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合並對業務的理解
構成業務是指企業內部某些生產經營活動或資產負債的組合,該組合具有投入、加工處理和產出能力,能夠獨立計算其成本費用或所產生的收入,比如一個完整的產品經營事業部等。不構成業務,就是指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比如一項資產,只具有生產能力,不具備供應、銷售等。
B. 農業銀行存摺上的"合並"是什麼意思
銀行存摺交易摘要中的合並意思是指存摺在一定的時期內,超過了一定數量筆數的金額發生業務,未能及時登錄在存摺上,電腦系統則自動將該未登錄的發生行數合並成為一個總數,收入一個總計,支出一個總計地反應在存摺上,這就是合並。
如想清楚合並行中包含了什麼內容,可到當地用戶網點櫃台出示存摺與身份證,讓工作人員打一份明細清單。具體可咨詢該銀行客服或者網點營業廳查詢。
(2)合並業務交易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根據《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五十二條發卡銀行的義務:
第三款 發卡銀行應當向持卡人提供對賬服務。按月向持卡人提供賬戶結單,在下列情況下發卡銀行可不向持卡人提供賬戶結單:
1、已向持卡人提供存摺或其他交易記錄;
2、自上一份月結單後,沒有進行任何交易,賬戶沒有任何未償還余額;
3、已與持卡人另行商定。
第四款 發卡銀行向持卡人提供的銀行卡對賬單應當列出以下內容:
1、交易金額、賬戶余額(貸記卡還應列出到期還款日、最低還款額、可用信用額度);
2、交易金額記入有關賬戶或自有關賬戶扣除的日期;
3、交易日期與類別;
4、交易記錄號碼;
5、作為支付對象的商戶名稱或代號(異地交易除外);
6、查詢或報告不符賬務的地址或電話號碼。
C. 農業銀行"合並"到底是一項什麼業務啊
我告訴你,合並是你的賬戶發生額長期不到銀行列印,銀行把你折上一段時間的發生額,按收入支出,合並成一筆收入,一筆支出。這是很正常的。
發生額是能查出來的,只是很麻煩。
不過就你目前的情況,應是沒錢了,具體原因,1,卡摺合一,用卡取了。2,支取了存摺上的錢,銀行沒有給列印存摺。3,就是有點零頭,扣小額賬戶管理費,扣沒了。這些情況都很正常。
D. 什麼是企業合並
企業合並的結果通常是一個企業取得了對一個或多個業務的控制權。構成企業合並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取得對另一上或多個企業(或業務)的控制權;二是所合並的企業必須構成業務。業務是指企業內部某些生產經營活動或資產負債的組合,該組合具有投入、加工處理和產出能力,能夠獨立計算其成本費用或所產生的收入。 有關資產、負債的組合要形成一項業務,通常應具備以下要素: (1)投入,指原材料、人工、必要的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以及構成生產能力的機器設備等其他長期資產的投入; (2)加工處理過程,指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運營過程,能夠組織投入形成產出; (3)產出,如生產出產成品,或是通過為其他部門提供服務來降低企業整體的運行成本等其他帶來經濟利益的方式。 有關資產或資產、負債的組合要構成一項業務,不一定要同時具備上述三個要素,某些情況下具備投入和加工處理過程兩個要素即可認為構成一項業務。業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向投資者提供回報,如生產的產品出售後形成現金流入,或是能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其他經濟利益,如能夠降低成本等。 有關資產或資產、負債的組合是否構成一項業務,應結合所取得資產、負債的內在聯系及加工處理過程等進行綜合判斷。實務中出現的如一個企業對另一個企業某條具有獨立生產能力的生產線的合並、一家保險公司對另一家保險公司壽險業務的合並等,一般構成業務合並。 如果一個企業取得了對另一個或多個企業的控制權,而被購買方(或被合並方)並不構成業務,則該交易或事項不形成企業合並。企業取得了不形成業務的一組資產或是凈資產時,應將購買成本按購買日所取得各項可辯認資產、負債的相對公允價值基礎進行分配,不按照企業合並准則進行處理。 從企業合並的定義看,是否形成企業合並,除要看取得的企業是否構成業務之外,關鍵要看有關交易或事項發生前後,是否引起報告主體的變化。 報告主體的變化產生於控制權的變化。在交易事項發生以後,一方能夠對另一方的生產經營決策實施控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就涉及到控制權的轉移,從合並財務報告角度形成報告主體的變化;交易事項發生以後,一方能夠控制另一方的全部凈資產,被合並的企業在合並後失去其法人資格,也涉及到控制權及報告主體的變化,形成企業合並。實務中,對於交易或事項發生前後是否形成控制權的轉移,應當遵循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綜合可獲得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判斷。 假定在企業合並前A、B兩個企業為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且構成業務(在合並交易發生前,不存在任何投資關系),企業合並准則中所界定的企業合並,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情形: 1.企業A通過增發自身的普通股自企業B原股東處取得企業B的全部股權,該交易事項發生後,企業B仍持續經營。 2.企業A支付對價取得企業B的凈資產,該交易事項發生後,撤銷企業B的法人資格。
E. 所合並的企業必須構成業務如何理解
企業合並的結果通常是一個企業取得了對一個或多個業務的控制權。構成企業合並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取得對另一上或多個企業(或業務)的控制權;二是所合並的企業必須構成業務。業務是指企業內部某些生產經營活動或資產負債的組合,該組合具有投入、加工處理和產出能力,能夠獨立計算其成本費用或所產生的收入。
比如A企業有一條生產線業務,還有其他的資產、負債,B企業對A企業進行合並,因為A企業構成業務,所以B企業對A企業首先構成了業務合並,然後才能判斷構成了企業合並。
如果只是有現金,實收資本,那就相當於是新成立的一個空殼公司,沒有:「(1)投入,指原材料、人工、必要的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以及構成生產能力的機器設備等其他長期資產的投入;(2)加工處理過程,指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運營過程,能夠組織投入形成產出;(3)產出,如生產出產成品,或是通過為其他部門提供服務來降低企業整體的運行成本等其他帶來經濟利益的方式,該組合能夠獨立計算其成本費用或所產生的收入,直接為投資者等提供股利、更低的成本或其他經濟利益等形式的回報。」這些條件,屬於不構成業務的情況,不構成企業合並。
F. 業務合並的概念是什麼
企業合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依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合並為一個企業的法律行為。其中包括被合並企業將其全部資產和負債轉讓給另一家現存或新設企業(簡稱合並企業),為其股東換取合並企業的股權或其他財產,實現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的依法合並的情況。
合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新設合並,即合並各方解散而共同設立為新的企業,也稱解散合並;另一種是吸收合並,即合並一方存續,其他各方解散而並入存續一方,也稱存續合並。企業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合並,均不須經清算程序,合並前企業的股東投資者除要求退股的以外,將繼續成為合並後企業的股東;合並前企業的債權和債務,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由合並後的企業承繼。對企業在合並前後的營業活動應作為延續的營業活動進行稅務處理。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合並將非常頻繁。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往往能夠享受一些稅收優惠,所以,企業合並時除考慮投資、生產經營、市場需求等關鍵因素外,不能忽略因合並產生的適用的稅收政策的變化。特別是企業合並所涉及的稅收處理較為復雜,企業應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