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投資市場中, 如何克服貪婪心理
講真的,投資市場,就是一個修行人性的貪婪,狂妄,恐懼,僥幸的最好的道場。這些都是人性中的最難克服的弱點,沒有之一 。如果不貪婪,你就根本不會想到進入投資市場。而要想克服貪婪,除非你有負出足夠的耐心或者足夠的學費和代價。所以,有一觀點說,人,並不是不可以貪婪,而是,看你在什麼時候貪婪。這一點上,我想巴菲特應該是我們的榜樣吧。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我也是一個在投資市場里學習的人。 深深的體驗到因為自己的貪婪,而交學費之後的那種沮喪。就我目前的經驗和心得來說,人性永遠是無法控制與戰勝的。我們唯一自己能控制的,合理控制倉位。嚴格執行自己的交易紀律,不被情緒所掌控。
Ⅱ 《海龜交易法則》作者:[美]柯蒂斯·費思
內容簡介:
在金融界,流傳著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1983年,美國期貨界的兩個摯友——理查德•丹尼斯與威廉•埃克哈特之間就一個問題產生了分歧:偉大的期貨交易者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他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賭博,並為尋找答案進行了一場試驗,這就是著名的「海龜交易試驗」。
丹尼斯和埃克哈特在1000個報名者中甄選了13個「海龜」,並用2周的時間給他們傳授了交易理念和法則。在隨後的四年中,海龜們憑借這些交易法則取得了年均80%的收益。
本書作者就是這場試驗的海龜之一,而且是最成功的一個。他在書中首次透露了整個試驗過程,以及在外人眼裡充滿神秘色彩的「海龜交易法則」,讓你了解:
海龜們如何做交易,如何把握交易時機;
海龜們如何衡量風險,如何管理資金;
海龜們如何獲得超過100%的年均回報率;
為什麼有些海龜大獲成功,有些卻賠個精光;
如何將海龜交易法則運用於你自己的交易中;
本書對於所有的專業交易者和大眾投資者來說,都是本不可不讀的書。
精彩書評:
壹: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多次聽聞過理查德丹尼斯的海龜計劃。網上流傳的原版海龜法則我也曾拜讀過,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收獲不多。這次決定買下這本書,並且在2天之內就讀完這本書(我讀書很少有這么快),是因為經過6年的市場鍛煉,我強烈得覺得,一個簡單有效、可執行度高的交易系統是長期盈利的有力保證。老實說,我在讀之前並沒有對這本書抱有太大的希望,因為眾所周知,海龜交易法則已經是一個被市場研究了無數遍的東西,這幾年我也看過不少的投資、投機方面的書,我不認為我還能從中找出一些在其他書裡面沒有講到的東西。中信出版社拙劣的在本書封面上印著的「四年狂賺3000萬美金」和「普通人也能輕松賺錢的神奇期貨交易系統」等廣告詞也讓我比較反感,在我的心目中,好書一般都是比較低調的。
首先,我認為這本書比較適合的讀者群:
1.這本書讀者應該為有實際交易經驗的人,初學者沒必要讀這本書。
2.這本書所說的規則比較適用於大量使用杠桿交易的期貨、債券、外匯等市場,抱有價值投資理念的人不必看這本書。
3.這本書對於那些使用機械交易系統的交易者來說,是最佳的參考書目。
理查德.丹尼斯沒有為本書作序實在是有點讓我有點遺憾。
本書的作者,柯蒂斯.費思是當年那批海龜實驗中最成功的海龜,這些海龜並非隨機挑選,當年有超過1000人報名這個海龜實驗,最終錄取的只有13名,入選概率不到1/100。所有的入選者的背景都不一樣,年齡也不盡相同,有些還沒有實際交易經驗,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有賽局理論和策略方面的背景,而且都對賭博游戲中的概率學頗有研究。當然,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這點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很關注的,因為我對什麼樣類型的人比較適合交易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柯蒂斯本人也多次在書中提到這個話題,並最終給出了部分解答。我個人把它總結歸納了一下:
* 無關對錯- 賺錢不代表你是上帝,賠錢了你也不是傻瓜。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正確,而不是賺錢。
* 忘記過去- 過去的失敗和勝利和你未來的交易無關,避免近期偏好。
* 從概率角度思考- 不對市場進行預測,沒有看法就是最好的看法。
這些准則其他書籍也曾經提到過,這並不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柯蒂斯為什麼會比其他海龜要成功,我認為還有2點很重要。作者在海龜實驗之前沒有任何實際交易經驗,並且對於理查德.丹尼斯很崇拜。一張白紙更好畫畫,錯誤的觀念一旦養成就很難去除;對於一個人的崇拜可以幫你增加執行力,在連續虧損情況下仍然可以堅定的遵守交易准則。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些很令我吃驚的事情,在他為理查德.丹尼斯交易的幾年中,作為最成功的海龜,用著可能是當年最好的機械交易系統,他的交易資金最大回撤幅度居然超過70%,(從上一次最高資金到最近一次最低資金之比)並且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能夠堅持使用原來的策略來入場和進場。在1987年股災中,他在幾天內損失了一半以上的操作資金,回撤幅度超過50%。(那次股災也使理查德.丹尼斯徹底退出投機市場,退休)根據《金融煉金術》索羅斯自己透露的量子基金數據,他做的最差的一年,虧損了26%以上,如果按照每次交易來統計,估計索羅斯的資金回撤幅度還要大。這讓我對杠桿交易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知道了在這一行成功的不易。因為據柯蒂斯說,一般人無法承受30%以上的資金回撤,一旦損失30%以上,很可能就會出現雪崩式資金回落,最終爆倉。所以柯蒂斯反復強調,如果你不根據交易信號來出場,隨意出場,那麼可能錯過一年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大行情,那麼你賺的錢還不夠填平你那些虧損的單子。持倉待漲對於海龜交易這種趨勢追蹤交易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准則!
在解決完執行力的問題後,和其他投資書籍一樣,柯蒂斯花了整整2章來談風險管理。除了我剛剛說的資金最大回撤幅度外,海龜交易法則的頭寸控制也非常的先進,他們是根據每個市場的波動來決定在該市場投入的頭寸規模。在單一市場最多投入4個頭寸,在高度相關市場,總體的頭寸不能超過6個,在任何一個方向(多或者空)建立的頭寸不能超過10個。根據書後的「原版海龜交易法則」,如果市場足夠活躍,海龜們在市場單一市場建立的4個頭寸單位的總體風險為總資金的 5%。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市場都能建立起4個頭寸單位,因為是逐步建倉的。
書中關於風險,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言語,可能會對我們選擇哪一個基金定投有幫助。柯蒂斯強調:「穩定性並不等於低風險,風險很高的投資策略可能在有限的時期內創造出穩定的回報」。這方面的見解和塔勒布(「黑天鵝」和「隨機致富的傻瓜」作者)不謀而合,實際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如果你僅僅憑借查看市場諸多的基金歷年的回報來挑選你的投資對象,那麼你甚至有可能會傾家盪產。尤其在中國,大部分的基金歷史沒超過10年,基金經理的平均年紀只有35 歲,經濟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甚至更長,這些人大部分沒有受到過考驗。他們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偶然或者客觀原因導致的,因為中國最近20年並沒有出現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危機。所以柯蒂斯提到,「好的投資者投資於人,而不是歷史記錄;只盯著歷史記錄,你是分不清實力和運氣的。」在選擇基金經理的時候,與其看他的歷史記錄,不如看看你是否認同他的投資理念,並且這個人是否知行合一。
柯蒂斯在本書中就交易系統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闡述,正如本書說的一樣,真正的專家可以把復雜的概念解釋的簡明易懂。他提到對於交易系統做歷史檢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你必須避免在作歷史檢驗中最常見的錯誤:過量優化。正確的歷史檢驗可以幫你增加你在使用這個交易系統中的執行力。一個過度復雜的系統(寫到這里,我腦海中就想起了著名的波浪理論)也不可能長久的戰勝市場,因為市場同樣也在不斷的變化和成長。
另外,我還注意到,無論是海龜交易系統還是柯蒂斯在文中介紹的其他交易系統都有很高的年回報率,歷史檢驗最差的也有28%,最高的甚至達到了50%之多。從這方面來說,理查德.丹尼斯在1987年敗北的結果幾乎是必然的,沒有人能夠長期高速發展(理查德.丹尼斯從1970年的400美元起家,到1987年擁有超過2億美金),尤其當你的資金龐大到原來的市場無法容納的地步。這方面的例子還有沃爾瑪和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下一個例子很有可能是已經保持 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
對於交易歷史非常著名的海龜實驗,柯蒂斯認為這場賭局只能算是平手,畢竟並不是誰都有幸接受理查德.丹尼斯指導,並且使用當初非常先進的交易系統。所以你就算完全理解了本書的所有內容,也不一定能夠成功,嚴格、始終如一的執行是你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況且像期貨這樣的杠桿交易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失敗者和負和的市場,失敗者是常態,勝利者是極少數。
所以最後一章,雖然沒有談到交易,但是對我幫助卻很大。難以想像,19歲就師從理查德.丹尼斯,並且在交易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柯蒂斯,在33歲那年會一無所有,當然他最後重新振作了。這令我想起了最近在上海很紅的周立波,也是青年受到巨大的挫折,但是他重新站了起來。寫下這段,也是在鼓勵最近的我,走出前期的挫折。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成敗算不了什麼。
貳
這是一本論述如何創建機械交易系統的書。所謂機械交易系統,就是在使用時,完全不需要人腦干預的交易系統。在計算機技術普及的今天,很多機械交易系統都是由計算機執行,在美國投機市場,大約30%的交易指令是由計算機發出的。即使不使用計算機,由人工操作機械交易系統,也不需要下單員的智力參與,他只要按照市場給出的信號進行操作就可以了。
看起來很美妙,當我們慵懶地在床上睡覺,或悠閑地覽勝山河時,一台計算機在不停地為我們賺錢。那時候,我們一定可以體會到「投機就是藝術」這一無上境界。
事實上,事情並沒有這么簡單。一套交易系統的建立,是基於大量的投機實踐、交易數據和系統測試之上,這是一個漫長、枯燥,且充滿挫折感的過程。即使是講述這一過程的《海龜交易法則》,很多人讀起來也有這種感覺。這是一本看起來完全沒有樂趣可言的書,書中充斥著數據、圖表,以及數學般的論證過程,遠沒有彼得·林奇的書好看。但對一個有足夠的交易實踐,並試圖建立交易系統的投機者來說,客觀的數字和科學的論證過程,能給予他們莫大的信心。信心建立在客觀的科學基礎之上,就算藝術也是如此,藝術家們都是經過科學地訓練,才能成就他們在藝術上的造詣。
關於怎樣建立自己的機械交易系統,我們可以從《海龜交易法則》中,總結出以下步驟:
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投機理論。這個理論基於自己的投機實踐,而不是照搬其它投機名家的理論。實際上,投機理論是照搬不來的,因為每個人的投機背景不同,對他人來說成功的投機理論,未必適合自己。同時,這個理論要有足夠長時間的交易記錄來支持,而不是憑空想像。
其次,要有足夠的歷史數據,通過內推法獲得客觀的測試數據。通過計算機測試,可以在資金投入市場前,對交易系統進行檢驗。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由於某些未能預見到的因素,看似充滿希望的交易系統,實際上是無效的。提前通過計算機發現問題,要比在市場中發現這些問題好的多。歷史數據測試並不能預見到未來,但它是目前判斷一種交易系統能否獲利的最好方法。
在通過第二步測試後,我們將進行最後一步,把交易系統放入真實的投機市場中,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外推法測試。由於隨機效應,真實的測試數據和模擬測試數據會有或大或小的差別。是否要進行優化,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一方面,沒有優化的系統,可能是一套低效率的系統;另一方面,過度優化的系統,會降低系統的實用性。怎樣處理這個兩難的問題,還是要用數據來說話。作者在書中用圖表直觀地說明了適當優化和過度優化的區別。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交易系統的構建,基於客觀的數據和投機實踐中的智慧,都需要足夠長的時間進行積累。因此,對投機者來說,投機本身應首先考慮的是科學,而不是藝術。當我們的實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產生藝術之美,但實際上,它仍然是科學。不僅是投機,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文心雕龍》
如果我們的投機實踐也能做到操千曲、觀千劍、博觀,那麼對於市場,我們自然會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叄:
1.交易中的認知偏差,缺乏經驗的輸家和經驗豐富的贏家之所以觀念不同,行為不同,心理偏差是根源所在。典型的認知偏差包括:損失厭惡,沉澱成本,處置效應(早早兌現利潤),結果偏好(根據結果判斷好壞,而不考慮決策本身的質量),錨定效應,潮流效應,信奉小數法則(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根據的結論)。
2. 損失厭惡會影響一個人使用機械交易系統,割肉退出對於一個厭惡損失症的交易者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3. 趨勢跟蹤,出於幾種原因,大多數人不容易堅持這種策略。第一,大趨勢很少出現,對一個典型的趨勢跟蹤系統來說,可能60-70%的交易是賠錢的。第二,趨勢跟蹤系統在趨勢逆轉的時候也會失效。第三,趨勢跟蹤需要動用較大的資金量才能確保合理的風險控制。
4. 趨勢交易者喜歡穩定的趨勢。反趨勢交易者喜歡穩定波動的市場,這種市場雖然波動較大,但總停留在一個相當狹窄的價格範圍內。波段交易者喜歡波動市場,不管有沒有趨勢。
5. 反趨勢交易的盈利原理:市場的支撐和阻力機制,他們的理論依據是,新高的突破大多都不會引發市場的趨勢。
6. 市場的狀態,投機性市場分為四種狀態:穩定平靜,穩定波動,平靜的趨勢,波動的趨勢。海龜從來不去預測市場的動向,而是會尋找市場處於某種特定狀態的指示信號。這很重要,優秀的交易者不會試圖預測市場下一步會怎麼樣,相反,他們觀察指示信號,判斷市場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中。
7. 海龜的四個核心原則:掌握優勢,管理風險,堅定不移,簡單明了。
8. 破產風險,破產風險會隨著賭注的增加而不成比例的迅速增大,如果你每次把資金翻一番,破產風險就不止翻一番——視系統特性的不同,風險有可能翻上兩番,三番甚至四番。
9. 掌握優勢:找到一個期望值為正的交易策略,長期來看它能創造正的回報。以長遠眼光來看待交易,避免結果偏好,相信正期望值的威力。
10. 管理風險:控制風險,守住陣地,兩種退出標准,損失超過2N或者跌幅超過賬戶總額的2%。
11. 堅定不移:損失只是做生意的成本,並不代表一次錯誤交易或一個壞的決策。
12. 簡單明了:海龜法則的精髓很簡單,抓住每一個趨勢,你的大部分利潤可能來自兩三次成功的交易,所以不要錯過任何趨勢,否則你全年的努力可能化為泡影。這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但不容易做到。
13. 好的交易者考慮的是現在,而不是未來。新手想預見到未來,如果他們贏了,他們會認為自己預測對了,感覺自己像個英雄,如果他們輸了,他們會把自己當成傻瓜,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如果你大多數時間是錯的,賺錢反而容易的多。
14. 有三種認知偏差是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克服的:近期偏好,對正確性的執迷以及預測未來的沖動。
15. 交易世界是粉碎借口這個壞習慣的好地方。說到底,交易只是你和市場之前的事,你在市場面前無所隱瞞。如果你做的很好,長期下來,你會看到好的結果,如果你做的糟糕,長期下來,你會賠錢。喜歡推責任的人長期必敗無疑。
16.系統優勢來自三個要素:資產組合的選擇,入市信號,退出信號。
17.支撐和阻力中的優勢,支撐和阻力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不是一個金科玉律的法則。如果一個人採取反趨勢策略,那麼支撐和阻力就是優勢的直接來源,相反,如果一個人用的是趨勢跟蹤系統,那麼支撐和阻力位的突破才是要害。趨勢投資者的優勢就在於支撐和阻力位被打破時的認知滯後。 當價格處於支撐位和阻力位之間時,多空雙方都不會真正投入戰斗,隨著價格接近支撐位或阻力位,雙方越來越投入,成交量放大。
18. 模仿效應:在風險回報比率上擁有驕人記錄的策略往往都是最容易被整個行業模仿的策略,到頭來,它們早早成為系統死亡的犧牲品。相反,對於一般投資者沒有吸引力的系統和策略往往有更長生命期,趨勢跟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多數大投資者都很難忍受對趨勢跟蹤策略來說司空見慣的大衰落和價值波動,正因為這樣,趨勢跟蹤系統在長期內始終有效。
19. 資金管理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許多人把資金管理奉若神明,以為它能治癒交易世界中所有的病痛。許多人發明了深奧的公式,但資金管理其實非常簡單。
20. 破產風險:沒有計劃,風險過大,不切實際的期望。
21. 交易不是賽跑,而是拳擊,獲勝的是12個回合後依然站在拳台上的人。
22. 隨著經驗的積累,你會認識到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系統。你要接受一個事實:沒人可以預知未來,而且任何以歷史數據為基礎的測試都有相當大的內在偏差。
23. 穩健的交易策略都有兩大特徵:分散化和簡化。
肆:
我不知道讀過這本書的人,有誰實際測過這個交易系統。
其實我第一遍看這本書的時候最後一章跳過沒看。後來回過頭來發現最後一章就是告訴大家原始的海龜交易系統的細節,從進入條件,建倉,止損,出場。面面俱到。 猛一看到那個進入條件後覺得太簡單了。破N日最高就建倉,價格每升1%繼續建倉,直到達到最高允許的止損虧損限額。關鍵是出場要等到價格跌破n/2最低價,腦海里馬上看到白花花的銀子飛出去了。
用這個系統回測了幾個大盤股之後就發現,沒有真正的趨勢能逃得掉這個系統,這個簡單的法則還就是好使。我自己弄了個粗慥的波動系統,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回測數據慘不忍睹。
所以擼起袖子測一測,方能體會出大道至簡的妙味啊。
需要這本電子書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費獲取
公眾號搜索:pengdiary
Ⅲ 如何系統性學習期貨操作
首先,要了解期貨市場的基本情況。
其次,要擴充自己的知識,學習下簡單的技術分析。
再次,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交易系統,嚴格止損止盈。
最後,要學會把握自己的心態。在一開始的時候盡量多看少動,不要太頻繁的交易。
1 止損,堅決止損,會止損,善止損。2 輕倉。3 資金管理。4 計劃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劃。沒有計劃的交易不可取。5 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看重單筆贏虧,最終的盈利是一系列虧損盈利交易組合而來的,虧損是交易的必然一部分,盈利也是。看淡單筆盈虧。階段盈利的交易不等於正確的交易,階段虧損的交易不等於錯誤的交易。6 嚴格止損大膽交易。7記錄交易行為,發現並克服不良心理.恐懼,貪婪,麻木,等主要的心裡障礙。情緒讓交易者對市場的認知充滿了偏差。8 期貨價格具有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或低預測性。9任何時候對市場無任何看法,怎麼走都行,怎麼走都對,各種情況盤前計劃好,盤中各有應對。10其實要分析解決的是市場是單邊勢還是震盪勢。最後確定交易的介入點。11分析預測要和執行交易脫節。12避免盤中決策分析,盤後盤前做好交易計劃,盤中嚴格執行計劃。13重勢不重價,做趨勢的朋友。14對市場全局有數,長期趨勢,中期趨勢,短期趨勢.並記錄價格差幅和絕對幅度。15隻抓自己既定方案能撲捉的行情,其他行情錯過就錯過。機會多的是。16以法交易、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法-方法,不是全是預測)在金融市場,「行為自由」和「財務自由」呈現負相關關系,越是率性而為的交易者,越容易失敗,越是能夠自律的交易者,越能夠得到市場的獎勵。17多數的交易系統都是勝率低,盈虧比大。也就是錯的時候多,那就要控制住錯誤交易的虧損幅度。對的交易少,也就是要讓對的持倉盈利充分增長。
Ⅳ 減倉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減倉
減倉是一種交易過程當中因不同的因素影響股票價格有可能出現下跌回調,為了規避風險,投資者降低持有的倉位,防止資金較大虧損的交易方式。
市場技術面而言,投資者可以通過觀察個股走勢情況來判斷,如果上漲或者調整行情中股價受到前期壓力股價久久無法突破,成交量出現縮量態勢,表示股票上方壓力較大,個股成交量不足,股票價格的壓力附近可以作為減倉參考。如果股票處於下跌狀態,股票反彈壓力區間就是減倉信號區間。投資者同樣可以通過市場中一些技術指標或者盤面個股趨勢變化去參考減倉。
市場基本面而言,投資者可以通過個股消息、政策方向、市場人氣、外圍市場等因素進行參考。例如:上市公司出現大規模向二級市場減持,加上市場處於低迷狀態,對市場的利空效益較大,這個時候投資者就需要注意減倉規避部分風險。
交易中減倉的交易方式相應的交易方式就是加倉,所以做為減倉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以中長線的股票標的,投資者通過加減倉的方式降低資金風險、降低持股的成本平均價格。
總體而言,減倉是規避資金風險的手段之一。但是減倉也並非是萬能的交易方式,總會出現交易偏差。所以投資者需要逐步學習進步,提高投資成功概率。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應答時間:2021-11-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Ⅳ 什麼是三重濾網交易系統
三重濾網交易系統背後的理論是,單個指標無法單獨預測和分析市場狀況,因此要使用多個指標。該系統業已成為可靠的交易策略之一,可以讓交易者降低損失的風險。
三重濾網簡單來說指的是判斷建倉三步走:
第一步:分析市場趨勢,建立交易偏差
第二步:利用技術指標識別價格回撤
第三步:利用短期突破找到進場機會
第一層濾網的分析周期要大於您的交易時間周期,比如你用每日圖表交易,則第一層濾網可以用每周圖表進行分析。第一層濾網的主要作用是分析市場趨勢,建立交易偏差。如果市場處於上升趨勢,那麼我們只尋找做多信號,如果市場處於下降趨勢,我們只尋找做空信號。這一步幫助我們過濾掉一些交易信號。
第二層濾網需要將時間周期下調,如果第一層濾網用的是每周圖表,這一層就可以用每日圖表。需要藉助震盪指標識別價格回調,尋找更優的交易機會。
第三層濾網需要再降低時間周期,比如用4h圖表。這一層濾網的主要作用是執行進場,當第三層和第一層的趨勢一致時,就可以進場交易。也常常藉助震盪指標提前識別價格突破。
Ⅵ 當存在系統交易偏差時,市場投資組合是有效的嗎
有效。市場組合是最優投資組合,組合的被動管理是有效的,當存在系統交易偏差時,市場投資組合是有效的。市場投資是指承諾在未來一段期間回收,因此投資不能用來表示經常性的行銷活動支出,這些經常性支出只是用來維持預訂的銷售。
Ⅶ 交易中的僥幸心理應該怎麼克服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僥幸心理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僥幸心理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是指偶然地意外地獲得利益或者躲過不幸,引申為人們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的心理活動,就像僥幸過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識,這種心理反映在人的各種思維活動中,但是在平時嘛,僥幸心理只是一種潛意識,沒有能力支配人的行為,但是當一個人自控力不強的時候沒這種潛意識得到孕育膨脹以後,就會引發沖動。
看了上面權威了解釋,不知道有什麼感覺沒有?僥幸心理本來是不足以控制我們的行為的,但是在經過一定的強化之後就會有所作用了。交易過程是最容易強化這種心理的,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就是你突然有一天看到某一個點位順眼,你就去買了,最後還讓你掙錢了,這時你的心理就會想原來這么簡單就能盈利啊,那我還去這么辛苦的研究干什麼?
首先,對於交易中的僥幸心理,我們要學會檢視自己的思想:你認為交易中的每一筆單子,是獨立的,割裂的,還是相互有關聯的?這里的關聯,不僅僅是交易邏輯上的,還是交易心態上的。
我師父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做交易,除非你平完了人生中最後一筆單子,否則永遠不要蓋棺定論說自己賺了多少錢。事實上我師父就是這么做的,他退休之後,就沒有再問過市場上任何事情,也沒有從事過金融相關的任何業務。
對於僥幸心理,你可以問自己,這是不是你人生之中的最後一筆單子,或者這筆單子,你是否願意當成人生中最後一筆單子?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我建議是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僥幸心理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這種提問方式就是錯的,不是你應該怎麼克服,是你必須沒有;如果你有,那麼就等著被這個缺口擊潰。
僥幸心理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因為人一旦經過實踐,就會停不下來,所以,當你嘗試過以僥幸心理行事而不截斷的話,那麼對於之後的一系列事情,於你而言,就只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中間的很多環節就可以忽略不計。
進賭場的很多賭徒,特別是沒有錢的賭徒,最開始只願意下非常小的本金,想著,輸了就輸了,贏了一把我也不幹了,拿錢走人。而往往都會被僥幸心理所蠱惑,最後成了,這次,運氣不好,再拿出一點點錢,然後,周而復始。就算你沒有錢了,沒有關系,馬上會有人給你介紹高利貸……
在交易中,很多人也會覺得有新手偏差,總覺得新手運氣特別好。每個人剛開始交易的時候大多都有贏錢的記憶,無論後面有多慘。分析下來,一方面,大多數新手會比較拘謹,產生利潤就會出來,而這種行為一開始,給人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另一方面,人總是喜愛把好的結果拿來歸根溯源,將之與僥幸分開,然後帶來一些藉口。但一旦如此,心態就已經開始不對了。最後,很可能就變成:「再拿出一點點錢?然後,周而復始。然後你沒有錢了,是不是要貸個款?」
你會發現,這樣的例子和賭場的例子是何其的相似。為什麼?因為僥幸心理的實際結果,就是會將你帶出自己設的底線之外行事。如果是交易,就是將你帶出實際的交易規則行事。那麼,這就是賭博,因為,你僅僅靠的是運氣,且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是極不穩定的。
什麼叫做僥幸?一次賭,贏了,稱之為僥幸,兩次賭,贏了,稱之為僥幸。但既然是賭,就不存在100%的勝率,那麼次數一多,踩到雷就是時間問題。要知道,賭場上,賭王都是開賭場的。
所以,對於稱之為僥幸心理,每個人面臨的狀況不同,認知也不同,怎麼克服,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的看法。你需要了解的,不是應該怎樣去克服,而是「必須克服」!你可能還會問,要是沒有辦法克服怎麼辦呢?作為一個合格的交易員,當碰到不可控的局面的時候,你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暫停交易。
心存僥幸者,最後都會吃到虧,何不在進場之前,逆向思維,為什麼行情次次給到你進場位置,並且還在該位置徘徊,是不是准備做陷阱,等我進場呢?
投資交易,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心理上的博弈。你看得多,看得遠,你才會贏,不然你就成為棋子罷了!
Ⅷ 戰勝市場就是戰勝自己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想戰勝股市,首先要戰勝自己,而戰勝自己的主要途徑是獨立思考和行動。歸根到底,與股市博弈就是與自己博弈,因為股市是由無數個「自己」組成的。也就是說,投資者只有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犯哪些錯誤,才會盡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維和理性行為,避免發生類似錯誤,最終戰勝股市。
巴菲特認為,一個人要挑戰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作為一名投資學家,他深深知道,僅僅告訴某個人要怎麼做是遠遠不夠的。就好比說,大多數人都知道要節食、多做運動、戒煙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可是僅僅「知道」這樣做還無法讓他們產生「行動」。要跳出在股市中失敗的心理和情緒陷阱,就必須了解一般人是怎樣墜入這種心理陷阱的,然後再學習克服之道。新興的行為金融學研究表明:虧損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經常出現行為認知偏差的人。他們在股票投資決策時,常常會因為受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出現大量的認知、行為偏差。通俗地說,這些人炒股票可以稱之為「聰明人辦傻事」。
平心而論,每一位投資者的理性都是相對的、有限的,所以出現這種認知、行為偏差不足為怪。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投資者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也就是說,他們買賣股票時非常容易受股市波動的影響。從這一點看,股市中投資者虧損比例過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證券市場投資者中的常見愚蠢錯誤有以下幾種:
第一,過度自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度自信,過度自信幾乎是人類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徵之一。在投資行為中,投資者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把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外部環境的作用。研究還表明,各領域內的專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趨向於過度自信,金融專業人士也是如此。過度自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學基礎,證券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使投資者無法做出適當的權衡,非常容易出現行為認知偏差。過度自信是行為金融學中研究最多的認知偏差,市場上的很多非理性行為都是由投資者過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資者行為是過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從而對投資者的財富造成損失。
第二,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自歸因指的是人們總是將過去的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這樣,投資者的自信心將隨著公開信息與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斷加強;但一旦公開信息與自有信息相反時,其自信心並不等量地削弱。
第三,從眾行為。從眾行為指與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與大多數人在一起,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這個概念被金融學家借用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一種非理性行為,指投資者趨向於忽略自己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從眾行為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於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第四,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公司信息賦予過多的權重,導致對近期趨勢的推斷過度偏離長期平均值。投資者過於重視新出現的信息,而忽略長期的歷史信息,而後者更具有長期趨勢的代表意義。因此,投資者經常在壞消息下過度悲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下跌過度,在好消息下經常過度樂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上升過度。
根據過度反應的內涵不難看出,在過度反應現象下市場上會出現以下兩種等價現象:第一,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將會伴隨隨後的價格反方向運動,即超漲的股票在修正中補跌,而同時超跌的股票則會補漲;第二,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幅度越大,在以後的反向修正中其調整幅度也越大。這兩點已被許多實證結果所證實。同時,也是驗證過度反應是否存在的依據。
反應不足則是指投資者對新的信息了解不足,尤其是證券分析師等專業投資者,他們往往對曾經處於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見,不能根據公司最近出現的增長對原來的贏利預期進行足夠的修正,導致低估其價值,而錯過大好投資機會。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對市場有效性理論提出了挑戰,它意味著在不同的市場中,專業的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現象獲取超額利潤,卻並不承擔額外風險。
第五,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指面對同樣數量的贏利和損失時,損失比贏利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情緒影響。研究發現,同等數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是同等數量的贏利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導致投資者放棄一項資產的厭惡程度大於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使決策者更願意維持現狀而不願意放棄現狀下的資產,在投資中表現為買價與賣價的不合理價差。損失厭惡還會導致投資者過於強調短期的投資虧損,而不願長期持有股票,更願意投向穩定的債券,使其錯失長期的巨大贏利機會。
Ⅸ 影響金融客戶交易行為的因素
這一部分詳細論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過程。以中介形成與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中線論述。跨期交易結果的不確定性可分為個人不確定性和社會不確定性,當面向個人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結合起來,即從結果上表現為經濟社會總體的不確定性時,社會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假定無論社會不確定性還是個人不確定性都是經濟社會所固有的,從某種意義講,個人並不能通過其他資源的使用就減少這些成本。Bryant(1980)和Diamond&Dybvig(1983)研究了在個人面臨消費不確定性時銀行類中介的作用。在他們的研究中,銀行負債是作為平滑消費波動的機制而出現的,而不是執行交易媒介的功能。銀行為家庭提供防範影響消費需求(路徑)的意外流動性沖擊的保險手段。Diamond&Dybvig(1983)模型(以下簡稱DD模型)的前提假設為:假定從投資機會中獲得的支付與消費者的期望消費路徑不一致,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隨機的。除非他們通過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消費沖擊,否則滿足這些隨機消費需求會要求消費者提前結束投資。Diamond&Dybvig(1983,1985)模型認為在投資者面對獨立流動性沖擊的經濟中,金融中介提供的存款合同可改進市場配置。而市場不能為防範流動性提供完全保險,因而不能導致有效的資源配置。實際上,DD模型的金融中介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風險保障。投資者可以利用金融中介來提高自己在孤立狀態下備用投資的可能性。一方面,他可以避免投資機會中固有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消費需要中固有的風險。在DD模型中,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投資者之間可直接訂立合約,以獲得與利用金融中介相同的投資結果。但是,由於道德風險的原因,這樣的私人合約會最終走向解體。Diamond&Dybvig假定活期存款是不能交易的,且沒有考慮其他證券市場。Jacklin(1987)和Haubrich&King(1990)也認為金融中介的存在依賴於上述假定。Hellwig(1994)和vonThadden(1998)考察了在Diamond&Dybvig模型中加入其他條件時銀行的功能問題。為了回應Jacklin(1987)、Haubrich&King(1990)、Hellwig(1994)和vonThadden(1998),Diamond(1997)發展了一個包含銀行和證券市場的模型,考慮了在市場上代理人有限參與的情況。文章的重點是關於銀行流動性的提供和市場深度的相互作用。代理人參與證券市場越多,銀行提供額外流動性的能力越弱。Allen&Gale(1997)考慮了金融中介的不同的平滑功能,也就是所提供的平滑跨代風險轉移機制。在迭代模型中,市場是不完全的,但是Allen&Gale指出,長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是提供這種跨期平滑作用的制度機制。中介持有所有資產,為每一代人提供存款合約。在積累了大量儲備之後,中介為每一代人的存款提供獨立於真實紅利實現情況的不變收益。上述分析主要是針對個人的消費風險所引起的不確定性。投資不確定性會引起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進行多樣化投資,而金融中介可以減少個人持有多樣化組合的成本。這在下一部分會詳細分析。交易成本曾經是解釋金融中介存在的一個主要因素,正如BenstonGeorge(1976))所述:「這一行業(指金融中介業)存在的原因在於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貨幣交易成本、搜尋成本、監督和審計成本等。其中搜尋成本、監督和審計成本放在信息與金融中介部分介紹。新金融中介理論的先驅格利和肖及其後繼者BenstonGeorge(1976)和Fama(1980)認為,由於金融資產交易技術中的不可分性和非凸性,阿羅—德布魯範式中理想的無磨擦的完全信息金融市場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需要金融中介參與金融交易;金融中介可視為單個借貸者在交易中克服交易成本、尋求規模經濟的聯合,並指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在於交易成本,提出了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思路,從而開創了新金融中介理論。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可以這樣說,規模經濟和(或)范圍經濟起源於交易成本。若存在與任何金融資產交易相關的固定交易成本,那麼,和直接融資情況下借貸雙方一對一的交易相比,通過金融中介的交易就可以利用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之所以有規模經濟存在,是因為在金融市場上,當交易量增加時,一項交易的總成本增加得很少。從整個社會的儲蓄投資過程看,中介手段有助於提高儲蓄和投資水平以及在各種可能的投資機會之間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儲蓄,這被稱之為金融中介的「分配技術」。同時,金融中介還可通過協調借貸雙方不同的金融需求而進一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並且依靠中介過程創造出各種受到借貸雙方歡迎的新型金融資產,這被稱之為「中介技術」(孫傑,1998;張傑2001)Klein(1973)認為多樣化成本是出現金融中介的必要條件,並且注意到這「提供了一種聚合資財的經濟刺激,而中介機構則是如此聚合資財的合乎邏輯的工具」。Kane&Buser(1979)研究了美國商業銀行持有證券的多樣化程度。金融中介的規模經濟還表現在它能更好地開發專門技術來降低交易成本。互助基金、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開發了計算機專門技術,使之能以極低的成本提供多種便利的服務。另一類型的規模經濟與流動性保險相關。按照大數法則,大的投資者聯合將能夠投資於流動性弱但收益性高的證券,並且保持足夠流動性以滿足單個投資者的需要。這一討論並非僅僅適用於銀行業,對保險活動或存貨管理同樣有效。Freixas&Rochet(1997)認為范圍經濟主要涉及支付和存款服務之間,無論在經驗還是理論層次上,范圍經濟並不易准確陳述。AnthonySaunders(1997)指出金融中介形成的產品間成本協同節約的能力為范圍經濟。比如說,計算機化可以使有關客戶和他們需求的重要信息得以儲存和共同使用。技術使得金融機構共同使用自己的資源投入(如資本和勞動力),以較低的成本(所謂較低的價格是與這些金融服務產品各自獨立生產時相比)生產出一系列金融服務產品。80年代以來有大量文獻考察了不同金融服務行業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關於銀行,除了最小規模的銀行外,許多早期的研究都沒能發現規模經濟(Benstonetal.,1983;Bergeretal.,1987;Gilligan&Smirlock,1984;Gilligan,Smirlock&Marshall,1984;Kolari&Zardkoohi,1987;Lawrence,1989;Lawrence&Shay,1986)。最近,由於數據的完善和測量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規模在$1億到$50億之間的銀行存在規模經濟(Mester,1990;Noulasetal.,1990;Shaffer,1988;Hunteretal.,1990)。關於范圍經濟,不論是在存款、貸款及以其他傳統銀行產品業務中找證據,還是從表內與表外業務中找證據,有關成本互補的證據最多隻是很弱。對非銀行金融業的研究相對較少,幾乎都說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不存在(Mester,1987;Lecompte&Smith,1990;Fields&Murphy,1989;Grace&Timme,1992;Goldbergetal.,1991)(上述關於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實證來自於AnthonySaunders,1997)。運用信息不對稱來解釋金融中介的存在,是20世紀70年代金融中介理論的熱點。我們通常認為關於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文獻可追溯到Leland&Pyle(1977)或更早到Akerlof(1970)。但Stiger(1967)把這一問題追溯到Keynes(1936)的關於借款者的風險和貸款者的風險的區別。在回顧了Keynes關於諸如獲得借款人的知識和監督他們在貸款期間的行為的「信息成本」的分析之後,Stiger得出一個經典的定義:「信息成本是指從無知到無所不知轉變的成本,而很少有交易者能夠負擔全過程的成本」。新的文獻通過確認融資過程中獲得信息資源的困難,把以信息成本為基礎的金融中介理論導向一個更加基礎的水平。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的現象。例如,對於貸款項目的潛在收益和風險,借款者通常比貸款者了解得一些。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兩者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失靈。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一個法是讓私人來生產和銷售信息。也就是一小部分人生產信息而成為知情者,然後把信息出售給不知情者。然而,這引入了「可信度問題」(reliabilityproblem),Hirshleifer(1971)首先指出了這一問題:即不可能使信息生產者可信地保證他事實上生產了有價值的信息。一個相關的問題涉及信息的再出售。如果信息生產者可信地生產了有價值的信息,然後賣給另一代理人,但沒有法阻止第二個代理人把該信息賣給第三方,以致第四方等。換句話說,信息的購買者在不必減少自己對信息的使用的情況下把它賣給別人或與人共享。這是所謂的「剽竊問題」(appropriabilityproblem)。信息生產者不能完全得到信息生產的回報,這使得信息生產不經濟(見Grossman&Stiglitz(1980))。信息生產中的再出售和剽竊問題激發了金融中介的產生。Leland&Pyle(1977)首次提出中介可以克服可信度問題。中介通過將它自己的財富投資在資產中以可信地生產信息,這表明它所生產的信息是有價值的。Leland&Pyle建議金融中介通過發行證券和將收益投資到證券組合中使得中介成為私人知情者,這樣能有效地解決信息生產中的可信度和剽竊問題。從其委託監督模型出發,Diamond(1984)從Leland&Pyle(1977)模型得出相對於企業主的成本來說,分散化可降低中介的顯示成本。在Leland&Pyle(1977)之後,許多文獻尤其著名的是Campbll&Kracaw(1980)也探討金融中介存在以生產潛在投資的信息,這些信息在資本市場上不能有效的生產出來。然而,最完整的論述代理人聯盟能夠生產潛在投資的事前信息的是Boyd&Prescott(1986)。在Boyd&Prescott(1986)模型中,代理人可以評價他自己的項目,然後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支付特定回報的證券。或者,代理人聯盟可以提供給投資者一個組合回報。金融中介就是這樣的代理人聯盟,它可以評價項目,投資到必定會產生高回報的項目,從項目組合中分享回報。金融中介(尤其是銀行)之所以能從信息生產中獲利,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們主要發放私人貸款,而不是購買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的證券,這避免了「搭便車問題」。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逆向選擇導致的成本為:在貸款之前,貸款人在逆向選擇環境下對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借款人進行搜尋和核實投資項目預期收益的成本,即搜尋成本和核實成本。Chan(1983)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金融中介的優勢是能將搜尋投資機會的成本分散於眾多投資者之間,因為在不存在金融中介的場合,每個投資者都要獨立支付一筆搜尋成本,而金融中介則可以在不同投資項目之間進行廣泛的搜尋,一旦找到了某個有效益的項目,還可與其他投資者一同分享。即金融中介在項目搜尋方面存在規模經濟。核實成本是對投資效益進行評估的成本,要進行評估就要採取措施,就要花一筆費用。核實成本的效果是落實所取得投資效益,投資效益是「不能輕易地在投資者中間分享的」。意思是投資效益不容易直接分配給各個投資者,要分配給各個投資者,只能通過金融媒介體。金融媒介體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在於投資效益的一部分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分享。Broecker(1990)研究了逆向選擇環境下進行的項目篩選問題。解決道德風險的法是增加監督,而監督是有成本的,如果由大量的小的貸款人直接監督借款人,成本會很高,而且同樣會產生「搭便車問題」。而銀行監督則具有規模經濟,所以把它委託給一個特定的機構—銀行是有效率的。銀行相對於其他金融中介的另一個優勢是:由於企業通常在銀行開戶,銀行就可以直接得到重要的信息,銀行就可以通過觀察企業的存款和取款來評定企業的金融狀況(IrenaGrosfeld,1997)。Diamond(1984)首次對金融中介的存在作了一致性的解釋。Diamond模型中的金融中介「監督」借款人。Hellwig(1991)對此進行了研究。Holmstrom&Triole(1993)研究了在項目實施期間防止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問題。Townsend(1979),Gale&Hellwig(1985),Krasa&Villamil(1992)提出了處罰或審計違約借款者的問題。Winton(1995a)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即銀行資本的作用問題,他指出銀行資本是完成委託監督功能的另一機制。同時,中介貸款時所解決的任何能夠增加價值的問題同樣也是借款給金融中介的一方面臨的問題。在Diamond模型中,中介代表借款給中介的投資者監督借款人。但是貸款給中介的貸款人自己不得不直接監督中介。這個所謂的監督監督者的問題如何解決?Diamond(1984)是第一個認識到並解決這一問題的人(Gorton&Winton,2002)。更准確地說,「監督監督人」的問題是指:如果監督中介的成本低於貸款人直接貸款給借款人的成本和所導致的監督成本,則借款給中介會減少監督成本。Diamond的基本結論顯示,隨著中介規模的增大,如果中介按所承諾的監督借款人,它就會按承諾的支付存款人。如果不是這樣,中介會遭受非金錢的懲罰即破產或聲譽損失。如果貸款的回報是相互隨機獨立的,Krasa&Villanil(1992)應用大偏差定理表明:只要存款人的監督成本不隨銀行規模成指數增長,對大銀行充分監督的期望成本趨於0。其他的關於銀行類中介的理論觀點強調了長期承諾關系的優點。認為銀行會通過建立長期承諾機制來減少投資者、經營者和雇員之間的道德風險(Shleifer&Summers,1988;Mayer,1988,Franks&Mayer,1990;IrenaGrosfeld,1997)。對於金融中介有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種方法視現存的金融中介為給定,認為公共政策的目標就是幫助現有的機構生存和興旺,把這種分析方法簡稱為機構觀;另一種分析方法則不同,視金融中介運作的功能為給定,並探索運作這些功能的最佳機構結構,這種方法稱為功能觀。Jensen&Meckling(1976),Leland&&Pyle(1977),Greembaum&Higgins(1983),Diamond&Dybvig(1986),Black(1985),Williamson(1985,1988),Brennan(1993),Cossin(1993),Pierce(1991)和Scholes&Wolfson(1992)都不同程度的論述了金融中介的功能,但系統的論述金融中介的功能並把它提升到金融中介的功能觀層次的是Bodie&Merton(1993,2000)、Merton&Bodie(1993,1995)和Merton(1995)的分析。金融中介功能觀大大地拓展了金融中介理論的視野,從而把金融中介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金融中介功能觀的核心內容可表述為: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穩定,亦即在地域和時間跨度上變化較小;機構的形式隨功能而變化,即機構之間的創新和競爭最終會導致金融系統執行各項職能的效率的提高。而且功能觀首先要問金融體系需要行使哪些經濟功能,然後去尋求一種最好的組織機構,而一種組織機構是否最好,則又進一步取決於時機和現有的技術(Merton,1995;博迪,2000)。當然,這里關注的焦點並不在於金融中介功能的具體內容,而是金融機構的動態變化。Merton(1995)承認,近年來,金融體系結構(Ross(1989)把金融機構分為透明的各類證券市場、半透明的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不透明的傳統金融中介如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發生變化的部分原因是由於新設計證券的大量涌現,計算機和電訊技術的進步也使得不同證券的大宗交易得以順利完成,部分原因是由於金融理論的重要進步,所有這些都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結果,導致金融市場交易量大幅提高,從而替代了金融中介的某些職能。中介與市場在金融產品的提供上是競爭的,而技術進步與交易成本的持續下降加劇了這種競爭的強度。Finnerty(1988,1992)對金融產品創新的大量事件的考察表明,最初由中介提供的金融產品最終都走向了市場,這種範式隱含著:金融中介(特別是非透明中介如銀行)正在被金融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上述觀點對於金融中介總體來說是不成立的,中介除了提供定製的產品和服務的明顯功能以外,還具有重要的創造與檢驗新產品的潛在功能。Merton根據金融產品的性質對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作了具體「分工」。相比之下,金融市場傾向於交易標准化的或者說成熟的金融產品,這種金融產品能服務於大量的消費者,並在定價時能被交易所充分理解;而金融中介則更適合於量小的新金融產品,這些新產品一般而言是高度定做的,只針對那些具有特殊金融需求的消費者,因此信息也是完全不對稱的。中介和和市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介通過創造出構成新市場基礎的產品和加大市場上已有產品的交易量來幫助市場成長。反過來,市場通過降低生產產品的成本幫助中介創造新的更加個性化的產品。當我們靜態地審視某一特殊產品的活動時,中介和市場的確是兩個相互競爭的制度。然而當我們動態地看待金融系統的演進時,兩者又恰恰是互補性的制度,在功能的發揮上彼此加強、相互促進。從這種意義上講,Merton對金融中介理論的貢獻是真正具有建設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功能需求的穩定性使Oldfield&Santomero(1997)認為金融服務,如發行、配置、支付、及融資,比提供服務的機構和滿足客戶要求所提供的特定產品都要穩定。Eichberger&Harper(1997)也為我們理解中介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他們看來,金融制度發展的特徵實際上就是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之間持續的競爭,金融制度演進的歷史也就成為人們試圖調和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競爭性關系的歷史。Allen&Santomero(1998)認為現有的文獻過分強調了中介在減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作用。他們指出,中介是風險轉移的推進器和處理日益復雜的金融工具及市場難題的推進器(Facilitators)。同時指出,為參與金融活動提供便利是金融中介的一項重要服務。減少參與成本(即學習有效利用市場並日復一日地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的成本。)對理解已在金融市場發生了的變化是事關重要的。Merton(1989)增加了金融部門的另外一個功能。他認為金融中介具有在不同參與者之間分配風險的能力。在這里,金融中介的主要增值能力在於它們具有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分配風險的功能。金融中介可以通過動態交易戰略創造大量的合成資產。其業務日漸集中於風險的交易和各種金融合約風險的捆綁和拆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傳統的金融市場擴大了,新的金融市場產生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信息變得便宜和容易得到,但卻沒有伴隨著中介的減少。反而,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的擴展卻是中介和企業增加運用這些金融工具的結果,也就是說,金融市場的擴大並沒有使人們對金融中介的依賴程度降低,反而,個人參與金融市場的方式急劇轉向通過各種中介。因此,傳統的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為基礎的金融中介理論對此現象的解釋就存在問題。針對銀行等金融中介業務的變化,Allen&Santomero(1998)在歸納銀行新業務後認為,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業務。Scholtens&Wensveen(2000)則認為,風險管理從誕生起就是銀行的核心業務,銀行總是持有風險資產並管理它。而隨著銀行新業務的拓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這一職能大大加強了。管理風險現在是,而且一直是金融中介的生計所在。依靠在信息生成和處理上的專業化以及分散個體信貸和期間風險,中介一直能夠吸收風險。針對金融中介職能的變化,Allen&Santomero(1998)認為,原有的金融中介理論視野過於狹窄,需要用風險管理和參與成本來解釋現代金融中介的存在。他們認為,在傳統的以銀行業為基礎的經濟中,金融市場的作用並不顯著,銀行管理風險的法是將風險跨期平滑化:在資金充裕的時候吸收大量短期流動性資產,而在資金短缺時用它們作為流動性風險的緩沖劑。但是,近20年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對銀行業形成的沖擊,使這種風險管理法難以為繼了。因為金融市場給投資者提供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回報,因而使資金從銀行流入金融市場。為了生存,銀行不得不對其風險管理法動手術:銀行等金融中介繞開分業經營的限制,開拓新業務,進入新市場,進行金融創新,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向「全能銀行」轉變。這樣,與傳統的信貸業務比例下降相伴隨,銀行開始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進行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代理人的角色。參與成本可以解釋銀行的職能轉變。所謂參與成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花在參與風險管理和決策上的時間。Allen&Santomero(1998)指出,最近20年來,隨著人們特別是專業人士的單位時間收入的提高,他們花在風險管理和決策上的時間的機會成本大大增加了;二是指由於金融創新,金融工具越來越復雜,使得非金融從業人員了解金融風險交易和風險管理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了。投資者學習某種金融工具需要花費固定成本,既然如此,雖然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可能已經大為下降,但由於伴隨著上述固定成本,投資者的最佳選擇仍然是只持有有限的資產(Brennan,1975),King&Leape(1984)提供了相應的經驗證據。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個人參與金融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而金融中介作為專業機構,可以利用其專業優勢,代理人們進行風險交易和管理,從而大大減少參與成本。在這里,金融中介的職能主要是代理金融資產交易和風險管理,已不同於傳統的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職能了。Scholtens&Wensveen(2000)基本同意Allen&Santomero(1998)的觀點,但是認為他們的分析並不全面。盡管市場不斷向完美市場逼近,信息價格不斷下降,但不對稱信息和交易成本仍然是中介起作用的重要因素。Scholtens&Wensveen(2000)認為參與成本並不能很好地解釋金融業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巨大變化,諸如共同基金的發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廣泛使用。在他們看來,這些金融產品迅速發展的關鍵仍然是風險而不是參與成本,金融中介理論必須拓展其目前的研究邊界。應當放棄靜態的完美市場範式,採用更為動態的概念,金融中介理論應當包括金融創新的動態過程和在此基礎上的市場差異化。金融中介不是居於最終儲蓄者和投資者之間充當「代理人」,以減少像不對稱信息和參與成本之類的市場非完美性,而是一個獨立行事的市場主體。它能夠創造金融產品,並通過轉換財務風險、期限、規模、地點和流動性而為客戶提供增加值。因此價值增值是現代金融中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而理應成為金融中介理論的核心。當然,價值增值是通過降低人們的參與成本和擴展金融服務來實現的。基於此,Scholtens&Wensveen的這種所謂的補充理論(amendedtheory)自然強調金融中介的顧客導向而不是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金融中介本身就是向顧客出售金融服務並從中獲利的,而傳統理論所謂的節約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對稱以及參與成本等則屬於上述過程的伴隨效應(by-effect)。總之,這種補充理論與傳統理論相比,後者強調成本,而前者則強調價值;後者強調信息不對稱,而前者強調顧客導向(張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