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中的負氧離子是如何產生的
空氣經電離產生的自由電子,被空氣中佔多數的氧分子捕獲,形成負氧離子,即空氣負離子。
具體來說:空氣是由氧、氮、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氣體。在正常情況下,氣體分子及原子內的正負電荷相等,呈中性狀態。但在自然環境中被宇宙射線、紫外線、打雷、瀑布、風暴、噴泉以及森林中的樹梢擺動、海浪沖擊岩石、雨水沖刷等能量作用下,氣體分子中某些原子的外層電子會離開軌道,成為自由電子,呈負電極性;而失去電子的原子呈正電極性,這一現象就是上面所說的「空氣的電離」。游離的自由電子又會與其它中性的分子結合,使得到多餘電子的氣體分子呈負電極性。
1989年,日本學者Kubo發現並提出電氣石(也叫做托瑪琳,碧璽)具有永久性自發極化效應。電氣石結晶體具有電位差,帶有永久電荷,同時具有壓電效應和熱電效應的特性,無需任何能源,具有釋放高濃度、小粒徑負氧離子、發射遠紅外線、屏蔽電磁波輻射、治臭滅菌和水處理等優良的環境功能屬性。不會產生臭氧,不含有放射性物質,不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任何影響。其壽命與永磁材料相同,因此被科學家稱為生態負離子