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麼交易的具體如何操作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原則是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溫室氣體減排的費用,買方可以利用購買的減排來緩解溫室效應,實現自己的減排目標。在需要減少排放的六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是最大的,所以這種交易是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計算的,所以俗稱「碳交易」。這個市場被稱為碳市場。規則是碳市場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些規則是強制性的。例如,議定書是碳市場最重要的強制性規則之一。
議定書規定了公約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量化減排目標。2008年至2012年間,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減少了5.2%。議定書衍生出的其他規則,如歐盟到2012年的集體減排目標是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歐盟以此重新分配給成員國,以及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於2005年建立以建立交易規則。當然,有些規定是自願的,沒有國際或國家政策或法律的強制性約束,由地區、企業或個人自願發起履行環境責任。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全球碳市場迅猛發展。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7億噸,增長了68.75%。營業額的增長甚至更快。2007年全球碳市場規模為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增長了81.8%,2008年上半年甚至與2007年全年持平。
從交易規則來看,交易時間和股市一致,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具體操作來看,交易分買入和賣出,和買賣股票基本一致。碳配額買賣的申報,被交易系統接受後即刻生效,並在當日交易時間內有效,相應的資金和交易產品即被鎖定,未成交的買賣申報可以撤銷。買賣申報在交易系統成交後,交易即告成立,已買入的交易產品,當日內不得再次賣出,而賣出的資金可用於當天的交易。
據了解,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B. 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
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自2011年我國確定7個碳交易試點、進入碳交易元年起,碳交易市場在不斷成熟,發展在提速。按照時間表,全國統一碳市場有望在2017年正式啟動。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未來需要讓更多企業參與到碳排放交易中,企業二氧化碳排放的數據也需要更加准確。
按照目前的時間表,全國統一碳市場將於今年啟動。所謂碳交易,即碳排放權交易是給企業排放設定上限,通過配額交易降低減排成本的重要制度。也就是,通過市場機制而非行政命令的方式,使節能降碳工作的成本由全社會共同分擔。當前,中國碳市場配額分配將以基準線法為主,鼓勵減排的政策工具必須從行政命令型、財稅鼓勵型向市場型轉變。
早在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慶、廣東、深圳等七個地方開展碳交易試點。2013年6月,深圳率先啟動了碳交易,拉開了中國碳市場的帷幕。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要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過渡,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一市場啟動運行後,將成為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當中規模最大的市場。
到2020年力爭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穩定、健康、持續發展。與此前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交易范圍不同的是,除了電力、水泥、電解鋁三大行業外,他5個行業等後續條件成熟時逐步納入。「目前,電力、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已公布碳配額分配方案,將率先進入碳交易市場。」
C. 中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來運行總體平穩,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現在大家都非常的關注,中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來的總體運行情況,其實這一種情況是比較平穩的。並且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也非常的不錯,也開啟了上線交易。這樣為中國帶來了很好的市場,並且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也到達了非常高的一個數字。它的排放量是十分不錯的,已經有45億噸了,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大家也關注到,累計的成交額已到達了84.9億元。
並且對於這樣的一種碳排放量來說,能夠控制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目前要做的就是持續的強化市場的建設,並且也對於這種功能進行核對,逐步的擴大市場的覆蓋范圍,能夠讓交易的主體更加豐富,並且對交易的品種也有更大層次的擴大。
D. 各位看碳交易前景如何
sion2008(站內聯系TA)中國打算在十二五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但我個人認為碳交易在近十年不會有大發展。lileaf(站內聯系TA)還是要先有法,限制排放;同時,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什麼時候偷排消失了,才可以談排放權交易。gloomy6159(站內聯系TA)短期內是個擺設把 :DB4-449(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sion2008 at 2011-07-13 14:52:56:
但歐盟、美國、澳洲確實交易量很大。 不好意思 我以為說中國 呵呵bode(站內聯系TA)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都開始重視碳排放和清潔生產的。也已經有了專門的碳排放管理方面的職位。比如中興、奇美電子等。雖然是比較書面的東西,但是內外的環境所致,還是會對企業有較大的影響的。wuxinjian9918(站內聯系TA)個人覺得這個東西或者就是一個糊弄人的東西,地球的環境容量可能就是這么大,如果不下力氣去解決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或者說是碳排放問題,所謂的交易不過是把碳排放的位點轉移了而已,但總的來看,意義能有多大呢?freedom_jaja(站內聯系TA)我能偷偷的排放幹嘛費勁購買配額呢B4-449(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bode at 2011-07-13 21:52:22:
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都開始重視碳排放和清潔生產的。也已經有了專門的碳排放管理方面的職位。比如中興、奇美電子等。雖然是比較書面的東西,但是內外的環境所致,還是會對企業有較大的影響的。 外部壓力也許現在成了主因,畢竟我們國際形勢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B4-449(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wuxinjian9918 at 2011-07-14 09:10:27:
個人覺得這個東西或者就是一個糊弄人的東西,地球的環境容量可能就是這么大,如果不下力氣去解決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或者說是碳排放問題,所謂的交易不過是把碳排放的位點轉移了而已,但總的來看,意義能有多大呢? 在設定排放總量的條件下,排放轉移地點的話,起碼的不新加排放量,似乎像配額供給,你不夠用的話就買別人的哦B4-449(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freedom_jaja at 2011-07-14 10:09:27:
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都開始重視碳排放和清潔生產的。也已經有了專門的碳排放管理方面的職位。比如中興、奇美電子等。雖然是比較書面的東西,但是內外的環境所致,還是會對企業有較大的影響的。 額,我們處於被規則一方,很多事情有條件的遵守西方的行為方式(例如碳交易),也許不見的都是不利的。askding(站內聯系TA)碳交易我覺的前景不錯,就是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不然一切都是瞎。希望能發展起來,對我們環保人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和機會啊B4-449(站內聯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askding at 2011-07-15 10:40:20:
E. 碳交易到底是怎麼回事談談全國碳交易市場,有哪些賺錢新機會
為了梳理清楚這些問題,我查了一些文獻,力求每一個觀點和看法都有據可依。
咱們先看下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首日的情況,我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網站上查到了全國碳市場行情,跟大家簡單報一下數字,全天一共成交410.40萬噸碳排放配額,注意碳排放配額,我在後面會詳細解釋,成交金額21023.01萬元,開盤碳價48元一噸,一路上漲然後波動,最高達到52.80元一噸。
有些朋友可能看到這些一頭霧水,別著急,下面我會一層一層幫大家盡量看清楚,碳交易的全貌。
碳交易里買賣的,並不是真正的「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很多人聽到碳交易覺得很新鮮,其實它不算個新鮮事物。
「排放權交易」這一概念是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家最早在1968年提出的,後在1997年12月通過《京都議定書》,提出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市場機制。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權正式確定為國際商品。到了2011年,咱們國家開始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首批試點城市一共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
也就是說,碳排放在咱們國家已經存在了10年了,所以,它真的不是個新鮮事兒,以前是各地獨立嘗試,價格機制都不一樣,現在全國統一市場。
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 健康 和發展,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人類生存環境可能會加劇惡化。
什麼是溫室氣體?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它們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兇手,而它們的主要來源正是各國工業排放。
既然如此,總不能眼看著問題繼續嚴重下去吧,於是各國一起開了會,在1992年5月一起簽了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意思就是大家別瞪眼看著了,控制一下溫室氣體濃度唄,發達國家排放大戶,自己去限制下,順便出點錢幫發展中國家也出點力。
這個公約是1994年生效的,而隨後1997年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也就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其實是引入了市場機制去解決二氧化碳減排問題,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變成了一種商品,因此也就有了碳排放權的交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碳交易。
碳交易,本質上是控制總量的同時,讓碳排放權流動起來,比如一共10個排放權,張三和李四各得到5個,但是,張三的企業排放權用不完,李四的企業不夠用,那就買賣一下,流動起來,張三賣給李四排放權,李四花錢,張三掙錢,但是李四也不想花更多錢去買,而張三希望賣出去更多,於是他倆都有積極性去想辦法減排,要麼升級更環保的設備減排,要麼盡快研發新技術減排,反正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 社會 的碳排放減少了。
所以,碳交易,是在用經濟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將環境外部性問題內化為企業所應擔負的成本,基本上是倒逼企業去想辦法減排,能出來這么個機制, 我估計也是因為想要靠企業自覺去減排不現實。
前面我們說了,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碳交易試點,到現在已經有10年了,為啥現在要搞全國的呢?我覺得兩個方面吧,一個肯定是因為試點發現,碳交易對減排目標有效,另一個就是有必要全國統一市場。
先說碳交易對減排有效,在我找到的相關論文里,有研究得出結論,碳交易試點大體上是有效的,碳交易政策顯著降低了試點地區的工業碳排放水平和強度,而且有效促進了企業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引進。
道理很簡單,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既定,減排是不可迴避的現實。企業沒別的選擇,只能減。
再說全國統一市場,如果各地分別建立碳交易市場,存在一些問題,同一個行業不同省市碳價不同,各種機制也有差異,甚至有的試點里碳交易不活躍,不利於碳交易的發展。
先說碳交易市場里的機會,在碳交易市場有兩種東西可以買賣,一種是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一種是企業自願核證的減排量,也就是CCER。
配額好理解,就是給你一個排放額度,用不完你可以拿去賣了,不夠的話,自己去碳市場花錢買。
CCER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指依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經備案並登記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量。
目前,全國市場剛開始上線,所以,買賣的其實只有碳排放配額,參與主體是溫室氣體的重點排放單位,首先被納入的就是2000多家發電行業,機構和個人還不能參與。
但是根據公開的信息,未來這個市場是可以像A股市場一樣,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參與買賣碳配額,有投資賺錢的機會。
另外一個就是搞CCER,比如你有一片林場,可以申請CCER項目,未來這部分核證的減排量,可以賣給需要的單位,只要看好你的樹別砍伐,就能相當於「賣空氣」賺錢。或者你搞一堆沼氣池,屬於甲烷利用,也有機會申請CCER,同樣可以直接拿去賣給需要排放額度的企業。
還有就是碳交易市場會帶來大量相關的新崗位,國家新增的職業里就包含碳交易管理員。或未來成立第三方咨詢公司,為企業提供碳交易方面的咨詢服務等等。
總之,一個新的超級市場的誕生,未來一定會衍生出超多的機會,而新的賺錢邏輯也隨之誕生,當然開頭我也提到了,這可能是未來幾十年裡新機會的標志性起點,期待大家能夠在這新的機遇里抓住機會。
好了,本期內容就先聊到這里,關於碳交易相關知識其實很多,量也很大,很難一次性梳理得足夠清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平日多搜一搜相關的問題,新的機會或許就在你的某一次不經意的搜索里。
如果你已經看到了這里,並且覺得有用的話,辛苦動動小手點個關注收藏,您舉手之勞,會讓我感激不盡。
好了,下期見。
F. 碳交易股能有跨年行情嗎
現在的股市裡面大部分都是存量資金在瞎折騰,增量資金很少,雨露均沾下來,能夠分配到一個股票盤口的資金量就非常有限,有限的資金維持局面都很困難,就無法持續性的重新做盤。注意是持續性的,不是一天兩天。所以,能夠跨年行情的股票必定是:這一段時間裡面量能水平非常充沛的股票。
G. 2022年碳匯能交易嗎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運行一年有餘,總體比較平穩,為企業減排降碳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要補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已經暫停了5年,何時啟動成為當前市場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出席發布會,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關情況。
李高司長回答了很多當下的關切的問題。其中,對於我國今年是否會考慮重啟CCER,以滿足碳市場運行過程中對CCER的需求,李司做出回應稱:
將從頂層制度設計、開展配套制度規范的制修訂、推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逐步推進。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力爭盡早啟動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
盡管李高司長沒有透露CCER重啟的具體時間,但一些市場頂層制度設計工作已經在加快推進,這意味著重啟越來越近了。
2017年,我國暫停了包括新的減排量簽發和新項目審批的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活動,已簽發的仍可交易和使用。
目前在國內,共有12家CCER審定機構。雖然CCER項目暫緩備案申請,但仍有不少機構進行CCER項目的開發和審定,以便在市場重啟後盡快進入市場交易。
H. 我國碳市場交易發展情況怎麼樣
「雙碳」行業國家是支持的,屬於國家戰略。「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於引導綠色技術創新,大大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總之,跟著國家政策走是不會錯的,有時間多看看新聞聯播,了解一些國家層面的動態,這樣能夠知道國家提倡的行業發展方向,也就能夠看到一些未來的大趨勢。
I. 如今我國碳市場交易發展情況怎麼樣並談一下對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未來展望,詳細說說你的想法
全球碳排放主要交易所:歐盟碳市場、美國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韓國、紐西蘭、中國碳市場
本文核心數據: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全國碳排放交易成交價格、歐盟碳市場交易成交價格、美國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交易成交價格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首日成交價上漲6.73%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個省市入選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區域;2013年6月,7個地方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2016年,四川、福建開啟碳排放交易體系試點;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2021年《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相繼出台,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提速。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市場上線交易,地方試點市場與全國碳市場並存。在全國碳排放交易機構成立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中心位於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企業在湖北注冊登記賬戶,在上海進行交易,兩者共同承擔全國碳交易體系的支柱作用。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
理論上來說,當碳配額價格高於減排邊際成本的碳價,才能有效發揮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的職能。
目前,全國碳市場採用相對總量控制機制:以納入重點排放單位的企業發電總量為基準值,計算出每家企業的配額量。考慮到在全國碳排放交易的初始階段不會為企業添加太多成本負擔,目前碳排放配額取決於發電總量。
從最新的各地碳交易試點市場的交易價格來看,交易價格處於9-51元/噸的區間內,結合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51.23元/噸的收盤價,隨著配額的逐步收緊,全國碳市場價格具備上升空間。
根據中國碳論壇、ICF國際咨詢以及北京中創碳投共同發布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初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約為49元/噸,2030年有望達到93元/噸,並於本世紀中葉超過167元/噸。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林業碳匯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J. 碳交易時間,具體是什麼時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召開了全國碳交易系統電話會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出席會議,動員部署實施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計劃(發電行業)的要求,促進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這標志著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正式啟動。BUT,至少距離正式運行,2-3時間。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分為三個一般周期,第一個周期:基礎設施建設期,約一年;第二個周期:模擬運行期,約一年,第三個周期:深化改進期,約一年,即從啟動到可能全面運行,直到2019年甚至更晚。
碳排放交易是西方科技發達國家控制全球經濟的話題,根據地球溫度使自然破壞(也說溫度控制數據,實際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代)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近100年的工業革命積累(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了足夠的能源消耗生產技術,將許多高排放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然後通過工業發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經濟發展國家繼續控制。由於中國也是一個碳中和支持國建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工業和社會經濟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天然植物二氧化碳吸收或新能源利用之間的平衡。從人類共同未來社區的角度來看,我支持減少低碳經濟的發展,但西方國家秘密丟棄自然垃圾有毒化學品,同時無恥地站在道德高度譴責他人,碳中和不僅關注工業發展排放,消費品也收集碳排放,即經濟發展國家計算碳排放,消費者也應承擔碳排放,足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