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裡有學養蜂技術
建議你先看看一兩本書,系統學習下相關知識,有一定基礎後,可找當地蜂農買2-4群中蜂來試養下,然後多在網上群里或論壇和蜂友學習交流。不到一年基本就會了。 我就這樣學會的,現有20多群蜜蜂,我是業余的
另外一種辦法,找當地蜂農當學徒。不過現養蜂都是家庭模式,包括養蜂合作社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好多不招學徒。
㈡ 養蜂的祖師爺是誰
東漢時期(25~220)進入蜜蜂的人工飼養階段。公元1世紀初,出現了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位養蜂專家-姜岐。據《高士傳》記載,姜岐隱居山林,「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天下,
營業者三百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千家」。當時教授養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
㈢ 在哪能學習養蜂技術
養蜂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其技術要點如下:
(一)場地選擇
場地周圍2.5公里半徑范圍內應有充足的主要蜜粉源和輔助蜜粉源,且主輔蜜粉源應搭配適宜。場地宜選擇南向近山坡地,陽光充足,背有高山為屏,上有自然遮蔭,夏季通南風,冬季阻北風,且土質肥沃,蜜源植物生長旺盛,花期長,水量充足,交通較便利。
(二)蜂群的選購
1.購買時間:北方宜在4~5月份,此時正當蜂群繁殖期,挑選比較穩定,且外界環境好,飼養易成功。
2.挑選方法:在巢門口觀察,如工蜂出入勤奮,採集蜂帶花粉比例較多的,一般是有生氣的好群。再開箱檢查,如工蜂安靜不驚慌,說明性情溫順;如蜂王體大、足粗、身高、胸寬、腹部長而豐滿、全身密披絨毛、產卵靈活迅速而不驚慌,說明蜂王年輕健壯,產卵力強。
3.蜂群的排列:依場地大小、養蜂多少和季節情況而定。有四種排列方式:單箱排列、雙箱排列、交錯排列、三箱排列。
(三)飼養
1.補助飼養:即在蜜源缺乏時所進行的人工飼喂。其方法有:①補飼蜂蜜。可用蜂蜜加溫水二成稀釋(結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釋後的蜂蜜,可採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飼養器內飼喂蜜蜂。②補飼糖漿。糖漿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經加熱充分溶解後涼至微溫,最好在糖漿中加入0.1%的檸檬酸,以利於消化和吸收,此時不宜用紅糖。
2.獎勵飼養: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產期所進行的人工飼喂,一般給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漿,早春時隔日1次,以後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時間從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為止。每框蜂每次獎勵50~100克糖漿即可。
3.飼喂花粉:目的是補充蛋白質飼料。在越冬後期及早春,補給前一年秋季保存下來的花粉,也可用黃豆粉代替。飼喂方法如下:①液喂。將花粉加糖漿10倍,煮沸,待涼後放入飼養器內飼喂。②餅喂。將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漿,充分攪拌均勻,做成餅狀,外包塑料紙,兩端開口,置於框樑上供蜜蜂採食。遇寒流時,經常採用此法。
4.飼喂水分及鹽類:一般每個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飼養器內盛水或在紗蓋上放濕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漿中加入1%的食鹽。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進蜜蜂飛翔排泄。巢中央溫度提高到33~35℃,有足夠的蜜粉源或獎勵飼養,及時打開箱蓋和保溫物,使其出巢飛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溫。排泄後即進入繁殖期,須人工保溫,緊縮蜂巢,密集群勢。多群同箱飼養,箱內、外保溫,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調整和組織好采蜜群。②保持強群采蜜。控制蜂王產卵,可用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區或巢箱中。斷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從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張巢脾帶蜂另組小群,第二天給采蜜群誘入一個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產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對於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應創造條件,促使群勢迅速發展。在適當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補充群勢。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換老劣王。②培育適齡的越冬蜂。適齡越冬蜂是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僅進行過二三次排泄飛翔,沒有做過哺育和採集工作,未分泌過王漿的幼蜂。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須控制流蜜期以後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蜂群的群勢。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一定時候迫使蜂王停止產卵。③適時早斷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後期,先採取蜜粉壓脾,用蜂蜜澆2~3次,這樣蜂王就會停產,同時將蜂群搬到陰冷的地方,將蜂略擴大1倍,並從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溫物,即可提早斷子。
4.冬季管理:①調節巢門。巢門高6~7毫米,寬60~70毫米為宜。②防蜂蜜結晶。加強保溫,或由巢門向箱內塞一些濕棉花球,以減少通風。③北方室內越冬。應在水結冰、大地未積雪之前入室,入室時,蜂箱在室內應離牆20厘米,第一層離地40厘米。室溫保持在0~2℃,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
㈣ 專業養蜂子的技術在哪裡學
去書店看看,有一本專門介紹養蜂的書(大一點的書店)。
㈤ 哪裡有買蜜蜂
要大規模的還是一兩只呢?
雖然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行 不過希望下面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致泉州市蜂業朋友們的一封信
蜂業朋友們:您們好!
我們是一群來自我市各地從事蜂業的工作者,我們當中有專業從事養蜂專業戶、蜂產品商家、蜂療臨床、蜂療教學、養蜂學、養蜂技術、蜂產品知識教學等的相關工作人員,為了我們自己的事業和我市蜂業將來,為了更好的為我市提供專業性強、實用性高的養蜂技術和蜂產品知識服務,我們有必要也必須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在最近這段時間,我們的團體走訪了我市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惠安、石獅等地的蜂產品商家和養蜂專業戶,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質、大規模的養蜂場和商家當中,都在面臨著這樣一些的問題:我們的養蜂技術水平相比國內很多省市落後,從事養蜂專業戶和蜂業人士之間無法進行溝通、無法及時的交流信息、無法及時的了解市場蜂產品銷售資訊動態、無法接受專業的養蜂技術及蜂產品知識學習和交流等,又加上市面上的假冒偽劣蜂產品太多,我市的多數蜂農和蜂業商家僅靠蜂業維持家庭生活,這些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我市蜂農、蜂產品商家的利益、發展和生存,試問我們該怎麼辦?
現象1:2009.08.31-200909.01-2009.09.27泉州電視台《新聞廣角》連續跟蹤報道,記者暗訪在紫帽、江南和清蒙一帶外地蜂場造假的蜂蜜後,引起了業內廣大蜂農和商家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強烈反應,蜂農:造假的商家太猖狂,甚至在蜜源開花季節,更是明目張膽的做假,但是並沒有引起相關的部門的重視並及時採取措施,給非法商家壯膽,給廣大消費者的消費權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消費者:做為消費者對於蜂產品的認識本來就不夠,加上造假的商家又太多,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才能買到純正的蜂產品?
現象2: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東方網《超市假蜂蜜比白糖還便宜》報道:蜂蜜是公認的天然健康飲品,不僅可以促進胃酸正常分泌,增強腸蠕動,其富含的葡萄糖、維生素、鎂、磷等等成分,還有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一般來說,其價格是白糖價格的7到10倍,可在湖北武漢的一些超市裡,蜂蜜價格卻和白糖一樣,有的甚至比白糖還要便宜。
現象3:東南早報《市場蜂蜜近七成是假冒,供應8萬噸原料生產25萬噸》報道:我國一年原料蜂蜜的供應量才8萬噸,但是每年的蜂蜜銷量卻在25萬噸左右,這就意味著市場上銷售的蜂蜜至少有2/3是假的。記者昨日走訪了不少超市,發現有的超市一公斤裝的蜂蜜才賣5元錢,而同在一貨架上的半斤裝的洋槐蜜卻要20元,價格相差近10倍。為何會有這么大的懸殊呢?
大家都明確知道,我市是全省的經濟強市,是蜂產品消費的潛力大市,近年來國內許多的非法商人甚至廠家為了謀取利益,大批量收購和生產不符合我國蜂產品標準的產品,目前國內很多省市已經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蜂業學會或協會,堅決的打擊非法產品商家和廠家。但是,我市的蜂業專業學會或協會一直處於空白,市民對蜂產品的真假辨別能力極差,對於蜂產品真假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意識極低,讓大量非法商家和廠家有機可乘,批量湧入我市生產和銷售大量的虛假蜂產品,不僅直接的影響到了專業蜂農和正規蜂產品商家的利益,更主要的是間接影響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使我市的蜂產品行業在我省影響力大大減弱,在國內的蜂產品市場上競爭力處於低下。所以,為了我市從事蜂業的人員提供一個信息交流、知識學習、及時溝通、市場資訊和協助商家宣傳推廣的平台:旨在通過公共場所提供蜂療的臨床應用、蜂產品的臨床應用、蜂療培訓、養蜂知識培訓、養蜂技術交流、蜂產品知識培訓等各種各樣的宣傳交流與培訓教學,提高會員的養蜂技術水平、蜂產品的知識,開闊視野、增進知識、積累資源、提升自我,並從中找到歸屬和實現自我價值,發展蜜蜂、蜂產品、蜂製品事業,努力在我市普及蜜蜂、蜂產品、蜂製品知識,提高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增強自我保健能力。
為了我市及周邊的蜂業更快更好更健康的發展,我們已經向泉州市科技局裡申請,請求批准在我市成立《泉州市蜂業協會》,這個申請提議受到了福建省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福建省養蜂學會、中國養蜂泰斗龔一飛教授、中國養蜂學會常務理事王建鼎教授、福建省農林大學蜂學學院院長繆曉青教授、福建省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副所長吳珍紅研究員、《蜜蜂雜志》編委周賢森律師、福建省養蜂學會秘書長葉守英、福安市蜂業協會蘇惠榮會長、福建省養蜂學會理事陳長華、福建省養蜂學會顏才里等多位行業權威專家指導及我市蜂業從事人員及眾多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在申請協會的整個過程當中,受到了《泉州電視台》的全程跟蹤報道。
在此,我們懇請並非常歡迎我市的從事蜂業人員及蜂業愛好者加入我們的行列,為我市的蜜蜂、蜂產品、蜂製品事業乃至健康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來自:泉州市蜂業協會籌備處
㈥ 徐祖蔭,李衛當官里的、是那裡人、那個村、有他的家譜嗎。
個人履歷研究員,男,1944年4月生,浙江省諸暨市人。
人物生平
1966年畢業於貴州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
1968年分配至貴州省錦屏縣農業局,先後從事過農推、植保、農業及養蜂科研工作;
1983年調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專職從事養蜂研究,歷任錦屏縣農科所副所長、禽蜂研究室主任等職。
1993年調省農業廳畜牧局主管養蜂業務。現任貴州省養蜂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養蜂學會常務理事。
個人成就主持
《貴州錦屏地區水稻薊馬研究》、
《慧仁米黑穗病防治》、
《蜂蜜、花粉新加工工藝》、
《蜂類為紅三葉授粉提高結實率》、
《貴州省中蜂資源調查及其開發利用》、
《貴州省意蜂高產管理模式及模式化養蜂研究》、
《貴州省中蜂高產穩產配套技術研究》、
《高產優質漿蜂配套系的選育推廣》
制定兩個地方標准
《貴州省意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
《貴州省中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
並初步選育出了高產優質漿蜂新品系-金翼1號在生產中推廣運用,除貴州外,現已輻射到雲南、廣西、浙江、山東、四川、重慶等省、市。
多項研究達國內領先水平,曾先後獲成果獎11項。
個人榮譽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四等獎一項,省科學大會獎一項;
地區級科技成果獎兩項;
省農業豐收、二等獎各一項。
個人作品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參編或獨立編寫著作9本
《中國農作物薊馬》
《中國蜂業》
《中國蜜粉源植物及其利用》
《蜂場的經營管理》
《貴州養蜂技術》
《養蜂實用技術》
《養蜂技術圖說》
《蜂產品保健養顏消費100問》
《貴州省農業志》
論著合計達100餘萬字
個人其它信息
徐純記精華蜂業是由貴州省農業廳養蜂專家徐祖蔭教授親自開辦,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養蜂企業。企業產品來源天然、純正、品質優良,並通過國家食品質量安全體系(QS)認證。
其產品加盟店遍布貴陽市,省外也有多家加盟,深受消費者信賴!
社會評價
對提高貴州省養蜂科技水平,實施科學化、規范化、標准化的飼養管理。選育推廣優良蜂種,開發中蜂野桂花蜜,促進貴州養蜂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加快產業化進程以及推動我國養蜂科技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由於業績突出,1997年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並先後獲得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貴州省先進科技工作者、貴州省省管專家等稱號。
㈦ 養蜂技術那裡能學到
如何建立養蜂場、怎樣購買蜂群、基本養殖技術、四季管理、蜂產品生產技術以及蜜蜂疾病防治等核心技術
㈧ 關於「蜜蜂爺爺」盧自德大山裡趟出一條甘甜路是怎麼說的
今年86歲的盧自德老人一生痴迷養蜂,鶴峰的每一座山頭都留下過他尋找蜜源的腳印。成了養蜂專家後,盧自德又毫無保留,把技術無償傳授給村民,在當地政府組織下,帶領大家加入合作社養蜂致富,擺脫貧困。
㈨ 我國有哪些與養蜂有關的機構
我國的蜂業實行國家統一管理,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農業、商業、經貿部門分別主管生產、購銷經營和對外貿易;醫葯、輕工部門管理以蜂產品為原料的葯品、食品、化工品等製品。蜂業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分別由各級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教育委員會統一管理,部門之間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協調發展。
農業部主管全國養蜂生產,各級農業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養蜂生產和蜜蜂檢疫等。養蜂重點地區建立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區、縣級養蜂管理站。還有一些國營及私營種蜂場、蜂葯廠、蜂機具廠等為養蜂服務的機構。
商業部門主管蜂產品的國內購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地區、縣,由供銷合作社及基層供銷社分管。各級土產公司都經營蜂產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已有越來越多的蜂產品公司,參與蜂產品的經銷。
對外經濟貿易部門管理全國蜂產品的出口。蜂蜜、蜂蠟、蜂花粉等出口業務由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負責。
進入7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養蜂業的不斷發展,一些全國性社團組織逐漸建立起來。這些社團組織有中國養蜂學會,中國蜂產品協會和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一些省、市、縣,還有一些地方性養蜂協會,為養蜂行業的學術交流、技術推廣、技術骨幹培訓做出了貢獻。
我國設有專門從事培養養蜂行業的專門高級人才的高等院校。開設蜂學類課程的院校有20多所,設有蜂業教學研究機構的學校有10餘所。其中以福建農業大學蜂學系為主,還有雲南農大蜜蜂研究室、山東農大養蜂教研室、浙江農大蜂業研究室、江蘇農學院蜜蜂產品研究室等。
我國還設有從事蜂業科學研究的專業研究機構,主要解決蜂業生產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些研究機構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吉林省養蜂研究所、甘肅省養蜂研究所、北京市蜂產品研究所、連運港市蜂療研究所等。
除以上蜂業管理、服務、科研、教學、生產機構外,我國還有幾十家蜂產品加工廠家。
我國這些與養蜂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機構為我國養蜂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近幾十年我國養蜂行業的飛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㈩ 最早養蜂的中國人是那位
姜岐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進入蜜蜂的人工飼養階段。公元1世紀初,出現了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位養蜂專家-姜岐。據《高士傳》記載,姜岐隱居山林,「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天下,營業者三百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千家」。當時教授養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清光緒年間,余澤春主編的《秦州直隸州新志·卷之十三·人物》也做了姜岐生活在天水一帶並教授養蜂技術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