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允價值模式下,喚出資產損益如何確認
公允價值模式下,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例如:甲公司以設備一台交換乙公司庫存商品一批。該設備的賬面原值為50000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25000元,公允價值為30000元。庫存商品的賬面價值為28000元,在交換日的公允價值為30000元,計稅價格等於公允價值。假設甲公司沒有為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准備;整個交易過程中除支付運雜費2000元外,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假設乙公司沒有為庫存商品計提存貨跌價損失准備;增值稅稅率為16%,其換入甲公司的設備做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沒有發生除增值稅以外的其他稅費。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清理 25000
累計折舊 25000
貸:固定資產——設備 50000
借:固定資產清理 2000
貸:銀行存款 2000
借:庫存商品 27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27000
乙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第一步,計算換出庫存商品的增值稅銷項稅額
根據增值稅的有關規定,企業以庫存商品換入其他資產,視同銷售行為發生,應計算增值稅銷項稅額,繳納增值稅。
換出庫存商品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為:30000×16%=4800(元)
第二步,會計處理
借:固定資產——設備 34800
貸:庫存商品 3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8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8000
貸:庫存商品 28000
企業在按照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的情況下,發生補價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 支付補價的,換入資產成本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支付的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2) 收到補價的,換入資產成本加收到的補價之和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⑵ 這兩個題目類似為甚麼解答的方法有差呢我知道一個是按賬面價值一個是按公允的,也知道他們一個確認損益
第一道題的最後一句話是重點:該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就會說兩公司的交換不是商業目的的,這樣的交換沒有人賺到利益。所以就不走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這兩個科目主要使用在具有商業實質的銷售上,這倆公司就是為了換換樣,好比你有輛寶馬我有輛賓士,價值差不多,咱倆換著開開,沒有人獲利啊
⑶ 已實現和未實現損益如何影響公司
實施新會計准則對抵銷內部交易未實現損益的影響
1、對抵銷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內部交易損益的影響
對於內部交易未實現損益的抵銷,在不同合並理論下的處理是有區別的。在母公司理論下,母、子公司之間內部交易按母公司擁有的權益比例抵銷;在經濟實體理論下,母、子公司之間的內部交易100%抵銷。實施新會計准則對內部交易的抵銷應體現經濟實體理論的特徵。但是,在實務中存在的困惑是,抵銷逆流交易未實現損益是全部調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還是在控制股權與非控制股權之間分攤?合並財務表准則未對此作出明確規范。企業現行實務中對於未實現損益通常全部抵銷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這樣處理比較簡單,卻有悖於經濟實體理論。筆者認為,抵銷逆流交易產生的未實現損益假如按權益比例在控制股權與非控制股權之間進行分攤,則更能體現經濟實體理論對合並表編制實務的影響。因為它將合並主體的概念一視同仁地運用於控制股權和非控制股權的計量,都從合並主體的角度根據交易實現原則計量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和少數股東損益。
2、對抵銷投資企業與合營及聯營企業之間內部交易損益的影響
解釋公告1號對抵銷投資企業與合營及聯營企業之間內部交易損益的有關規定,體現出我國會計規范對權益法的進一步完善,從不完全權益法轉化為完全權益法;有利於統一權益法在個別表與合並表中的處理原則;有助於遏制利用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調節利潤的現象;體現了與國際財務告准則體系中IAS2IAS31有關規定的趨同。但是,抵銷投資企業與合營及聯營企業之間內部交易損益在實務中也存在困惑:究竟在個別表中抵銷還是在合並表中抵銷?國際財務告准則已經取消在單獨財務表中採用權益法,抵銷投資企業與合營及聯營企業之間內部交易的未實現損益,只能在合並表時完成。按我國會計准則的規定,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股權投資,假如能夠施加重大影響或與其他投資企業共同控制,在個別表中採用權益法處理。因此在實務中不能完全照搬國際規范,應在個別表中抵銷投資企業與合營及聯營企業之間內部交易的未實現損益
⑷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核算的分析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核算的分析
新會計准則在多個具體准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包括企業合並、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及其應用指南的規定,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以及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差額應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核算,並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主要賬務處理是(以交易性金融資產為例,下同):
①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公允價值低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金融資產的賬面余額,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同時,還應將原計入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轉出,借記(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貸記(或借記)“投資收益”科目。
③期末,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後本賬戶無余額。如果一個企業購入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同一個會計期間完成,則其會計處理會相對簡單合理,因為在期末結賬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已無余額,無需結轉入“本年利潤”。如企業跨期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問題就會變得復雜,存在已轉入“本年利潤”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新的會計期是否轉回、如何轉回等的會計處理問題(應用指南並未指明)。已有一些學者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並提出了建議,但筆者認為這些建議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值得深入探討。
對跨期的理解與處理
會計分期核算是會計的基本前提之一,按照現行會計准則規定會計分期可以是月、季、半年和年,會計報表日可以是月末、季末和年末等。因此,如果按月核算調整公允價值的金額,那麼跨月就是跨期,同樣跨季、跨半年、跨年的核算也是跨期;如果每半年一次核算調整公允價值的金額,那麼跨半年、跨年才是跨期,其它如此類推。
損益類賬戶結賬及結算利潤的方法有兩種:即表結法和賬結法。賬結法是每月末均把損益類賬戶的凈發生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也包括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內計算利潤。表結法是在年度內(1—11月份)損益類賬戶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期末暫時不必結轉本年利潤,而將其計入利潤表,即在賬外採用報表計算當期利潤,12月末再將損益類賬戶年度凈發生額結轉本年利潤。可見,在表結法下,年度內損益類賬戶不結轉,年度內的跨期問題可被化解。即在表結法下,如果企業購入某項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同年內出售,那麼上述應用指南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是適合、可行的,不受跨月、跨季和跨半年的影響。如果是跨年出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跨年結轉和轉回問題將難以避免,必須尋求新的解決途徑和方法。下文所指的跨期就是指跨年。
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存在的缺陷
對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賬務處理,一些學者提出了有創意的方法,但仍存在不足,現通過案例逐一分析。
【案例】安達公司2008年10月16日購入某上市公司A股票10萬股,每股10元,支付相關稅費3000元,共計1003000元;2008年12月31日,其公允價值11元;2009年5月21日,公司將該股票賣出,扣除費用4000元後取得價款1200000元。(不考慮其他各月的價格變動)
會計處理方法一:
(1)2008年10月16日
①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1000000
投資收益 3000
貸:銀行存款 1003000
(2)2008年12月31日
②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000
同時:
③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000
貸:本年利潤 100000
④借:本年利潤 100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000
(3)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
⑤借:銀行存款 1200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1000000
——公允價值變動 100000
投資收益100000
此種方法反映出售的投資收益僅為100000元。從投資過程看,該筆投資實際產生的凈收益為200000元(不考慮原始投資的稅費),少計的100000元正好是上年已確認但未實現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雖然該方法對利潤形成不會產生影響,但出售時會計處理未能全面反映該筆投資的投資收益。因而,有學者又提出其他方法。
會計處理方法二:
在按方法一相同處理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調整分錄,即對上一年已確認但未實現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本年實現時再次確認,這種再次確認僅作損益的內部調整不會增加利潤:
(4)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增加再確認分錄:
⑥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000
貸:投資收益 100000
此種方法如實地反映了投資產生的實際收益為200000元。但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轉銷後又再次確認、轉回,顯得牽強,而且“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又多出一筆發生額,將影響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理解,不便於對公司整體進行分析。
會計處理方法三:
本方法的會計處理也是在與方法一相同處理的基礎上,需在2009年初(或出售時)先將2008年已結轉至累計未分配利潤的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出,待出售該投資確認投資收益時再確認(見附表)
(5)2009年1月1日(或5月21日)
⑦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000
(6)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
出售分錄同⑤
同時,結轉2008年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入2009年的“投資收益”,結轉分錄同⑥。該方法完整過程的分錄為:①、②、③、④、⑤、⑦、⑥。
與前兩種方法比較而言,這種方法似乎思路清晰,操作合理,但該方法仍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其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存在重復計算利潤和計提盈餘公積金的問題。因為上年(2008年)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已計入當年的凈利潤並計提了盈餘公積金,本年(2009年)又將該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上年的未分配利潤中轉出進入本年的利潤中,形成新一年的利潤並參與新一年的盈餘公積金計提等分配事項,造成循環計算利潤和重復計提盈餘公積金現象。因此,該方法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上述三種處理方法中,後兩種方法是對第一種方法的改進,其出發點十分明確,都是為了使“投資收益”賬戶能准確反映公允價值計量下交易性金融資產完整、真實的收益,以便報表使用者了解該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但是,且不說這些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即使不存在缺陷這些方法也未必能達到讓報表使用者了解該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的目的。因為利潤表中的“投資收益”是一項一定時期內公司的綜合指標,包含了其他方面投資的收益狀態,因此,從該項指標上報表使用者無法獲得某項獨立投資的具體收益信息,除非投資項目是唯一的,或者讓報表使用者查閱相關的明細賬,顯然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及披露建議
事實上,想通過會計核算的.賬務處理過程讓報表使用者了解某投資項目的“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是不現實的,更何況這些賬務處理方法尚存缺陷。筆者認為,應改變思路從報表的披露上尋求解決的途徑,可增設一份利潤表的附表加以解決,該附表可叫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具體賬務處理要求及該附表的格式設計如下:
(一)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
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的方法完全按照上述方法一操作,不需作任何的其他調整。該處理簡明、清晰,完全符合會計准則的要求。在此不必考慮“投資收益”是否獲得完整反映,“投資收益”的全面完整反映則交給“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來完成。
(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設計
設計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目的是要讓報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本公司因公允價值計量而引起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及其產生和實現情況,以便更好地了解由於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風險。該表的項目、內容可設計成表1格式,並根據表2資料填製表1.
填表說明:期末未實現收益合計③=上期的“期末未實現收益合計③” 本期確認未實現收益②-前期確認本期實現收益④;實現總收益⑥=上期的“實現總收益⑥” 前期確認本期實現收益④ 本期確認本期實現收益⑤;已實現凈收益⑨=實現總收益⑥-取得費用⑦(由於本期確認本期實現收益⑤已扣除了處置費用⑧,故在此不再扣減)。
(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與利潤表的關系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中的“上期確認未實現收益①”和“本期確認未實現收益②”分別為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上期和本期的金額。“期末未實現收益合計③”反映已進入利潤,但尚未實現的收益總額。“實現總收益⑥”反映某項目已實現收益的累計數。該表是利潤表的補充附表。
(四)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作用
該表清晰地反映了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收益確認、計量及其實現過程,而且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資產或負債的變動損益都可在該明細表中獲得反映,以方便報表使用者詳細地了解相關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形成過程,了解損益的確認、計量和實現情況。該表的指標信息及功能是對利潤表的極大補充,滿足了報表使用者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及其投資收益的信息需求,適用於短期投資項目較多的企業,特別是證券投資等金融業。
公允價值計量代表了會計計量的發展方向,逐步擴大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是會計的發展趨勢。公允價值變動及其損益的核算與披露將更加重要,核算中未能詳盡的問題也可通過加強報表披露方式進行解決,編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是一種好的嘗試,既可化解核算中不易解決的“跨期”問題,又可較好地豐富披露的報表信息內容,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⑸ 怎樣通過兩個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對比分析出兩個公司的經營情況。
資產負債表所表示的是一個公司這一個月及本年累計的資產及負債,所有者權益的體現.想要分析公司的經營情況,我認為可以從流動資產這里參考,應收貨款體現公司這一個月銷售所產生的應收額,還有應付帳款一般就是公司購材料或者其它成本所產生的應付款項,一個公司的流動資金越多,它的短期償債能力就越強.對企業管理者來說,短期償債能力的強弱意味著企業承受財務風險的能力大小。對投資者來說,短期償債能力的強弱意味著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和投資機會的多少。對企業的債權人來說,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強弱意味著本金與利息能否按期收回。 對企業的供應商和消費者來說,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強弱意味著企業履行合同能力的強弱。而這些數據的參考就可以體現一個公司的大概經營狀況.
⑹ 請教匯兌損益的操作流程及其賬務處理~
一、具體的帳務處理方式如下
1、結匯時(外幣兌換人民幣)
借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得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得差額,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
貸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2、購匯時
借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差額,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
貸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際支付數字)
每月月末調整匯率時,若月初匯率低於上期匯率
3.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銀行存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應收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預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應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預收帳款(外幣)
二、匯兌損益處理情況
1、每個月的月初第一天的匯率為當月做帳時用的匯率,在下個月的第一天會有一個新的匯率,這時需要把帳面的外幣折算人民幣的金額按照新的匯率進行計算,並調整帳面數字,調整數字時產生的差異就是匯兌損益。
2、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將外幣與人民幣相互兌換時,由於銀行採用的價格和帳面上的匯率不一致,產生的差價就是匯兌損益。
三、匯兌收益,是指用記賬本位幣,按照不同的匯率報告相同數量的外幣而產生的差額。簡單地說,就是公司的外幣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因匯率變動,在折算成本幣時造成損益。而這部分匯兌差額作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從而影響公司利潤。
(6)如何分析兩公司交易的交換損益擴展閱讀
不同性質的匯兌損益,應當計入不同的會計報表,影響財務報表上的不同內容。
對於交易損益來說,由於它是隨著外幣業務的產生而產生的,而外幣業務由通常對應著一定的貨幣兌換行為,所以交易損益會真正發生,即交易損益的產生會最終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入流出量。因此,交易損益應當計入企業的損益表,影響企業的應稅收益。
對於換算損益來說,它只是換算外幣財務報表的過程中,由於使用的匯率不一致而產生的一個差額數字,它是永遠不會真正產生的,即換算損益的產生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入、流出量。因此,換算損益不應當計入公司的損益表而對企業的應稅收益產生影響,它應當在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換算損益」進行反映。
從處理的時間來看,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匯兌損益計入當期會計報表,進行立即認定,一種是根據各種不同的規則進行遞延處理。
對於「已清算交易的匯兌損益」,應當計入清算當期的損益表,影響當期的損益;而「未清算交易的匯兌損益」項目,則應遞延至其發生,即遞延至交易實際清算時,再列入損益表。
⑺ 怎麼通過關聯交易轉移上市公司利潤的以五糧液為例
如你自己用別人投資給的錢左手賣給右手,對於你來說沒有什麼損失,但對於投資人來說就大不一樣了.
⑻ CPA 2020 會計教材 - 1803-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比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更加可靠。其中,計入換入資產的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應當符合相關會計准則對資產初始計量成本的規定。例如,換入資產為存貨的,包括相關稅費、使該資產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可歸屬於該資產的其他成本;換入資產為固定資產的,包括相關稅費、使該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於該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
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情況下,不論是否涉及補價,只要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相同,就一定會涉及損益的確認,因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通常是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予以實現。
企業應當在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或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能夠可靠計量但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應當在終止確認時,將換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視換出資產的類別不同而有所區別:
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涉及相關稅費的,按照相關稅收規定計算確定。
【例18-1】20x8年9月,A公司以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一台設備交換B列印機公司生產的一批列印機,換入的列印機作為固定資產管理。A、B公司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設備的賬面原價為150萬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45萬元,公允價值為90萬元。列印機的賬面價值為110萬元,在交換日的市場價格為90萬元,計稅價格等於市場價格,B公司換入A公司的設備是生產列印機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設備。
假設A公司此前沒有為該項設備計提資產減值准備,整個交易過程中,除交付該項設備的運雜費15 000元外,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假設B公司此前也沒有為庫存列印機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其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沒有發生除增值稅以外的其他稅費。
分析:整個資產交換過程沒有涉及收付貨幣性資產,因此,該項交換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本例對A公司來講,換入的列印機是經營過程中必須的資產,對B公司來講,換入的設備是生產列印機過程中必須使用的機器,兩項資產交換後對換入企業的特定價值顯著不同,兩項資產的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同時,兩項資產的公允價值都能夠可靠地計量,符合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兩個條件,因此,A公司和B公司均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並確認產生的損益。
A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A公司換入資產的增值稅進項稅額=900 000 x 13% = 117 000(元)
換出設備的增值稅銷項稅額=900 000 x 13% =117 000(元)
借:固定資產清理 1050 000
累計折舊 450 000
貸:固定資產——設備 1500 000
借:固定資產清理 15 000
貸:銀行存款 15 000
借:固定資產——列印機 900 000
應交稅賢——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7 000
資產處置損益 165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065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17 000
B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根據增值稅的有關規定,企業以庫存商品換入其他資產,視同銷售行為發生,應計算增值稅銷項稅額,繳納增值稅。
換出列印機的增值稅銷項稅額=900 000 x 13% =117 000 (元)
換入設備的增值稅進項稅額=900 000 x 13% =117 000 (元)
假定B公司換出存貨的交易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規定的收入確認條件,
借:固定資產——設備 900 000
應交稅孌——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7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9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17 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1 100 000
貸:庫存商品——列印機 1 100 000
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情況下,發生補價的,支付補價方和收到補價方應當分別情況處理:
1. 支付補價方:
(1)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支付補價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2)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即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應當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支付補價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2. 收到補價方:
(1)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2)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即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應當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在涉及補價的情況下,對於支付補價方而言,作為補價的貨幣性資產構成換入資產所放棄對價的一部分。對於收到補價方而言,作為補價的貨幣性資產構成換入資產的一部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雖然具有商業實質但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無論是否支付補價,均不確認損益。
在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情況下,對於換入資產,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對於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不確認損益。
(二)涉及補價的情況
對於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涉及補價的,應當將補價作為確定換入資產初始計量金額的調整因素,分別下列情況進行處理:
【例18-2】丙公司擁有一台專有設備,該設備賬面原價450萬元,已計提折舊330萬元,丁公司擁有一項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90萬元,兩項資產均未計提減值准備。丙公司決定以其專有設備交換丁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該專有設備是生產某種產品必需的設備,由於專有設備系當時專門製造、性質特殊,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丁公司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也不能可靠計量。經雙方商定,丁公司支付了20萬元補價。假定交易不考慮相關稅費。
分析:該項資產交換涉及收付貨幣性資產,即補價20萬元。對丙公司而言,收到的補價20萬元4換出資產賬面價值120萬元= 16.7% < 25%,因此,該項交換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丁公司的情況也類似。由於兩項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因此,丙、丁公司換入資產的成本均應當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確定。
丙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清理 1 200 000
累計折舊 3 300 002
貸:固定資產——專有設備 4 500 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 1 000 000
銀行存款 200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 200 000
丁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專有設備 1 10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900 000
銀行存款 200 000
從上例可以看出,盡管丁公司支付了20萬元補價,但由於整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的,支付補價方和收到補價方均不確認損益。對丙公司而言,換入資產是長期股權投資和銀行存款20萬元,換出資產專有設備的賬面價值為120萬元 (450 - 330),因此,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就是換出設備的賬面價值減去貨幣性資產補價的差額,即100萬元(120-20);對丁公司而言,換出資產是長期股權投資和銀行存款20萬元,換入資產專有設備的成本等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即110萬元(90+20)。由此可見,在以賬面價值計量的情況下,發生的補價是用來調整換入資產的成本,不涉及確認損益問題。
企業以一項非貨幣性資產同時換入另一企業的多項非貨幣性資產,或同時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換入另一企業的一項非貨幣性資產,或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同時換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也可能涉及補價。涉及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無法將換出的某一資產與換入的某一特定資產相對應。與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之間的交換一樣,涉及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計量,企業也應當首先判斷是否符合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兩個條件,再分別情況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1. 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
(1)對於同時換入的多項資產,由於通常無法將換出資產與換入的某項特定資產相對應,應當按照各項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相對比例(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的,可以按照換入的金融資產以外的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的相對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比例),將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涉及補價的,加上支付補價的公允價值或減去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扣除換入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後的凈額進行分攤,分攤至各項換入資產,以分攤額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進行初始計量。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同時換入的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中包含由《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的金融資產,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在確定換入的其他多項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時,應當將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從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中扣除。
(2)對於同時換出的多項資產,應當將各項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在各項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計入當期損益。
2. 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
(1)對於同時換入的多項資產,應當以各項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務項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
(2)對於同時換出的多項資產,由於通常無法將換出資產與換入的某項特定資產相對應,應當按照各項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相對比例(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的,可以按照各項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的相對比例),將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總額(涉及補價的,減去支付補價的公允價值或加上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分攤至各項換出資產,分攤額與各項換出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在各項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計入當期損益。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同時換出的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中包含由《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的金融資產,該金融資產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的規定判斷換出的該金融資產是否滿足終止確認條件並進行終止確認的會計處理。在確定其他各項換出資產終止確認的相關損益時,終止確認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應當從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中扣除。
【例18-3】甲公司和乙公司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均為13%。20x9年8月,為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經協商,甲公司決定以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機器設備和專用貨車換入乙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小汽車和客運汽車。甲公司設備的賬面原價為1 800萬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300萬元,公允價值為1 350萬元;貨車 的賬面原價為600萬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48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萬元。乙公司小汽車的賬面原價為1 300萬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690萬元,公允價值為709.5萬元;客運汽車的賬面原價為1 300萬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680萬元,公允價值為700萬元。乙公司另外向甲公司支付銀行存款45.765萬元,其中包括由於換出和換入資產公允價值不同而支付旳補價40.5萬元,以及換出資產銷項稅額與換入資產進項稅額的差額5.265萬元。
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都沒有為換出資產計提減值准備;甲公司換入乙公司的小汽車、客運汽車作為固定資產使用和管理;乙公司換入甲公司的設備、貨車作為固定資產使用和管理。假定甲公司和乙公司上述交易涉及的増值稅進項稅額按照稅法規定可抵扣且已得到認證;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
分析:本例涉及收付貨帀性資產,應當計算甲公司收到的貨幣性資產占甲公司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等於乙公司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乙公司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即:
40.5萬元 -(1 350 + 100)萬元= 2.79% < 25%
可以認定這一涉及多項資產的交換行為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對於甲公司而言,為了拓展運輸業務,需要小汽車、客運汽車等,乙公司為了擴大產品生產,需要設備和貨車,換入資產對換入企業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該項涉及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同時,各單項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能可靠計量。因此,甲、乙公司均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總成本,確認產生的相關損益。同時,按照各單項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確定各單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
換出設備的增值稅銷項稅額=1 350 X13% =175.5(萬元)
換出貨車的增值稅銷項稅額=100x 13% =13(萬元)
換入小汽車、客運汽車的增值稅進項稅額=(709.5 + 700)x 13%
=183.235(萬元)
(2)計算換入資產、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
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1 350 + 100 = 1 450(萬元)
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709.5 + 700 = 1 409.5 (萬元)
(3)計算換入資產總成本:
換入資產總成本 = 換出資產公允價值 - 補價 + 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1 450 -40.5 +0 = 1 409.5(萬元)
(4)計算確定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 小汽車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709.5 ÷ 1 409.5 =50.34%
客運汽車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700 4-1 409.5 = 49.66%
(5)計算確定換入各項資產的成本:
小汽車的成本 = 1 409.5 x 50.34% =709.5(萬元)
客運汽車的成本 = 1 409.5 X 49.66% =700(萬元)
(6)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 16 200 000
累計折舊 7 800 000
貸:固定資產——設備 18 000 000
——貨車 6 000 000
借:固定資產——小汽車 7 095 000
——客運汽車 7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 832 350
銀行存款 457 650
資產處置損益 1 700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6 2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 885 000
乙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
換入貨車的增值稅進項稅額=100 x 13% =13(萬元)
換入設備的增值稅進項稅額=1 350 x 13% = 175.5(萬元)
換出小汽車、客運汽車的增值稅銷項稅額=(709.5 +700)x 13% =183.235(萬元)
(2)計算換入資產、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
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1 350 + 100 = 1 450 (萬元)
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總額=709.5 + 700 = 1 409.5 (萬元)
(3)確定換入資產總成本:
換入資產總成本=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支付的補價
=1 409.5 +40.5 = 1 450(萬元)
(4)計算確定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
設備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1 350 ÷ 1 450 =93.10%
貨車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100 ÷ 1 450 =6.90%
(5)計算確定換入各項資產的成本:
設備的成本=1 450 x93.10% =1 350(萬元)
貨車的成本=1 450 x6.90% = 100(萬元)
(6)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 12 300 000
累計折舊 13 700 000
貸:固定資產——小汽車 13 000 000
——客運汽車 13 000 000
借:固定資產一設備 13 500 000
——貨車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 885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2 3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 832 350
銀行存款 457 650
資產處置損益 1 795 000
對於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如涉及換入多項資產或換出多項資產,或者同時換入和換出多項資產的,應當分別對換入的多項資產、換出的多項資產進行會計處理。
【例18-4】20x9年5月,甲公司因經營戰略發生較大轉變,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調整,原生產產品的專有設備、生產產品的專利技術等已不符合生產新產品的需要,經與乙公司協商,將其專用設備連同專利技術與乙公司正在建造過程中的一幢建築物、及對丙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交換。甲公司換出專有設備的賬面原價為1 200萬元,已提折舊750萬元;專利技術賬面原價為450萬元,已攤銷金額為270萬元。乙公司在建工程截止到交換日的成本為525萬元,對丙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余額為150萬元。由於甲公司持有的專有設備和專利技術市場上已不多見,因此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乙公司的在建工程因完工程度難以合理確定,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由於乙公司對丙公司長 期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也不能可靠計量。假定甲、乙公司均未對上述資產計提減值准備,假定不考慮相關稅費等因素。
分析:本例不涉及收付貨幣性資產,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由於換入資產、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不能可靠計量,甲、乙公司均應當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總額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應當按各項換入資產的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分配後確定。
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計算換入資產、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總額:
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525 + 150 =675(萬元)
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總額=(1 200 -750)+(450 -270)=630(萬元)
(2)確定換入資產總成本:
換入資產總成本=630(萬元)
(3)計算各項換入資產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 在建工程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525 ÷ 675 =77.8%
長期股權投資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150 ÷ 675 =22.2%
(4)確定各項換入資產成本:
在建工程成本=630 x77.8% =490.14(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630 x22.2% =139.86(萬元)
(5)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 4 500 000
累計折舊 7 500 000
貸:固定資產——專有設備 12 000 000
借:在建工程 4 901 400
長期股權投資 1398 600
累計攤銷 2 700 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4 500 000
無形資產——專利技術 4 500 000
乙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計算換入資產、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總額:
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1 200 -750)+(450-270)=630 (萬元)
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總額=525 +150 =675(萬元)
(2)確定換入資產總成本:
換入資產總成本=675(萬元)
(3)計算各項換入資產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
專有設備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450 ÷ 630 =71.4%
專利技術占換入資產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180 ÷ 630 =28.6%
(4)確定各項換入資產成本:
專有設備成本 = 675 X71.4% =481.95(萬元)
專利技術成本 = 675 x28.6% =193.05(萬元)
(5)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專有設備 4 819 500
無形資產——專利技術 1 930 500
貸:在建工程 5 250 000
長期股權投資 1500 000
⑼ 兩個企業之間交換資產的會計處理
兩個企業之間交換資產,就是非貨幣性交易。
資產交換的會計分錄: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出資產按照處置資產相同的處理,換入資產按照公允價值入賬。
借: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公允價值)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等
資產處置損益(換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或借方)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以賬面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入資產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
借: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倒擠)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商品/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等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⑽ 怎樣核算兩個分公司的當期損益
分公司在法律上不是獨立法人,如果是會計報表,應由總公司統一核算或提出要求,分公司按要求核算。
如果僅是為了核算清楚兩個公司的成本收益情況,可模擬獨立法人的子公司核算。
第一,分別核算;
第二,關聯方交易相互記入,即,記入一方成本的同時記入另一方的收入,一方記入收入的同時也應記入對方的成本。
其他計算過程和公式同獨立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