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碳排放八大行業是什麼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重點行業被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全國將大力推廣碳交易,碳交易市場將逐步啟動。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告訴記者,未來的碳市場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體系,將循序漸進式發展,從八大行業配額分配預估來看,排放量差不多將達50億噸,是全國全口徑排放的50%,這已經是全球第一的市場規模。
在八大重點行業中,哪一個是最具競爭力的領域?
首當其沖的是高資源消耗、高排放的化工行業。為了規避風險,將逐步推出有杠桿作用的期貨產品、保值產品。
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設計,早在「十二五」時期就提出並試點。蔣兆理表示,中國把主要利益相關方,分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
從碳市場管理上來看,中國分為兩級,分別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市場運行的效率。蔣兆理認為,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各盡所能,各司其職,互相監督,中央政府負責碳排放的企業核算標准、配額分配的基本原則。
以及相關的第三方核查機構、交易平台的監管,並且對地方政府實施監管。而地方政府應嚴格按照中央統一的規則來實施配額分配,不幹預配額規則的制定,這樣就可以確保碳交易市場在一定的規則中運行。
『貳』 碳交易市場要來了,這些板塊聞聲而動,哪些個股最受益
一些倡導節能減排的綠色行業,就會因此受益。比如說電力驅動的汽車企業,還有一些關於新能源的一些企業以及綠色農業,新材料的企業等等的一些企業都會因此受益。這些企業,不僅股價會上漲,而且在未來的碳交易市場上,他們也會獲得較大的利益。
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必然會使得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盡好盡快的實現,使得我國的國際形象大大地提升,而且也會引起我國目前一些傳統行業自身的轉型與發展,並且也會使得這些傳統行業有了更多的發展危機感,同時也會使得更多的新能源產業茁壯成長起來。
『叄』 碳交易到底是怎麼回事談談全國碳交易市場,有哪些賺錢新機會
為了梳理清楚這些問題,我查了一些文獻,力求每一個觀點和看法都有據可依。
咱們先看下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首日的情況,我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網站上查到了全國碳市場行情,跟大家簡單報一下數字,全天一共成交410.40萬噸碳排放配額,注意碳排放配額,我在後面會詳細解釋,成交金額21023.01萬元,開盤碳價48元一噸,一路上漲然後波動,最高達到52.80元一噸。
有些朋友可能看到這些一頭霧水,別著急,下面我會一層一層幫大家盡量看清楚,碳交易的全貌。
碳交易里買賣的,並不是真正的「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很多人聽到碳交易覺得很新鮮,其實它不算個新鮮事物。
「排放權交易」這一概念是一個美國的經濟學家最早在1968年提出的,後在1997年12月通過《京都議定書》,提出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市場機制。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權正式確定為國際商品。到了2011年,咱們國家開始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首批試點城市一共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
也就是說,碳排放在咱們國家已經存在了10年了,所以,它真的不是個新鮮事兒,以前是各地獨立嘗試,價格機制都不一樣,現在全國統一市場。
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 健康 和發展,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人類生存環境可能會加劇惡化。
什麼是溫室氣體?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它們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兇手,而它們的主要來源正是各國工業排放。
既然如此,總不能眼看著問題繼續嚴重下去吧,於是各國一起開了會,在1992年5月一起簽了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意思就是大家別瞪眼看著了,控制一下溫室氣體濃度唄,發達國家排放大戶,自己去限制下,順便出點錢幫發展中國家也出點力。
這個公約是1994年生效的,而隨後1997年又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也就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其實是引入了市場機制去解決二氧化碳減排問題,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變成了一種商品,因此也就有了碳排放權的交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碳交易。
碳交易,本質上是控制總量的同時,讓碳排放權流動起來,比如一共10個排放權,張三和李四各得到5個,但是,張三的企業排放權用不完,李四的企業不夠用,那就買賣一下,流動起來,張三賣給李四排放權,李四花錢,張三掙錢,但是李四也不想花更多錢去買,而張三希望賣出去更多,於是他倆都有積極性去想辦法減排,要麼升級更環保的設備減排,要麼盡快研發新技術減排,反正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 社會 的碳排放減少了。
所以,碳交易,是在用經濟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將環境外部性問題內化為企業所應擔負的成本,基本上是倒逼企業去想辦法減排,能出來這么個機制, 我估計也是因為想要靠企業自覺去減排不現實。
前面我們說了,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碳交易試點,到現在已經有10年了,為啥現在要搞全國的呢?我覺得兩個方面吧,一個肯定是因為試點發現,碳交易對減排目標有效,另一個就是有必要全國統一市場。
先說碳交易對減排有效,在我找到的相關論文里,有研究得出結論,碳交易試點大體上是有效的,碳交易政策顯著降低了試點地區的工業碳排放水平和強度,而且有效促進了企業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引進。
道理很簡單,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既定,減排是不可迴避的現實。企業沒別的選擇,只能減。
再說全國統一市場,如果各地分別建立碳交易市場,存在一些問題,同一個行業不同省市碳價不同,各種機制也有差異,甚至有的試點里碳交易不活躍,不利於碳交易的發展。
先說碳交易市場里的機會,在碳交易市場有兩種東西可以買賣,一種是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一種是企業自願核證的減排量,也就是CCER。
配額好理解,就是給你一個排放額度,用不完你可以拿去賣了,不夠的話,自己去碳市場花錢買。
CCER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指依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經備案並登記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量。
目前,全國市場剛開始上線,所以,買賣的其實只有碳排放配額,參與主體是溫室氣體的重點排放單位,首先被納入的就是2000多家發電行業,機構和個人還不能參與。
但是根據公開的信息,未來這個市場是可以像A股市場一樣,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參與買賣碳配額,有投資賺錢的機會。
另外一個就是搞CCER,比如你有一片林場,可以申請CCER項目,未來這部分核證的減排量,可以賣給需要的單位,只要看好你的樹別砍伐,就能相當於「賣空氣」賺錢。或者你搞一堆沼氣池,屬於甲烷利用,也有機會申請CCER,同樣可以直接拿去賣給需要排放額度的企業。
還有就是碳交易市場會帶來大量相關的新崗位,國家新增的職業里就包含碳交易管理員。或未來成立第三方咨詢公司,為企業提供碳交易方面的咨詢服務等等。
總之,一個新的超級市場的誕生,未來一定會衍生出超多的機會,而新的賺錢邏輯也隨之誕生,當然開頭我也提到了,這可能是未來幾十年裡新機會的標志性起點,期待大家能夠在這新的機遇里抓住機會。
好了,本期內容就先聊到這里,關於碳交易相關知識其實很多,量也很大,很難一次性梳理得足夠清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平日多搜一搜相關的問題,新的機會或許就在你的某一次不經意的搜索里。
如果你已經看到了這里,並且覺得有用的話,辛苦動動小手點個關注收藏,您舉手之勞,會讓我感激不盡。
好了,下期見。
『肆』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利好哪些股票置信電氣
A股市場中,可能受益股票有中電遠達(公司擁有國內運營規模最大的煙氣CO2捕捉裝臵,同時去年收購先融期貨32%股權,布局碳環保指標交易和期貨交易市場);凱美特氣(以化工尾氣為原料,年產能最大的食品級液體CO2生產企業);迪森股份和長青集團(生物質能行業發展龍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2014-2020年)》鼓勵的重要方向);永安林業(林業循環經濟示範企業,森林碳匯的潛在標的)。另外,據資料顯示,華銀電力(600744)、深圳能源(000027)等參股深圳排放權交易所。
『伍』 碳排放八大行業是什麼
碳排放八大行業分別是: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重點行業被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全國大力推廣碳交易,碳交易市場將逐步啟動。
國家發改委稱,未來的碳市場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體系,將循序漸進式發展,從八大行業配額分配預估來看,排放量差不多將達50億噸,是全國全口徑排放的50%,這已經是全球第一市場規模。
碳排放的危害和影響
1、碳排放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產生溫室效應。
2、還會造成極端惡劣天氣,譬如台風、高溫、暴雨、泥石流、乾旱等自然災害。
3、加快南、北兩極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逐年上升。
4、碳排放增加將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5、碳排放導致氣溫升高,部分地區出現蟲災,全球糧食生產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產量逐漸下降。
『陸』 碳交易持續火熱,哪類型的公司最為受益
碳交易持續火熱,會使環境節約型、碳排放量較少或者賣降低碳排放量機械設備等類似公司最為受益。
總而言之,最能在碳交易中受益企業就是有環保意識,不斷創新節約資源的企業。或者正在從重工業企業改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公司最能受益。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環境。那麼有改善空氣質量意識企業,也會發展更好。
『柒』 碳排放八大行業是什麼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重點行業被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全國將大力推廣碳交易,碳交易市場將逐步啟動。
未來的碳市場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體系,將循序漸進式發展,從八大行業配額分配預估來看,排放量差不多將達50億噸,是全國全口徑排放的50%,這已經是全球第一的市場規模。
碳排放影響有:
1、全球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
2、冰川和凍土消融
冰川消融帶來的主要影響首先是,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導致海平面升高,近期各大媒體也發布了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全球3000多城市被淹沒的消息,這個消息是錯誤的,冰川絕不會全部消融,地球有其自身的反饋系統。
其次,冰川消融還會導致固體水資源的儲量減少,造成水資源短缺。這方面受影響較大的是中國的乾旱地區,比如新疆的南疆,那裡的農業和牧業主要依靠雪山融水,塔里木河與河西走廊也主要取決於冰川補給。
3、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隨著海洋盆地的容積或海洋中海因此,水體積的變化而變化。海平面可升高或降低,在全球范圍內有不同的侵蝕基準面。在這里將基準面定義為在該面之上沉積物只能暫時存在並且遭受剝蝕的面。
4、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了這一點。美國政府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即使是在之前全球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捌』 碳交易最大受益股 碳排放交易受益股
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在多種場合都提到了碳交易這個概念。碳交易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隨著在國家層面再三強調這一概念,股市當中碳交易板塊股票也是獲得了巨大的關注。那麼,碳交易最大受益股有哪些呢?對此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往下閱讀。
1、協鑫能科( 002015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清潔能源的開發、投資以及管理,是碳交易概念板塊的龍頭企業之一,截至到 2021 年 8 月 23 日,當日最高漲幅達 10.01% ,總市值為 200.57 億元;
2、陝西建工( 600248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建築工程的施工以及相關設備的安裝等,截至到 2021 年 8 月 23 日,當日最高漲幅達 9.98% ,總市值為 194.32 億元;
3、愛康科技( 002610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光伏電池組件產品的生產以及新能源發電,截至到 2021 年 8 月 23 日,當日最高漲幅達 9.87% ,總市值為 154.65 億元;
4、昊華科技( 600378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化工工程、石油化工工程等工程項目提供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服務業務,截至到 2021 年 8 月 23 日,當日最高漲幅達 9.38% ,總市值為 347.28 億元;
5、首航高科( 002665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空冷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截至到 2021 年 8 月 23 日,當日最高漲幅達 6.81% ,總市值為 63.72 億元。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碳交易最大受益股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遇到此類問題的小夥伴。
『玖』 全國碳交易大幕即將開啟,業內預測多個相關產業受益
位於武漢市青魚嘴的碳匯大廈,這些天正在抓緊裝修。過段日子,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金融機構將正式進駐。
根據安排,設在這里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下稱「中碳登」)負責為首批2225家電力企業辦理開戶手續,並將於6月底上線交易。這也意味著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投運。與此同時,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正在抓緊進行全國碳交易系統的聯調測試。
本月19日,生態環境部對外宣布,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武漢、上海正全力沖刺
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調研碳市場建設工作時強調,全國碳市場是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碳排放權交易、碳金融產品與服務、低碳產業投融資和碳資產管理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 探索 ,推出的促進碳市場有效性、流動性、連續性的『六維理論』屬全國首創。」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在該中心官網上說。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湖北碳市場納入373家企業,全部為年能耗1萬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總排放量達到2.73億噸,約占湖北全省碳排放量的45%。涉及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16個行業,占該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的70%。截至目前,碳排放累計成交量達3.47億噸,成交額81.39億元。交易規模、引進 社會 資金量、企業參與度等指標居全國首位。
2017年12月,「中碳登」落戶湖北武漢,這里成為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承擔著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重要業務和管理職能。
湖北省武漢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今年5月19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武漢調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建設進展以及全國碳市場交易啟動籌備工作情況時表示,全國碳市場交易啟動是一次大考。
李高說,注冊登記系統是全國碳市場的核心支撐系統,直接關繫到交易的順利啟動和後續的平穩運行,要「全力沖刺做好系統建設」。
5月20日,李高一行赴上海對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建設情況進行現場調研,並同參加測試的企業進行了現場交流。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已全部完成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連續七年保持百分百履約紀錄。
碳交易將讓多方受益
公開資料預測,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
全國碳市場的交易產品其實為碳排放配額。比如,某企業經審核獲得了一年3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如果該企業實際排放了35萬噸二氧化碳,那就要花錢向別的企業購買超標的5萬噸指標;相反,若該企業預計當年只排放10萬噸二氧化碳,那麼多餘的20萬噸指標,就可以賣給別的企業。
目前二氧化碳交易價格約為22元/噸 32元/噸。《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規定,碳排放配額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根據配額分配方法,對2019年至2020年配額實行全部免費分配,並採用基準法核算重點排放單位所擁有機組的配額量。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量為其所擁有各類機組配額量的總和。
電力企業將成為首批參與碳交易的企業。攝影/章軻
據「武漢發布」報道,湖北碳交易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經濟學院教授孫永平日前表示,「中碳登」落戶湖北武漢,將會進一步發揮金融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和綠色金融機構以及各類金融要素向長江中游城市群靠攏。以碳市場為橋梁,打通中西部地區發展通道,實現碳市場和其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近日也公開表示,武漢市完全可以憑借「中碳登」落戶的先發優勢,搶佔全國碳金融中心以及中部金融中心,進而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抓住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兩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機遇期,為武漢市再造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劉漢武在上述官網上表示,碳市場直接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間接帶動新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催生新業態,將會催生出一大批碳資產管理機構、咨詢機構、第三方核查機構和綠色認證機構等綠色低碳服務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業內專家近日也預測,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營後,參股的地方交易所將直接受益,納入的行業也可以通過交易配額和自願減排量(CCER)受益,此外,涉及碳排放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