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g網路以什麼技術為基礎
5G 網路以 5G NR (New Radio) 統一空中介面(unified air interface)為基礎,為滿足未來十年及以後不斷擴展的全球連接需求而設計。5G NR 技術旨在支持各種設備類型、服務和部署,並將充分利用各種可用頻段和各類頻譜。
⑵ 5G網路關鍵技術
在5G網路中主要用到了以下幾種關鍵技術:
一、可擴展的OFDM
這是一種從4G中繼承同時又與4G不太一樣的多址接入技術。
5G的關鍵技術
二、毫米波技術
利用高頻段豐富的頻段資源可以
⑶ 5G技術是什麼
我們國家工信部下發通知,明確了我國的5G初始中頻頻段:
3.3-3.6GHz、4.8-5GHz兩個頻段
同時,24.75-27.5GHz、37-42.5GHz高頻頻段正在徵集意見。
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28GHz進行試驗(這個頻段也有可能成為5G最先商用的頻段)。
如果按28GHz來算,根據前文我們提到的公式:
好啦,這個就是5G的第一個技術特點——
毫米波
繼續,繼續。。。
既然,頻率高這么好,你一定會問:「為什麼以前我們不用高頻率呢?」
原因很簡單——不是不想用。。。是用不起。。。
電磁波的一個顯著特點: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就越趨近於直線傳播(繞射能力越差)。。。
而且,頻率越高,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也越大。。。
⑷ 5G可以實現哪些技術
5G在日本提前一年開始布局,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5G周圍的區域變得繁忙。日本一直走向2020年,但它已經向前推進了一年,服務將在2019年開始。據日本新聞報道,NTT DoCoMo,KDDI和軟銀三大運營商將通過貸款5G兼容終端開始有限服務,並從2020年開始在用戶擁有的智能手機上使用它們。NTT DoCoMo計劃在將於2019年秋季舉行的橄欖球世界盃日本錦標賽上,提供免費的5G手機,此外,Rakuten作為第四家航空公司的第一個職業生涯,預計將在2020年推出5G服務。到2020年,您可以在東京奧運會場地享受最先進的5G服務。10月1日開始在美國上映。日本的5G發布絕不是全球性的早期。在美國的一些地方,Verizon於10月1日推出了全球首個商用5G服務Verizon 5G Home。雖然它不是移動設備而是家庭寬頻服務,但能夠以相當於通300Mbps,最大940Mbps的光纖速度進行通信是令人驚訝的。當然,Verizon最終將開始提供移動服務,而美國的其他運營商正在為這項服務做准備。最終完成了標准規范的開發5G,是目前在日本廣泛使用的4G的後繼技術,並且對應於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正在通過稱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的活動來考慮規范,其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標准化組織參與其中。這成為2018年6月的標准規范5G New Radio,內容最終確定。日本5G服務的啟動也受到了更為嚴格的技術規范,以及該服務已在美國開始的事實的影響。5G商業服務計劃於2019年在中國和韓國推出,特點是超高速,超低延遲,多個同時連接。由於5G是從4G開發的技術,因此通信速度自然很高。這是一個易於理解的功能到現在為止,每次從模擬類型1G到數字類型2G到3G,3G到4G過渡,通話質量越來越好,音頻變得漂亮,應用程序的下載速度變得更快,時間也越來越快我能夠體驗到不被燙傷的效果。由於移動用戶的增加和處理大量數據的服務的增加,無線通信流量繼續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提高通信速度。實際上,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一直集中在這種加速和大容量上。5G增加了這種超快,低延遲和同時連接的要求。
⑸ 5g無線網路關鍵技術有哪些
摘要 前傳和回傳
⑹ 5g包括哪些內容
對於5G整個產業鏈,我們可以簡單分為上中下游三個方面。
上游主要是基站升級(含基站射頻、基帶晶元)
中游網路建設(網路規劃設計公司、網路優化/維護公司)
下游產品應用及終端產品應用場景構成。(雲計算、車聯網、物聯網、VR/AR)
上中下游裡面又可以包括器件原材料、基站天線、小微基站、通信、網路設備、光纖光纜、光模塊、系統集成與服務商、運營商等各細分產業鏈。
一、5G架構體系
我們將5G架構體系劃分為基站系統、網路結構、應用場景和終端設備四個部分,每部分都對應各自不同的產業鏈環節。
終端設備:5G 的終端設備將不局限於手機和電腦,還將涵蓋家電、汽車、穿戴設備、工業設備等,其核心產業鏈環節為通信晶元、通信模塊、天線和射頻等部分。
基站系統:基站是提供無線覆蓋和信號收發的核心環節,包括基站主設備和室外天饋系統,其中基站主設備為BBU(基帶單元),室外天饋系統包括天線、RRU(遠端射頻單元)等。由於5G高網路容量和全頻譜接入需求,天線射頻模塊集成、大規模天線技術(Massive MIMO)、小微基站和室內分布是基站系統演進的主要方向。
網路架構:為適應不同應用場景,5G網路架構需要進行顛覆性的變革,其關鍵在於利用 SDN (軟體定義網路)/NFV(網路功能虛擬化)技術,形成包括基礎設施、管道能力、增值服務、數據信息等不同的能力集,實現網路功能虛擬化、資源集中化、服務自動化、管理操作雲平台化。5G 網路架構的產業鏈包括通信網路設備(SDN/NFV 解決方案)、光纖光纜、 光模塊、網路規劃運維等環節,其中最核心環節為通信網路設備及SDN/NFV 解決方案。
應用場景:5G 最革命性的意義在於與工業設施、醫療儀器、交通工具等的深度融合,有效滿足工業、醫療、交通等垂直行業的多樣化業務需求,形成智慧城市、遠程醫療、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等垂直領域的典型應用,實現萬物互聯的願景。其產業鏈環節主要為系統集成與行業解決方案、大數據應用、物聯網平台解決方案、增值服務與行業應用等。
⑺ 5G關鍵技術到底有哪些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
我們知道3G採用直接序列碼分多址(Direct Sequence CDMA ,DS-CDMA)技術,手機接收端使用Rake接收器,由於其非正交特性,就得使用快速功率控制(Fas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來解決手機和小區之間的遠-近問題;而4G網路則採用正交頻分多址(OFDM)技術,OFDM不但可以克服多徑干擾問題,而且和MIMO技術配合,極大的提高了數據速率。由於多用戶正交,手機和小區之間就不存在遠-近問題,快速功率控制就被舍棄,而採用AMC(自適應編碼)的方法來實現鏈路自適應;NOMA希望實現的是,重拾3G時代的非正交多用戶復用原理,並將之融合於現在的4G OFDM技術之中。從2G,3G到4G,多用戶復用技術無非就是在時域、頻域、碼域上做文章,而NOMA在OFDM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功率域;新增這個功率域的目的是,利用每個用戶不同的路徑損耗來實現多用戶復用。
⑻ 5g技術有哪些
5G候選技術有如下6個方面:
1、極致增密
網路增密不是新技術,在3G網路剛一開始遇到擁堵問題時,移動運營商就意識到需要在系統或多個扇區引入新的蜂窩(cell),這帶動了small cell等多種類似產品的興起,這一技術本質上是把接入點移到離用戶更近的地方。簡單來說,基本上是沒有其他方式來大幅增加整個系統或整個網路的容量。
5G網路很可能是由多層連接組成,也就是說不同大小、類型小區構成的異構網路:對數據連接速率要求低的區域用宏站層覆蓋,對傳輸速率要求高的區域用顆粒層覆蓋,中間再穿插其他的網路層。網路部署和協調是主要的挑戰,因為運營商需要以指數級增長網路層。
2、多網協同
未來會有多張網路一起為用戶終端提供連接:移動蜂窩、WiFi、終端對終端連接等等。5G系統應該能緊密協調這些網路,為用戶提供不中斷的順暢體驗。目前,協同多張網路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Hotspot 2.0與下一代Hotspot的案例會是蜂窩與WiFi集成的一個參考。5G能否讓終端設備在幾張網路間順利切換,還有待觀察,如何無縫地從一張網路切到另一張上的確是一個最大的挑戰。
3、全雙工
所有現有的移動通信網路都依賴雙工模式來管理上傳和下載,有時分雙工,有頻分雙工,比如說LTE FDD,其上行和下行需要兩個單獨的信道,而TDD呢,無論上行還是下行都採用同一個信道,只是時隙不同。
要想協調好上下行,雙工模式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全雙工技術現在仍在討論中。如果採用這個技術方案,終端設備可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這就有可能使現有的FDD和TDD系統容量翻番。
當然這項技術也存在巨大的挑戰:需要從根本消除自干擾,網路和設備都需要巨大變化。如果克服這些挑戰,整個網路容量將實現巨大增幅。
4、毫米波
現在,450MHz–2.6GHz的低頻段頻譜幾乎已全部用於移動通信了,好在仍然有很多高頻段頻譜可用,這部分頻譜有的高達300GHz。自然,相比運營商熟悉的低頻段頻譜,如何應用好這些高頻段頻譜,所面臨的技術挑戰也復雜很多,比如說頻段越高,建築物穿透就越困難,只是一面簡單的牆就能成為毫米波信號的穿透障礙。
不過,還有一些高頻段的GHz頻譜已有佔用:短距離、點對點、可視范圍連接等等,它們用來為無線連接提供了更高的速率。
毫米波可以用於室內small cell(這也符合以上提到的網路增密),為一些密集區域提供高速連接。毫米波的高頻段特性意味著天線會非常的小,它對設備影響的范圍也相當小。然而,Ovum認為,毫米波是一項超前的技術,可能需要很多年的研發,才能使其具備成本效益能大規模投向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毫米波技術的發展也不是最新的,2009年成立的WiGig聯盟旨在建立全球千兆級高速無縫傳輸的產業鏈,關注重點是60GHz頻段,這個聯盟匯聚了無線領域幾乎所有的行業巨頭;2014年6月,谷歌收購了由兩位Clearwire前工程師創辦的企業Alpental,這家公司致力於發展自組織、超低功耗、毫米波千兆無線技術,主要是60GHz頻段。
5、大規模陣列天線
LTE-Advanced網路已經採用了MIMO技術,相比單一天線,MIMO能在不增加帶寬的情況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統的容量和頻譜利用率。大規模陣列天線MIMO技術是MIMO技術的擴展和延伸,其基本特徵就是在基站側配置大規模的天線陣列(從幾十至幾千),利用空分多址(SDMA)原理,同時服務多個用戶。這一技術為網路容量提升帶來的益處是非常大的,當然也存在巨大挑戰。不過市場普遍對這一技術很感興趣,一家名為Artemis的初創公司,就在開發基於大規模陣列天線的pCells新型無線技術,非常適合用在高密度的用戶地區。
6、虛擬化、軟體控制以及雲架構
向5G演進的並行趨勢還有軟體和雲,屆時網路是由分布式數據中心驅動的,由後者提供敏捷性、集中控制以及軟體升級。像SDN、NFV、雲以及開放生態系統都有可能是5G的基礎技術,當然行業也在繼續討論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和體系架構的優勢。盡管這些也不是新技術,但仍有可能在5G時代得到大規模應用,因為在為數十億上百億個設備提供連接時,網路需要利用這些技術來提升性能。
考慮到現有的技術和需求,以上提到的所有技術都有很大的潛力應用在5G網路中。Mavrakis認為,最後選定哪些技術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比較過程,哪些技術能勝出取決於:性能、部署、成本、政策等多項因素。不過做這樣一個假設應當是合理的:成本最低的技術有最大的勝算可能,這和LTE-Advanced的發展情況是類似的。
⑼ 5G網路模式有幾種
目前,5G有兩種網路模式,分為NSA 和SA形式,NSA是在4G模式基礎上升級的5G網路,SA則完全基於5G技術而搭建的5G網路。5G SA稱為獨立組網,相比非獨立組網NSA,具有上行大帶寬、雙向低時延的優勢,可滿足更好的5G高清回傳、超低時延、網路切片等SA特色應用文件,能更好支持邊緣計算等特性。
⑽ 如果有了解5G網路的話,可以給我簡單解釋一下嗎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稱5G)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路基礎設施。
高速率
4G的網路6Mbps提升到1Gbps,5G的用戶下載一部超清電影僅僅需要1秒鍾;高速度還可支持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從概念轉向實際應用,這些都是需要高速度網路作為基礎。
泛在網
5G時代將使用微基站,即小型基站,能覆蓋末梢通信,使得任何角落都能連接網路信號。
低功耗
主要採用兩種技術手段來實現
①美國高通等主導的eMTC:基於LTE協議演進而來,為了適合物與物之間的通信;
②華為主導的NB-IoT:部署成本降低,平滑升級。
低延遲
3G網路時延約100毫秒,4G網路時延約20~80毫秒,5G網路時延下降到1~10毫秒。5G對於時延的終極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邊緣計算技術將被用到5G的網路架構中。
萬物互聯
愛立信預測,人類未來會有500億個連接,預測2025年,中國將有100億個移動通信終端。接入的終端不再以手機為主,還會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產品。例如:冰箱/空調/電線桿/垃圾桶等個人或者公共設施,都會應用於一部手機操控。
重構完全體系
傳統的互聯網的安全機制非常薄弱,信息不加密就直接傳送。5G時代的智能互聯網的首位要求是安全,5G建設起來後如無法重新構建安全體系,將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