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
碳中和即為二氧化碳凈零排放,指的是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與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時期內達到平衡。其中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農業及土地利用活動排放等,人類活動吸收的二氧化碳包括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通過碳匯技術進行碳捕集等。
碳中和有兩層含義,狹義上的碳中和即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達到平衡狀態,廣義上的碳中和即為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吸收量達到平衡狀態。碳中和的目標就是在確定的年份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吸收量平衡。
碳中和機理即為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通過CCUS(碳的捕集、利用與封存)、生物能源等技術以及造林/再造林等方式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碳中和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幅已經超過1℃,中國升溫幅度高於全球平均升溫水平。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升溫,全球溫升幅度可能會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5℃。
全球升溫已經導致氣候風險越來越高,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因此,多數發達國家在實現碳排放達峰後,明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例如芬蘭確認在2035年,瑞典、奧地利、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歐盟、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智利,也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2. 碳交易是什麼意思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確定一定時限內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以配額或排污許可證的形式分配給個體或組織,使其有合法的碳排放權利,並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一樣在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交易,確保碳實際排放不超過限定的排放總量。
成本低的企業可以多減排,通過碳市場將富餘的配額賣給減排成本高的企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成本效益最優的方式實現碳減排。碳交易市場中,交易主體可分為政府、履約企業、投資機構、非履約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團體和個人等五類。不同的交易主體交易不同的標的物,會形成各種諸多交易模式。
機制
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採用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直接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從而產生了碳交易市場。
深圳市於2013年6月18日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拉開了序幕。同時,深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為全國人民打開了新的投資渠道。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
3.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麼交易的
國家集體層面來講,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上線有利於全國碳價格的形成。一方面,全國市場覆蓋規模較大,約40億噸碳排放,佔全國40%的碳排放量被納入交易;另一方面,覆蓋地理范圍較廣,對形成公允的全國碳價格創造了有利條件。有效的碳價格信號將對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能源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那麼不難看出,碳交易即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一大新市場,碳交易市場也將是普通人最有機會參與到碳中和的一個項目。「碳交易」,顧名思義,是指碳排放交易。那什麼是碳交易市場呢?其實碳交易市場也不難理解,它就相當於是證券交易市場,通過申請、登記、開戶、託管等一系列操作來賺取利潤,類似於開設股票賬戶。未來碳排放交易市場很有可能成為股票,基金等方式外的新的理財渠道。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現在入局碳交易意味著什麼?現在入局碳交易就相當於在90年代入局證券市場做股票交易。買入價格低,成長空間大,大家都明白「早起的鳥兒有食吃」,同理早入場的玩家也總是能吃到很多福利!而且,我們的「碳」價格遠低於西方國家市場的價格,這個也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面對即將起飛的「碳金融」,有投資理財傾向和能力的朋友們還應該早做准備、提前布局!
最後,再簡單的說一下碳金融:碳金融是一個比碳交易更大的市場,碳金融除了現貨市場的碳交易之外,它還包括期貨產品、綠色債券、保險以及以碳排放權為抵押物的各種抵押、質押、其他投融資產品等。
4.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它是人們對地球變暖的現實進行反思後的自省、自律,是世界人民覺醒後的積極行動。它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並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並且成為受到各國政府所重視的實際綠化行動。通常可以通過推動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
5. 基金煤碳與碳中和的區別是什麼
基金碳中和也叫碳中和基金,是指投資對象為碳中和產品或者碳中和概念股的基金。碳中和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概念股一般指在煤炭板塊、電力板塊和環保板塊等能夠實現碳減排的企業股,而碳中和的產品內容則包括與碳減排相關的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節能減排術語。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6. 怎麼對碳達峰,碳中和,碳資產,碳交易,碳金融,碳稅,碳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描述
碳達峰是一個過程,即碳排放進入平台期並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進入平穩下降階段。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碳交易市場是由政府通過對能耗企業的控制排放而人為製造的市場。通常情況下,政府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額,並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至企業。如果未來企業排放高於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
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採用節能減排技術,碳排放低於其獲得的配額,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多餘配額。雙方一般通過碳排放交易所進行交易。
碳金融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碳金融」的興起源於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准確地說是涉及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碳金融定義:運用金融資本去驅動環境權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規作支撐,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在市場化的平台上使得相關碳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終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徵收的稅。它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希望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減緩全球變暖。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與總量控制和排放貿易等市場競爭為基礎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不同,徵收碳稅只需要額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實現。
由於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系在一起,碳稅在理論上被設定為需要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管理體制,以實現最優產出,但這並不是必然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定排放限額及減排目標的情況下,在國家或區域的層面實施碳稅具有相當的優越性。例如歐盟就正在討論實施統一碳稅以彌補2005年1月實施的碳排放貿易體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