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業銀行信用卡交易結果成功是什麼意思
農業銀行信用卡交易結果成功是指你刷卡消費成功。
❷ 入宅跟搬家的區別
1、意義不同
入宅是指遷入新宅,一般是搬進自己新建或新買的房子。搬家是把家搬遷到別處去,泛指遷移地點或著挪動位置。
2、流程不同
入宅是側重房產交易成功後,在立約或者簽訂合同時,購房者依法接管或者入住房產。搬家則是側重從之前居住的宅子里搬遷到新的房子里。
3、習俗不同
入宅一般是要邀請賓客,齊聚一堂,儀式比較重大。搬家則一般沒有或儀式較小。
(2)交易成功是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搬家的近義詞
1、徙遷
釋義:遷移。
2、搬遷
釋義:遷移。
3、喬遷
釋義:比喻人搬到好地方居住或官職高升,多用於祝賀。
4、遷居
釋義:指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生活;搬家。
❸ 交易成功是什麼意思
買家拍下物品、賣家發貨、買家收到貨和確認收到貨
的全部過程都完成了 就提示交易完成。
交易成功代表的是你這次購物過程的完結。
❹ 入宅和搬家有什麼區別
入宅和搬家的區別:
1、釋義不同
從定義上講,搬家是從原來居住的房子搬到新房子裡面生活,包括傢具、家電、柴米油鹽。而入宅指的是房產交易成功之後,簽訂合同的時候購房者依法入住房產。
2、講究情況不同
從講究上來講,搬家除了選黃道吉日外看一下搬家宜忌就可以了,而入宅除了選吉日還要和親朋好友聚集熱鬧一番,越熱鬧越吉利。
3、習俗不同
入宅的習俗有入宅時,應先用鹽調和清水,清洗凈化宅子,忌諱用真硃砂、柚葉、石榴花枝水,凈宅一遍。
搬家的習俗「入宅儀式」前把所有家電、傢具定位,床、書、衣服、鍋碗瓢盆等整理好,封門,等「入宅儀式」的吉日開門、上香祭祖、開火或放鞭炮等,在當天入住。
❺ 徐州文化的行業習俗
供奉祖師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帶手工業者流行供奉祖師的習俗。木工瓦工供奉魯班;鐵匠供奉李老君;釀酒業供奉杜康;染坊業供奉葛仙翁;制筆業供奉蒙恬;製鞋業供奉孫臏。對祖師的供奉,有的掛畫像,有的塑雕像,有的僅供奉牌位。供奉的時間也有不同,極講究的長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節期間和舉行收徒、拜師儀式及其它重大行業性活動時供奉。
供奉祖師的儀式,各行業大致相同。以染坊業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張紅紙,上寫「葛仙翁之神位」字樣,貼在放染缸的室內。牌位兩旁掛上用紙箔糊制的元寶,神位前大香幾上放香燭。此外,在踩布室、染鍋等處也供奉香燭元寶,曬布架上也掛滿紙元寶。供奉期間,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須沐浴凈身。叩拜時由師父領頭,以下依次叩拜。
拜師
(一)儀式 拜師者必須有親友作介紹人。師傅認可後,便邀請同行中師兄弟輩與學徒的家長、介紹人一道舉行拜師儀式。一般在作坊處擺上香案,供上本行業師祖的牌位(或畫像、塑像)。師傅燃燭上香後,學徒上前,先拜祖師,繼拜師傅,然後拜師伯、師叔、師兄,師兄一般攔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寫紙(訂契約)學徒拜師後,師傅、師伯叔、家長、介紹人等均落座。學徒本人由大師兄陪同,侍立在師傅旁邊,聆聽師傅、師伯叔們的訓導。而後,把事先預備好的《學徒契約》從香案上取下來,交由介紹人宣讀。契約讀完後,學徒的家長、介紹人都在契約上畫一「十」字做押,寫上日期,交給師傅保存,以為憑證,俗稱「寫紙」。待學徒出師時,再退還給家長。
(三)出師 學徒學藝期滿,要舉行隆重的出師儀式。儀式大多在飯館擺筵舉行。凡本行業有師祖廟的,往往借廟會期在師祖廟舉行(筵席照舊)。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魯班祠堂(原址在今徐州師范學校後院,今廢);銅匠、鐵匠、錫匠等在老君廟(今廢,原址在雲龍山北麓),剃頭匠在羅祖廟(老君廟南)。
舉行出師儀式時,除參加拜師收徒儀式時的全班人外,還要請本行業有名望的前輩。
儀式開始時,先燃燭、上香、鳴放鞭炮,出師者上前對祖師像(或牌位)三叩頭,然後再向參加儀式的前輩們叩頭。叩頭時由師傅一一介紹認識,並說些「請前輩們多關照」的話,這時,前輩們多對出師者說些勉勵的話,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然後,家長出面向介紹人、師傅、師兄致謝。謝畢即入席,學徒在席前侍立,斟酒點煙,恭敬侍候。
對出師者來說,這場儀式是其一生中的榮典之一。此後,出師者才被認同為「本行業」中人,否則不被承認,稱之為「穭的」,也就是野的,手藝再高,也無人邀請做工。即使自己找到活做,行業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師傅的子弟輩,從其父、兄學藝,不必有「出師」名義,稱為「家傳」,俗稱「門里出身,不會也懂三分」,照樣為同行承認。
學徒出師後,必須幫師1—2年,這期間有較微薄的工錢。幫師期滿後,或自立門戶,或另擇僱主,工錢就高了。如與原師傅關系極好,自願繼續留下,工錢也要提高。
師徒關系。俗諺稱「師徒如父子」,「三年為師,終身若父」。不但平時要敬重師傅,遇年節要給師傅送禮。在徐州,師傅、徒弟各被稱為「師父」、「徒兒」。師傅或師娘去世,徒兒們必須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喪棒。
客師
作坊內缺乏技藝高的主事師傅時,往往請外面的師傅來主持,俗稱「客師」。客師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
長期客師:在作坊內至少主事一年,並代為教導徒弟。店中對客師「供食不供宿」。任「客師」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請,也不準「跳槽」,否則行業公會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師:作坊因限時趕做大批工件時,臨時請的師傅叫短期客師。活幹完便辭退,再有事再請,重作協商。
守夜
每年重陽節始,各作坊均開始加夜班。因為這時秋收剛過,農閑已到,辦事人多,活計也多,而白天時間卻越來越短。所以,老闆在這一天要特別擺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們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點,俗稱「喝了重陽酒,便把夜來守」。 稱呼與職責
(一)掌櫃即店主,平時也在店內坐鎮,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過問業務工作。
(二)經理店主僱傭的主要管理人員。業務管理、經營往來,都由經理主持。此外,業務研究會,對練習生業務知識的傳授和指導,均由經理負責。有些店由店主親自擔任經理,主持一切。
(三)司帳俗稱「先生」。是店主僱傭的財會及金庫管理人員。規模大些的店,有內帳和外帳之分。內帳登記進貨、帳目往來、倉庫及分類、總帳;外帳專司門市銷售和批發業務。
(四)幫帳司帳的後備人,主要幫內帳工作,一般從做事精細、懂點計算常識的練習生中挑選。
(五)夥友店主僱傭的業務人員。負責營業、洽談業務,與經理協商進貨,逢年過節催收外欠帳目等。練習生們一般稱其為「×爺」。
(六)練習生 俗稱『『學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稱為「x相公」。三年後可升為「小夥友」。練習生的職責為:下店門、灑掃衛生,替值夜班的夥友倒尿盆、打洗臉水、整理床被、
站櫃台。夥友與顧客談交易時,在旁侍聽、敬煙茶f交易成功時,替客人包裝貨物;晚上在櫃台上練習算盤。晚10時,上店門閉市,灑掃內外,整理貨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煙袋,打紙煤,侍候值班夥友入睡後,再打地鋪(無床)就寢。
練習生學習期為3年,學習期內無薪金,僅供食宿、剃頭、洗澡。如在學習期表現較精明強乾的,兩年內即可定薪。
標幟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為木製,白油漆鋪底,繪有花邊;幌子系紡織品製成,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記」外,另寫有經營項目。京貨店多寫「哈拉、嗶嘰」、「綢緞、布邊」;廣貨(百貨)店多寫「申江廣貨」、「磁錫銅器」I醬園店多寫「秋油、陳醋」、「伏醬、腐乳」;毛煙店多寫「瑞雲超塵」、「蘭花留香」;果子店(即食品店,徐州習稱糕點為果子)多寫「南北果品」、「蜜餞糕點」。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詞語,除標明經營項目外,又頗有廣告意味,讀來恢諧有趣。茶樓上多寫『『無揚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絲躥餚」;酒店的招牌(幌子)最為醒目,多寫「太白遺風」或「糟丘精華」;中葯店的招牌較大,高約2米,寬約30厘米,上寫「道地葯材,遵古炮製」。
除上述木製、紡織品製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濕粉抹在店門左右牆上(略高於門的上端)繪上花邊,寫上字代替招牌。
客棧多寫「任官行台」、「安離客商」,另在門上端寫「賓至如歸」;菜館多寫「包辦筵席」、「隨意小吃」;糧行多寫「匯集百穀」、「代客買賣」。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門口懸掛某種物件使顧客易於識別的。
油漆店掛豬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紙坊掛彩色紙穗一大束f估衣店掛衣服一件;香燭.店掛大紅臘燭模型一個;帽店掛破氈帽一個;浴池掛燈一盞,太陽落山後即點亮。
營業習俗
開業: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正式開業,直至年終。開業具體日期,一般由商會擇定吉期,印刷在紅箋上分送各店。開業前一天晚上,商店內好象過除夕:貼對聯、放鞭炮、敬財神,店主互相拜訪、祝賀發財,店員則聚賭或敲鑼打鼓娛樂通宵。次日即正式開業。
徐州的規俗,正式營業前,允許臨時性營業。
記帳暗碼:商店記帳均用大寫,計算多用暗碼(又名蘇州碼),從1至4分別寫為:「l、 Il、lIl、×」。
歇業:商店歇業時,必須在店門上貼「歇業招揭」條。
其它習俗
練習生的衣服上不準釘衣袋,以防偷竊。食品店的果品,允許隨意吃些,但不準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兩天,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營業時間必須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後上門、敬財神,同進夜餐。店主、經理介紹當年營業贏虧情況和來年打算,除向店員們一年的辛苦致謝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員的名單,並婉言辭退。被辭退者,往往稱這頓飯為「打鍋飯」。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員們必須到店主、經理處拜年,練習生還要到夥友家拜年。被宣布辭退的人,如想復工,往往利用這個時機,託人說情,俗稱「鋦鍋」。
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終,為商店討欠債期,委派專人持清單去各地討還欠帳。
每有新商店(行、棧)開業,親友或同行中人必定來賀,並送牌匾。匾為該店字型大小,牌則不同,多寫些吉祥的話語。京貨店牌寫:「天孫雲錦」;廣貨店牌寫:「琳琅滿目」;雜貨店牌寫:「匯集南北」;行棧牌寫:「賓至如歸」。此外,宴請地點也有設在本店的。
❻ 淘寶(已售、交易成功、成交記錄)三個有什麼區別
已售:已賣出的商品數;
交易成功:賣家把貨發給了買家,買家並簽收,也確認收貨了;
成交記錄:商品交易成功明細表。
❼ 漳州傳統民俗有哪些
一、春 節
春節俗稱「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開門放鞭炮,叫做「開正」,1994年底市區禁止放鞭炮,此俗廢,但鄉村依舊。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後,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家庭糧食充足有剩餘。隨後拜年。到尊長、親友、鄰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則以朱盒(俗稱「薦盒」)盛糖果糕點、蜜餞,並泡以甜茶,熱情款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佳餚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辭,雙方都以「紅包」(壓歲錢)和紅柑(雙數)贈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詞》雲:「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
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門遇雨;不掃地,不倒垃圾於戶外,意為財不外泄;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邊挑水;不動針、不縫衣、不動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諱,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諱。
正月初二,「請女婿」。夫妻攜帶兒女,帶著禮物謁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備筵席請女婿,禮節十分隆重,現民間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復營業,小商販走街串巷吆喝喊賣,家居開始打掃衛生,轉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時,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稱為「吃福」。
清以來,春節期間薌城有一種特別習俗即「逛公爺街」(今南昌路,是清時海澄公黃梧住所的街道),內中有風味小吃攤、售貨攤、戲台、布袋戲等娛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改游「娛春場」(1965年廢),址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在保留原有的娛樂外,增設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並在春節期間組織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教師、舉行團拜、開新春茶話會等活動。自90年代起時興家庭卡拉OK,為傳統佳節增添祥和熱烈的節日氣氛。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俗稱「上元節」。
明,用木做燈架或結燈棚於繁鬧處,十一晚即試燈。燈用紗或紙做,雜以五色,剪人物極其精巧,有一燈費數十金者。十四、十五日連街接市,熒煌如火城。遊人絡繹,或擁細樂徐行,簫弦縹渺,謂之「行街」。兒童結隊張船燈,步駕於街市,鼓樂蹈歌喧鬧達曙。少年聚會僧寺賽機炮,煙花流星錯落,觀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清,除做花燈,扎鰲山、放火炮外,子弟還扮仙獅、竹馬、龍燈諸戲。《竹枝詞》詠元宵:「滿城燈火巧安排,兢看鰲山景物佳。北管南腔聽不斷,幾番簫鼓過前街。」新娶媳婦站於元宵燈下任人觀看。
元宵節除「鬧花燈」外,還有「送燈」和「穿燈腳」舊俗。「送燈」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為男方送花燈,閩南方言「蓮」與「連」、「燈」與「丁」(孩子)諧音,作為祈祝「連生貴子」或「早日出丁」。「穿燈腳」是已婚未育的婦女,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間,去街上鰲山燈棚底下,鑽出鑽入向燈神「求丁」。此俗已廢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頭巷尾、宗祠宮廟就張燈結綵。遊人湧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 上元節除吃「上元圓」外,家家戶戶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麵線。俗諺道:「蚝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其間巧手主婦要烹飪出最拿手的菜餚,到宗祠奉祀祖宗,謂之「擺菜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節仍沿襲下來,並由政府部門牽頭,各企事業單位為主,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舉辦元宵花燈展覽。花燈除原有的宮燈、走馬燈、蓮花燈、綉球燈、鯉魚燈等等品種以外,又設計了配以聲樂、布景等新型花燈。組織民間的弄龍、舞獅等踩街遊行。舉辦薌劇演唱,文娛晚會、體育比賽、猜燈謎、舞會等活動,賦予元宵節新的內容,又不失其濃郁的鄉土氣息。
三、做 福
農歷二月十五日,明、清,諸鄉籌錢物、備牲禮,祭土神,祭畢,群飲於廟分胙而歸。稱為「做福」,現在已鮮有做福。但二月初二為灶王公生日,家家戶戶用糕餅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興旺( 有的人家同時供土地公)。清《竹枝詞》曰:「祈農報土事無關, 打鼓吹簫賽社還,近日民風多演戲,鄉村亦唱外江班」。
四、上 已
陽春三月三為上已。明、清時,采百草合米粉作細粿, 祭祀後互相贈送。今居家則用「潤餅」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有的人家則吃「鹵面」。有《竹枝詞》詠道「三月三日天氣長,祖祠祭罷共稱觴,豆芽蔥韭兼春筍,好卷新煎麥餅香」
五、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詞》詠道:「門前插柳雨初晴,令節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誰家上冢祭清明。」薌城習俗掃墓有二種形式:一種叫「巡墓」,只用糕餅致祭,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錠,以紙錢置墓頭。另一種叫「培墓」,先拜後土,再拜正墓。以酒食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孫日子過著甜美。然後「壓紙」,即用石頭壓住紙錢。若是新墳的第一次清明,子孫祭掃完畢,須分食煮熱的鴨蛋,然後將蛋殼放在墳上。新墳要連續3年培墓,以後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後的清明也要培墓。平時對墳墓不可隨便動土。婦女也可參加掃墓。
喪家掃墓第一年必須在節前掃墓,第二年為當日,第三年在節後。其餘清明節前後10天,掃墓、修墓、拾骸移葬的,凡事無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逢清明,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追念先烈以寄託哀思。
六、浴佛節
農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生日,舊時各寺院的和尚沿門唱梵曲化緣,說是要頌經禮贊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錢」。有《竹枝詞》曰:「龍華浴佛久相沿,和尚遊街藉乞錢。畢竟俗根仍未離,也須一洗脫塵緣。」現已廢。南山寺每逢此日,仍舉行龍華法會,參加者多女香客。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七、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端午這一日,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懸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頭,叫「五端」;飲雄黃酒或以之在兒童額上塗寫「王」字;綉香包內裝中葯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帶在兒童胸前;飲午時水、午時茶(午時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這都是驅邪除毒的風俗。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鹵面、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粽子的品種有肉粽、鹼粽、豆粽等。喪家守孝期間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親友贈送。賽龍舟是薌城端午節最熱鬧的盛會, 從五月初開始至月底,九龍江畔分地段輪日舉行,獎品過去是當地商家富戶捐來的,在終點把獎品掛在竹竿上,飛舟爭渡,力爭上游,謂之「奪標」,水上盛會,熱烈非凡。有《竹枝詞》贊曰:「端陽佳節可人天,溪北溪南競斗船。金鼓聲喧齊喝采,錦標爭奪看誰先?」
八、天門開
農歷六月初六日為「天門開」。,俗信此日曬衣服不患蟲蛀,讀書人曬書,居家人滌井成俗。有《竹枝詞》曰:「曬衣六月蟲能除, 酷熱金烏燈太虛。此日『天門開』好曬,郝隆推曬腹中書。」此俗今已廢除。
九、半年圓
農歷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圓」。是日要做半年圓以祭祀祖先。此圓和「冬至圓」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摻點紅色,蒸熱加紅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團圓。
十、七 夕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婦女陳瓜果7盤, 茗碗爐香各7數,用針7枚,取綉線,於焚紙光下,伏地俄傾穿之,以能否穿過多寡評巧。俗說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靜時,扒在井邊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泣聲。
現薌城人在七夕這天只喜吃「白酒」。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縫衣針放於水面,浮者為「巧」。
十一、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俗稱「七月半」。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燒楮錢紙衣。道家在道觀作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蘭盆齋、備豐富的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龍江畔的百姓祭祀更為有趣。夜幕降臨,人們在河灘上擺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經,為野鬼超度,謂之「普渡」。燒過紙錢,便放「水燈」。所謂「水燈」,即用砂缽裝油,點燃燈芯,置於溪中,任其漂流,順水流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帶有封建色彩的習俗漸廢。
十二、普 度
中元節為「鬼節」,延為「鬼月」。整個七月,大肆鋪張,各街道里巷以及農村,從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輪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稱「開巷口」,即「開地獄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即「關地獄門」才把燈取下燒掉。
七月間,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稱「普度日」。以牲禮菜餚敬祀鬼魂。祭完就大開宴席請客,晚上演戲,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鋪張排場,終成陋習。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又設祭一次。舊時在公爺街,搭高台、豎燈桿,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僧禮懺,法事完畢,滿戲檯子食物任人們搶回去吃,俗稱「搶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動已有較大收斂。但八十年代後,城鄉生活水平提高,鋪張浪費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產生的酗酒鬧事也瀕瀕不斷。由於政府加大力度宣傳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廢除此陋習。
十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是日以酒肉,月餅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並演戲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報。舊俗中秋夜要拜祭月娘;婦女要「聽香」;小夥子用刀砍甘蔗,以卜行運,稱作「蔗卦」。有《竹枝詞》:「今宵設酒到三更,共賞中秋月色明。最是人間多問卜,不求財利即功名。」民國期間,富戶購月餅並宴請親友,喝酒賞月,猜迷、射覆。晚上,占卦人滿街,舊俗認為八月十五晚的卦最准。上舉習俗今已漸廢。
現中秋之夜,於月下設置水果(以柚子為主)、月餅再泡上一壺茗茶,邊泡茶邊吃餅邊賞月。每逢此佳節,更有海內外朋友歡聚一堂,共賞家鄉明月。
十四、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又稱「九月節」。舊時出遊登高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俗稱在重陽吃柚子補頭腦;吃番薯、芋頭補四肢筋骨;吃花生補手指;吃紅柿補心肺。《竹枝詞》詠道:「九月黃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說當年,兒童游戲貪逃學,偷向城頭放紙鳶。」兒童在芝山放風箏,遊人至暮才散。
現在薌城人在這一天邀友人登高覽勝。這一時間,學校組織遠足,或舉行爬山比賽,或放風箏。自1988年國家定此日為「敬老節」後,社會各界在這天開展形式多樣的尊老、敬老活動。
十五、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舊時迷信的居民,在這一天都要焚香點燭,以牲禮敬祭「三官大帝」,並於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曰「三界公燈」。此俗今已廢除。
十六、冬 至
在農歷十一月間,夜長晝短。凡外出者這天應盡量回家和家人團聚,合家品嘗「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圓」為祭品,稱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謁祖,嫡系長房裔孫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畢。《竹枝詞》曰:「家家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綉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十七、尾 牙(牙祭)
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牙,家家戶戶「做尾牙」,敬地基主。三資企業老闆請員工吃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日東家不但要辦豐盛的酒餚祀地基主,還要遍請伙計表示犒勞,並以做「尾牙」酒宴決定明年伙計的去留。
十八、送 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稱「送尪 」,以三牲酒禮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餅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說壞話的半邊嘴, 祈求宅君「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這天又稱「小年夜」,家家燈火通明,燃放鞭炮,為宅君送行。《竹枝詞》曰:「送神祀灶敬陳牲,風度家家爆竹聲。為祝來年運氣好,香燈供奉到天明」。送神後清掃房宅,俗稱「清沌」。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宅君下降,祀禮如舊,謂之「接尪 」。
十九、除 夕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叫為除夕,俗稱「廿九暝」或「年兜夜」。俗語道「大人亂操操,囝仔愛年到」。說的是除夕前幾天,家家戶戶要忙於諸如打掃衛生、 縫裁衣服,炊糕做粿 、殺雞宰鴨、備辦年貨諸事,孩子們卻因年兜而大飽口福、 新衣斗艷而歡天喜地。
除夕當天下午,要以三牲、飯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 謂之「辭歲」。然後要貼大紅春聯、門簽和年畫,裝飾布置房間。逢居喪人家不貼春聯。除夕之夜,外出親人均要回家團聚,吃「年夜飯」。舊時飯桌下放一小火爐,謂之「圍爐」。菜餚常用韭菜、蘿卜、雞諧音「天長地久」、「好彩頭」、「起家」,還把比喻聚財的蛤殼撒在門後或床下,象徵發財致富、金銀滿屋。「圍爐」時,全家人不分貴踐、親親熱熱;席間禁忌說不吉利的話;偌若有親人在外未歸的,席上應為他留座位,擺上碗筷、酒杯、以示團聚;已婚女兒通常在夫家參加「圍爐」,不上娘家的團圓桌。圍爐後,長輩要給兒孫們分「紅包」(即「壓歲錢」)後來逐漸發展,能掙錢的後輩也給長者「紅包」。另外,宴席結束, 主婦要盛一碗米飯放於廚房,上插一紅紙花,俗稱「春飯」,諧音「剩飯」,祝願來年足食。又有用紅繩扎二整支甘蔗,倚置門後,寓意來年佳境有如甘蔗節節甜。接著便是「守歲」,俗信守歲要「竟夕不眠」,能使父母祖輩長壽。舊俗是慫恿兒輩賭博,或猜迷、行令、講故事,一夜未眠。點長明燈至初五方熄。
此外,在舊社會薌城還有個討債的特殊習俗,通常欠債要於過年前還清,除夕之夜便是當年結賬還債的最後期限。因此,財主是夜分派伙計,手提燈籠四齣收賬討債。而這天晚上的城隍廟( 今延安南路與修文東路交會處)按例公演戲曲,並依習俗在演戲、看戲期間,不許盤索債務,給一些無錢還債的人有個躲債的場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廟演出的戲被譽為「躲債戲」。
❽ 什麼叫交易已經成功,賣家將收到您的貨款
交易成功就是你買東西,你確認收貨就是交易成功,賣家暫時是收不到你的錢的,因為錢要先放在支付寶,給雙方一個緩沖時間。
❾ 交易成功和交易已被受理有什麼區別
交易成功是指一個交易從開始到結束完美達成
交易已受理代表正在受理這個交易,在進行階段,目前並未取得成功
❿ 交易成功是什麼意思
交易成功是指客戶【買家】已經確認收貨的狀態;交易中是指客戶【買家】拍下訂單,買家准備發貨或者已經發貨但【買家】未收到貨/未確認收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