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閩清縣調閩侯縣需要找市委組織部批嗎
需要。
同等級工作調動需要申請領導批准。
閩清縣是福建省福州市轄縣,別稱梅,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55』—26°33』,東經118°30』—119°01』之間。東鄰閩侯縣,西毗尤溪縣,南接永泰縣,北與古田縣交界。
② 我國有哪些著名窯口遺址
如果想要全面的知識,請點擊以下鏈接。我這里只列舉幾種,以供參考。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 。
餘杭窯:在今浙江餘杭,故名。
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地區,唐屬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
德清窯:因地在浙江德清縣,故名。
鄞縣窯:在今浙江鄞縣,故名。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到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以燒青瓷聞名於世。
官窯:宋室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窯,先置修內司官窯,後立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專燒青瓷。
武義窯:在今浙江武義,故名。
西山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故名。燒造時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質較細膩。釉層肥厚,以淡青為主,少數開片。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
吳興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為東晉唐宋瓷窯,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開片。
象山窯:在今浙江象山,故名。
紹興富盛窯: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
黃岩窯:在浙江省黃岩市而名。時代從東漢 到唐宋都有發現,以青瓷為主。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 。
蕭山窯:地在浙江省蕭山市,故名。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
泰順窯: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慈溪窯: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 與餘姚毗鄰。產品以壺灰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 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鬆脆易破。
東陽窯: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始燒於唐而終於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寧波窯:在今浙江寧波,故名。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江山窯: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窯:在今浙江上虞,故名。
臨海窯: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嶴,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薄,釉 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秘色窯: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餘桃上林湖越窯。
③ 想去閩清梅花園裡面拿個攤位賣魚,要找誰
想去閩清梅花園里拿個攤位賣魚,我建議是找當地賣魚的大哥。讓賣魚的大哥給我們推薦一個好攤位,然後我們再謝謝他。
④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源於陶器,而精於陶,遠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製造和使用陶器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但是,關於瓷器的發明年代及發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就瓷器起源地區而言,有人認為源於北方,依據是鄭州商代遺址出土過一件帶釉的灰白色尊;一種意見認為源於南方,依據是南方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認為這種硬陶是瓷器的祖先。在南方起源地上又有兩說,一說是江西景德鎮;一說是浙江紹興或溫州。就瓷器起源年代而言,一說是誕生在1600年前的晉代,依據是晉代出現「瓷」字,並出現有關瓷器顏色的描寫和瓷器產地的記載;一說是在1300年前的唐代,認為唐代越窯青瓷是瓷器,悠悠歷史,千古之謎,因此揭開中國瓷器起源之謎,是本研究的宗旨和主要內容.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⑤ 福州護照怎麼辦理是閩清縣的,需要什麼材料,去哪裡辦理,流程是怎...
出國護照辦理流程
一、帶著身份證和戶口本原件(必須是戶口所在地開具的)
二、申請人本人向戶籍所在地的縣(區)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如果不知道地址,大哥114,問當地出入境的電話,然後打過去問他們地址就好了)
比如我們任丘的明珠小區那邊,行政大廳,靠北邊那座樓,進門右拐。
三、申請資料 (一)跟工作人員說辦出國護照,他就會給你《中國公民因私出國(境)申請表》,應該是兩張一模一樣的,就填一模一樣了,兩張都寫。一般有個工作台,上面有樣本,照著那個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好就行了,姓名和身份證號不能塗改,其他的可以。不會的問給你表的那個人的就行。如果態度不咋地好,忍一下就好了。。。
(二)寫完了交給她(給你申請表的那個人),然後她會給你復印,你就等著她就行了,她弄好了會給你印好的復印件讓你去照相,照相的地方在大廳裡面,你問她她就指給你了。
(三)照完相要交給那個照相的30塊錢,等著她給你弄好了,她告訴你在表的哪裡貼照片,你就出去在剛才填表的那個檯子上找見照片的機器和膠水,粘好後就找受理窗口,拿著貼好照片的文件和你的身份證戶口本去那邊辦理。辦理好她會給你一個回執,領護照的時候用的,上面有日期,告訴你什麼時間去領。然後拿著這張紙去另一個收費窗口繳費就可以了,200元RMB,開發票,護照大概十多天左右就出來了。
如果需要郵寄給你,你要再交30元RMB。
他們周六日不上班,一般周一人很多,最好不要周一去。。。
自己帶著個黑筆,她那沒有筆,用她的還要交押金。
⑥ 請教中國古代瓷器的分類,以及各大窯的著名品類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產品多樣,富於裝飾,技藝嫻熟,工藝精細。瓷藝薈萃,相互促進,爭芳斗艷,獨具風韻。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進而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局面,並形成八大窯系。大江南北,各地窯口競相仿製。由於北宋皇宮的特殊需要,選定工藝精湛,技藝超群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由宮廷直接壟斷或派職官進行監燒,專為宮廷顯貴燒制御用品,更由於宮廷的賞識與寵愛,又將這五大名窯的產品作為官窯產品,為了顯示皇宮的獨尊,有的產品甚至禁止在民間流通和仿製,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廣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宮廷壟斷後,則成為皇宮御用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民間禁用。五大名窯的出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北宋時期陶瓷發展歷史,跨進了繁榮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窯: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蜜,釉色潤澤,釉中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 ,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
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注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
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一絲不苟。
2) 鈞窯: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台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台窯經考古鑽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共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里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徵: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緻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漢字型大小碼,一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一色 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一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一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一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一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佔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製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製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製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採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採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3) 官窯: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至今沒有發掘僅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 哥窯: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徵: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5)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芸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三、 八大窯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鼎盛階段,它為我國古代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可謂百花盛開、群芳爭艷,名窯迭出,窯系形成。陶瓷界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基本面貌。官窯林立,民窯四起,新產品層出不窮。根據各種生產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技法的不同,除了上述「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並列的,還形成了八大窯系。北方地區有: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鈞窯系;南方有泉龍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越窯系、建陽黑釉瓷窯系等。
同一窯系生產相同的品種,但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如定窯系以薄胎白釉產品為主流;耀州窯則以青釉刻、劃花品種為特點;鈞窯系以鈞紅、天藍釉為特點;磁州窯系以白地黑花為主;龍泉窯系以翠青釉取勝;景德鎮窯系以青白瓷為特點。同一窯系又各有多種產品,如定窯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綠釉、等品種,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綠定等獨特的風格。而磁州窯系,除了白地繪黑花,還有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劃花,刻花,宋三彩與宋加彩及其絞胎、絞釉等多種工藝的新品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各窯系的產品種類和裝飾藝術及圖案內容。
(1) 定窯系:是北方重要瓷窯體系之一。定窯因刻花、劃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創覆燒工藝而著稱,影響極大,波及很廣,各窯競相效仿。宋室南遷,曲陽的工匠也隨之南選,將定窯的先進工藝帶到景德鎮,曾對當地瓷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定窯在北方受影響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陽城、介休、霍州窯,北京的龍泉務窯,赤峰缸瓦窯河南的鶴壁集窯等,南方地區除景德鎮窯尚有江西的吉州窯和四川的彭縣窯等。定窯系以燒白釉印花為主,兼燒黑、醬、綠釉以及白釉剔花瓷,並以曲陽為中心,產品質量居各窯之上,也最具代表性,產品以折腹盤、碗為大宗。北宋前期為定窯的鼎盛期,胎薄質細,釉層勻凈,工藝精細,光潔潤澤,並採用刻花、劃花和印花技法,構圖嚴謹,題材廣泛,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其中有花卉、動物、人物、禽鳥及嬰戲圖等,尤以孩兒枕為其代表作品。定窯的覆燒工藝為首創,對全國各地瓷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得以迅速推廣,河南的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都發現了大量的覆燒墊圈窯具,就是證明。
定窯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尤其定窯的印花技術廣為傳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紋飾,有的則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燒法,直到金元時期還在繼續效仿,其結果形成了以定窯器為中心的定窯系。
(2) 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之一。它的產品氣勢磅礴、畫技熟練流暢、圖案豐富,品種多樣,深受民間歡迎。裝飾以白地黑花、剔花、劃花、刻花、褐彩等多種技法,內容和題材更是豐富多彩,有花卉圖案、禽鳥游魚;有人物風景、詩詞歌賦;有吉祥語、姓氏銘記。為招徠顧客,各窯都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磁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居群窯之首,畫法流暢,一氣呵成,剛健挺拔,頗具北國雄風。修武當陽峪窯以剔花、劃花見長,利用化妝土形成多層次的色彩對比,技法嫻熟,紋飾活潑,別具神韻,其絞胎更是工藝獨特,圖案清新,有的組合為花朵盛開,還有的猶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開屏。登封曲河窯則以珍珠地劃花見長,將金銀器的鑽花技法移植運用到制瓷器上,獨具風采。禹州扒村窯也以白地黑花見長,粗料細做,畫風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鐵、白如玉、紅如珠、綠如翠,綠釉紅彩,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傳為佳話。山西介休窯則以黑釉剔花構成自己的雄渾風格。江西吉州窯盛燒於南宋,融磁州窯和建窯之長於一體,其畫風既有北國之雄姿,又具有南國的精巧細膩,更創一種剪紙貼印花技術而聞名於天下。
磁州窯以濃厚的地方風味,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影響大江南北,頗受人們喜愛。宋、金、元、明、清、盛燒不衰,除北方外,連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系。
(3) 耀州窯系:耀州窯位於陝西銅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該窯始燒於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為主,也兼燒唐三彩。中經五代,到了宋代改燒青瓷為主,以刻花、劃花、印花青瓷盛極一時。北宋中期曾為皇宮燒造貢瓷,其造型、紋飾大多與定窯相似,然而釉色有別。刻花技法嫻熟,略勝定窯一籌。圖案豐滿,立體感強,頗具藝術魅力,對其它各窯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一個以耀州窯為中心的耀州窯系。其中波及到河南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州鈞台窯、內鄉大窯店窯、魯山段店窯、新安城關窯和安陽善應窯等,它們皆有印花青瓷產品的出現。然河南各窯的產品釉色偏綠,而刻花淺,施釉後凸凹不明顯,花紋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窯圖案豐滿,紋飾繁密,具有其明顯的地方風格。廣州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容縣窯,為了適應當地和外銷的需要,也仿燒耀州窯風格的產品。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的青釉,使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有別於耀州窯和北方青瓷採用鐵的還原釉。但其色彩、造型、紋飾均與耀州窯相類似,仍屬於典型的耀州窯系的青瓷系列。
(4) 鈞窯系:鈞瓷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復燒於金元。銅紅釉的燒成乃鈞窯之首創,復雜的窯變機理,形成鈞窯紅紫相映,絢麗多姿,窯變美妙,艷美絕倫的藝術風格。鈞瓷從創燒以來,原為民間生產日用生活器皿,由於造型端莊,胎堅緻密,工藝講究,釉層蘊潤,窯變多樣,五彩繽紛,備受民間所青睞,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賞識與寵愛,到了北宋晚期被宮廷壟斷為官窯,在禹州城北門里古鈞台附近設窯,專燒御用品,並派職官監燒,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這種高標准、嚴要求,對鈞瓷藝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周邊地區的窯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金對峙,北宋南遷,官辦的鈞窯停燒。然而鈞窯器的燒制技術仍廣為流傳,各地競相仿製,金元以來鈞瓷生產達到了復甦的程度,以河南禹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遍布北方四省(區)河南、河北、山西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個縣、市,並以河南為最。江南地區仿製鈞窯也蔚然成風,如浙江、江西、江蘇、廣東和廣西各重要產瓷區域都在仿製,燒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鈞作品。在江蘇宜興窯、廣東石灣窯以及江西景德鎮窯等燒制的低溫釉藝術陶瓷的窯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個「鈞」字,如宜興窯的釉陶稱為「宜鈞」或「坭鈞」,廣東石灣窯仿鈞作品稱「廣鈞」,而景德鎮窯瓷器上的低溫釉裝飾則稱為「爐鈞」加以區別。各窯的仿製,既保留了鈞瓷的傳統工藝,又各有創新。鈞窯窯變奇特的魅力影響之大,波及之廣,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稱雄於其他四大名窯之上,至今鈞瓷生產仍延續不斷,加之先進科學的介入,可謂仿古創新,再現輝煌。
鈞瓷文化更是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風格獨具,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大放異彩。中國鈞瓷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釉面裝飾、造型藝術、東方美學及其華夏民族的優秀氣概等方面,因而它不僅被北宋宮廷所青睞,還博得了古今中外專家、學者及廣大社會各界鈞瓷愛好者的贊賞與珍藏。
(5) 龍泉窯系: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繼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傳統,集三家之長,燒造出釉色純正,造型優美的青瓷。到南宋時已達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稱雄一時。南宋時應皇宮貴族需要,也燒造仿官窯產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窯釉色類似的美感,釉質渾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藍空映照下的淡綠湖水。然而由於梅子青釉燒造工藝極為復雜,要多次掛釉,多次燒成,又要白胎映襯,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名貴的產品,僅南宋燒造,傳世甚少,愈加珍貴。元明兩代仿燒不斷,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全部廢止。
龍泉窯由於產品精良,尤以翡翠般的釉色,頗受人們的喜愛,其產品行銷各地,從內蒙到雲南,從甘肅至沿海各地皆有流傳,東亞、東非乃至阿拉伯諸國及歐洲各國,也都喜歡龍泉青瓷。
南宋時龍泉窯系開始形成,其傳統工藝及先進的技術,首先傳播到鄰近的慶元、遂縣、雲和等縣,然後波及到江西的吉安(吉州窯)、福建的泉州窯。元代以後龍泉窯系的規模更加擴大,尤以浙江省的甌江兩岸群窯密布,多達200餘處都在仿燒,與此同時,福建省境內的許多名窯也爭相仿製,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龍泉窯系。
(6)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譽。青白瓷以其質地精良、工藝精細、胎骨潔白、細膩緻密而聞名,又以製作工整、釉層瑩潤、薄而透明而著稱,具有青秀美玉之質感。
青白瓷除了胎土細白,釉潤如玉之特點,其造型、紋樣裝飾又受到定窯影響,多以刻、劃、印花,並輔以篦點,篦劃之裝飾,碗里刻花,內外可以映見,更增強了青白瓷的藝術魅力。景德鎮青白瓷有其創燒與發展的顯著特徵:北宋早期的產品多光素無紋,有細小的開片、規整的造型和潤潔如玉的釉質,以此博得人們的贊賞。中期以後,刻花、篦點及篦劃紋飾大量出現,特別宋神宗元豐(公元1078-1085年)紀年墓出土有刻花小盤數件,均為芒口(即口沿無釉),顯然是採用定窯覆燒工藝技法。而北宋晚期直至南宋以後印花裝飾技法盛行。
由於青白瓷產品精良,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贊賞,其產品廣銷國外,更由於暢銷,各地窯口競相仿製,逐形成一個青白瓷窯系。江西的吉州窯、南豐窯、贛州窯,福建的德化窯、泉州窯、永春窯、安溪窯、同安窯、南安窯、浦城窯、蓮江窯、閩清窯、閩侯窯、仙游窯、漳浦窯、建甌窯,廣西省的藤縣窯、容縣窯、興安窯,湖南省的衡陽窯,湖北省的武昌窯,安徽省的壽州窯,廣東省的潮州窯、西村窯等,均有仿製品問世。已往對北方窯址和墓內出土的青白瓷甚至傳世品,都視為景德鎮窯的傳世品或客窯樣品。經考古調查與科學考古發掘證明,河南地區的新安城關窯、禹縣鈞台窯、寶豐清涼寺窯、臨汝窯嚴和店窯,豫北地區的安陽善應窯及其最新在鄭州市區東大街道路加寬改造工程中,也發現有燒造青白瓷的窯爐和出土大量的青白瓷殘片和窯具。除與景德鎮窯有相似之處,還有其各自獨特的地方風格。進而說明景德鎮窯的青白瓷,不僅暢銷國內外,而且其燒造技術也傳播各地,被各地窯口所效仿,從而形成以景德鎮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競相仿製的青白瓷窯系。
(7) 越窯系:越窯形成最早。公元3世紀時,在浙江的上虞、寧波、紹興地區就已形成早期的越窯系。五代、北宋初年,又以餘姚上林湖為中心,再次形成燒造「秘色」青瓷的越窯體系。越窯的釉色和刻花裝飾,曾對北方的定窯與耀州窯產生過重大影響。早期定窯飾以浮雕蓮瓣紋的居多,蓮花瓣式肥大,與五代、宋初越窯風格類似;五代吳越錢氏向中原王朝稱臣進貢,宋代以後又貢宋。據《冊府元龜》、《宋會要》、《宋史》、《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及《宋兩朝貢俸錄》諸書記載,宋立國初朝,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數年之間,吳越錢氏向宋王朝貢奉的越窯青瓷多達17萬件。大量越窯青瓷進貢北宋皇宮,這對於主要生產白瓷的北方瓷窯產生了一定影響,較為明顯的是陝西耀州窯,耀州窯從北宋早期就開始仿燒越窯浮雕蓮瓣碗,宋人稱之為越器。定窯突破了青、白瓷的界限,也燒制浮雕蓮瓣裝飾,越窯的劃花裝飾工藝也為定窯所吸收。至於汝窯與越窯的關系就更為密切,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競所著《奉使高麗圖經》記載:「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抵相類。」說明秘色的古越窯,同汝州新窯器同時存在,不僅天青釉色汝窯與越窯同高麗青瓷十分相近,而且越窯的燒造工藝「裹足支燒」的方法也同汝窯的特徵一脈相傳。特別最近在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燒造區發現的貼蓮花瓣粉青香熏爐,和青天釉套盒,以及帶有鏤雕技術的圈足鏤孔器,從造型、釉色到製作工藝均與越窯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越窯的成功所在,主要是釉色為「千峰翠色」,其典型產品稱「秘色器」。所謂「秘色」是指工藝復雜,後人難仿,其技法秘不可傳。其主要色調類玉、類冰,其釉偏黃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並追求玉的質感,也有猶如清水般的湖綠色。器形多樣,有碗、盤、洗、碟、杯、盒、罐、缽、釜、瓶、燈、盂以及執壺等,並以罌和茶甌最為突出。還非常注重器表的刻、劃花紋裝飾,具有較高的藝術效果,古人有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更進而說明,越窯釉色秀美,所以頗受人們青睞。北宋以來,無論南北、中外,都競相模仿越窯青瓷,使之成為一個越窯青瓷體系。
(8) 建窯黑釉瓷系:建窯也稱建陽窯。以黑釉茶盞天下聞名,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黑釉茶盞,底款刻有「供御」、「進淺」等字樣,古文獻中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稱之謂「天目瓷」,則是對建窯黑釉器的美稱。
建陽窯黑釉茶盞胎體厚重,色黑堅硬,釉內多含鐵結晶形成的各種花紋。其紋樣豐富多彩,變幻無窮,既有「鷓鴣斑」、「玳瑁斑」之名,又有「油滴」、「星盞」和「兔毫花」(或兔毛花)之稱,其美麗的結晶為世人所稱道,特別受到當時宮廷貴族及文人雅士的愛好,由於當時鬥茶風盛行,並成為一種時尚,建窯盞為他們鬥茶聊天增添了無尚的樂趣。鬥茶風在全國流行,對社會影響極大,地跨大江南北,流行各地,波及很廣。特別由於黑釉盞釉黑宜茶,盞淺益干,更適合「相逢論知己,鬥茶分高低」的雅趣,所以各地競相仿製,構成了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瓷系。北到河南、河北、山西,西南到四川、廣西,東南到福建、江西、浙江等都在生產黑釉盞,有的仿燒兔毫,有的仿燒油滴,有的仿燒玳瑁和鷓鴣斑彩,有的燒制曜變天目。江西吉州窯的樹葉天目為其獨創,河南各窯則以星光密布為之特徵,尤以焦作李封窯更以器物口沿或器蓋周邊刷上白釉形成「白覆輪」更為獨特,別具風采,不同地區不同窯口,以其不同的圖案裝飾,別具特色,各有所長,又具有不同的地方風格。
⑦ 閩清三中教育技術服務平台忘記平台號怎麼找回
平台號忘了沒關系,你找班主任要,只要你注冊了,你告訴班主任你(家長)注冊時的昵稱,班主任就能看到你的平台號。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