉痘到1894年,植茶農戶增加到234.09萬戶,茶農650萬人左釉冬半個世紀增加了近一倍。(34)假如再加上採茶季節工、制茶臨時工、茶販、茶號、茶棧職工等,數目應該更多。有學者估計,晚清時期直接投進茶出口產業的人力至少在13茶葉價格59萬以上,這還不包括材料生產、水運、金融等其他輔助部分的從業職員。(35)
以台灣為例,1860-1895年間,台灣的茶葉出口據全島第一,茶葉從業人口達30多萬人,是糖從業者的一倍,這還不包括無法統計的熏制茶葉所用花的種植者,以及將茶葉由產地運送至港口的挑夫、船夫或牛車夫及制船的人等,對解決台灣日益加重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36)
太平天國戰亂期間,江南及兩湖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中俄恰克圖陸路茶葉貿易的繁榮,對江南和兩湖農業的恢復和種茶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業出現了貿易化和市場化的傾向。尤其是漢口開辟為商埠後,湖南各地茶葉就可以由水路經洞庭湖進長江,然後會集漢口。在「紅茶利興」和方便交通的刺激下,平江縣以前種植紅薯的山谷間閑地,全部改為種茶;瀏陽以前種麻的地方,也改為種茶。其他地方競相效仿。這樣,兩湖地區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1871年,兩湖地區茶葉種植面積比10年前增加了50%。(37)由於種茶有利可圖,地方官也大力支持農民種茶,如湖北襄陽知縣宗景藩編寫了《種茶說十條》,廣為散發,積極勸導農民種植茶樹。
種茶麵積擴大,茶葉產量進步,茶莊林立,又帶動了就業和制茶業的發展。如平江,揀茶者就有幾萬人;鄂南的崇陽、咸寧、羊樓崗一帶也是著名茶區,這里的茶葉一部分由晉商收購並就地設廠加工。俄商則在漢口開辦了幾家至公司,專門製造磚茶和焙制上等茶,公司經常僱傭當地農民數百乃至上千人。
這是中國近代社會中農業藉助於貿易金融獲得發展的實例,是國外茶葉市場開辟帶動了地方農業、手產業和貿易的發展。從理論上說,這種茶葉貿易的繁榮會使國內投資流向發生改變,落後的農業經濟可以藉此得到改造,並促使茶區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從而引起勞動僱傭關系的變化。(38)但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這種市場推動農業發展的成效卻並不明顯。
值得留意的是,19世紀茶葉貿易的繁榮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國內經濟結構。由於茶葉出口量增長迅速,市場需求增加,從而刺激了國內茶葉種植業的發展,茶葉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增加,品種增多。清初全國茶葉產量為235萬擔,光緒年間增至450萬擔,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用於出口。隨著茶葉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村中從事經濟作物生產的勞動力比例有所進步,從而改善了生產部分中勞動力的分配,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市場繁榮。(39)
在促進茶商的近代轉化方面,茶葉貿易的繁榮也起了很大作用,這就是經營茶葉出口貿易茶商的興起。鴉片戰爭前,基本上是從事國內貿易的舊式商人。除在恰克圖與***直接做生意的晉商外,其他經營出口茶的商人只是將茶葉賣給廣州十三行,他們自己並不與外商打交道。鴉片戰爭後,對外貿易中心轉移到上海,一些「多領洋人本錢」的新興茶商,「挾重金」來到產茶區,代外國洋行購買茶葉。(40)繼之有人開設專門與外商做交易的茶棧,以及加工精緻茶的茶廠、茶號,至1870年,上海已有茶棧幾十家。在福州,經營出口業務的茶莊基本取代了原來的「西客」。漢口的情形與福州相似,原來經營輸俄茶的「西客」均告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式茶商。九江、武寧、祁門等地也是如此。(41)在新的形勢下,這些茶商學會了新的經營方式,取代了傳統商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
漢口在19世紀60年代成為一個主要的中英貿易口岸。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於漢口在茶葉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正如羅威廉引用西方觀察家們的話說:「假如不是茶葉貿易,實際上沒有一個西方人會涉足這個城市。在西方人眼裡,茶葉是漢口存在的惟一理由。」這種說法固然有點言過實在,但可見茶葉貿易對於漢口的重要性,所以羅威廉又說:「正是由於茶葉貿易的巨大份額,才使得當地茶葉市場成為西方影響這座城市的主要渠道。因此,茶葉改變了漢口與其區域腹地之間的關系的性質,並改變了漢口社會精英的結構。」(42)上述分析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茶葉的確全面拉動了漢口經濟增長。有學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了茶葉對於漢口經濟地位確立的重要性:茶葉催生了漢口的磚茶產業,使漢口成為中國近代磚茶產業的濫觴地;茶葉貿易是導致漢口近代海關制度產生的直接原因;茶葉使漢口金融業發生了質的變化,直接促成了近代銀行系統的產生;茶葉在使漢口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著名商埠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43)茶葉貿易對漢口經濟發展的作用最為明顯。至清末,茶葉已經成為漢口市場最大宗的商品,茶葉貿易額超過上海,佔到全國出口茶葉的一半以上。(44)
福州的興起具有傳奇性,而且與茶葉貿易密不可分。在《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中,福州發展最晚。福州的真正發展開始於1850年代,即太平天國起義期間,由於上海被小刀會佔領,於是茶葉貿易中心迅速轉移到福州。可以這樣說,福州自從有了繁榮的茶葉貿易後才得到了真正的發展。「由於湖南省及中國其他各地的騷略冬茶葉運往廣州和上海的內地運輸常有中斷,福州遂成為收購茶葉的主要商港之一」,福州「作為一個對外貿易地點,正在迅速日臻重要」。(45)當然,從貿易額上來說,有時鴉片要超過茶葉,但顯然茶葉貿易對福州更為重要。紅茶是福州最為重要的出口貨物,1856年福州辟為茶葉外運的正規口岸,茶葉貿易發展更快,「此事為茶葉貿易開辟了一個新紀元」。(46)1856-1860年,福州的茶葉出口一般都佔到了全國的40%以上;1859年超過上海出口量的8%,達到46萬磅。(47)福州的茶葉出口對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茶葉產業及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由於茶葉這種商品的特性,茶葉貿易繁榮對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但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茶葉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在整個19世紀,中國茶葉出口數目一直是上升的,但出口值卻並未隨出口數目的上升而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茶葉貿易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並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由於從茶葉貿易的客觀情形看,直到19世紀中後期以前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茶葉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恰恰正是在19世紀,世界茶葉消費迅猛增長,對中國的依靠度加大。然而,中國茶葉出口的迅速增長並未帶動中國融進全球化的步伐,茶葉產量雖有增加,但產值並未相應增加,生產和加工技術也未有明顯改進。清政府看重的僅僅是茶葉生產和貿易帶來的稅收,不僅沒有具體措施激勵茶葉生產和貿易,還設置種種關卡限制中國茶商的茶葉貿易。這直接導致中國茶葉生產和加工水平低、本錢高、茶葉質量下降,促使英國在印度和錫蘭等地開辟新茶園。到19世紀後期,國外大茶園迅速崛起,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遂逐步萎縮,中國茶葉貿易由盛轉衰,隨之而來的是貿易赤字增加,經濟形勢惡化,危機加劇。因此,茶葉貿易除了暫時給政府帶來短期的稅收效益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