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交際禮儀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1、禮儀之邦?)
n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其漫長的禮儀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的草創時期、禮儀的形成時期、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禮儀的強化時期、禮儀的衰落時期、現代禮儀時期和當代禮儀時期等8個時期。禮儀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
1、 禮儀的萌芽時期(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萬年)
n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在長達100多萬年的原始社會歷史中,人類逐漸開化。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他們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而他們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2、禮儀的草創時期(公元前1萬年-公元前22世紀)
n公元前1萬年左右,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不僅能製作精細的磨光石器,並且開始從事農耕和畜牧。在其後數千年歲月里,原始禮儀漸具雛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生活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區別,有帶殉葬品的仰身葬,還有無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及有關資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別。而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男子坐左邊,女子坐右邊等禮儀日趨明確。
3、禮儀的形成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
n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中國由金石並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金屬器的使用,使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躍上一個新台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財富除消費外有了剩餘並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因而出現階級對立,原始社會由此解體。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5 世紀的夏代,開始從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向早期奴隸社會過渡。在此期間,尊神活動升溫。
n在原始社會,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人們不理解一些自然現象。他們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陽是神,風有風神,河有河神……因此,他們敬畏「天神」,祭祀「天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早期禮儀包含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若干准則,又是原始社會宗教信仰的產物。禮的繁體字「禮」,左邊代表神,右邊是向神進貢的祭物。因此,漢代學者許慎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說文解字》)
n以殷墟為中心展開活動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紀至前11世紀活躍在華夏大地。他們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古都——地處現河南安陽的殷都,而他們在婚禮習俗上的建樹,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熱所掩蓋。
n推翻殷王朝並取而代之的周朝,對禮儀建樹頗多。特別是周武王的兄弟、輔佐周成王的周公,對周代禮制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他製作禮樂,將人們的行為舉止、心理情操等統統納入一個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紹周朝制度的《周禮》,是中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禮儀專著。《周禮》(又名《周官》),本為一官職表,後經整理,成為講述周朝典章制度的書。《周禮》原有6篇,詳介六類官名及其職權,現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記》彌補。六官分別稱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宮事、財貨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禮、樂舞等;夏官主管軍旅、邊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築等。
n春官主管的五禮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是周朝禮儀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禮,指祭祀的典禮;凶禮,主要指喪葬禮儀;賓禮,指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的會盟等禮節;軍禮,主要包括閱兵、出師等儀式;嘉禮,包括冠禮、婚禮、鄉飲酒禮等。由此可見,許多基本禮儀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書於商周之際的《易經》和在周代大體定型的《詩經》,也有一些涉及禮儀的內容。
n在西周,青銅禮器是個人身份的表徵。禮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顯示權力等級。當時,貴族佩帶成組飾玉為風氣。而相見禮和婚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親迎等「六禮」)成為定式,流行民間。此外,尊老愛幼等禮儀,也已明顯確立。
4、禮儀的發展、變革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東周時期)
n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承繼西周的東周王朝已無力全面恪守傳統禮制,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
n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在此期間,相繼涌現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
n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歷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編訂的《儀禮》,詳細記錄了戰國以前貴族生活的各種禮節儀式。《儀禮》與前述《周禮》和孔門後學編的《禮記》,合稱「三禮」,是中國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著作
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他要求人們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他倡導的「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互相關心,彼此尊重。總之,孔子較系統地闡述了禮及禮儀的本質與功能,把禮儀理論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加以發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學說和民貴君輕說,主張「以德服人」在道德修養方面,他主張」捨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講究「修身」和培養「浩然之氣」等。
荀子(約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張「隆禮」、「重法」,提倡禮法並重。他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荀子指出:「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荀子·大略》)荀子還提出,不僅要有禮治,還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禮,法制完備,國家才能安寧。荀子重視客觀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倡導學而至善。
5、禮儀的強化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n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終吞並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朝制定的集權制度,成為後來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體制的基礎。
n西漢初期,叔孫通協助漢高帝劉邦制定了朝禮之儀,突出發展了禮的儀式和禮節(3、《宰相劉羅鍋》)。而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系統化,提出「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天人感應」之說。(《漢書·董仲舒傳》)他把儒家禮儀具體概況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劉徹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禮教成為定製。
n漢代時,孔門後學編撰的《禮記》問世。《禮記》共計49篇,包羅宏富。其中,有講述古代風俗的《曲禮》(第1篇);有談論古代飲食居住進化概況的《禮運》(第9篇);有記錄家庭禮儀的《內則》(第12篇);有記載服飾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論述師生關系的《學記》(第18篇);還有教導人們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第42篇)等。總之,《禮記》堪稱集上古禮儀之大成,上承奴隸社會、下啟封建社會的禮儀匯集,是封建時代禮儀的主要源泉。
n盛唐時期,《禮記》由「記」上升為「經」,成為「禮經」三書之一(另外兩本為《周禮》和《儀禮》)。(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
n宋代時,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兼容道學、佛學思想的理學,程頤兄弟和朱熹為其主要代表。二程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的間。」(《二程遺書》卷五)「禮即是理也。」(《二程遺書》卷二十五)朱熹進一步指出,「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間。」(《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禮·二》)朱熹的論述使二程「天理」說更加嚴密、精緻。
n家庭禮儀研究碩果累累,是宋代禮儀發展的另一個特點。在大量家庭禮儀著作中,以撰《資治通鑒》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儀》和以《四書集注》名揚天下的南宋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禮》最著名。
n明代時,交友之禮更加完善,而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
6、 禮儀的衰落時期(公元1796-1911年)
n滿族入關後,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制,並且使其復雜化,導致一些禮儀顯得虛浮、煩瑣。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見禮,當品級低者向品級高者行拜禮時,動輒一跪三叩,重則三跪九叩。(《大清會典》)。清代後期,清王朝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而衰。而伴隨著西學東漸,一些西方禮儀傳入中國,北洋新軍時期的陸軍便採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以代替不合時宜的打千禮等。
7、 現代禮儀時期(公元1911-1949年,民國時期)
n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趕回祖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和戰友們破舊立新,用民權代替君權,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級制;普及教育,廢除祭孔讀經;改易陋俗,剪辮子、禁纏足等,從而正式拉開現代禮儀的帷幕。(中山裝)
n民國期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握手禮開始流行於上層社會,後逐漸普及民間。
n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解放區,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及移風易俗,進而譜寫了現代禮儀的新篇章。
8、當代禮儀時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的禮儀建設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禮儀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禮儀革新階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國當代禮儀發展史上的革新階段。此間,摒棄了昔日束縛人們的「神權天命」、「愚忠愚孝」以及嚴重束縛婦女的「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確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關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會關系,而尊老愛幼、講究信義、以誠待人、先人後己、禮尚往來等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精華,則得到繼承和發揚。
(2) 禮儀退化階段(1966——1976)
n1966年至1976年,中國進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使國家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嚴重損失,也給禮儀帶來一場「浩劫」。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被當作「封資修」貨色掃進垃圾堆。禮儀受到摧殘,社會風氣逆轉。
(3)禮儀復興階段(1977年-至今)
n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中國的禮儀建設進入新的全面復興時期。從推行文明禮貌用語到積極樹立行業新風,從開展「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約,各行各業的禮儀規范紛紛出台,崗位培訓、禮儀教育日趨紅火,講文明、重禮貌蔚然成風。《公共關系報》、《現代交際》等一批涉及禮儀的報刊應運而出,《中國應用禮儀大全》、《稱謂大辭典》、《外國習俗與禮儀》等介紹、研究禮儀的圖書、辭典、教材不斷問世。廣闊的華夏大地上再度興起禮儀文化熱,具有優良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高潮······ (電話拜年;簡訊祝福)
二、西方禮儀研究成果舉要
n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千年起,愛琴海諸島居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此後,相繼產生了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
n《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這部著名的敘事詩主要描寫特洛亞戰役和希臘英雄奧德賽的故事,其中也有關於禮儀的論述。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n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談天說地,而在於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制、公正;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說:「人類由於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n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5世紀,是羅馬帝國統治西歐時期。此間,教育理論家昆體良撰寫了《雄辯術原理》一書。書中論及羅馬帝國的教育情況,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期開始。而詩人奧維德通過詩作《愛的藝術》,告誡青年朋友不要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
n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開始封建化過程,12至17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中世紀歐洲形成的封建等級制,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將封建主與附庸聯系在一起。此間制定了嚴格而煩瑣的貴族禮儀、宮廷禮儀等。例如於12世紀寫定的冰島詩集《埃達》,就詳盡地敘述了當時用餐的規矩,佳賓貴客居上座,舉杯祝酒有講究······
n14至16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該時期出版的涉及禮儀的名著有:義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朝臣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范及其重要性;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公元1466年—1536年)撰寫的《禮貌》,《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和外表美。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指出:「一個人若有好的儀容,那對他的名聲大有裨益,並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說,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一樣。』」(《培根論說文集·論禮節與儀容》)
n17、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繼爆發。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禮儀逐漸取代封建社會的禮儀。資本主義社會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則,但由於社會各階層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過,資本主義時代也編撰了大量禮儀著作。例如,捷克資產階級教育家誇美紐斯(公元1592—1670年)編撰了《青年行為手冊》等;英國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於公元1693年寫作了《教育漫話》。《教育漫話》系統地、深入地論述了禮儀的地位、作用以及禮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德國學者緬南傑斯的禮儀專著《論接待權貴和女士的禮儀,兼論女士如何對男士保持雍容態度》,於1716年在漢堡問世。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勛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書》中指出:「世間最低微、最貧窮的人都期待從一個紳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養,他們有此權利,因為他們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並不因為教育和財富的緣故而比你低劣。同他們說話時,要非常謙虛、溫和,否則,他們會以為你驕傲,而憎恨你。」
n西方現代學者編撰、出版了不少禮儀書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國學者讓·賽爾著的《西方禮節與習俗》,英國學者埃爾西·伯奇·唐納德編的《現代西方禮儀》,德國作家卡爾·斯莫卡爾著的《請注意您的風度》,美國禮儀專家伊麗莎白·波斯特編的《西方禮儀集萃》以及美國教育家卡耐基編撰的《成功之路叢書》等。
(二)中西禮儀的差異
n由於東西方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有所不同,所以,中西禮儀在一些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現擇要略作介紹。n1. 大相徑庭的問候語n2. 毀譽不一的「老」n3. 截然不同的宴請語(豐儉;餐飲)n4. 涇渭分明的送禮禮儀n5. 交談話題(火車上的交談與保護隱私)n6. 語言表達(西方父親感謝女兒與中國父親批評兒子客氣);請大家補充!
三、禮儀的概念、特徵和原則:
n1、禮儀的概念n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行為規范與准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n禮貌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范,如尊老愛幼、熱情待客等。n禮節是指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待人接物的形式,如拜會、回訪、揮手致意等。n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表情、姿態等。n儀式是指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的活動,如開業典禮、迎送儀式等。
n2、禮儀具有三個特徵:(1)共同性 ;(2)繼承性;(3)發展性。n3、禮儀的四條原則:(1)尊重原則;(2)遵守原則;(3)適度原則;(4)自律原則。
㈡ 禮儀之根從什麼時期開始發芽
在部落聯盟時期就有了關於部落首領的具體地位以及相關的祭祀以及特權的表現!這是狹義的部族對首領的尊敬!到了夏商時期開始有了貴族之間的交際禮儀的雛形!到了周朝才有了約束諸侯王以及萬民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