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青銅煉制技術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現代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經檢驗,是用錫青銅鑄成的。
B. 中國銅鑄的發展歷史
中國青銅器的發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 關於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現在目前還是一個謎,還是一個有待探索的課題。為什麼中國青銅器能在青銅時代達到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功能,用《左傳》的話來說,就是八個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之大事」,當時國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戰。祭祀和征戰都和青銅器結了不解之緣。首先是祭祀,中國的祭祀這樣的上古這種宗教,在青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陶器和玉器來祭祀祖先。
在青銅出現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這樣的征戰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銅這種材料被人們發現和掌握以後,它用來作為兵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樣的功能,所以青銅器被賦予了非常高度的藝術形式。這樣的藝術我們很難去做一個評價,所以我給它四個字,就是「別具一格」。因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裡邊,找不到中國青銅器這樣的造型和裝飾,中國青銅器的特點是一目瞭然的。這樣的造型當然它一部分是和過去的以前的陶器、制陶技術和玉器的攻玉技術,它上面的裝飾,造型和裝飾是有關的。但是到了青銅工藝,因為青銅的加工技術可以到了,後來被匠師們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遠遠高於這些陶器和玉器。在裝飾上就體現了一個非常神秘,一種非寫實的一種動物紋樣,這種動物紋樣非常抽象,我們目前還沒法解讀這些動物紋樣它的來源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種神秘,這樣的裝飾,是有助於當時的巫師是通過它來溝通天地,去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天和地的。
從技術上也是自成一體的,自成一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在歐洲,在其他文明裡邊,青銅的加工主要是鍛造,以鍛造為主,或者是鍛造和鑄造並行;而在中國,在早期,在青銅時代到來之前,也有一些鍛造加工。但是青銅時代,基本上鑄造,它的地位是絕對的。從材質方面講,我們的青銅合金里邊的錫的含量要比歐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別是鉛,鉛在歐洲的青銅里邊並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國的青銅合金里邊鉛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所以從材質方面也是獨特的。從裝飾方面來看,西方因為是鍛造這樣的傳統,所以它很多裝飾是敲打和刻出來的。而在中國青銅時代,基本上全部是鑄造出來的。當然,金和銀這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也用於來裝飾,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銀的裝飾是大量的,這和中國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實際上我們說從公元前四千紀這樣的萌生到公元前三千紀 它的青銅時代的到來,實際上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到我們最後一個帝王被趕出故宮。那個時候,在這之前,故宮還在不斷地製造傳統的中國青銅器。當然現在的青銅技術工藝,也是工藝美術的一個很重要的門類。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中,我把它分成三個時期、五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古典,古典傳統時期,它的沿用時間比較長。從青銅時代的到來到公元前5世紀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個時期我們把它叫做新興期,就是從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後;第三個是實用和復古期,大概就從公元時候一直到了20世紀。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確實目前在學術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撲朔迷離。從它的發生背景來看,在公元前五千紀這個時候,在黃河流域成長起來的仰韶文化和黃河下游成長起來的大汶口文化。在長江地區有大溪文化,而在(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在這些文化里邊,我們先後都發現了和冶銅有關的這樣的遺物。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沒有像安那托里亞,像兩河流域那樣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國的聚落,從目前的考古調查來說,也是非常龐大的。再有就是中國在這個時候有非常發達的農業。就是以黍種植為主的農業,盡管這個時候在中國南方稻作農業已經發展起來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們還是很不清楚的。
商代末期青銅的繁榮,一直持續到西周的初期。當然周族是一種(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孫們,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統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風格的青銅器,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有發現。並且它們的風格,它們的工藝和技術是驚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銅器,總的來說大型器物我們目前發現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藝也是非常精緻的。有一點變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們分鑄鑄接比較多,而西周時候可能更強調一次性鑄造,就是說盡量減少這樣的分鑄。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時期的延續,青銅從藝術和技術的方面,可說的並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隨著社會環境發生著變化,青銅器和工藝技術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是周王室還依然存在,周王室那時很衰弱,它已經不能控制那些各地的方國。一些新興的地主階級,他們已經,力量已經逐步強大起來了,可以抗衡,已經破壞了西周當時建立起的那種禮制,所以這個時期史學家稱為禮崩樂壞時期。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競爭,這個時候文學、藝術、文化都繁榮起來了,我們把它稱為百家爭鳴時期。在青銅的藝術上,它的表現就是,從造型上開始拋開了過去形成的禮器這套傳統,變得寫實,變得活潑。從功能上趨於實用。比如說這個時候大量的車馬器、兵器、銅鏡,一些裝飾器和日用器具越來越多,建築構件這個時候也開始出現。從紋飾上來說,過去這樣的獸面紋已經越來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紋、幾何紋、一些寫實的動物紋,還有一些社會生活場景這樣的一些紋路。
戰國時期另一項很重要的工藝出現了,就是用失蠟鑄造。所謂失蠟鑄造它是跟泥范鑄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鑄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蠟鑄造它的模是用蠟做的。蠟做了以後把泥糊在蠟的模型上,然後一烘烤,這樣蠟就流出來以後可以直接用來澆鑄,不需要泥范法那樣做成一小塊一小塊范,最後再組合起來,這樣就可以造成這樣一些鏤空的這樣效果的裝飾。右邊、右上角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盤。李學勤對它的評價說,它的裝飾就跟絲瓜落子一樣,它有四五重這樣的鏤空的這樣的單元聯系在一塊的。下邊是一件鼎和一件壺,它的上邊這個外側這一部分,都是容器,這個容器可以盛東西的,但是外側這些裝飾是完全鏤空的,和里邊的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很少用這種技術去鑄造器物,目前發現的失蠟鑄件不到20件。
到了戰國結束,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中國進入了帝制時代,進入了專制王權時代。因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資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這個時候手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就是第一個是風尚開始了變化,盡管制禮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禮器它的地位已經降低了。所以青銅、青銅工藝從此看起來是開始走向衰落。另一個就是其他的手工業發展起來了。
一般來說,在我過去講中國青銅器的時候,到漢代就為止了。漢代以後,雖然我現在正在研究,但是它和文化,從技術上來說,不再有什麼突破。從藝術上來說,也不具有經典地位,所以不太研究。如果我們要概括起來的話,這漢代以後是一個叫實用和復古這么一個時期。所謂實用,就是器物大多都是實用的,日常用具,除過佛教傳入中國,造了大量的佛像而外。貨幣鑄造是歷朝歷代最重要的青銅工業。然後銅鏡基本上是每個百姓必用的日用品。所以這兩種產品,在封建時代一直是青銅工業的重點。從技術上來說,這一時期,長達2000年,基本上泥范法和失蠟法都並行使用,泥范法用來鑄造錢幣、銅鏡,失蠟法主要用來鑄造那些造像 。從合金上來說,銅錫、銅錫鉛、銅鉛這種合金都有。到了宋代以後,和青銅工業相關系的,有兩項很重要的創新:一項是斑銅的出現,就是銅鎳合金;另一個是在明代的末期,煉鋅技術發生了突破。這樣,青銅時代基本上轉移到了黃銅時代了。
C. 中國陶瓷製陶起源於哪個時代
近幾年來,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對出土古陶器進行科學測定,確定中國制陶工藝始於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特別是黃河流域出現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口文化等。山東陶瓷起源於8500年前的「後李文化」,以黑陶工藝為顯著特徵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區,是一處獨立發展的地域,它以山東境內北至濰坊,東至日照,西至曲阜和南至江蘇淮河以北這一廣大地區為軸心,呈四周擴散的態勢。1980年4月,在臨沂羅庄區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陶器。這一時期的陶瓷,其顯著的特點是造型靈巧,胎質細膩,漆黑光竟,薄如蛋殼,故被命名為"蛋殼陶"。"蛋殼陶"已在沂蒙山區的10餘處遺址出土,從發現的數量看,約占己發現的全國的文化遺址的半數以上。
D. 冶銅技術出現在哪個時期
冶銅技術出現在哪個時期:
冶銅術的興起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期。
E. 請問中國陶器燒制技術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關系是什麼
不正確二里頭只是開始,說不上成熟
二里頭遺址清理的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清理出大量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製品。其中青銅爵、青銅斝形制古樸莊重,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用合范法鑄造。這些青銅器的鑄造,標志著中國青銅器鑄造進入了新紀元。
F. 制陶技術有多少年歷史
3000多年啦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至今日。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跡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余萬件,除極個別的為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為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辛巴威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辟了從馬爾地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G. 原始社會的制陶術和冶銅業
在石器時代,原始人曾千萬次地尋找、選擇各種石料,改進石器,因而發現和使用一些礦石,開始認識自然界中金屬的特性。原始人在多次敲打石塊的過程中,發現有一種特殊的「石頭」不易敲碎,而且會在重擊之下發生變形。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石塊」實際上是自然銅,可以把它打成一定形狀的工具。人類最初使用的金屬工具,大概就是用這種自然銅製成的。在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學會了制陶。那時的彩陶燒成溫度達到950—1050℃。龍山文化的黑陶是在能進行還原反應的陶窯內燒成的,窯內含有較高成分的碳和一氧化碳。這就具備了煉銅需要的高溫和控制還原反應兩個基本條件。因此,最初的冶鑄技術就是從燒陶技術演變而來的~
H. 最早的陶器和銅器出現於什麼時期
西亞的新石器時代分早、晚兩期,早期為前陶(或無陶)新石器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8000~前7000年。晚期為有陶新石器文化,年代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的銅石並用時代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屬於前第6千年、前第5千年和前第4千年。這種劃分只是一般的概括,各地區之間有較大的差別。已知最早的陶器出現於公元前8000年,而最早的銅器則出現於公元前7500年。
I. 發明陶器主要標志之一的是哪個時代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古代人類發明了制陶技術。學會制陶,對農業的發展與定居生活有著重大意義
J. 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青銅時代,鐵時代,鋼時代,銅時代 如何記住
石器、陶器、青銅、銅、鐵、鋼
沒想到什麼順口溜,理解的,你可以根據社會形態來劃分,原始人開始使用石器,然後有了火才能燒制陶器,到了夏商周時期青銅器開始盛行,銅比較難以保存,所以銅時代更晚一些,地球上的天然鐵是少見的,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到了現在的社會隨著新的技術的發展,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建築材料了,自然也就是鋼時代啦。
我高中是學歷史,大學也是文學院的,給你的答案是自己憑記憶的,可能有出入,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