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的含義)
①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人的身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勞動則是勞動力的使用,它的實現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為條件。
(其次,從勞動力的交換過程來看)
②當雇傭工人和資本家在市場上發生交換關系時,他的活勞動並不存在,並且工人的勞動是在被僱傭以後才開始的,這時的勞動已經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工人不能出賣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再者,從商品價值的決定看)
③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也就是說,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家是剝削雇傭工人的,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工人生產的價值中的一小部分,其餘都是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 所以,如果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則資本家就要付給工人商品的全部價值,那麼資本家就無利可圖,因此,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
所以,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到的只能是工人的勞動力,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也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者價格,而非勞動。因此,工資的本質就是勞動力的價值或者價格。
2. 為什麼勞動力市場的交易中,交易的不能是勞動技術
勞動力就是泛指體力勞動,所以技術不能在勞動力市場交易。
3.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資源的( )消費,交易,分配,3選2.可以的話,給出理由
當然是交易場所和分配場所啊。
勞動力市場包括勞動力需求主體與勞動力供給主體,勞動力資源就是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勞動力資源找到合適的需求主體就是勞動力資源的分配,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力資源的交易過程(勞動力供給主體願意出賣勞動力,勞動力需求主體願意給付工資,交易達成)。
你可以看看勞動經濟學的書!
4. 企業如何實現勞動力的供求平衡
充分發育勞動力市場實現勞動力供求平衡
要實現勞動力供求關系的中長期平衡,必須依賴於兩個條件:首先,需要准確地把握勞動力供求演變的態勢;其次,就業政策要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緊密結合,共同發揮作用。就我國中長期的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看,勞動力供給壓力將逐步減輕,但「十一五」初期的就業形勢仍然嚴峻,就業政策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應根據這一特點做出相機調整。而長期的就業政策需要形成和宏觀政策相互配合的機制,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擴大的和諧統一。
一、重視經濟結構調整的一般規律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尚未完成。具體來說,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仍將繼續,農業的產值份額仍將持續下降,並繼續排斥勞動力。對這一規律的認識有利於我們判斷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演變趨勢。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農業部門的產值總量仍然會不斷增加,但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將不斷下降。農業部門的作用更類似於一個勞動力供給的蓄水池:在非農就業機會增加的時候,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提供勞動力,在非農就業機會緊張的時候農業部門則停止或減緩勞動力的轉移。但農業不會創造新增的就業機會。
因此,在分析經濟增長產生的勞動力需求時,就要區分不同經濟部門的不同作用。很多學者的研究並未區分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在創造新增就業機會方面的差異,結果得出經濟發展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日趨下降的結論。但如果僅僅考慮非農行業的情況,會發現近年來的非農GDP增長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1991年至2003年,非農就業彈性的平均值在0.3左右,而且波動的幅度也不大。如果就業彈性保持這一水平,非農部門維持8%到10%的經濟增長水平,每年就可以實現1000萬到1500萬的新增就業。這也意味著,通過促進非農部門的經濟增長,解決好就業問題是可行的。換言之,就業形勢嚴峻往往是由於非農經濟部門的增長不理想。
從勞動力供給方面看,總體上說,我國的人口構成在較長的時期內都將維持較有利於經濟增長的結構,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重大約在2030年左右達到最高值。但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勞動供給的邊際壓力遞減。以「十一五」期間為例,2006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其後處於遞減的趨勢,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到800萬人,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遞減的態勢非常明顯。同時數據也顯示,「十一五」的頭兩年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兩年,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兩年,也是宏觀經濟政策和勞動力市場政策最應關注的兩年。
二、繼續增強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
國際經驗表明,建設一個具有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是確保長期就業崗位的根本舉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盟很多國家採取了很多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的政策,致使其失業率至今仍然居高不下;而美國更注重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對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更順利。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數量優勢極其明顯,但也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僵化的後果要遠比發達國家嚴重。因此,確保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應該成為中長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首先,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總是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比較低級的形態到比較高級的形態的發育過程,並涉及到一整套制度的建設與安排。目前我國城市出現的非正規就業,實際上是利用勞動力市場機制的一種方式。我們在看到非正規就業在勞動力市場規范上面的缺陷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就業形式對於解決城鎮勞動力的下崗、失業問題,為農村流動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的積極貢獻。
其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遵循「低水平和廣覆蓋」的原則。在中長期,社會保障以建立和健全體系為主,並確保保障的水平不脫離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
第三,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工資形成和僱用決策機制。國際經驗表明,對企業勞動決策機制的干預是損害勞動力市場競爭性的重要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也不利於本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基本的制度規范,明確企業在工資形成和僱用決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將有利於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健康的發展。
另外,政府對勞動力市場規制的選擇,需要把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行有效規制。例如,最低工資方面的規制在目前可能並不是中國勞動力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反,有可能損害勞動力市場的效率。而一些破壞勞動力市場競爭性的行為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例如,勞動安全、清欠工資等。所以,集中行政資源維護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是政府在管理勞動力市場時應該注意的基本原則。
三、注意就業政策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
首先,需要注意宏觀調控目標和時機的選擇對就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在「十一五」期間,前兩年是勞動力供給壓力最大的時期,也是最有可能出現高失業的時期。非農部門的經濟增長達到10%,就業彈性達到0.3左右,才有可能在「十一五」初期出現勞動力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就業需求管理是宏觀經濟決策部門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業目標也是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需求的兩個基本要素經濟增長率和就業彈性都需要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得以實現。因此,在宏觀調控過程中要注意,在「十一五」初期宏觀調控政策不宜過多地限制經濟增長,通過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非農部門按可比價格計算10%左右,創造就業機會。
其次,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有側重地推進勞動力市場改革。由於「十一五」初期就業彈性也需要處於高位值。因此,仍然需要鼓勵各種形式的非正規就業。而且,勞動關系管理和其他勞動力市場規制措施的出台,要
審慎地選擇時機。到「十一五」的中後期,勞動供給壓力減輕,再適時地出台有關的規制措施,推進勞動力市場改革。
第三,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動態地調整和統籌就業政策。農業部門雖然不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聯動,仍然會對整體的就業形勢產生影響。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速度和數量,都受到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的相對收入關系的影響。繼續保持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將有利於減輕非農部門就業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如果「十一五」中後期非農部門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則有可能出現新增就業需求大於勞動力供給的局面,加大對農村非農勞動力轉移的支持力度就會有助於實現勞動力供求的總體平衡。
第四,要注意其他社會政策和就業形勢的聯動以及時機的契合。每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中,有一部分勞動力仍然是在校學生。尤其是初中畢業生數和高中招生數的差額越來越大,2003年已達1248.9萬人。因此,根據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特點,盡快加速發展高中階段的教育,將有利於勞動力供求的平衡,並將在總體上對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產生積極作用。
5. 勞動力交易市場有幾種形式
有兩種形式,購擁者與被購擁者
6.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交易和銷售
勞動力即存在於勞動者身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不是從來就是商品,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成為商品的。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不是商品,因為無論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都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比如在原始社會,原始人的勞動力和歸原始公社所有的生產資料直接結合,不存在出賣勞動力的問題。在奴隸社會,奴隸商品的買賣,是奴隸主對歸其所有的奴隸的整個人身的買賣,並不是奴隸單獨地把存在於其身體當中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無法出賣勞動力。在封建社會,農奴對封建主仍然存在人身依附關系,也無完全的人身自由可言,也無法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 不過在這里要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些同志認為,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勞動力就是商品。因為商品交換就是勞動的交換,勞動既已成為商品,勞動力也就必然是商品。這樣勞動力成為商品就要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了。對此我認為,商品經濟的存在,確實是勞動力商品化的重要的前提條件,但不能說只要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勞動力就成為商品了。因為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勞動的交換只能是物化勞動的交換,勞動產品的交換,而不是活勞動,更不是勞動力的交換。勞動產品的商品化,勞動產品的交換,確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而勞動力的商品化卻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 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但存在商品經濟這個條件,而且還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另外兩個重要條件,那就是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屬於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沒有任何實現自己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 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三個條件,如果從一般意義上來概括,也是我們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的出發點。 二 那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否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們在對社會主義進行理論探索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分成階段的,我們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和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有重大區別的。討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不是商品的問題,首先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否則問題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說明。 眾所周知,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同時他把社會主義視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從共產主義的共性出發來分析社會主義的。在這樣的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消失了,勞動力也就不再是商品了。首先,在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商品經濟退出了歷史舞台,當然不談什麼勞動力商品。第二,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制,社會生產實行計劃調節,勞動力作為一種社會的勞動力,通過計劃的方法實現和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勞動者就無需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了。第三,分配方式是實行「勞動券」式的按勞分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而不是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很明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下面的分析將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仍然是商品。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要素)的商品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它要求社會資源??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通過市場來配置,惟有這樣才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這是現實經濟生活反復告訴我們的一個真理。 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仍然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然也是實行公有制,不過我們實行的公有制(主要指全民所有制),是有其自身特點的。那就是公有制企業是一個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有自身的經濟利益。公有制企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按照市場的狀況,按照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自主地選擇勞動力,而決不願意國家不根據單位需要用計劃的方法來分配勞動力。這樣,勞動者必須自主地進行勞動力再生產,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和知識,以接受企業,更確切地說是接受市場的挑選,以便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從勞動者這方面來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依然是謀生手段,並且勞動還存在著簡單勞動、復雜勞動、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等重大區別。因而勞動者必然非常關心勞動報酬的多少,關心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部門和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存在重大區別的情況下,勞動者必然把自己的勞動力投向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的部門和企業。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充分展開,各個企業加強內部管理,企業之間對勞動強度會有一個客觀的標准,在這方面差別不會太大。對勞動者來說,關鍵是要選擇有良好的發展前途和經濟效益的企業。我國改革以來,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職工從經濟效益差的企業流向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這也是我國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基礎。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仍然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勞動者自主地進行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並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和條件擇業而從,待價而潔。企業也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選擇勞動力。在企業和勞動者之間存在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因為,當前我們實行的公有制是和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現階段的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在這種公有制的條件下,社會為了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推動社會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必須組織起大量的勞動者,以企業為單位,在嚴密的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活動。所以,所謂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質上是生產資料屬於全體勞動者或集體勞動者所有,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勞動者個人離開了集體,他既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也無經營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仍然處於分離狀態。勞動者必須在勞動力市場上出售勞動力,並且被企業聘用以後,勞動力才能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那麼這樣講是不是有悖於公有制的本質呢?我們認為並沒有,因為公有制並不能把它理解成一成不變的東西。原始社會的公有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和未來社會的公有制顯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如上所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就是通過勞動者集體掌握生產資料,勞動者出售勞動力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來實現的。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惟有通過這種結合方式,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學技術學知識,遵守勞動紀律,多作貢獻的積極性,才能使社會主義企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降低勞動成本,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來,也才能使勞動力資源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得到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對此,也有同志在文章中說,公有的生產資料不能分割和量化到每個勞動者身上,這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公有制的一般特點,甚至在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②〕。對此我們的回答是,社會不要說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生產力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已經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全社會所有制,勞動力已成為社會的勞動,可以用計劃的方法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這又和當時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到了那時也就談不到要量化和分割生產資料的問題。所以,我們感到討論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問題,關鍵是要分清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客觀歷史條件,否則問題很難得到正確的說明。 第三,從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是商品,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設想的按勞分配,即同志們都熟知的「勞動券」式的按勞分配;很明顯,在當代並不具備實行這種按勞分配的條件。目前在我國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學科書中,重新解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提出了諸如按勞分配中的「勞」,要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要通過價值貨幣來實現,勞動貢獻和勞動報酬的一致是暫時的,不一致是經常的,等等。但是,如果我們對此作深入的思考就會發現,這種按勞分配的「勞」,仍然是無法確定,無法實現的。因為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企業是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需要來招聘勞動者,企業是因崗設人,因任務安排勞動力的。勞動者要完成的工作量和能夠得到的報酬,是在勞動力市場上按勞動力的價值確定的,並不是在勞動過程結束以後按勞動量計算分配的。傳統體制下那種按計劃分配勞動力,工資全國一個標準的做法已經或必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是商品,也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特別是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的能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它包括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的生存和教育訓練所需的生存資料、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另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的價值決定也有其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然而在這里我們更想說明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商品同資本主義勞動力商品有著本質的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資本主義社會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資奴隸,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指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是不受壓迫,不受剝削的,沒有改變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我們這樣講並不是要粉飾什麼,因為我們認為,關於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問題,不能象有些同志在文章中對它作絕對化的理解,也要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考察。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就是通過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勞動者個人參加到集體中去,和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努力工作,不斷進取從而得到體現的。更何況,我們社會主義企業是組織起來的勞動者的集體,企業的管理者是勞動者的代表。社會主義企業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和規定,加強民主管理尊重勞動者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正確運用工資、獎金等手段,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全體勞動者利益的總代表,國家通過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各項方針政策,運用經濟、法律手段,發揮宏觀導向作用,把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財富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以保證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勞動者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另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力價值的發展趨勢也不同。資本主義工資僅限於勞動力價值之內。資本主義積累必然造成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價值發展總趨勢是:勞動者對生存資料的需要在總額中占的比重將下降,而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所佔有比重將逐步提高,需要的總量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總之,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和數量都在不斷地擴大
希望採納
7. 如何理解勞動、勞動力、勞動力市場、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
體面勞動含義: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想通過促進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以及開展政府、企業組織和工會三方的協商對話,來保證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在著文探討「體面勞動的社會意義」時認為,如果從社會意義上去理解,「體面」,實際上是人類在社會或者組織中能在展示自己的行為和容顏上獲得愉悅的一種自我滿足心態或者受到社會贊譽的文化審美比較的結果社會反映。他從社會意義分析後對「勞動」也進行了界定,勞動是指人類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創造社會財富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活動。艾君認為,通俗地講,「體面勞動」也就是有美麗的「體」有榮耀的「面」的勞動。他從社會意義將「體面勞動」界定為,「體面勞動」,實際上指勞動者能夠自願自豪榮耀地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政治、物質、文化等方面需要而有尊嚴地從事社會有目地創造財富的活動。「體面勞動」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光彩活動,它集中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勞動觀和社會需求,它的內涵包含著自我勞動價值觀和社會認識觀的雙重性。
勞動力有三種含義:⑴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⑵ 勞動力是指由勞動能力的人⑶ 勞動力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從事社會勞動的全部人口勞動力市場的含義與作用:勞動力的產品化,最主要的功能是減少了交易的成本。 勞動力的產品化意味著勞動力的水平將有一定的標准。比如,不同的服務行有不同的證書,擁有這些證書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告訴僱主他們的勞動力水平。 同樣,僱主在僱用員工時,可以根據他們的證書來進行選擇,只僱傭那些擁有自己需要的技術的工人。而不必花心思在人群中,選擇人才。 對於僱主和雇員來說,勞動力的產品化都可以極大的減少他們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客觀上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
8. 政治經濟學,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還是勞動的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不能這么說,因為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1、勞動力這種商品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勞動不僅可以創造出生產資料的價值,而且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後者即是剩餘價值,這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利潤源泉,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核心,它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秘密。
2、勞動力與其他商品的區別也在於此,勞動創造出生產資料的價值,這部分用於彌補自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而普通商品是將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且勞動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而普通商品不能。
9. 勞動力如何入股
勞動力入股又叫勞務或人力入股。。。關鍵那要看你對你做的事,你的技術,對這個項目幫助多大了。如果一切都你管理,那麼這個項目的股份百分之五十就要,如果是他的人你來管理,百分之三十,如果你只負責技術指導的話,那麼百分之十到十五就應該不錯了 ,至於法律問題,擬定一份合同,注意事項,簽字就行了。
具體步驟:1.找到所有合夥人洽談。2.評估自身的價值。3.簽訂入股協議合同。祝好運!
10. 大量勞動力怎麼找
要看你公司福利條件、工作環境如何了。。
另外,也要參考一下你具體的省份城市。
基本上,我一般和內地學校進行合作,還有就是內地個體勞務公司合作,效果不錯的。。。
每月我公司人員需求約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