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寓交易稅費是多少
公寓交易稅所需的費用是以下各項的總和,主要包括:
1、注冊費:權利人80元/套;非住宿,550元/套。
2、轉讓費:房屋按6元/平方米支付,雙方各承擔50%;非住宅支付18元/m2,雙方各承擔50%。
3、契稅:首次購入90平方米(含90平方米)以下普通房屋按成交價的1%支付,首次購入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含144平方米)以下普通房屋按成交價的1%支付。將按交易價格的1.5%支付。其餘部分將按交易價格的3%支付。
4、營業稅:普通住宅2年以內按總額的5.65%繳納,2年免徵;對於非普通住宅,2年前支付總額的5.65%,2年後支付差額的5.65%;商品房支付5.65%的差額。
5、個人所得稅:個人出售一戶人家的房屋,只免徵五年,其餘按差額的20%或總額的百分之一繳納。
6、土地出讓金:出讓住宅用地按成交價的1%支付。
7、印花稅:產權證每貼5元。
8、製作費:發證人員免徵;每增加一張證書,支付10元/張。
拓展資料:
1)對於擁有70年產權的公寓,稅率與普通商品房相同。如果是50年的產權,稅收與商品房相同。公寓二手房交易的稅費按照公寓的具體產權年限分攤。因此,在計算公寓稅時,首先要明確公寓的產權期限。對於公寓,一般產權期限為50年,住宅為70年,但也有70年產權公寓的特殊情況。
2)以50年普通產權公寓為例,其稅種和計算方法為:營業稅(需求報價-原值)*5.6%;個人所得稅(詢價-原值)*5.6%;印花稅:詢價*0.1%;契稅:詢價總價*3%;土地增值稅:增值稅稅率(稅率:30%-60%)原值(3年8個月按3年計算)稅率=增值減項目資金
3)公寓屬於非住房,轉讓公寓的增值稅稅率與不足兩年的住房相同。與兩者相比,稅收的高低取決於增值幅度的高低。據核定徵收,獨棟公寓的契稅、增值稅及附加、個人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合計占轉讓總價的15.6%,普通住宅增值稅及附加免徵 ,契稅1%,個人所得稅1%,沒有土地增值稅,只要總轉讓價的2%就夠了。
『貳』 公寓買賣稅費怎麼算
公寓交易稅的成本是以下項目的總和,主要包括:
1.報名費:權利人80元/套;非住宿,550元/套。
2.轉讓費:房款6元/平方米,雙方各承擔50%。非住宅支付18元/平方米,雙方各50%。
3.契稅:首次購買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普通住房按成交價的1%繳納,首次購買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以下(含144平方米)普通住房按成交價的1%繳納。付款將按交易價格的1.5%支付。其餘部分按成交價的3%支付。
4.營業稅:普通住房2年內繳納總額的5.65%,免徵2年;非普通住宅,2年前支付總額的5.65%,2年後支付差額的5.65%;支付商品房5.65%的差價。
5.個人所得稅:個人出售家庭住房,只免徵五年,其餘按差額的20%或總額的1%繳納。
6.土地出讓金:住宅用地按成交價的1%繳納。
7.印花稅:產權證貼5元。
8.製作費:發證人員免交;每增加一個證書,繳納10元/證書。
『叄』 公寓交易稅費是多少
公寓交易所需稅費計算如下:
1、注冊費。權利人80元/套,非住宿,550元/套;
2、轉讓費。
3、契稅。首次購入90平方米以下普通房屋按成交價的1%支付。
4、營業稅。普通住宅2年以內按總額的5.65%繳納,2年免徵;
5、個人所得稅。個人出售一戶人家的房屋,只免徵五年,其餘按差額的20%或總額的百分之一繳納;
6、土地出讓金。出讓住宅用地按成交價的1%支付;
7、印花稅。產權證每貼5元;
8、製作費。發證人員免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
第三條
契稅稅率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契稅的具體適用稅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規定的稅率幅度內提出,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依照前款規定的程序對不同主體、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住房的權屬轉移確定差別稅率。
『肆』 公寓買賣稅費如何計算
法律分析:公寓買賣的稅費分為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等,其中土地增值稅有規定對居民個人轉讓住宅的,不收取土地增值稅,印花稅是買賣房屋價的0.05%,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是為20%根據買賣房屋價格不同,稅費也不同,營業稅是滿5年的不需要交營業稅,不滿時間2年的,需要交房屋評估總額的5.6%。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 第五條 契稅應納稅額,依照本條例第三條規定的稅率和第四條規定的計稅依據計算徵收。應納稅額計算公式:應納稅額=計稅依據×稅率 應納稅額以人民幣計算。轉移土地、房屋權屬以外匯結算的,按照納稅義務發生之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市場匯率中間價摺合成人民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